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宁波市轨道一号线交通衔接规划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rURE
V0. 6 No. J3 4
F b 2 1 e. 00
・2 7 ・ 8
文章编号 :0 96 2 (0 0 0 —2 70 10 .8 5 2 1 )40 8 ,2
中图 分 类 号 : 1 U2 2 文献标识码 : A
1 发展概 况
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分别 对线网中每条线 路的用地 进行 了控 制 , , 同时对 沿线 土地 利用进行 了大规模 调整 , 为轨道交 通的顺利 实施
和运营效益的发挥提供 了保 证。规划 线 网由 6条 线组 成放 射式 线网。线 网中骨 干线 3条 , 助填 充线 3条 , 线均 两 两 相 交。 辅 各 全长 2 7 5k 主城 区内全长 17 4k 。 4 . m( 7 . m) 宁波市轨道一号线为东西向的基本 骨干线 。西起 高桥镇 , 贯 穿三江片 , 东至北仑 区, 路全长 4 . m。主要解决东西 向城市 线 4 6k
山 西 建 筑 ,0 7 3 (4 :9 —9 . 20 ,3 3 )2 52 6
[ ] 朱建华. 1 浅析沥青混凝土路 面不平整的原 因及 防治措 施[] J.
On o sr c i n c nto fa ph l v m e ts o t ne sOle p e s y c n tu to o r lo s a tpa e n m o h s i x r swa s
图 2 公 交支持轨道交通 发展布局模式 圈
商业发展轴 的客流 。 目前 , 宁波市 的轨道 一号 线 已经开工 建设 。 2 2 站 点 衔 接 模 式 . 其交通衔接是否合理 、 顺畅对轨道交通 系统效率 的影响是 至关重 2. . 一般地铁站点衔接布局模式 2 1 要的 , 是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 此 类布局模 式多表 现为 :) 1 此类站 点衔接设 施设置 较简单 , 设施 占地较小 , 服务范 围较 小。2 此类 站点换乘 距离 较短 , ) 换乘
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

附件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一、线网规划宁波市轨道交通2035年线网由10条线组成,总规模413.3公里。
二、建设规划(一)建设方案规划建设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一期、1号线西延、4号线延伸等5个项目,总里程约106.5公里,估算总投资875.9亿元。
项目建成后,形成共8条线路、总里程278.7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6号线一期,线路起于古林镇黄古路站,终于小港红联站,全长38.6公里,其中地下线长约33.1公里、高架线长约5.5公里,项目投资315.3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
7号线,线路起于东钱湖地区云龙站,终于俞范组团俞范路站,全长38.8公里,均为地下线,项目投资338.9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
8号线一期,线路起于姜村站,终于江北大道站,全长22.6公里,均为地下线,项目投资199亿元,建设工期为5年。
—5—1号线西延段,线路起于既有1号线高桥西站,终于石路头站,全长1.5公里,均为高架线,项目投资5.2亿元,建设工期为3.5年。
4号线延伸段,西延段起于在建4号线慈城站,终于慈城西站,全长2.5公里,均为高架线;东延段起于在建4号线东钱湖站,终于国际会议中心站,全长2.5公里,均为地下线。
项目投资17.5亿元,建设工期为3.5年。
(二)主要技术标准1号线西延段和4号线延伸段与原线路设计标准一致,采用B 型车,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一期均采用B型车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
在规划实施阶段,支持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装备,提高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方案,为发展预留空间。
(三)资金安排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为875.9亿元,其中资本金占40%,计350.4亿元,由宁波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承担;资本金以外的资金采用银行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模式。
(四)实施保障近期建设项目由宁波市政府组织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建设和保障正常运营,结合城市开发进程,把握节奏、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分析报告

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的整体概况和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如宁波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历程、规模和发展情况,以及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可以简要提及本报告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能包括:这篇报告将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括性地介绍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撰写此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宁波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线路规划以及市场现状分析。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展现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人士和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目的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进行深入剖析,全面了解宁波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线路规划与建设情况,以及当前市场现状。
通过对市场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的分析,为宁波市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宁波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总的来说,通过本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宁波市轨道交通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轨道交通将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轨道交通运营商需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提供更多创新服务来满足市民需求。
为了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我们建议相关企业在服务设计、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投入和改善。
希望本报告对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有所启发和帮助。
2.正文2.1 宁波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宁波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市政府开始研究并规划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筹备,宁波于2014年成功启动了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这标志着宁波市正式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最新浅析宁波交通现状

浅析宁波交通现状摘要:城市交通是一种满足几百万居民外出的需求,必须做到安全、快捷、准点、大流量,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城市交通又是一个投资巨大,造价高昂,运营复杂,需要一定财政补贴的公益性基础设施。
建好管好城市交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此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现状,提出了优化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宁波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之路,成为后来居上的典范。
关键词:困难现状规划分析近年来,随着宁波私家车的日益增多,市区的交通逐渐为民众所关注,从江东到海曙,或从江东到江北,半小时车程是开车族的常识,不提前半小时,也许你会迟到某个约会(要知道,宁波到杭州才2小时,到上海才3小时)。
专家认为:宁波市综合交通规划做得尚好,但是作为一个港口大城市,在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等交通方式上的衔接上有些不足。
没有形成交通枢纽,港口与铁路、铁路与航空、城里与城外的交通衔接不够好,存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
目前国内交通部门的情况是:由于体制原因,交通规划一直被铁道、民航、公路等部门分割。
虽然单项规划都有、都不错,但能把他们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形成了1+1<2的现状。
如应做到:1、尽快、尽可能在公交道路上建公交快速通道,全力廉价的公共运输发展,引导市民外出乘公交车。
2、加收市中心停车费,而在市中心外增设免费停车位。
3、减少红绿灯卡口,一般道路实行禁左和实施单行线。
近几年,宁波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新城开发,马路拓宽,城市框架逐步拉开,但是,在交通问题上为什么反而越来越拥挤了呢?当然,我们可以罗列出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城市格局三江汇聚,河网纵横,跨江交通成了井瓶,比如私家车迅猛增多,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商业网点过于集中,让人应对不及,甚至还可以指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存在问题。
一、目前我市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1.核心区交通负荷已饱和,东西、南北向交通不畅2.道路干道布局不合理,存在大量不必要的穿行交通3.交叉口通行能力低,大多交叉口已处于拥挤饱和状态4.三江片建成区道路网络性差,支路密度低,连通性不强,造成主、次干路交通流过分集中5.停车泊位不足,静态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6.公交线网不合理,营运效率较低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就是伴随而来的不断增多的不文明交通行为。
宁波市江北核心区(JB01)控制性详细

宁波市江北核心区(JB01)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文件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深化《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进一步协调、整合江北核心区现有的各类规划,进而指导下阶段的规划和管理,使本区的建设更为切合“中提升”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达到完善城市核心区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中心集聚力,提升城市建设品位的目的。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6)《宁波市江北核心区及甬江东岸详细规划》;(7)各类专项(专业)规划;(8)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9)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宁波市江北核心区位于城市中心,东、南、西以甬江、余姚江为界,北至通途路,规划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06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图则四部分。
经批准后的文本、图则,应作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和指导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中相关规划内容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通过对现状、区位、历史、城市CBD功能组成和原有规划的分析,规划将本区定位为宁波城市核心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展现东方商埠历史韵味和创新特色的标志地段。
具体功能策略:以总部办公辐射带动,以历史文化凸现特色,以商业娱乐彰显活力,以宜居环境集聚人气,以生态绿化提升品质。
宁波地铁规划

宁波地铁规划宁波地铁规划是指对宁波市地铁建设及相关规划的方案和设计。
当前,宁波市已经将地铁交通发展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目标之一,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居民出行便利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宁波地铁规划涉及线路布局、站点设置、地铁车辆选型等方面内容,下面就对宁波地铁规划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宁波地铁的线路布局。
根据宁波市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宁波地铁规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以逐步完善城市地铁网络。
目前已经开通的宁波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和4号线构成了宁波地铁的骨架。
其中1号线东起杭州湾新区,西至杭州湾大桥北,沿途经过市中心区域,串联起宁波主要的商业、办公和居住区。
2号线南起鄞州区,北至慈溪市,连接了鄞州、江东、江北和慈溪等重要区域。
3号线连接了鄞州区和奉化市,贯穿宁波市东部,满足了东部地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4号线是环线,经过宁波市中心,连接了鄞州、江东、江北等区域,形成了宁波地铁的环线交通体系。
其次是宁波地铁站点设置。
宁波地铁站点的设置有考虑到城市的交通需求和人口分布情况。
宁波地铁的站点布局基本上沿着主要道路和交通节点设置,以方便市民的出行。
同时,宁波地铁线路的站点设置也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条件。
例如,站点的间距设置比较合理,既可以方便乘客出行,又能保证列车的运行效率。
此外,宁波地铁站点也设置有公共交通枢纽,与公交、市区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多模式的出行方式。
最后是宁波地铁的地铁车辆选型。
宁波地铁规划还需要考虑地铁车辆的选型和投入使用。
地铁车辆的选型要考虑到功能、运行环境和交通需求。
宁波地铁的地铁车辆一般采用有轨电车或地铁列车,这些车辆能够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同时也符合城市发展和环保的要求。
宁波地铁地铁车辆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安全、舒适和低碳。
以确保乘客的出行安全和旅途舒适。
总结起来,宁波地铁规划将地铁线路布局、站点设置和地铁车辆选型等方面考虑进去,以满足宁波市城市交通需求,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宁波轨道交通规划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1期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站点:高桥西站、高桥站、梁祝站、芦港站、徐家漕站、望春站(与宁波轨道交通6号线换乘)、泽民站、大卿桥站(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换乘)、西门口站、鼓楼站(与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地下站“L”型换乘)、天一广场站、江厦桥东站、舟孟北路站、樱花公园站(与宁波轨道交通3号线换乘)、福明路站、世纪大道站、海晏北路站(与宁波轨道交通5号线换乘)、福庆北路站、盛莫路站、东环南路站。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2期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2期全长23.4公里,其中高架线15.3公里,地面线8.1公里,共设车站7座,其中地面站1座,高架站6座。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2期站点:邱隘站、五乡站、宝幢站、邬隘站、大碶站、松花江路站(与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换乘)、中河路站、长江路站。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全线预计2016年初运营。
采用B2型车6节编组。
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古林镇海北仑27站50公里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为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
线路沿奉化江、甬江城市发展水轴布置,贯穿三江片,经镇海直至北仑,连接了栎社机场段塘客运中心站、火车南站、三江片商业中心、汽车北站、火车北站、汽车市场宁波大学、镇海中心区、小港及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
2号线一期工程从栎社机场出发,向东到达鄞州大道(南外环)后沿雅戈尔大道向北,经过段塘客运站,在气象路转向东,经过铁路宁波站地下,此后经过三支街向北进入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在解放桥北侧穿过姚江,此后进入大庆南路继续向北延伸,到达孔浦后进入高架线。
此后至环城北路转向东,沿环城北路、宁镇公路一直到达一期终点站清水浦站。
2号线二期工程从清水浦站出发,沿宁镇公路在镇海电厂西侧进入地下,此后沿车站路、城河西路进入镇海老城区,此后向南穿过甬江进入北仑区,再沿渡口路向南到达二期终点站长山村站。
2号线全线建成后,西段从古林出发,向东进入地下,与一期工程接轨于栎社机场站。
宁波市启运路地段(HS07)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后公布)

宁波市启运路地段(HS07)控制性详细规划01、总则1.1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3)《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10;(4)《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5)《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2004-2020)》;(6)各类专项(专业)规划;(7)涉及城乡规划建设的其他法律、法规;(8)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启运路地段位于宁波中心城区西南门户区,包含海曙和鄞州两区的用地,规划区北至环城南路,东至南塘河,南至杭甬高速公路,西至机场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07.78公顷。
1.4规划期限本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保持一致,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
1.5规划成果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
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包括规划编制与修改情况说明等。
1.6法律效力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思路、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2.1功能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现状分析、定位因素分析,确定本区的功能定位为:宁波市三江片重要的西南交通枢纽,现代化的总部基地区以及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综合商贸、生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
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
类别规划咨询报告项目规模轨道交通6条线路,总长度247.5公里;总投资约700亿元人民币
项目完成时间鉴定(验收)意见创新点及与国内外同类项目对比项目建设情况成果应用情况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1.预期的经济效益:本规划对城市土地有效整合,保守估算座车站直接吸引范围内土地增值335亿元;城市土地增值总量保守估计达人民币400亿元以上。
(依据宁波市三类土地价格估算)2.预期的环境效益:2020年建成2条线估算市区平均车速提高8.8%。
平均每车节省出行时间5分钟以上,全市机动车全年可节油1500万升,且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
(依据宁波市2004年统计年鉴估算)3.社会效益:规划成果的实施使城市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健康有序发展,为宁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成果一经批准,立即在当地各大媒体网站公布,引起广大市民强烈反响和关注,参与的建设性意见反映到规划部门集中汇总,并反映到最终的用地红线中。
现规划红线已在宁波市各职能部门广泛应用 大量应用于沿线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审批;政府土地储备与拍卖;城市市政设施设计审查及建设审批;轨道交通1号线的可行性研究的设计依据等 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6年4月6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
托,邀请国内轨道交通知名专家评估《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
规划》。
本成果作为支持性文件一同交由专家组审查。
专家组一致认为,宁波建设轨道交通的前期工作较为扎实,基础资料丰富、内容全面、思路清晰,控制规划研究有深度,可操作性强,为工程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可作为下阶段工作的依据。
首次在轨道交通控制规划中提出对沿线土地性
整,摸索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控制方法,为土地合理高效的利用创造条件;首次提出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完整内容,为落实国办发【2003】81号文件相关内容提供了支持,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规划范本;首次归纳出专业规范中线路、车站、车场、供电、行车
、车辆、资源共享等专业内容的合理研究深度;
首次提出不同轨道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法和用地标准。
速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4年12月
土地性质进行调
整,摸索出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控制方法,为土地合
理高效的利用创造条件;
首次提出轨道交通用地控制规划完整内容,为落实国办
发【2003】81号文件相关内容提供了支持,成为国内相
关领域的规划范本;
首次归纳出专业规范中线路、车站、车场、供电、行车
、车辆、资源共享等专业内容的合理研究深度;
首次提出不同轨道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法和用地标准。
守估算,全网120座车站直接吸引范围内土地增值335亿元;城市土地增值总量保守估计
达人民币400亿元以上。
(依据宁波市三类土地价格估算)
2.预期的环境效益:2020年建成2条线估算市区平均车速提高8.8%。
平
均每车节省出行时间5分钟以上,全市机动车全年可节油1500万升,且
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
(依据宁波市2004年统计年鉴估算)
3.社会效益:规划成果的实施使城市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健康有序发
展,为宁波建设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