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日本传统音乐观中日音乐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以隋唐时期琵琶发展为例看中日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以隋唐时期琵琶发展为例看中日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螺 钿紫 檀五 弦 琵琶 、螺钿 紫檀 阮咸 和 四弦 曲项琵 琶 。简 单来 说就
是 五 弦 直 项 琵 琶和 四弦 曲项 琵 琶 以及 阮咸 三类 。 也 就 是 说 唐 朝 时 的 琵 琶 全 都 流 传 到 了 日本 。那 么 它 们 在 日本 的 发 展 又 如 何 呢 ?情 况 其
土 ,而 是 “ 外 来物 种 ” 。 这在东汉刘 熙的 《 释 名 》 中得 以解 释 “ 枇 杷
本 出于胡 ,马上所 鼓也 ” 。 这件外来乐器 却在 中国这块肥沃 的土壤 中 生根 发芽 ,并且传 播到 了东亚诸 国 ,对 中国以及东亚诸 国的音乐文 化产 生了 巨大 的冲 击力 ,不仅产 生 了大量不 同的琵琶乐 ,还带来 了 琵琶 的记谱法和 乐调体系 。发 现于敦煌藏经 洞的琵琶 曲谱 《 敦煌 曲 谱》是我 国最早 的工尺谱 ,琵琶在唐朝的地位可见一斑 。
乐器沿着 东渡的船只来 到了 日本 ,并 且后来也逐步 演变成为 日本 传
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提 起 日本 的 音 乐 文 化 , 就 不 得 不 让人 想 到 遣 唐 使 。 这 个 对 日本
的音乐文化 做 出了突 出贡献的群体 , 冒着 生命危 险来到 了长 安 ,在 这里接 受唐 朝文化 以及 各种外来音乐 文化 的洗 礼,并将这些先 进 的 文化思想 介绍到 了 日本 ,对 日本 的文化产生 巨大冲击 ,琵 琶也是跟 随着他们的脚步到 了日本 ,并在 日本绵延发展到今天 。 日本 的音 乐有 雅乐 、 能乐和 歌舞 伎等 ,并且 也建 立 了音 乐机 构一雅 乐寮 。在唐 乐中设有琵 琶师和琵琶 生。我们先来看 看东渡 日
本 的 琵 琶 的种 类 。 首 先 想 到 的 是 现 在 藏 于 日本 奈 良正 仓 院 后丝绸之路 开通 ,这样魏 晋 以来 ,由波 斯 、印度通过佛教活动传入中国的四弦 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得 以 在我 国生根发展,并且逐步取得了独立 的地位。四弦 曲项琵琶来源于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引言:中日两国地理相邻,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其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与改良,包括文化思想、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美术建筑等方面。

一、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最重要影响莫过于文化思想的传承。

从古代开始,日本就不断汲取中国的思想精华,塑造了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佛教、儒家思想和道教都源于中国,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日本形成了类似中国的宗教体系,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文人的审美观和处世态度。

儒家思想则塑造了日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道德观念,强调家族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道教的思想也对日本的文艺创作和哲学思考有重要影响。

通过吸收中国传统思想,日本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语言文字: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语言文字的传承和改良。

古代日本在文字上采用了中国的汉字,并根据本土语言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和文。

古代的和文主要是以汉字音读的方式表达日语的发音和含义,而且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汉字词汇。

这使得日本与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方便了两国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汉字也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美学符号。

汉字的线条和结构形式对日本的书法、绘画和篆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的思维方式也对日本的文学、哲学和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音乐舞蹈: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音乐舞蹈艺术的影响与改良也是显著的。

自古以来,中国音乐舞蹈的艺术成就深深吸引着日本人。

从唐朝开始,许多中国音乐舞蹈艺术家来到日本,为日本的宫廷和民间带来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和演出技巧。

这些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使得日本的音乐舞蹈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

日本的能剧就源于中国的宋元剧,它将中国的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日本的音乐史料、研究及与中国音乐研究的关系

日本的音乐史料、研究及与中国音乐研究的关系

日本的音乐史料、研究及与中国音乐研究的关系回顾历史发现,日本音乐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并发展而生,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也一直在不断地对吸收到的中国音乐文化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使音乐文化的理念等等成为符合日本需要的特色文化。

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国作为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国,其在音乐文化领域中呈现出缤纷多彩的多样化特点,查阅文献可知,中国音乐文化漫长路,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广泛的覆盖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当前的日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色音乐文化的民族,甚至可以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具备东方文化的情调。

从历史渊源的角度来看,由于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熏陶,因此决定了日本的音乐文化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一些相同之处,这也是历史因素流传至今的最真实的表现。

一、中日文化发展的渊源中日关系一衣带水是众所周知,也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中国认为日本文化是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衣钵,排除先入之见,也确实是这样。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能够看出,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甚至可以说深入骨髓,并且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而音乐文化作为总体文化领域中的一种,中日音乐文化的交融发展也找到了历史根源。

比如历史中的唐朝,更对日本文化有着异常强烈的影响和冲击。

查阅文献可知,在唐朝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友好往来甚是频繁,因而同期促成了相互之间繁荣的文化交流。

在日本的理念中,唐朝的昌盛是伟大的,当时大量的遣唐使者和留学生都曾在中国接受各方面的教育。

据相关研究证实,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说是诸多国家当中最高的,所有先进的事物,日本均会想方设法吸收,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成为自身的东西,形成特有的文化。

所以日本所模仿的文化都会在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进行创新,变成“引我之用,用则创新”。

对于这一点,中国始终望尘莫及,比如日本的动漫产业,一直可以说是世界的“花魁”,日本通过元素的不断创新将自身的文化推向了国际,成为了日本的标志性产业,并以此为依靠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摘要】中日流行音乐作为两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中日流行音乐的定义和意义入手,探讨了其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讨论了中日流行音乐在初期阶段的发展情况,以及中日流行音乐相互影响和融合发展的情况。

同时分析了中日流行音乐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中日流行音乐对于两国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全球音乐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推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日流行音乐、发展史、定义、意义、初期阶段、相互影响、融合发展、现状、未来、文化交流、全球音乐市场、发展潜力。

1. 引言1.1 中日流行音乐的定义中日流行音乐是指中国和日本在流行音乐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和日本传统音乐特色,同时又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中日流行音乐通常以流行歌曲、流行演唱会和流行音乐节等形式存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传播,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中日流行音乐的定义包括了音乐风格、歌曲内容、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

它既可以是轻快动感的流行舞曲,也可以是抒情民谣;既可以是温暖感人的情歌,也可以是激情澎湃的摇滚曲。

中日流行音乐的歌词内容涵盖了生活、爱情、友情、家庭等各种主题,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

在表演形式上,中日流行音乐可以是个人独唱、乐队演奏,也可以是舞蹈表演、音乐剧等多种形式。

中日流行音乐是一种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和文化特色的现代音乐形式,它不仅是两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是对当代青年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和记录。

1.2 中日流行音乐的意义中日流行音乐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和日本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载体。

通过音乐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两国人民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友谊和互相理解。

中日流行音乐也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时代精神,反映了两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影响论文(共3篇)

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影响论文(共3篇)

日本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影响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日本动漫音乐中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日本动漫音乐的兴起要追溯到1985年的《福星小子》主题曲“remembermylove”的出现。

在此之前,对于动漫音乐,大多数人的旧的固执观念认为动画是为小孩子服务的,动漫的主题曲也如同儿歌一般的幼稚。

这种观念以至于“remembermylove”红起后很多人都不相信它竟然是一首动漫作品的主题曲。

随后《超时空要塞》的成功更为日本动漫音乐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必然的机会,《超时空要塞》剧中的林明美是一个歌星,所以这部动漫有多首插曲,其中主题曲《爱还记得吗?》唱片销售量更突破五十万张,并获得金唱片的荣誉,亦成为主唱人饭岛真理进入演艺之成名曲。

到了1986年底,歌星齐藤由贵演唱《相聚一刻》片头曲《对悲伤说早安》,造成动画界邀请大明星演唱主题曲的风潮。

该片亦被认为是动画主题曲正式脱离动画而独立成为流行歌曲的第一部动画。

短短几年的时间,从儿歌般的主题曲到流行歌曲般男女老少通吃的动漫主题曲,扩大服务市场,广纳各层年龄的喜好是其日本动漫音乐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日本民族音乐的特征及其由来日本民族音乐的调式,很大的特点是强调与广泛运用了二度音。

例如日本小音阶:67134;日本都节音阶:67123456;雅乐音阶:67123#456;琉球音阶:134571等等,毫不避开小二度的极度不和谐感,他们享受这种乐感,有趣的是这些二度音通常用于民间音乐,例如民歌民谣等。

日本的宫廷音乐“雅乐”一般分成三部分。

即国风歌舞(本土的古传节目),外来乐舞(国外输入的节目),歌舞(日本平安时代的歌曲)。

早在公元5-9世纪,朝鲜与日本便有了音乐上的交流。

公元701年,日本治部省内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外来的音乐,而雅乐最初就是外来音乐的总称。

学习_七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6

学习_七隋唐时期中日音乐文化交流6

• 对日本佛教有积极贡献的三人是: • 道昭、空海、最澄。
五、汉化佛教音乐在日本的传播
• (一)日本的中原佛乐 • 1. 声明:中国佛教仪式音乐的遗存 • 其名称受: •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2“释诂训字
诠目疏别”中“声明”解释的启示; • (2)也有可能是早期随佛教传入的诵唱叫
梵呗,进入平安朝后期,随着乐制的改 革,其音乐用语也产生变化的结果。
• 二,精神层面,首先是学习儒家治国及礼乐 教化之道、佛教伦理道德之道,其次是文学、 艺术领域、住行等等;
• 三,物质层面,学习和移植中国农业、手工 业器具及知识技术等。尤其在奈良时期,日 本几乎是全面唐化、全方位的学习,以充实 自己的弱势文化和军事。
三、“唐乐”的东渐及其日本化 的形成
• (一)“雅乐寮”的设立和功用 • (二)“内教坊”
• 其四,与隋朝沟通,派遣隋使与中国 交往。大和政权先后於607、608年派 亲派专使小野妹子为使节,两次出使 隋朝。之后,610年和614年又派两次)。
• 其五,仿隋朝建造宫殿,编修国史。
• (三)唐初阶段 • “大化革新”(645-649)。 • “大化革新”的幕后是圣德派往中国大陆的
留学生、640年回国的南渊请安、僧旻、高 向玄理等人。很明显,其内政的改革和外交 政策的改变有着深刻的联系,目的就是研究 和模仿先进的文化制度。 • 从630年至671年,日本派遣唐使七次(舒 明天黄时期四次;天智天皇时期三次)。其 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修补两国之关系,二 则是了解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刺探军事 情报。附带,也将留学生、留学僧夹杂其中, 学习佛学及唐朝文化技术。
• 其三,中国隋唐时期,正是日本推崇佛教最盛的时候。汉语 佛典和中国的佛教宗派差不多都传到了日本。由于全民笃信 佛教,从而正真的向大陆学习佛法的运动开始了。他们崇佛, 也崇拜唐文化、唐建筑、唐诗、唐佛经等;他们喜好唐仪式 音乐,但也追求唐寺院音乐。

唐代的中日音乐交流对日本的影响

唐代的中日音乐交流对日本的影响

摘要古代国家之间音乐文化的互相交流,都是亲善的、友好的、共同繁荣的互相交流。

它绝不同于经济上的交流,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更不同于政治上的交往,往往隐藏着利用、控制,乃至侵犯、掠夺的企图。

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就已开始。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是中国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在日本,遣唐使着重学习唐朝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歌舞艺术并进行相关交流活动;在日本宫廷内部,也仿照唐朝的礼乐制度内教坊等掌管音乐的机构,同时大量引进唐代的乐器、乐谱、乐书等。

可以说,中日的音乐文化交流,使日本音乐极大地丰富和繁荣起来。

最终成为日本民族历史文化中一道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风景线。

关键词中国,日本,古典,音乐,唐代唐代的中日音乐交流对日本的影响古代国家之间音乐文化的互相交流,都是亲善的、友好的、共同繁荣的互相交流。

它绝不同于经济上的交流,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更不同于政治上的交往,往往隐藏着利用、控制,乃至侵犯、掠夺的企图。

基于这个视角,来追溯和探索中日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的相互交流的历史渊源,是很有意义。

本文将论述中日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中日音乐在唐代的交流与互通等。

1中日音乐的特点1.1中国音乐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历史也源远流长。

中国音乐的乐音具有带腔性,即每个乐音的固定的音高外,音与音之间是过渡、递变的关系。

同样,中国音乐的特点也特别鲜明,具有自成体系的审美观念。

它突出的表现为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述中的道情、理趣,推崇表现的含蓄、婉曲,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

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中国音乐的乐音具有带腔性,即每个乐音的固定的音高外,音与音之间是过渡、递变的关系。

二、中国音乐的调式多种多样,有宫、商、角、徵、羽五种。

每种调式的的音阶又可分为五声,六声,七声三类。

其中,宫、徵调式的色彩比较明亮,羽、角调式的色彩比较暗淡,商调式介于两者之间。

三、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具有较大的自由性,旋律的表现突出,几乎包括了音乐的所有内容。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浅谈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史1. 引言1.1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之前,在古代中国和日本就已经存在着音乐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渐渐融合,相互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音乐传入日本,为日本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近现代的发展,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种流派、风格的音乐在两国之间相互传播,相互影响。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在音乐领域,还涉及到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为两国人民增进了解、促进了友谊。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愈发重要,通过音乐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发展。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两国的音乐爱好者在这种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1.2 流行音乐在中日的普及和影响中日流行音乐在当代社会的普及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影响。

许多中日流行歌手和乐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为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流行音乐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从传统的唱片发行到现在的网络平台,使得中日流行音乐更加便捷地触达全球观众,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在中日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两国的音乐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的扩大,为中日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推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中日流行音乐也在社会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着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音乐产业的繁荣发展。

流行音乐在中日的普及和影响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中日流行音乐必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2. 正文2.1 中日流行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日流行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受到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中日两国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流行音乐风格。

在中国,民国时期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影响,以及近代西方音乐的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日本传统音乐观中日音乐文化交流李姝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

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

一、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

包括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医学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为音乐艺术的本土化历程创造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空间,确立了文化形态互动转化的全景式的文化生态氛围。

然而,日本传统音乐的疏离感和被日渐冷落,在另外一个层面恰恰使它成为了救星。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音乐世界,一些未受“侵犯”的“另类”音乐反倒开始具有吸引力。

从总体上看,日本音乐的历史处于外国音乐的引进———外国音乐的日本化———日本民族音乐的兴盛———外国音乐引进过程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音乐的历史其实就是国际音乐时代与民族音乐时代交替、反复的历史。

在中国宫廷演出的、以燕乐为核心音乐,经过加工构成了日本雅乐的主体。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这固然是两国间长期经济和文化往来的必然结果,但也和中日两国关系和睦,两国同处于统一、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有深刻的关联。

这一时期两国国内都处在相对和平繁荣的阶段,在对外关系方面形成了和谐、积极、自主的文化交流氛围,这使得两国文化呈现为一种健康蓬勃的气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并深刻影响于中日音乐的交流与互动。

对日本而言,唐朝时期的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异质文化,在传入本国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冲击、碰撞、吸纳和理性的融合,在日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作用下,最终成为具有其民族历史文化特质、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风景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朝中日音乐交流的历史是中国音乐的国际化和日本音乐本土化互相交织的行程。

唐朝音乐文化以兼容世界的胸襟建造了民族化的艺术圣殿,日本同样以融合唐代音乐艺术、并使其本土化、民族化的远见创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基点。

日本仿照中国宫廷管理模式建立音乐管理机构,创设了格局宏大、系统完备的音乐体制。

这一由政府推动的规模化行为改变了日本音乐的面貌。

中日两国的文化先驱以独辟蹊径的智慧交往融合、取长补短,并以文化的互动形成了别开生面的独特风貌。

中日音乐进行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内在动因是中日族群和文化形态明显的共通性。

唐代的中国一向将对外文化交流视为一种四海升平的和平景象,其着眼点在于对国力强盛的自我确认以及通过推动地区和平稳定进而达到王朝稳定传承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是对于来自中国唐代的音乐艺术出自一种政治上的崇敬,但就其实质而言,日本所从事的文化交流背后还存有深层次的地区宗主意识和民族自强动机。

对于中日音乐文化的交流,日本皇室的目的无疑也是为了显示其作为文化大国的一种象征,同时,对地方豪族要展示出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朝廷优越性与权威性的一种手段。

日本虽然引进了儒家的礼乐思想,但是并未引进纯粹的儒家礼乐,而是引进了唐代堪称“国际音乐”的“燕乐”,这也许意味着要与中国礼教有所区别的深层动机。

唐代中日音乐交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化艺术交流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抗衡与博弈。

中日音乐交流也正是这样,无论就两国的音乐主从地位还是就音乐形态、容量对比而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都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它们对于中国音乐的欣赏往往出于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敬意;而日本实施音乐交流隐含的动机,则是在东亚地区争取与中国同等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相比较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虽然使用同一个名称,但是却属于性质迥异的两种音乐形态。

中国自周代开始,已经奠定了雅乐的根基,并专门在祭祀先祖与宫廷典礼中进行演奏。

到了隋、唐时代,摘要: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

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

本文透过日本传统音乐的历史,揭示了中日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就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的异同关系,做了音乐形态方面的比较和梳理。

关键词:日本传统音乐文化交流本土化艺术论坛艺术研究这种为宫廷所专享的雅乐体系逐渐僵化和衰落,随之兴起的是生机盎然的俗乐。

传入日本的唐燕乐实际上正是俗乐的一种,是指当时在中国宫廷演出的、经过加工的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这些构成了日本雅乐的主体。

日本正仓院今天还保存有曲名为《番假崇》的琵琶谱,这是日本天平时代使用过的唐乐乐谱中惟一遗存的一卷,此外,很多唐乐的乐器和舞乐用具都有所保存,成为今天日本音乐史研究的宝贵资料,与此直接相关的音乐可被认作是平安朝乐制改革以前的唐乐。

根据正仓院的其他资料,奈良时代又有下列唐乐传到了日本:“五帝太平乐”、“番假崇”、“武王”、“破阵乐”、“安君子”、“苏芳皮”、“倾杯乐”、“三台”、“涩河鸟”、“宗明乐”、“嗔面”、“浑脱”、“皇帝破阵乐”等等①。

日本当时把从唐朝传入的燕乐称作唐乐,并没有使用“雅乐”这一称谓。

直到明治时代以后,才正式使用“雅乐”来称呼日本古代乐舞。

日本雅乐不仅包括唐乐,而且包括右方的高丽乐,以及日本古代的传统歌舞,例如东游、人长舞、久米舞、五节舞等②,日本雅乐是日本古代歌舞音乐的总称。

大量中国乐曲传入日本。

一方面给予日本音乐家以多方面的启示,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他们对创作本土音乐的热情。

随着中日音乐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日本朝野上下,并不满足于原样照搬外来的歌舞音乐,而是根据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日本本土音乐舞蹈相结合,将传入的中国音乐经由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管弦与舞乐。

三、中日音乐的融会贯通日本遣唐使没有选择在中国日渐衰落的宫廷雅乐,而是将正在兴盛繁荣的燕乐体系引进日本,日本在当时和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从唐朝传入的燕乐称作唐乐。

吉川英史曾经将其归结为两大原因:一方面是日本有其独特的神道作为信仰对象,无需中国雅乐作祭祀音乐;另一方面可能是日本人对已僵化的雅乐缺少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可以在日本宫廷实际演出的生动活泼的歌舞音乐③。

日本雅乐是日本歌舞音乐的总称,它不仅指唐乐,而且还指高丽乐,以及日本古代的传统歌舞,例如东游、人长舞、久米舞、五节舞等④。

中国雅乐与日本雅乐虽然使用同一称谓,但它们所指不同、性质不同,真正与日本雅乐有血缘关系的是燕乐而非唐代雅乐。

关于唐燕乐和日本雅乐,学术界已经做出了深入的研究⑤:其一,形式上的差异:唐燕乐是歌、舞、器乐演奏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体系;而经过日本平安朝乐制改革的雅乐,被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⑥,歌的部分被削弱了。

例如,史书对于乐曲《甘州》是这样记载的:“有咏近来不用之”⑦,“南宫谱曰,三反之后咏,博雅三位谱曰,三帖之后咏,四帖之后咏,有咏,其词曰,但近来不用”⑧。

其二,在唐燕乐的传入中渐趋衰落,一方面可能由于语言的交流和传习在民族音乐文化转换过程中属于比较深入的范畴,不易在另一民族文化语境中普及;另一方面客观上证明了中日音乐交流可能呈现为音乐旋律和舞蹈语言先行的规律。

其三,曲式结构的对比:唐燕乐大曲,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三大部分又划分为若干段落。

而日本雅乐的基本曲式则由序、破、急等几个部分构成。

其四,唐燕乐的典型结构是融歌、舞、器乐为一体的大曲,充分展示音乐形态的规模、音乐结构的宏大和表现内容的丰富等。

日本雅乐中也有大曲、中曲、小曲之分。

据日本《舞乐图说》的解释,六人舞为大曲,四人舞为中曲,二人舞和一人舞为小曲,这种根据舞蹈人数所作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对音乐形态本体的认知。

此外,有的乐曲的构成是根据拍子变化来构成乐曲加以区分的。

这部乐书指出了日本雅乐大曲和唐代燕乐大曲都是由序、破、急等几个基本部分构成,但日本音乐存在对唐大曲某些机械化的理解,显示出日本音乐家对于中国音乐的理解和民族化的转换还没有深入到内核部分。

其五,从演奏方式上看,日本雅乐与唐燕乐大曲各具风采。

其中乐器构成是日本雅乐与唐燕乐大曲比较研究中耐人寻味的问题。

唐燕乐演奏过程中动员的乐器种类十分丰富,仅坐部伎就使用多达26种乐器,而日本雅乐中的管弦,使用8种乐器,伴奏舞乐时则使用六种乐器。

在唐燕乐大曲的乐器构成中,仅坐部伎就使用10种左右的外来乐器,中日两国对于乐器的理解不尽相同,日本音乐在规模组合的能力方面与中国音乐还有距离。

对于琵琶在音色和参与乐音组织的功能,日本音乐界与中国音乐界有不尽相同的理解,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地缘因素导致的民族心理有关,唐乐以广阔的疆域和文化格局为依托,气象宏大,能够使凄清的音色转化为激趣盎然的元素,而日本音乐形态也许基于岛国心理,其对乐器乐音的调和性和兼容度相对较为有限。

其六,从演出人数和规模来看,唐燕乐作为大型音乐形态,传入日本后其演出规模和人数逐渐缩小,为了适应室内演出的需要,最后大体上以6人、4人、2人的规模固定下来。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雅乐已经将唐燕乐统一于日本舞乐的独特体系之中,成为日本化音乐的一部分⑨。

在中日音乐交流过程中,唐代文化格局本身就具有会通融和异域文化的强大能力,当时唐朝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汇聚了各地的文化艺术样式和风格,对音乐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注释:①③吉川英史.日本音乐的历史[M].北京:创元社,1982.②④⑧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⑤张前.关于唐燕乐和日本雅乐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⑥管弦在当时是指单纯的器乐演奏,舞乐是指在器乐伴奏下的舞蹈表演.⑦【日】狛朝葛.续教训抄.⑨小泉文夫.日本传统音乐的研究[M].音乐之友社,1958.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