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课件

护理方法
1.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高热烦渴,大便燥结,
腹胀疼痛,腑气不通,脉沉实;或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腹胀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 干燥,脉滑实;或里热实证之高热不退,谵 语发狂;或咽喉、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等 证。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 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 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 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 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 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 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7.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 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 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 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 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 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 使卫阳耗伤。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 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二、吐法及护理
吐法亦称涌吐法 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你知道几种?

中医的八种治疗方法 ,你知道几种 ?1.中医治疗中包括哪八种方法?中医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流传甚广。
中医用药较为灵活,可以大剂量用药,也可以小剂量用药,可以单味用药,也可以多味用药,通过适当的组方用药,能够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但怎样组方,都离不开祛邪扶正的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一直传承着八大治疗方法,即汗法、下法、清法、消法、补法、温法、和法及吐法。
2.中医八种治疗方法你知道几种?所谓汗法,是指经宣肺散邪、发汗解表治疗后,使六淫之邪随着人体汗液祛除。
常用于外感表证者,风热时可用辛凉解表法缓解;风寒时可用辛温解表法缓解;暑湿时可用化湿解表法缓解,上述应用的各种解表法即指汗法[1]。
汗法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平肝祛风、清热解毒,应用此法时常联合桂枝宣发及麻黄,解毒祛风效果更佳。
所谓下法,是指荡涤肠胃后,使患者排出大便或积水,包括累积在肠胃中的宿食、瘀血、燥屎、痰结及水饮等,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祛病方式。
所谓清法,是指将火热之邪清除,祛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结合热处于卫气营血哪个阶段,以及患者是否出现耗气伤阴症状,可给予清营凉血、清气分热、清热解毒、气血两清等治疗方式,也可以联合益气养阴法治疗。
主要方剂包括清营汤、导赤散、白虎汤、沙参麦冬汤、龙胆泻肝汤等。
所谓消法,是指利用行气活血、消食导滞、化痰利水或驱虫方式,消除由于气、血、食、水、虫等产生的有形之邪。
主要方剂包括金铃子散、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等,主要药物包括莪术、浙贝、三棱、川楝、桂枝、元胡、桃仁、鳖甲、红花等。
所谓补法,主要是经滋补方式,调解人体脏腑或气血平衡。
运用补法前,要结合患者气血、阴阳方面的区别,滋补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及肾脏等。
补气血主要方剂包括八珍汤、四君子汤;补阴阳主要方剂包括左归丸、右归丸及大补阴丸。
所谓温法,主要是经驱寒、通络、温中、回阳等方式,祛除寒邪、通经络、通血脉的一种方法。
寒可分为阳虚内寒中生、外感寒湿,也可为外寒日久伤阳,且内寒亦生,患者表现为表里俱寒、虚实交错。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
中医治病八法口诀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1.汗法:即用发汗的方法使人体出汗,使体表的邪气随汗而解。
2.和法:就是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能够转变成表邪,随汗而解。
3.下法:即用泻下的药物攻下结粪,使实热内结之邪从大便而解。
4.消法:指用消导或消散的方法消除体内的食积痰浊。
5.吐法:即用催吐剂引导患者呕吐,使上逆的邪气从口中排出。
6.清法:即用寒凉清热的方药清解热邪,以治疗里热实证的方法。
7.温法:即用温里方药以温中散寒,帮助恢复脾阳,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肠功能失调患者。
8.补法:即用补益药物滋补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症状。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养生八法内容

中医养生八法内容
《中医养生八法内容》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中医养生八法。
就说我自己吧,有一段时间我总觉得身体懒懒的,没啥精神头。
我就想,这可不行啊,得找点办法调理调理。
然后我就开始研究起中医养生八法来啦。
咱先说那个食养吧,我以前可喜欢吃那些油腻腻、辣乎乎的东西啦,觉得那才够味呢!但后来知道了要合理饮食,不能由着性子来。
我就开始多吃蔬菜水果啦,每天还会给自己弄点养生粥啥的,像什么山药粥啊,喝起来暖暖的,感觉可舒服啦。
再说那个睡养,以前我老爱熬夜,晚上不睡觉玩手机,那黑眼圈都快赶上大熊猫啦!后来知道睡眠重要啊,我就强迫自己早点上床睡觉,睡前还泡泡脚,哎呀,那感觉,真的是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了,睡眠质量都好多啦。
还有那个动养,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去跑跑步,活动活动筋骨。
刚开始跑的时候,哎呀,累得气喘吁吁的,但坚持下来后,身体明显感觉有劲儿多啦。
还有什么形养、气养、药养、术养、神养,我都在慢慢尝试和体会呢。
现在呀,我感觉自己的状态比以前好多啦,精神饱满,干啥都有劲儿。
中医养生八法真的挺管用的呢!我以后可得继续坚持下去,让自己一直健健康康的。
这就是我对中医养生八法的一点小体验和感受啦,大家也可以试试哦,说不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呢!哈哈!。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
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
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
”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
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
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01调法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
”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
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
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
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
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
中医治疗八法在临床上如何应用

中医治疗⼋法在临床上如何应⽤中医治疗⼋法在临床上如何应⽤原创2021-06-15 22:32·丁⾹莫与郁⾦见中医治疗⼋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法如果运⽤得当,基本上能治疗⼤部分常见病症了。
那么中医治疗⼋法,在中医临床上,是如何应⽤的呢?且听我细细说来。
1、汗法:所谓的汗法,主要应⽤于解表,是以发汗的⽅法去除表证的病邪。
这种⽅法适合于外感初期,⽆汗恶寒表证和⽔肿病,在腰部以上的病证,以及⼀些急性传染病的初期。
在临床治疗上,可分为:1)⾟温发汗(解表):⽤⾟温解表药治疗表寒证,如⿇黄、荆芥、桂枝、紫苏、⼲姜等⾟温解表,⽅⿇黄汤、⼤、⼩青龙汤等。
2)⾟凉发汗(解表):⽤⾟凉解表药治疗表热证,如⽤薄荷,蝉蜕,菊花,桑叶,葛根,柴胡等,发散在表的风热。
⽅如银翘散等。
此外,治疗夏天⽤的祛暑湿药和祛风寒湿痹症的药物都有发汗解表的作⽤,这⼀点要清楚。
汗法应⽤的要点是:以汗出邪去为度,不能⼤汗伤正。
⽽失⾎、脱⽔、泻泄和体虚者慎⽤。
2、吐法:是指使⽤催吐、涌吐的⽅法,使病邪或者是有毒的物质,从病⼈⼝中涌吐⽽出的⼀种治疗⼿段。
如应⽤藜芦,苦丁⾹等。
⽅如⽠蒂散等。
这种⽅法适⽤于痰涎壅塞、欲呕、停⾷不化或者是误吞毒物的⼈。
吐法应⽤重点:体虚者忌⽤。
3、下法:是指⽤攻下、泻下药,去逐⾝体内的积滞,通泄⼤便的⼀种治法。
这种⽅法可分为泻⽕、通便、通瘀、逐⽔、化滞、驱⾍、消积等⽅法。
在下法上⼜分为峻下,功使⽤峻猛的药治疗腹⽔,如牵⽜花、葶苈⼦、芫花、⽢遂、商陆等。
⽅如:⼤陷胸汤、⼗枣汤等。
积滞如⽤芒硝,如⽊⾹槟榔丸。
实热病症⽤黄芩、黄连、三颗针、黄柏等。
如、⼤、⼩承⽓汤、枳实导滞丸。
治疗⽼⼈及体虚胃肠有积滞的⼈,宜缓和润下,应⽤如⽕⿇仁、郁李仁、蜂蜜等。
⽕⿇仁丸、蜜煎导法等。
下法的应⽤重点是: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的体质选⽤不同的治疗⽅法。
如峻下还是润下等。
4、和法:是指⽤药物疏通、和解作⽤,以调理肌体内外脏腑之间的平衡。
论述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论述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治法八法是一个古代的医疗经典,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以下是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
1. 辩证施治法:辨别疾病的病机和不同证候应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追因求证法:通过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3. 统合病因治疗法:针对不同病因的疾病,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4. 调和阴阳法:运用阴阳平衡的原则,调整身体内部阴阳失衡的情况。
5. 以毒攻毒法:当患者身体内出现毒素时,通过使用相反的毒素来中和毒性,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6. 恒实施治法: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检查,在治疗过程中执行不变的原则。
7. 抓机立断法:针对疾病的关键节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8. 以病为本法:从患者疾病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制订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治法八法的具体内容,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快速、安全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中医治病的八法秘诀
中医说“用药如用兵”,中医治病有确定的战术,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怎么运用这八个方法来去除疾病。
一、汗法切忌关门打狗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
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
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用排汗治疗外感发烧,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
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二、吐法适用于急症
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
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三、下法见效快
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为里实证而设立,因为病邪有积滞、水饮、瘀血的不同,病性有寒、热,人体有强、弱,病势有急、缓等差别,所以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痰、逐水、逐瘀以及攻补兼施的区别。
下法是现在很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用于通便。
中医有一句古话叫“实证易泻,虚证难补”,实证用下法效果明显,大便不通用泻药马上就能见效;上火了,用清火药,很快火就会下去。
但如果一个人一旦身体虚,想补起来,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见效的。
四、和法就是找一个平衡点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特点是作用缓和、照顾全面,适应的症情比较复杂。
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五、温法可治疗阳虚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里寒证的发病不外乎素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寒邪直中于里,病变部位有脏腑经络之别。
温法主要有温中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三类。
寒病的发生与阳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本法常与补法中的温补阳气法结合使用。
六、清法可治疗热证
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
七、消法可治疗积食不化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痞结癥块的一种治疗方法。
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
消食的食物有山楂、炒莱菔子、鸡内金等。
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可以用中药把它散开。
八、补法可治疗虚证
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