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与认识论基本知识归纳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原理

(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并反作用物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方法论):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反作用实践,正确的认识会推动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过程(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具有反复性,(3)认识具有无限性,(4)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多样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条件不同,则联系不同,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唯物论知识点总结框架

唯物论知识点总结框架一、物质。
1. 物质的概念。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 世界的物质性。
- 自然界的物质性。
-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二、意识。
1. 意识的起源。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经历了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的过程。
-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 意识的生理基础。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是意识的源泉。
-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经过人脑的加工改造,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
- 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人都有; 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论与认识论原理方法论归纳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条原理) (共3条原理) 条原理
•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 •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 ):实践是认识的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方法论〗:要用运动 •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 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一、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