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小总论与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

合集下载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

妇科精解:月经先期、后期、无定期、经水多少的辨证论治(一)关于中医妇科经水病论之一:先期病症论治初识妇科疾病,根据其生理特点,其病因,病理多属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房室所伤,从而损伤冲任二脉所致,应不使有伤正气,同时要防避六淫的侵袭(风寒湿暑燥火),以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女子只要月经通畅,则可少生他病。

故妇科以调经为首要。

月经不调,原因很多,治以调畅气血为主。

故调经之药,不可呆滞。

月经不调,由气滞血凝者,当先调气为主,活血为佐。

由伤生冷者,当温通。

凡经水不通,少腹痛者,病在血海,当治血分。

但血随气行,应少佐调气之品。

若少腹痛,内有硬块,尿时阴道痛如刀刺,经期错乱,得之经水未净入房,治当通化下焦之瘀滞。

用檀香,琥珀,牛膝,当归须,桃仁,茜草,乌贼骨等。

月经病,首重调经,调经之法,分为治本,治气,治血,调养脾胃等。

如先有其它疾病,而致月经不调的,宜先治本病,病去则经自调。

如先出现月经不调的,然后发现其它疾病的,宜先调其经,经调则其它疾病亦愈。

调经理气,以行气开郁为主,用药不宜过于香燥,必须佐以益血之药,兼顾其补阴药,以免耗气耗血。

若气乱,气逆,气寒,气虚的,又当根据病情,采用调降,温补等法,辨证施治。

调养脾胃,在于养血之源,用药原则,与上相同。

女子无身热,口苦,腹胀等现象,而右手寸脉浮洪,是月经将来的征兆,或正值月经期。

经行之时,用药亦当谨甚,一般用药不宜过寒过热,大辛大散,药量不宜过大。

这是一般常规,但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运用。

女科常见疾病,如经闭,崩漏,带下,滑胎等,大都由肝肾虚弱,或冲任损伤所致。

治疗常兼养肝肾,治肝肾即是治冲任二脉,养肝肾是治疗妇科的基本原则。

若肝肾阴虚的,宜补其阴,法当滋养。

若肝肾阳虚的,宜扶其阳,法当温养,使肝肾之气充足,则冲任之脉得养,诸疾然向愈。

月经病珍断要点:经期,色泽,经质,经量,气味,腹疼,腹胀来辨别虚实寒热。

【一】月经先期病论:经行先期多重于热(血热,虚热)亦有气虚所致的。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

中医治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验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有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行或前或后”、“月经愆期”、“经乱”、“乱经”等。

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延后,或两三个周期错后,又见一次提前,或见提前延后错杂更迭不定。

如仅提前错后三五天,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论。

初潮一年内月经周期尚未建立者,或46岁后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若月经发生上述改变,但无其他不适,均不作月经先后无定期诊断。

本病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常可发展为崩漏。

西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出现月经先后无定期征象者可按本病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云“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

宋代《圣济总录•杂疗门•妇人血气门》则称为“经水不定”。

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章》始提出“经行或前或后”的病名,并指出应“悉从虚治,加减八物汤主之”。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脉类》则将本病称为“经乱”,分为“血虚经乱”和“肾虚经乱”,并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和调养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调经门》称本病为“愆期”,认为提前为热,延后为滞,淡少不胀者为虚,紫多胀痛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调经》依据“经水出诸肾”及肝肾“子母相关”等理论,认为经水先后无定期为肝肾之郁所致,重在肝郁,由肝郁而致肾郁,治法主张“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方用定经汤。

以上诸家之说,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今人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识到月经先后无定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激素分泌或高或低,故致月经周期时前时后,先后无定,在中医学则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理轴功能紊乱,而其中与肝、肾、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月经周期异常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具体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期系由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导致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或半月余一行的月经病。

2.1 诊断依据2.1.1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

2.1.2 月经周期提前半月,应与经间期出血、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先期相鉴别。

2.2 证候分类2.2.1 气不摄血:月经提前,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脉弱。

2.2.2 血热内扰: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质粘,夹有小血块,烦热口干,尿黄便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2.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3 月经后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后期系由营血亏损、阳虚、寒凝、气滞、冲任不畅导致月经延后7天以上而至,甚或40~50天一行的月经病。

3.1 诊断依据3.1.1 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3.1.2 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青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

3.1.3 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

3.2 证候分类3.2.1 血寒凝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苔白,脉沉紧。

3.2.2 肝血亏虚: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无块,小腹隐涌,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质淡红,脉细弱。

3.2.3 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

舌苔正常,脉弦。

3.3 疗效评定3.3.1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

3.3.2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3.3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好转。

4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月经先后无定期系由肝郁肾虚,气血失调导致血海蓄溢失常,出现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而至的月经病。

2016安徽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2016安徽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anhui/ 安徽事业单位考试网为你提供最新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考试用书等。

中医内科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医疗卫生中医学专业知识《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及病因病机》,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一.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述
月经先后无定期指月经不按正常周期来潮,时或提前,时或延后在7天以上,且连续三个月经周期者,称为“ 月经先后无定期”。

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月经愆期”等。

二.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
1.肝郁
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肝气条达,血海按时满盈,则月经周期正常。

若情志抑郁,或忿怒伤肝,致使肝气逆乱,疏泄失司,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

疏泄过度则月经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月经后期而来,遂成愆期。

2.肾虚
肾为先天主体,主封藏。

若素体肾气不足、房室不节或孕育过多,损伤冲任,以致肾气不守,闭藏失职,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周期错乱。

中医妇科学复习考试资料

中医妇科学复习考试资料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2、血热证:a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

b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c 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1、血寒: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

3、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加血余炭、三七、茜草、益母草。

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小营煎。

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痰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益母草。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

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七、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

益肾调经汤八、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2、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营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六百一十二、月经或前或后

六百一十二、月经或前或后

六百一十二、月经或前或后经方常见疾病治症:月经或前或后【治病策略】1、月经的周期不定,或超前、或落后,又称错经,参考妇科病论述。

诊断:1、气乱则血乱,冲任不调,血海蓄溢失常,致使月经先后无定斯。

2、肾气亏损也可使月经先后不调的原因:《景岳全书》说:“凡欲念不遂,沉思积郁,心脾气结,至伤冲任之源,而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

3、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经源不充而经无一定之期,脾胃之强弱也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叶天士女科》认为:“月经或前或后,此因脾土不胜,不思饮食,由此血衰,故月经往后,或次月饮食多进,月水又往前矣”。

4、肝郁:青主曰:“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经,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

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气之或通或闭耳。

或曰,肝气郁而肾气不应,未必至于如此。

殊不知子母关切,子病而母必有顾复之情,肝郁而肾不无缱绻之谊,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有相因而致,又何疑焉?”经水先后无定期,肝郁的因素较为多见,肝郁则肾也郁,而肝肾主辖冲任,故肝肾郁结则冲任失调,月经是以不调而或先或后无定期。

肝郁因素最为常见。

治疗:1、因于气乱的要理气定经,脾虚的要健脾补气。

2、肝郁者,舒肝解郁:青主曰:“治之法,宜舒肝之郁,即经水自有一定之期矣,方用定经汤。

”3、肾虛的要补益肾元:张景岳曰:“此宜兼治心脾肾,以逍遥饮秘元煎之类主之”。

(逍遥饮:当归6~9克,芍药4.5克,熟地9~15克,枣仁6克,茯神4.5克,制远志0.9~1.5克,陈皮2.4克,炙甘草3克)(秘元煎:远志2.4克,山药6克,芡实6克,酸枣仁(炒,捣碎)6克,白术(炒)、茯苓各4.5克,炙甘草3克,人参3~6克,五味子14粒(畏酸者去之),金樱子(去核)6克)【辩证治则】1、月经色淡代表里寒很盛;月经排出来很多血块,很厚很黑,就是里面太热。

2、女孩子月经期间如果得到水病,月经下来就不是经血,排出来是黄水,这是病在血分。

妇科3——中医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

妇科3——中医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

妇科3——中医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就象不听话的“男朋友”,怎么调教好呢?,现实生活中女孩在交男朋友的过程中各人的滋味就同青春期后女孩子的“大姨妈”来临时各自的感受都不相同一样,各种感觉、体会多到一堆专写爱情小说的作家耗其一生都写不尽。

其实啊!不论多么复杂多变的事物,究其根源都能找到事物发生的规律,掌握其规律就不难找到调教她们的办法了.本期说说月经病的“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是指月经忽前忽后,前后不一,但先期者,必超前28天;落后者,必须落后30天,而并非是超前中的不一致,以及落后中的不一致。

病理病因本病证亦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

青春期是女性生殖的发育期,是肾气始盛、天癸始至的上升时期,故以助长发育、补肾调周为根本,行经期按辨证论治处理;更年期是女性生殖的衰退时期,是肾气将衰、天癸将竭的下降时期,调周无望时,该从后天脾胃、肝胆论治,并结合辨证施洽。

本病证的病因病理在于肾虚肝郁。

肝郁者,气滞也,肝郁气滞则月经后期;肝郁久则易化火,肝郁化火、火热迫血妄行则月经先期;经行血泄,肝郁之火下泄,让位于郁,郁则后期,是以月经先后无定期。

其次,肾虚偏阴者,阴虚则后期,阴虚而火旺,火旺则先期,故出现先后无定期;肾虚偏阳者,阳有两种不同的功能,阳虚气化不利则后期,阳虚不能摄纳又见先期。

脾胃不足者,生化乏源,血气不足则后期,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亦可见先期,是以出现先后无定期也。

但临床以肝郁为多见,肝郁者多属本虚标实也。

本病证的主要证型是肝郁,肝郁者本虚标实也,所以在治疗上要抓住本虚标实。

在脾虚、肾虚中也有肝郁的次要因素,治疗上必须顾及。

证型分类及治疗1.1.肝郁证症状: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小血块;小腹作胀,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脘闷不舒,时欲叹气,夜寐较差,脉细弦,舌质淡红,苔黄而微腻。

治法:养血疏肝,解郁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

炒当归赤白芍白术茯苓神炒柴胡广郁金广陈皮甘草薄荷加减:月经先期者,应加入炒山栀、炒丹皮;月经后期者,加入川断、菟丝子;行经期服用时,还应加入泽兰叶、制香附、益母草等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月经错后,经期基本正常 治疗上,虚证治以温经养血,实证治以活血行滞 分型: ㈠、肾虚型 ㈡、血虚型 ㈢、血寒型(虚寒型、实寒型) ㈣、气滞型 ㈤、痰湿型
㈠、肾虚型
主要证侯:经期错后,量少,色淡黯,质清稀, 腰痠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面色晦暗,或 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㈡、血虚型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 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苍白 或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法则: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方药举例: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加减 月经过少──去五味子,加丹参、鸡血藤 经行小腹隐痛──重用白芍,加阿胶、香附
㈢、血寒型(虚寒证)
㈤、痰湿型
主要证侯: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粘,头晕 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 苔白腻,脉滑。
治疗法则: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芎归二陈汤《丹溪心法》 方解 加减
方 解: 半夏、陈皮、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茯苓、生姜──渗湿化痰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加 减: 脾虚食少,神倦无力──加人参、白术 脘闷呕恶──加枳壳、砂仁 白带量多──加苍术、车前子
㈡、鉴别诊断 ⒈与月经先后无定期鉴别 两者月经周期都不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者,月 经时而提前,时而错后1~2周。本病月经周期没 有提前,只是延后,甚至延后3~5个月一行。
⒉与早孕的鉴别 ①、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不来 ②、早孕反应 ③、妇检子宫体增大、变软,宫颈着色 ④、妊娠试验阳性反应 ⑤、B超盆腔扫描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脏腑功能失调 体 质
冲 任 损 伤
气 血 不和
辨证要点:1、月经的期、量、色、质 2、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 3、全身证候
论治要点:
1.辨经病与他病的不同 2.辨标本缓急 3.辨月经周期和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大开,
慎用大寒大热之品 •经前血海充盛,
宜疏导,勿滥补
•经后血海空虚, 宜调补,勿强攻
治疗法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方 解 加 减

解:
人参、山药、杜仲──补肾气固命门
山萸、枸杞──补肾填精而生血
当归、熟地──养血益阴
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月经量少──加紧河车、肉苁蓉、丹参养血行经
带下量多──加鹿角霜、金樱子、芡实固涩止带 月经错后过久──加肉桂、牛膝温经活血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治本以调经 补 肾 扶 脾 疏 肝 调理气血
§ 2 月经后期
总论
概念: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错后3~5个月
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 “~~”,亦称:“经期错后”、“经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 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一、病因病机
肾虚 虚
月 经 病
• 小总论 • 月经先期 • 月经后期 • 痛经 •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经期延长 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崩漏 闭经
目 录
• 经间期出血
• 经行诸病(11种)
• 经断诸病(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
小总论
定 义: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 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
发生机理: 外感邪气 内伤七情 房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 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苔正常,脉 弦。 治疗法则: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乌药汤《兰室秘藏》 方解 加减
方 解: 乌药──理气行滞 香附──理气调经 木香──行气止痛 当归──活血行滞调经 甘草──调和诸药 加 减: 小腹胀痛甚──加莪术、元胡 乳房胀痛甚──加柴胡、川楝子、王不留 月经过少──加鸡血藤、川芎、丹参
㈢、血寒型(实寒证)
主要证侯: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 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 脉沉紧或沉迟。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举例: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方解 加减
方 解: 肉桂──温经散寒,通脉调经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 人参──甘温补气,助肉桂通阳散寒 莪术、丹皮、牛膝──活血祛瘀 助当归、川芎通行血滞 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 减: 经行腹痛──加小茴香、香附、元胡散寒行滞止痛 月经过少──加丹参、坤草、鸡血藤养血活血调经
血虚
血虚寒
冲 任 不 足
血实寒
实 气滞 痰湿 气血运行迟滞
血 海 不 能 按 时 满 溢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㈠、诊断
⒈病史:先天不足,初潮来迟,或有感寒饮冷、情 志不遂史; ⒉症状:月经周期延后七天以上,甚至延后3~5个 月一行,但经期基本正常者; ⒊检查: ①、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 ②、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 ③、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
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 痛,喜热喜按,腰痠无力,小便清长,面色(白 光)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疗法则: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举例:大营煎《景岳全书》 方解 加减

解:
肉桂──温经扶阳,通行血脉
熟地、当归、枸杞、杜仲──补肾填精养血
牛膝──活血通经

减:
经行小腹痛──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