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知识积累)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

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关于春节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春节传统习俗及食物,欢送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春节相关内容推荐↓↓↓春节的由来简介故事春节除夕守岁的寓意春节的记忆作文500字传统节日春节作文600字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假设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完整ppt)中国传统节日知识(传说、习俗、诗词)

• 源于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苏州)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2、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
挂艾草
赛龙舟
戴香包 五色绳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
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后传 入邻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3、清明节的习俗
扫
蹴
墓
鞠
插
吃
青
柳
团
4、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是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 2000多年历史。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 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2、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 屈原
•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 世界文化名人
2、春节的习俗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
房前屋后,彻底进行 打扫干净,迎新春。 意思是把一切“穷运”、 “晦气” 统统扫出门, 辞旧迎新。
• 年夜饭:大年夜,丰 盛的年菜摆满一桌, 阖家团聚,围坐桌旁, 共吃团圆饭。具体食 谱,南北各异,民族 各异。
• 饺子、年糕、春卷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国的11个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与人们日常生活严密相连,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形式多样。
在众多节日中,你知道多少传统节日的习俗,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节日及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纳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欢乐、五谷丰收、人畜兴隆,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闻。
随着社会的开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1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到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精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缔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承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传承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象征着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和谐。
2.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纪念先人。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祭祖等。
传承方面,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美德。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传承方面,端午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赏月等。
传承方面,七夕节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强调了真挚感情的珍贵。
5.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传承方面,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6.重阳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传承方面,重阳节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
7.腊八节:腊八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习俗包括熬腊八粥、祭祀等。
传承方面,腊八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文明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
8.除夕:除夕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等。
传承方面,除夕强调了家庭和谐、亲情的重要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习俗和传承,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的习俗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

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节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知道多少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呢?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下面小编带来10个传统节日有哪些,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带来参考。
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中国元宵习俗有什么

中国元宵习俗有什么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来科普一下,中国的元宵节有什么习俗!中国元宵节的习俗至少有12种,你知道多少?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的元宵节习俗有放灯、拜帖、猜灯谜、偷菜等。
幼儿教育网整理有关元宵节的各地不同习俗,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划旱船等是元宵节期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多种有趣传说。
一是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震怒,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
为了不被烧死,有位老人家提议,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焰火。
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
二是汉时东方朔为了帮助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与亲人团聚,设计让其在正月十五于宫中煮汤圆,并在街市挂起的彩灯上大书“元宵”二字,前来观灯的亲友见之大呼“元宵”,元宵得见亲友。
三是周勃、陈平等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另一种为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习俗及其节期在全国各地各有特色。
就元宵节节期长短而言,汉代定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达五天,明代是自正月初八点灯,至十七的夜里才落灯。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四川成都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

四川成都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
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
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
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
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
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
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
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
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
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
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
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
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的节令有以下几个: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古代,春节是庆祝农历正月初一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祭神、祭祖、祭神泽等仪式,以及舞狮、舞龙、放爆竹等传统活动。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一般在农历清明前后举行。
古代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清理墓地,并进行祭祀、献花等仪式。
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民间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之际举行。
古代人们会挂艾叶、喝雄黄酒,以及吃粽子等传统习俗,同时还有划龙舟、赛龙舟等民间活动。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
古代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同时还有拜月、舞狮、焰火等庆祝活动。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之际举行。
古代人们会登高、观景、采菊,以及祭拜高人等传统活动。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节令,这些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和祭祀活动,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 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 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 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 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 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 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 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 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 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泰国的鬼节每年都于六月中旬在黎府举行, 非常受当地人民的重视,主要是向上天祈求 风调雨顺,希望来年稻米丰收。
下元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 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 、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 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 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得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鬼节,顾名思义,即鬼过的节日。鬼节有中西 之分,在中国有四大鬼节,分别是清明节,三 月三,七月十五、十四,十月初一。西方鬼节 中有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 万圣节。此词条将详细介绍中外各个鬼节的起 源文化等内容。
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
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 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 ”,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 ,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 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 ,蝎子、蜈蚣都露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 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 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 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 气节 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 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 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 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 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 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 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 节”或“女儿节”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 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 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 牵牛星和织女星。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 夜晚,抬头可以看 到牛郎织女的银河 相会,或在瓜果架 下可偷听到两人在 天上相会时的脉脉 情话。
【宋】王安石 【唐】白居易 爆竹声中一岁除, 病眼少眠非守岁, 春风送暖入屠苏。 老心多感又临春。 千门万户曈曈日, 火销灯尽天明后, 总把新桃换旧符。 便是平头六十人。
元日 除夜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 节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 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 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 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 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 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 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元宵节也称“灯节”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 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 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 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 传统节日,你知道 多少呢?你能按照 节日先后顺序说一 说吗?
1:春节 2:元宵节 3:龙抬头 4:清明节 5:端午节
6:七夕节 7:中秋节 8:重阳节 9:鬼节 10:下元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 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 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 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 叫春节。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 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 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 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春节的另一名称叫 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 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谢,百草不生;年一过
1:春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农历正月初一
2:中秋节人们会干些什么?
吃月饼、赏月
3:元日指新年的第一天, “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 一天被称之为“三元”,那么 请问“三元”指的是哪三元?
年、季、月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 种方式。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 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 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 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 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
4、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 插茱萸和喝( )的风俗。
A、菊花酒 √
B、雄黄酒 C、白酒 D、黄酒
5、三冥节指的是
A、鬼节、五月节、重阳节 B、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
√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 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 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 淀凝聚的过程,传统节日,无 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 。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 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4、 九九歌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儿歌, 以九天做一单位,连数九个九天,到九 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请问是从 哪个节气算起?
冬至
1、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七夕最早 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南北朝
√
2、元宵节起自与哪个朝代?
A、明朝 B、唐朝 C、汉朝
√
3、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 年”,通常人们会吃
无底洞(打一成语) 爬竹竿(打一成语) 纸老虎(打一成语) 飞行员(打一成语) 笑死人(打一成语)
深不可测 节节上升 外强内干 有机可乘 乐极生悲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愚公之家(打一成语)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 双手赞成(打一成语)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 公用毛巾(打一成语)
清明
【宋】王禹俏 【唐】杜牧 无花无酒过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兴味萧然似野僧。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昨日邻家乞新火, 借问酒家何处有? 晓窗分与读书灯。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 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 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 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 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 于异的。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 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 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 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 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 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至今,中国民 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 一起。
斤斤计较 开门见山 不识大体 多此一举 同甘共苦 喜出望外 面面俱到
二月二龙抬头,汉族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 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二月二在我国各 地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 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 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 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 故称龙抬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