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中图版选修4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课件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课件 中图版选修4

本 讲 栏
气候(q.ìhò酷雨u)寒林的地极区地或湿热的热带 分散稀疏

开 关
水文 .
干石旱灰缺岩水地地区区、沙漠边缘、向落对水比密源较集地大聚,集农,舍村相
多水地区,或容易遭受水 灾地区
在地势较高处建设 村庄,或在水中建 起水上村落
生产方式
草原牧区和一部分山区的 游牧生产方式
活动性的乡村聚落
第二十二页,共46页。


目 交通运输指
利于○33 人流和货物的集散、



利于○34 信息 的传播
○35 行政指向
政府的各种支持;政府本身也是比较大的
○36 消费市场 ,尤其是有助于第三产业发展
第十页,共46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特点
原因
本 讲
○37 宗教 指向
与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有关
栏 目
赶集、赶摆及节庆大都约定俗成地

栏 目
阶段
居住方式
开 关
⑨ 巢居(ch.áo jū)
树栖
生产力水平 采集为主
穴居
⑩天然(tiānr.án)洞人穴数增加扩和大活动范围
⑪原始乡村 聚落 房屋和村落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发展完善
乡村聚落
一、二次大分工及农 业现代化
第五页,共46页。
自主(zìzhǔ)学习区
二、乡村聚落的分布
1.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 骡、马。(赵树理《三里湾》)文章描述的集市类型是什

栏 么?它具有哪些特点?

开 关
答案 “牲口市场在集市的尽头”是关键信息,说明该集
市并不是一个买卖牲畜的专业型牲畜市场,而是一个综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⑰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⑱________色彩。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ppt课件1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ppt课件1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 主要特征。
2.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 因。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2.乡村聚落: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规模较小,功能简单。
人口众多,分布密集;城 市发展历史悠久;水陆 交通便利;工农业产值 高,经济发达
中 部 地 区
大城市 比较多, 分布较 集中
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较为平 坦;属季风气候区,但大陆性较 明显,降水适中
人口众多,城市开发历 史较早;资源丰富;经济 水平较高;陆上交通发 达,是通往东部和西部 地区的枢纽地带
1000 年以 交易范围的扩大和海上运输的兴起,产生了古希腊和古

罗马文化,并出现了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的城市
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从总体上说,封建时期欧洲城市 封建社会 的人口规模较小;而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土耳其和非
洲的埃及,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二三四
时间
主要特点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二三四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
时间
主要特点
公元前 3000 年~ 公元前 1500 年

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多建有城墙,形态比较规则;以 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分别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 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中图版选修4城乡规划教案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中图版选修4城乡规划教案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概述乡村聚落是指以自然村、行政村、社区或者与之功能等同的单元为基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居住区域。

乡村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在此期间,受到了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类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典型案例。

二、乡村聚落的类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

按照空间规模可分为自然村、行政村、乡镇和县域。

按照聚落形态可分为“一圈一村”、集中式、串珠式和线性式。

1.自然村自然村是指在乡村地区,因为自然地理条件、人类社会历史和生产方式等因素而形成的居民聚居区。

自然村数量众多,面积相对较小,人口分布较分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形态各异。

2.行政村行政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基层政权机构的基本单元,通常由自然村、部分非农地区以及社区组成。

行政村包括了自然村和村落周边地区,是乡村聚落最基础的行政单元,各省、市、县、区和乡、镇可根据地方情况规定。

3.乡镇乡镇是乡村聚落的中心区域,是乡村社会经济的重要枢纽。

乡镇具有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多种生产、交流和生活功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4.县域县域包括辖区内所有的农村居民点、乡镇、农业功能区、通讯、运输、市场、服务设施及其他区域,是城乡统筹的基本行政单元,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三、乡村聚落的发展1.人口流动与规划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大量流向城市,同时农村的老年人口增长,导致乡村聚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为了解决这种现象,国家加强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乡村地区经济振兴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它具有人文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传统文化深厚等特征,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9-2020年鲁教版选修4《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共15张PPT)

2019-2020年鲁教版选修4《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共15张PPT)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22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三、世界城市发展
1
四、中国的城市发展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 中原及山东地区
成都平原
江汉平原
1.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Diagram 3
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北宋汴梁城
地域发展不平衡
市坊制: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 亦称市坊制。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 (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 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 四面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 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由官府以命令行之。市内店铺 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次”。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2023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ppt2

2023中图版选修4《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ppt2

能力提升 读图15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0年10月,有烟雾从岛屿的火山口开始冒出
A
C
B
在图中A、B、C中选出可供居民临时安置的村 镇,并说明原因。
A地,地形较平坦(与火山口之间有坡地阻 挡,处于风向垂直方向),交通便利。
练习:客家人原是居住在中原的 汉人,后几经战乱,辗转南迁, 在闽粤交界一带定居。他们利用 当地的土、卵石、杉木等建造了 奇特的土楼。外型呈圆形,高达 5~6层,墙体很厚,内部房间同 样大小,不分男女老幼,聚集而 居。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思考: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至象山、金虹山
丽江古 城远景
狮 子 山
山:抵御西北风 海拔:海拔高,夏无酷暑
水源
思考: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是什么?
多数的聚落都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平原上 因为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特别是有相对丰富 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极地地区的冰屋
竹楼
思考:导致图中聚落形态不同的主要自然原
因是什非么洲?的农村
蒙古包 气候
军事
思考:嘉裕关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
宗教 思考:拉萨成为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株洲的城市发展 “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
读图,讨论下列问题:
世界主要聚落密集区
城乡密集区
1、世界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城乡规划
综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本部分知识多以下列问题
考查较多:
1.以某区域为切入点考查当地的聚落形态及其变化。 2.以某些典型城市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考查城市的形成 条件、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保护特色景观和传
统文化的对策和措施、产业布局等。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素材 中图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相关素材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 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4 教案设计-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4 教案设计-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乡村聚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2.了解乡村聚落的形态有哪些。

3.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掌握乡村聚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形态有哪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板书课题:村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乡村聚落的形成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乡村聚落与乡村的概念2.过渡:乡村聚落是如何形成的?3.乡村聚落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口的聚居地,一般包括房屋、道路、设施和周围的土地。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而言的,是城市以外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田野及散布的居民点景观为主的广阔区域。

我国的乡村聚落包括集镇和村两种类型。

4.成人类社会初期,为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人们就地取材建立了简陋的住宅,如巢状树居、穴居等,形成原始聚落。

由于仅靠釆集、狩猎或捕鱼维持生活,而这些食物只能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获得,因此聚落是流动的和临时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居住在平原上的人们开始逐渐转向栽培植物、饲养家畜的定居生活。

为了防备自然灾害及外部落的袭击,聚落不断扩大,并筑起墙垣或挖了壕沟,形成乡村聚落。

(二)知识点二:乡村聚落的发展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乡村聚落的发展”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问题:乡村聚落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1 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中图版选修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含义;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大势及影响因素;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地理绘图、地理图像观察思考、地理材料分析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世界各地乡村聚落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受到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

教学重点: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一)课前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班级6人一组分成8个学习小组(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推选组长一名);
③学生课前复习必修Ⅰ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二)教学方法选用
(1)案例分析法:
(2)问题探究法:
(3)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云南哈尼村落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我国各地的民居形式多姿多彩,村落形态也丰富多样。

晋中大院高墙深宅、深邃富丽,皖南民居则清雅朴素、空灵俊秀。

也有临河依水、粉墙照影的浙江民居,随势而筑、雄浑壮美的西藏碉房……
水上村落
问题:村落的形态受何因素影响?
提示:受自然及社会因素影响。

三点剖析
一、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因素
(1)水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们在对乡村聚落选址的时候,既要考虑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又要防止灾害的发生。

因此在河、湖、泉附近向阳的高地,往往是乡村聚落的首选场所。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因此自然条件优良的地方形成了更多的乡村聚落。

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平原地区。

2.社会经济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等。

二、村落的形态特征
1.村落的分散与集中
2.我国村落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集市形成的因素
拓展延伸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民居。

北京四合院: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
江南水乡民居:小桥、流水、人家;
皖南民居:白墙黑瓦;
福建土楼:防御功能强大;
黄土窑洞:利用黄土直立性强而建;
蒙古包:适合草原上游牧。

反思:
1.采用问题教学法。

引入部分就直接提出中心问题——乡村聚落的分布,然后将中心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通过绘画、猜想、探讨等环节,逐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又回到中心问题,由学生总结归纳,形成体系,巩固新知。

2.尽量让学生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判断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文地理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如何培养?课堂学习是重要渠道。

所以这堂课教师讲解精当,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教师耐心倾听、适时点拨、恰当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发言采用轮换制,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有效防止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

4.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肯定性评价。

肯定性评价能维护学生敏感的心灵,培养其自信心和进
取心,形成一种努力向上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