当代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当代体育建筑创作中结构表现趋势研究

当 代 体 育 建 筑 创 作 中 结 构 表 现 趋 势 研 究
苑雪 飞 张 玉 良 王 , ,
( . 尔 滨 1, 大 学 建筑 学 院 . 哈尔 滨 1哈 -1 1 ,
玮
10 9 5 0 0)
108 5 0 0; 2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建 筑 设计 研究 院 。 哈尔 滨 .
学特性 。首先 , 计算机技术 的进步在 当代建筑形态创 作方面 起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 能够 提供 全新 的思 维方 式来 创作 它 建筑 , 建筑师可 以逐 渐从 简单 平面 几何 绘 图工具 中解 脱 出
来 , 创 造 出非 线 性 复 杂 的 建 筑 形 态 。新 材 料 、 技 术 的 应 并 新
用, 建造技术 的突破使 体育建筑在 高度 、 跨度 和造 型上 都获
得 了更大解放 。 第二 , 当今社会处于消费时代 、 信息 时代 、 科
技时 代 , 强调地 域文 脉 、 并 自然生 态 , 建筑创 作思 想呈 现 出 多元共生的局面 , 这使得 大众 的审美定位 发生 了巨大变化 ,
这些变化就 为 体育建 筑创 作 提供 了更 为 广 阔的空 间 。 作为当代 体育场 馆形 态创 作 的核心 问题——结 构 表现 , 已
由原 来结 构支撑 , 发展到结构 造型 , 并且通 过技术 与艺术 的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结构 的生成 即是建筑 形态的 产生 , 构 结
反 映建 筑的内部逻 辑 , 面的影 响 了人们 的思 维方 式 和传 全
采用非对称 的曲面结 构 和流 线性 的元素 , 表达 出超 现实 的 流动感 , 反映了“ 海上浮石 ” 的主题 。 2 2 结 构表皮化 表现 .
高层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不仅形成 了该建筑竖向和水平方向的主要抗力 系统 , 而且使塔楼
的外观像一座光彩夺 目的雕 塑品 。在斜 撑和 角柱 的后 面用具有
2 1 有 效 的结构能 够节约 资源 .
结构必须有效 , 要从许多 方面来衡 量。首先就是天然 资源 的 细网格 的玻璃外墙衬托 , 使它们在外 观上更为 突出。所有斜 向系 利用 。必须充分发挥结构材料 的优势 , 把它们做成尽 可能有效地 杆和主要 竖向立柱 都用填 以混凝 土 的箱形 钢构件 组成 。正 是这 承受施加在它们上面的荷载 。 种组合形成 了这 幢在经济 、 结构 上富于表情 的建筑 。
2 结构表 现 的基 础和 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底座互为补充。
外露 的对角斜 向支撑 以 4个 巨形 角柱作 为骨 架。X形 支撑 建筑结构艺术体 现是建立 在对工 程原理 特别是结 构 的原 理 和性能理解的基础上 , 并且包含着 3个基本概 念 : 效能 , 经济和雅 的上下看不到像汉考 克 中心 那样 的水 平 系杆 。这 些斜撑 和角 柱
中图分类号 : U9 3 T 7 文献标识码 : A
建筑 英文 单词 “ rht tr” 本意 为巨大 的工 艺 , A ci cue , e 可见在 建
现代 的高层建筑 变得 越来 越纤 细 , 产生更大侧移 的可能性 比
筑诞生之初 , 它就被认为是 技术与 审美融 合的产 物 , 筑 的特 征 以往大体积的多层高楼要 大。建筑 物愈高 , 建 自然界所产生 的重力 必然是科技的可实 践性 和美 的可理 解性 。高层 建筑作 为城市 现 荷 载 、 荷 载 和 地 震 荷 载 的影 响 愈 大 。 正 因如 此 , 消 这 些 荷 载 风 抵 代化的象征 , 无论高层建筑 的类型 是如何 出现 的, 都有 两个方 面 的结构作用成为高层 建筑设计 的一个 重要 方面。高层建筑 对侧
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的表现模式初探

建 筑 形 象 创 作 中 结 构 形 态 的 表 现 模 式 初 探
何 隽
( 南 大 学 设 计 学 院 , 苏 无锡 24 2 ) 江 江 11 2 [ 摘 要 ]结构 形 态设 计 突破 了只 把 结 构 作 为技 术 手 段 的 传 统 观 念 。结 合 典 型 案 例 , 多元 化 的结 构 形 态表 现 从
结 构 是 建 筑 中 承 力 的 骨 架 , 是 构 成 建 筑 视 觉 形 象 的 承 也 载 物 。结 构 在 丰 富 建 筑 形 象 及 对 建 筑 的 体 验 方 面 存 在 无 限 的 可 能 , 为 设 计 师 应 该 使 结 构 对 建 筑 之 美 有 所 表 达 。 但 作 是 , 凭 突 现 的灵 感 并 不 能 获 得 合 理 完 美 的造 型 , 构 专 业 仅 结 知 识 的 艰 深 , 得建 筑 师 很 难 对 结 构 体 系 进 行 掌 控 , 以 有 使 所 的 建 筑 师 只 满 足 于 机 械 地 复 制 那 些 固 定 的 、 旧 的 结 构 形 陈 态 , 是 在 方 案 阶 段 就 缺 少 结 构 构 思 , 得 建 筑 造 型 一 开 始 或 使 就 是 “ 天 不 足 ” 不 良体 型 。 这 些 都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埋 没 了 先 的 结 构 的美 学 潜 质 , 大 降 低 了结 构 形 态 应 有 的 魅 力 。 因此 , 大 在 建 筑 设 计 中有 必 要 回归 本 质 , 结构 形态 在建 筑形 象 创 作 从 中 的表 现 模 式 进 行 剖 析 , 分 挖 掘 出 结 构 技 术 潜 在 的 表 现 充 力 , 建筑形象的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 。 为
中 , 结 了结 构 形 态 在 建 筑 形 象 创 作 中的表 现模 式 , 析 了 结 构 技 术 对 建 筑 形 象 的 塑 造 产 生 的影 响 。 对 结 构 形 态 总 分
大跨度建筑结构特点与结构表现的内在要求之我见

是创 作的设计根本 ,只有结构 的合理才能创造 出符合设计 的建 构 的技术程度和耐久性等。换种方式来说 , 结构的合理性也成为
筑。
结构 的正 确 性 。只 有 结 构 的正 确 性 得 到稳 定 , 才 能促 进 其 功 能 的
大 跨 度 建 筑 对 自身 的 结 构 也 有 一 定 的划 分 , 分 为屋 盖结 构 和 发挥和经济指标的实现 。对于结构的正确性要求 , 要保证结构的 实 现 最 优 化 和 平 衡 的规 律 , 将 建 筑 的 设 计 艺 术 与 功 下部支撑结构 。其 中, 屋盖结构对建筑 的结构起主 导作用 , 而且 完整 和合 理 , 能效 益 合 二 为 一 。 技术难度 大, 影响突 出。大跨度建筑结构在结构形态和适用 范围
良好 应 用 , 以及 对 于张 力松 弛 法 的应 用创 新 。
关键词 : 大跨度 建筑; 预应力 ; 结构设计 ; 内在要求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表现不同于结构构思和结构选型, 是大跨 为了减轻大跨度的建筑 的 自重 , 尽量采用 高效的结构形式 。 度建筑创 作中一个部分 , 而 且是一个关键 的审美领域。因为结构 表现 是将 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所 以具有艺术美和 结构美的两种
需要在合理情况下 , 较少地使用营建费用 。同时, 人力和资源产生巨大的消费。在 目前的大跨度建筑 中, 鸟巢和 水 济性较 为合理 , 立方等 国家投 资项 目, 不仅外 观引人注 目, 而 且建筑 规模 巨大 , 结构的经济型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结构 的耐久 性,也要考虑到建 这也是影响结构经济性 的因素之一。 造价相当高。同时, 对 于大跨度 的建筑 , 由于要考虑其 结构 、 施工 筑施 工过程 的节能 问题 , 和控制等方面 的诸 多技术 问题 , 所 以, 大跨度 建筑都是技术含量 2 . 3 大跨 度结构 的 艺术美 要 求 相 当 高 的 工程 。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 中, 讲求艺术美 。因而结构的设计可 以显 大跨 度建筑 的实现 , 也是 由于现代 高、 新技 术的不断发展促 示出 自身的视觉审美, 而结构美 的构成也是多层次的 , 在不 同层 使的。在大跨度的建筑中, 考虑技术应用 中会出现 屋盖 结构受力 面上可 以展现不同的美。从宏观上看 , 建筑物表现 出来 的都是整 巨大会变弯和结构 自身承载 重量 问题 ,大跨度 的建筑的技术要 体 的雕塑美, 在微观上一般可以显示 出细节的精致美。 求必须达到跨度 的要求 , 以平衡建筑 自身的解耦股 问题 。而且, 要正确地展现建筑设计的形象美 , 需要完 善结构 自身的基本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一、建筑美学的本质与特征建筑美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和审美问题的学科,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
建筑美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和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
形式美学:建筑的形式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包括建筑的外观、比例、尺度、色彩等。
形式美学研究建筑的形式语言和构成元素,以及如何通过形式来表达美。
空间美学: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利用也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美学研究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营造美的氛围。
文化美学:建筑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象征,因此建筑美学也与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美学研究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和传承文化。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美学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应该根植于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
审美价值和功能:建筑美学不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也关注其功能性。
建筑应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
审美效应:建筑美学研究建筑对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即建筑的审美效应。
通过研究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的美。
建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从形式、空间、文化、自然、功能和心理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的美和审美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建筑美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建筑创作和欣赏。
二、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结构美是指建筑通过其构件的排列、组合和连接方式所展现出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包括建筑的力学性能,还涵盖了材料、形态、比例和空间等方面的美学价值。
结构美在建筑艺术中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将功能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作品。
建筑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结构美恰恰能够提升建筑的功能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例如,通过优化柱网布局和梁板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开阔和灵活的室内空间,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

建筑结构美学的现代表达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结构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改变。
但是建筑结构在其建造的过程中充斥着艺术中独有的美学表达。
文章从建筑结构美的概念,通过著名建筑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构美与建造方式、技术之间的关系,试图表达艺术美学的内在含义,建筑师通过自己的设计体现对艺术的别样理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美学;现代;表达1 建筑结构的定义传统的结构定义是在建筑中由各项材料整合而成,起到骨架作用是整个建筑提供支撑作用的一个体系,因此很多建筑结构常常看着十分坚固。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建筑材料的不断革新,很多新型建筑结构层出不穷,当代的建筑更是将美学运用到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之中,为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因为东方与西方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东方的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因为强度很高,所以我们的建筑有着低矮的特点;西方的建筑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所以有空间幽暗、建筑高耸等特点,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材料限制,让建筑结构的设计有能力承受体系的同时展现出更加柔美挺拔,从而让建筑的设计人员和建筑结构相互关联。
2 当代结构的建筑艺术2008年的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全新的中国,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见图1)也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的眼前[1]。
整个体育场由外露的建筑结构形成了类似于鸟巢的建筑造型,形成一个受力整体的同时,让内部完整毫无遮挡的建筑成为一种全新艺术,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又创造了舒适的空间。
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结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建筑结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支撑材料,外露的树枝钢柱在结构支撑的同时赋予了奥运的新形象,展现出中国国家体育场独特的魅力。
图1:鸟巢体育馆著名的设计师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沙特拉斯火车站,仿佛是一只展翅的鸟,他一反常态,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车站设计模式,独特的造型固定在架子上,墙面由大量的高强度的钢筋组成,整个建筑的中厅是拱架的相互衔接,组成了丰富的图案。
整个建筑是设计师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理解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他用静态的结构美表现出了建筑的艺术美,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摘要: 进入21世纪以后,结构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实现新奇的造型,还是体现现代建筑的技术感,都需要用合理结构形态,来表达建筑设计思想。
本文从更宽广的层面来透析结构表现思想,从结构和建筑创作中的各个关系以及通过实例来分析出结构构思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和表达。
关键词:建筑创作结构构思结构形态建筑技术中图分类号: J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前言:现在建筑设计所要求的新的、宏伟的结构方案,使得建筑师必须要理解结构构思,而且应达到一个深度和广度。
结构在建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宇宙之间结构无所不在。
无垠的太空中,有天体结构;超微观世界里,有原子结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有着楼板、屋顶、墙体、门窗、给排水、机电设备等多种成分,其中板、梁、柱、墙体、基础组成了建筑物的基本结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采用一定材料,按照一定力学原理而营造的结构,是支撑着房屋的“骨骼”。
一、结构表现的理论基础-建筑的双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建筑学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建筑同时具有技术属性和艺术属性。
如果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没有掌握相关的几何理论和运输巨石的技术手段,那不朽的金字塔是无法建成的;又如在中国,如果古代工匠没有相关的土木材料知识和木框架结构力学知识,也不可能建造出独树一格的中国古典建筑。
就艺术美学而言,建筑作为一种艺术,首先体现为一种具有表现性的形式美;其次,建筑艺术能营造出一种精神格调,这种精神格调不仅异彩纷呈,而且有可能成为特定文化的一种表征。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的时候必须研究建筑美学理论,探求形式美的规律与特征。
就某一个时代来说,这种形式美的需求都能用当时的建造技术得以实现。
但同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建筑师追求的形式美效果对当时的技术手段来说构成了挑战,这样就促使技术向前发展以满足建筑的美学需要。
除了形式美外,建筑美学往往还体现在精神美的境界。
根据建筑功能和建筑性质的需要,空间和实体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可以创造出庄严、雄伟、幽暗、明朗的气氛,使人产生宗教、自豪、压抑、欢愉等情绪,建筑的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有时候需要独特的形式或者空间来表达,这也间接地促进技术的发展。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仿生方法

建筑创作中的结构仿生方法随着仿生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仿生技术应用到建筑行业中,特别是结构仿生方法。
结构仿生方法,也称为结构仿生设计,是由结构工程师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发展出来的结构设计技术,它模仿自然界的结构,将自然界的力学现象转化为建筑结构中可采用的结构解决方案。
结构仿生方法受自然界的影响,得益于自然界的均衡、柔软、延展性。
由于这些特点,结构仿生设计有可能取得更优越的效用,有可能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及其可靠性。
同时,结构仿生方法也能够更多地结合环境,提高结构体系的兼容性及其可持续性,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构仿生方法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结构仿生方法能够使建筑物的结构更加灵活及其延展性,有利于制作复杂的构造,降低建筑物的质量,降低建筑物的局部结构载荷,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及可靠性。
其次,结构仿生方法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空间动态性,使建筑物更容易表达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使建筑物能够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结构,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综合性能,改善空间的功能性及其可持续性。
第三,结构仿生方法可以通过软仿生结构体系来减少建筑结构对外界环境的污染,降低建筑结构的能耗,提高建筑结构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建筑物对外界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影响。
最后,结构仿生方法能够有效整合建筑结构与外界环境,通过仿生方法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及其可靠性,改善空间的功能性及其可持续性,并能够有效的应对环境变化,给建筑创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结构仿生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既有效为建筑行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也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性能,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结构仿生方法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不但有利于建筑的性能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建筑设计的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建筑行业已经非常发展,以结构仿生方法为主的建筑形式出现越来越多,它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及其使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及可靠性,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摘要:针对当代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文章从结构表现这一角度探讨当代建筑创作的方式和方法,研究结构表现的最终目的是探索用结构形态来阐述建筑空间形体和文化内涵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创作;结构;表现
1 建筑创作寻求结构表现创新的根源
1.1 多元观念的发展
从总体意义上说,当代建筑创作的时代特征是多元共生。
具体到建筑作品,是在人的存在与城市文化、聚居生活、建造技术、交通流和信息流等的整体大关系影响下得以生成。
当代社会是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相互紧密联系、相互编织而形成的网络,体现出了信息化、消费化、数字化、网络化、图像化、非物质化等多种特质。
当今的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多元化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建筑,用非线性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建筑形态,用不同于以往的观念来理解建筑空间。
建筑已经不再是仅仅满足人们居住、工作、休息的需要,同时还承载着体现文脉、自然、地域、文化、信息等多种内涵的功能,这就使建筑形态创作既可以是坚毅挺拔的也可以是流畅自然的,表现出了千变万化、不拘一格的局面。
1.2 技术领域的开拓
纵观历史,每一次建筑技术的革命,均成为建筑向前发展的强足动力。
当今时代新技术领域的开拓促进了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新学科与分支的形成,科学与生产、科学与技术、基础科
学与应用科学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和突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集约化建造方式正在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
1.3 科学理论的融入
科学理论的更新与应用使建筑形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中,传统的空间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建筑师的想象力。
首先,建筑师通过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应用,如复杂性学科的分形几何学,从而创造更具有表现力的空间形态。
其次,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将建筑理论转化为建筑形态和空间。
涌现理论、生成理论、参数设计等方法使建筑形态复杂多变,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第三,新的科学理论使建筑师的审美观有着巨大的改变,建筑形态体现出非理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1.4 形态审美的重构
近年来,西方古典美学和现代主义美学受到严峻的挑战,那种执著于简明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严重干扰着建筑师艺术创造力的发挥,线性逻辑已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抵制。
当代建筑形态审美倾向从现代主义建筑时期的“总体性思维、线性思维、理性思维”向“非总体性思维、混沌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模式转换。
同时,信息社会带来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追求与众不同是当代人们审美的主要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表现出了奇观化的特征以适应高度美感化的全球消费资本主义的需求。
2 当代建筑创作中非线性表皮的作用机制
2.1 结构表现强化建筑形态
正如福斯特所说的:“建筑必然是产生于合乎逻辑并且充满表现欲的结构中。
”具有表现力的结构是形成建筑美学、强化建筑形态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具有表现力的结构在感官和精神上都是令人愉悦的。
建筑创作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筑形态的创作,而检验建筑形态是否动
人的重要因素就是在于建筑形象与结构的关系,建筑形象是与结构毫不相关的虚假装饰,还是结构形态逻辑关系的真实反映。
当今的建筑师已经逐渐认识到结构表现对于建筑形态塑造的重要作用——结构表现能够丰富建筑美学,有时候甚至成为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构成元素。
结构表现强化建筑形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结构表现强化建筑形体,结构表现强化建筑空间,结构表现强化建筑界面。
2.2 结构表现整合建筑要素
在当代建筑创作中,富有创新性的建筑师们不再从简单的角度接受世界,而是逐渐理解建筑整体各个要素所体现的复杂的逻辑关系。
如今,结构表现不再遵循固定网络限制而生成建筑,而是从一种总体综合的角度来控制整个建筑的逻辑;结构不是单纯的机械的支撑建筑,而是有机的整合建筑要素。
结构表现融入了建筑的立意、环境、文化要素,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表达出来,生成了整体有机的建筑形态。
2.3 结构表现提升建筑内涵
任何建筑都处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包括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情
感因素,而文脉则涉及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等,这是一个地域的永久性的因素。
结构表现能够充分体现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例如弗兰普顿“诗意的建造”,就表达了结构的人文色彩。
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文化性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地域文化和情感的认同,也是用当代的建筑结构材料来演绎信息社会的文化特色。
信息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建筑文化性的体现往往更多的适应了大众的价值观念,人们的审美观不再是只满足于传统的形式美,而是更多的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交融、新旧文化的并存。
因此,如何通过结构表现捕捉到建筑文化内涵的表达切入点,构建既能体现地区文化底蕴又能满足人们求新心里的结构形态,形成富有表现力和深刻内涵的建筑,是当今建筑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3 当代建筑创作中结构表现的发展趋势
3.1 从形态简单到复杂多变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结构体系已经对建筑形式产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桁架结构、网架结构、薄壳结构,膜结构等结构体系已经形成了各具形态的建筑。
结构表现也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体系有机结合的情况,这时的主结构是由多个一级结构组成,与此同时,结构又以多种方式与不同的表皮结构相互作用,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形式。
计算机技术引入建筑创作之后,建筑师可以控制更加复杂的建筑形体。
在设计理念愈来愈凸现个人风格的情况下,建筑形态表现趋于多样化,异形、非线性的形态成为流行的元素。
这些原因使结构的挑战显然也越来越大,使结
构表现表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趋势。
3.2 从技术合理到技术创新
合理的结构形态是力学规律的外在表现,是构成建筑的根本。
在过去几十年的现代主义理性的建筑形体中,结构在形态上的表现是否真实地表达了结构受力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评价其是否合理的
基本标准。
而在当代的建筑创作中,结构不仅仅是建筑技术合理的表现,更是建筑形态语言的表达,是高技术手段的体现,是建筑合理内涵的表达。
因此,当代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需要更多技术创造性的表达,来形成日趋复杂的建筑形态。
3.3 从经济节约到生态有机
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平衡、关注可持续发展,使建筑师对于有机建筑的研究就深入到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层面,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注重经济合理、节省材料的层面,而是更多的融入了仿生知识和生态化高技术。
3.4 从单一材料到复合多元
常规材料的加工。
当今越来越注重表现建筑师个人风格的趋势下,建筑形态往往呈现多元、异形、非线性的特征,这使得对砖石、木材、混凝土、钢结构等常规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显现出新的思路。
对于常规材料的使用,建筑师打破通常的组织方式将使它们以一种人们所不常见的视觉形式出现。
当今建筑创作中结构体系所使用的常规材料包括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非常规材料的利用。
随着建筑师视野的不断拓宽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建筑创作中的结构表现不仅仅是体现在常规材料的运用,更多的是体现在非常规材料的运用中。
建筑材料的使用表现出了多元的特性。
例如复合绿化表皮上进行植物的栽种形成绿化结构体系,金属网结构,甚至将塑料、高强度纤维、纳米技术薄膜等新型材料做为建筑结构的组成材料。
参考文献
[1]周铁军,王雪松.高技术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6
[2]布正伟著.建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王玲.基于结构形态的建筑造型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