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说“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有确定的战术,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运用这八个方法来去除疾病。

一、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用排汗治疗外感发烧,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二、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三、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四、和法就是找一个平衡点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作用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症情比较复杂。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五、温法可治疗阳虚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里寒证的发病不外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寒邪直中于里,病变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别。温法主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三类。寒病的发生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法常与补法中的温补阳气法结合使用。

六、清法可治疗热证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

七、消法可治疗积食不化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消食的食物有山楂、炒莱菔子、鸡内金等。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可以用中药把它散开。

八、补法可治疗虚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八法补法

中医八法6-补法 补法 什么是补法: 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 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 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 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怕冷、畏寒) 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 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2、后天失养。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

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 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 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的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的基本原则,在临症的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的体质、新病与旧病的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的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的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的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的方剂最适宜此体质的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就是此法的佳方。 由此可以得知,汗法的配合运用就是很灵活的。不过,必须牢记的一点就是,惟有表症又需要发汗时,才就是汗法的适应症,否则就不能使用汗法。所谓的须要发汗,又有两种情况: 有头痛、恶寒、发热等现象,但就是郄没有汗时,就必须要发汗。

中医偏方治病大全

中医偏方治病大全 1、百物中毒有解法:甘草1两,绿豆2两,水煎服。可解百物中毒。 2、清除雀斑法:白茄子切片擦患处,数天后自会消失。 3、立止鼻出血法:棕绳子一根,拴食指中节,左鼻出血拴左手,右鼻出血拴右手,拴后立止。 4、治咽炎不用药法:取适量茶叶用纱布包好,放入茶杯用沸水泡出茶汁比饮的茶汁稍浓),再加蜂蜜适量搅匀。每隔半小时用此茶漱喉并咽下,当日有效,二日痊愈。 5、治痢疾不用药:食醋3两,将其烧滚,一次喝下,喝三次即除。 6、妇女痛经简易疗法:于经前1、2天,将中药“七厘散”粉末3克,撒于肚脐下三指处的关元穴,然后将“香挂活血膏”贴于药上,经痛即止。(注:孕妇禁用) 7、清除口臭法:鲜芦根8钱,冰糖适量煮汁服,一日分三次服下,可清除口臭。 8、皮肤变白净细腻法:常用冬瓜瓤煮水洗脸、擦澡,可使皮肤变得白净细腻。 9、防止晕车法:切一片鲜姜片,在临上车时贴在肚脐上,用伤湿膏或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丢掉。这种办法屡经试验效果很好 10、牙齿变白法:用干净的细布蘸上苏打粉擦牙齿,可使牙齿变得洁白。 11、落枕的简易疗法:用毛巾浸热水柠干后,敷患处,反复几次即愈。 12、通大便干结妙法: 番茄汁5克,用开水泡两次当茶喝,约4小时可排出大便。如便秘特严重和顽固,可用生川军12克,火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煎汤分两次服,4小时即可排便。 13.鱼刺卡喉自化法:抓一只鸭,提起鸭腿,使鸭头朝下,从鸭嘴里流出涎液(粘水),将鸭液滴入喉里,鱼刺自化干净。 14、百虫入耳自出法:如果耳内爬进小虫,用猫尿滴入耳内,虫立即出来。(大蒜擦猫鼻,猫自尿。) 15、不出脚汗巧法:桔矾、冰片各一钱,泡白酒一两,一天后到入各种新鞋内,把鞋放在室内阴干再穿,永不出脚汗。 16、黄水疮、湿疹特效疗法:强的松4片,扑而敏4片,灰黄霉素4片共研成细末,再用4支氯霉素针充分溶解,用时调匀涂于患处,一天一至二次,两天痊愈。 17、治疗脱肛奇效法:黄芪4 两、防风1 钱,水煎服。小孩减半,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 18、清除粉刺(糟疙瘩)特效法:枇杷叶12克,桑白皮、黄芩、生山栀、赤芍、丹皮、连翘各9克,生甘草3克,每天各服一剂,水煎服。连服10-15剂即除。 19、治失眠佳方:浮小麦(淘麦时漂浮在水上面的瘪瘦麦)60克,甘草30克,大枣15个,用水4碗煎成1碗,早晚各服一次,效果极佳。 20、立止打呃法:若用其它方法不能治止打呃,只要用鼻子吸进一点葫椒粉,就会连打几个喷涕,打呃即止。 21、治小儿口疮单方:生地10克,竹叶5克,连翘10克,川连1克半,麦冬10克,茅根15克,生草梢5克,水煎服,一天一剂,3-4天痊愈。 22、根除鸡眼法:蜈蚣一条炒焦研面,先刮去鸡眼硬皮,抹上药面,用胶布固定,三天自除。 23、口歪睛斜简易疗法:将能够叫唤的蝉3只,用线绑住,吊在太阳光下晒死、晒干,然后放在瓦片上焙成黄色,研成细末,用黄酒一次服下,服后用被子盖身睡一觉使之发汗,连续两次即能动痊愈。 24、消除多毛科技新法:为消除多毛青年(脸面胡等,尤其是多毛姑娘),因多毛带来的烦恼,上海第九制药厂最新出产了“第二春亮肤霜”,抹毛自掉。并且能够根除。每瓶另售5角,出厂价3角8分。愿除多毛者可到药店购买,用法及用量见“第二春亮肤霜”说明书。 25、巧治饭癣法:用苦杏仁擦患处,每日三次,数次自除。 26、疯狗咬伤疗法:斑毳7条,蜈蚣1条研成细末,用酒冲服。

中医八法2--下法

中医八法2---下法 一、什么是下法? 1、定义:下法是泻下法和攻下法,对于许多中医来说,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除此外,还可用于治疗人体内湿热停滞的病证。 2、适应证、功效: 适应证:下法是引导气机从肛门而下的最好方法。使气机下降,达到行气活血的效果。 (1)瘀证、代谢很差。(2)大便不通。 (3)肝胆指数过高。(4)固定性的痛证(配合其它药物)。 功效: (1)泻下。(2)加快人体代谢,增加吸收。(3)中医八法中,下法功效最强,疗效快。 二、如何掌握运用下法? 1、下法主要用于治疗里实证。 2、实证:指人体遭受致病因素的侵袭所引起的病证。人体的生理功能并不低下,具有足够的正气与致病的因素相互斗争,称实证。 3、实证常见症状: (1)发热、胸痛、胸闷、烦躁不安、呼吸气粗、痰涎壅盛。 (2)脘腹胀痛拒按、神昏谵语、小便淋漓涩痛、便秘或腹泻。(3)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4、里症:除肌表的病证外,人体内脏腑发生的病变引起的疾病称里症。

里症的特点: (1)里症病邪所犯的部位比较深,在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器官。(2)里症的病情通常比较复杂 (3)里症常见症状: A、壮热、畏寒肢冷、身体微微发热、潮热、口渴躁。 B、疲乏困倦、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腹泻、小便短赤或清长、便血等。 5、热证便秘: (1)产生:风寒邪气→表证(未痊愈)→侵入人体→胃热→食物停滞→形成便秘→热性便秘。 (2)饮食原因: 经常食用辛辣、油腻、难也消化的食物,容易停滞在胃肠中,导致水湿痰饮的停滞,最终形成热性便秘。 (3)寒性体质服用热性药物过重过量,也会引起热证便秘。 6、寒证便秘: (1)长期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使脾胃变得比较寒凉,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停滞于肠道中,最终形成寒性便秘。 (2)吃得过少,导致摄取的食物营养不均衡,长期这样,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导致虚寒内盛的现象,吃进的食物因体质过度虚寒而停滞,恶性循环,最终出现寒证便秘。 7、气虚、津液亏虚便秘:老年人、重病人、体质比较虚弱的人,由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中医特效治疗肩颈腰腿痛治疗八法 有不少年青女性患肩周炎,晚上疼得睡不著觉。是因为经常在夏天穿吊带衫(裙),加上上班是空调,下班回家也离不开空凋,肩一直露在外面,夏天时就有一点点酸疼,没在意,天渐渐冷了,肩膀就会越来越疼。现在患有各种颈、肩、腰、腿痛的人非常多,可同样的病症,为什么夏天时不发作或症状相对缓解,而冬天时就表现得厉害呢?那是因为夏天气温高,血管相对扩张,血液循环通畅,“通则不痛”。而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气温下降,「热胀冷缩」,就容易使原本经络不太通畅的部位出现淤阻,所以出现了「不通则痛」的现象。寒凉是导致颈、肩、腰、腿痛的重要诱因,祛除寒凉、加温保暖是冶疗此类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1、花椒酒+艾条燻:花椒酒(取花椒1两,花椒要买质量好一些的,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后,放入55度的白酒中浸泡,泡1~2天即可)。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再捂上热水袋,注意不要烫伤。疼痛严重时先捂一会儿,再用酒搓,搓热后再敷,可以反复地做,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都有效果。如果再在此处用艾条燻上30分钟,边燻边擦,效果更好。治疗方法:找到肩部最疼处,涂上花椒酒,再用艾条燻,边燻边拍打,半小时后,抬肩;再在痛点涂上酒,加燻30分钟。由于肩部不

断抬高,痛区会不断变化,所以治疗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两小时后,肩膀就能活动自如、不再疼痛。用此法再治疗几次,以巩固疗效,同时切几片生姜泡水喝,坚持一段时间,并少吃寒凉之物。提醒大家,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覆肩的衣服,睡觉时也一定要穿上带肩的汗衫,并经常活动肩膀部位的经络,这样,肩周炎就会远离我们。2、自制生姜汁包:在夏季取棉花放在生姜挤榨成的汁中浸泡,泡透了,稍稍挤压一下,不要拧,直接到太阳下晾晒,晒干为止。然后用布将棉花包好,缝成小棉垫,哪个部位疼痛,就对应著这个部位将小棉垫缝在贴身衣服里面,一直贴在身上,一般使用半个月后,再换一个新的。到了冬天也一样可以照上面的方法做,而且只要有空,在这个棉花垫的外面再捂上热水袋,效果就更好了。生姜性温,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等作用。这种方法除了能治疗颈、肩、腰、腿痛,还可以治疗老年人冬季最易犯的支气管炎、哮喘。1、按摩找到腰腿疼痛部位,先在疼痛的部位用5根清艾条熏20分钟,一边熏一边拍打;2、走罐:涂上润滑油,上大号火罐,在疼痛部位上下走100下。手法一定要快,越快越不疼(起下罐以后,会看到黑的、紫的疙瘩,这个部位积聚的湿毒),能将局部淤堵的痧出透。轻者一次洽癒,重者两三次后都能彻底打通。3、如果是腰痛:先用艾条熏上20~30分钟,再涂上润滑油,先在

搜集了整整20个中医徒手点穴治病地方法,绝招!紧急时刻能救命

搜集了整整20个中医徒手点穴治病的方法,绝招!紧急时刻能救命点穴治病?别闹了!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术,真的可以有。 你以为点穴只是在电视武侠剧中会出现?其实,中医上有很多神奇的穴位,能治疗疾病,有一些穴位紧急情况下可以控制病情,所以,今天就把中医的急招独门绝技传授给你,接招啦~ 点穴伤人乃功夫中至凶者,但点穴就人治病却又是一般药石难愈之疾可霍然而愈,神乎妙术矣? 一、腰部扭伤点穴救治术 常见练武者活动欠佳致使腰肌损伤,一歇5-7天方敢活动,影响了练功进程,下面介绍的就是令你在3分钟内即可令扭伤者行走自如。 点穴秘术: 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指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

注意: 1、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 2、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 3、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二、脚腕扭伤点穴术 脚腕扭伤的机会比腰部还要多,是各种扭伤的总和,而且轻微的扭伤即严重影响活动,本法最简单: 点穴秘术:

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 - 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三、急症点穴治病术 1、跌打摔昏用拇指压: 人中穴、合谷穴、百会穴、大椎穴即可(用公鸡冠血点入鼻内即醒)。 2、打伤气急欲绝按压: 肺俞穴、膻中穴、神门穴。 附:内治法: 昏死后用白糖冲热酒,用白糖二至三两冲热酒饮服,不饮酒者用温开水冲白糖,无论受

伤有多重,服之可免淤血攻心,切勿轻心。 3、跌打痛昏的救醒法: 取承泣穴、太阳穴、膻中穴按摩片刻即可。此昏后可急用小孩童便(5岁以下)越多越好,服之可免淤血攻心。 4、中暑(俗称发痧)推拿法: 重拿合谷穴、内关穴、人中穴以醒为度。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里穴一分钟,待其醒后取坐势,再拿风池穴十五至二十次。如胸闷则横擦胸部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穴十五至二十次。 暑日野外行路,中暑昏迷,求医不得: 取道旁热土围在病人肚脐周围,围成圈,令人小便其中即可醒来。 内服药法: 用陈皮、藿香各15g,研末冲服,如未带药用白姜水冲服。 刮痧法: 在患者胸颈腹肩等用手指钳提,或用瓷匙油刮至皮青紫或出斑。 5、脑震荡手法急救: 昏时可掐人中,拿肩井穴、合谷穴等。一般昏伤除掐人中,拿足跟脉外,可拿腋下筋,肩胛骨旁筋。

中医八法1--汗法

中医用药的方法------中医八法介绍 第一章汗法 1.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者是发汗法。 2.主治:感冒、外邪侵入肌肤表面,称为表证。发汗法用来治疗表证,使肌肤表面的邪气在病人的出汗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流出而溢出体外。 3.表里的相对概念: (1)体表的部位属于表,内脏的部位属于里。 (2)经络的部位属于表,脏腑的部位属于里。 (3)腑的部位属于表,脏的部位属于里。 (4)外感的病证属于表,脏腑的病证属于里。 凡是病情比较轻浅的属于表证,病情比较深重的通常属于里证。 4、表证的特点: (1)引起原因: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的肌表引起。 (2)病情比较急促,病程比较短,症候相对比较轻缓。 (3)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症状。) 5、感冒服用的药物: (1)解表剂(辛温解表剂、辛热解表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桑菊饮、银翘散等。 (2)只用桂枝汤发汗,不调理脏腑气血起不到应有的疗效。 (3)a西药治感冒容易产生副作用,损伤肝肾;b病情不是特别严

重不要使用西药治感冒;c感冒的症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同体质有关;d治疗感冒要对症下药。 6、感冒的类型: (1)体质偏热-------口干舌燥、喉咙肿痛。 (2)体质偏寒-------腹泻、全身肢体酸痛。 (3)气血虚弱体质-------食欲不振、全身倦怠无力。 (4)体质偏实-----------频繁吐痰、呕吐恶心。 症状:指人体生病后出现的各种病理现象。如:发热、头痛、咽痛.......舌胎薄白、脉浮等等。 症候:根据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归纳为不同的疾病类型,称病症,不同的病症具有的症状特征,称症候。 7、古方治疗现代人感冒的作用 (1)由于现代人体质复杂(不少人先用西药治不好后才用中药)单纯的古方(桂枝汤、麻黄汤等)仅仅40%左右的现代人有效。 (2)治疗感冒要找准病症、症状。 (3)参考处方:(小儿用方) 症状:小儿5-6岁,在前3-4年中经常感冒,每年换季时经常感冒好几次每次都要打吊针7天以上才好。 治法:从小儿背后的穴位进行拔罐和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汤剂。 参考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3克、牡丹皮3克、黄芩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麻黄10克、桂枝5克、北沙参15克、白芍10克、麦门冬15克、甘草5克、茯苓15克。

中医看病方法汇总 2020

中医看病方法汇总122种辩证思维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中医八法简介

中医八法简介 发表时间:2009-07-13 发表者:高永华(访问人次:899) 北京316 医院 确定病证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 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 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 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 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证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熄风镇痛;还有温毒证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中医治疗八法,供大家阅读!中医治疗八法: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 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八法: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 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中医治疗八法: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中医治疗八法: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

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中医治疗八法: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中医治疗八法: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中医治疗八法: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 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中医治疗八法相关文章:1.中药是如何制成的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1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法'通常是扌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 又如《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寒,而未入藏 者,故可?汗而已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 医用药V法及护理 杨艳艳 阳经络皆受其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0毫升或给予幵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护理方法: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 退, 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门留寇 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 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护理方法: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 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 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 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 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 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 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 ............. .......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 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 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 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 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护理方法: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汗法及护理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得条件,就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就是透过八纲四诊得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得理由; 法-就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就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得方剂; 药-就是选择对症得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就是中医临症得步骤,但就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得方法。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得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得变化,相互地配合。 xx八法? 所谓得八法,就是指汗、吐、下、与、温、清、消、补八种。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得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得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就是使病人发汗得意思。凡使用发汗得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得,就就是汗法。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得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得治疗方法。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就是属于辛温发汗得最住药方。 xx发汗法 这就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得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药物中得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得桑菊饮、银翘散等,均就是此法得药方。辛温与辛凉发汗法就是应用时得基本原则,在临症得应用上,就不会如此单纯了。必须再考虑病人得体质、新病与旧病得兼夹、表症与里症并见复杂得情况,巧妙地运用其它方法配合,才会有很好得效果。因此,又有助阳发汗、滋阴发汗、化饮发汗、表里双解等方法来加以配合。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得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得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得阳气。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得方剂来治疗。 假使病人体质属于阴虚,感染外邪时,也不能贸然用发汗去发汗。因为阴分亏得人,多半津液不足,如果出太多汗,反而会造成津液耗损得病变。所以,在发汗时,必须顾及阴液。所以,萎蕤汤一类得方剂最适宜此体质得人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得情况

中医外治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证施护顺利进行。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为身体发热如同焚烧的炭火,汗出之后,热随汗外散。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再如《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三阳经络皆受其寒,而未入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因阳经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仍在肌表,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而未满三日,则指病程较短,邪气仍在肌表,亦可以用汗法治疗。这些都是汗法的理论依据。但汗法不是以使人出汗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如:外感风寒、风热;疹未透法或疹发不畅的外邪束表;头面部及上肢浮肿的水肿兼表证;疮疡初期兼有表证的红、肿、热、痛;风湿痹痛等。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 6、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8、发汗要因人因时而宜,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 9、服发汗解表药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0、服用含有麻黄的药物后,要注意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变化。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也不宜应用汗法。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护理方法: 1.病室清洁、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无异味。 2、服药应小量渐增,以防中毒或涌吐太过。药物采取二次分服,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说“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有确定的战术,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运用这八个方法来去除疾病。 一、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用排汗治疗外感发烧,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二、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三、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四、和法就是找一个平衡点

中医八法4--温法

中医八法4--温法 一、什么是温法: 1、温法:是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寒症的一种方法。 2、寒症分为表寒症和里寒症。 (1)表寒症:人体受自然界的寒邪侵袭,寒邪停滞在人体的肌表引起的寒症证侯。 (2)里寒症:由于人体内疾病的耗损,劳累过度,先天体质虚弱引起的寒邪,寒邪停滞于人体的体内而引起的寒证证侯。 (3)寒证:凡是疾病的症状具有“寒”的属性的病证,统称寒证。特点:a:生理机能低下,b:体内的热量不足。 (4)寒证常见症状: A:恶寒喜暖,面色苍白,手脚冰冷。 B: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C: 口淡不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5)寒证分为实寒证和虚寒证。 A:实寒证:指外在的寒邪侵入人体肌表或是侵入体内所引起的寒,包含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寒证。实的概念:“实”是指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由各种疾病形成了多余的病理产物“寒邪”。包含自然界的寒邪以及人体饮食而入的冰凉食物产生的寒邪。 B:虚寒证:“虚”的概念:虚是指人体内出现了虚损亏虚不足的证候。(就是身体虚弱)。虚寒证是指人体内阳气的亏损,导致人体内的阴气比较亢盛所产生的一种形态的寒邪,所形成的寒证。它同实寒证

有所区别。 二、温法与补法的适应证: 1、温法:温法适用于体内有寒邪的证候,畏寒肢冷、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证状。 2、补法:补法适用于体内有虚证的证候,阴阳气血亏损等证状。 3、温法与补法的区别: (1)温法药物,桂枝、羌活、独活等药液清淡。 (2)补法药物,人参、当归、巴戟天等等。 (3)温法药物:去除体内寒邪,药液清淡,味道比较香,药性比较快速竣猛。 (4)补法药物:增加人体阴阳气血,药液色泽比较浑浊,味道比较重,作用通常比较和缓。 三、实寒证与虚寒证的区别 1、实寒证与虚寒证都会出现大便溏泻,畏寒肢冷,舌苔白的现象。 2、形成实寒证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形成虚寒证所经历的时间通常比较长。 3、实寒证患者脉象比较有力,而虚寒证患者脉象沉弱无力。 4、实寒证患者不一定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现象,多数会出现脘腹胀满冷痛,食欲不振,也会出现头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类似于外感风寒的症状。 5、虚寒证患者主要表现是患者体质特别虚弱,脸色十分苍白。甚至会出现阳痿、遗精,性功能障碍等疾病。但是基本上无外感风寒的症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