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范(2017)

合集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规划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规划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线路规划方案一、线网规划(一)线网规划原则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内容,线网规划应满足以下原则:(1)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并预留未来发展余地。

(2)线网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与地貌,城区线路尽可能沿城市干道布设。

(3)线网规划要考虑线路建成后的实际运营,不仅要满足城市主干客流需求,同时要考虑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乘客换乘的便捷性,此外还应兼顾整个线网客运量负荷的均衡。

(二)线网规划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作用:(1)线网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立项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线网规划是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建设顺序以及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3)线网规划是决定线网结构、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依据。

(4)线网规划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

(5)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可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

(三)线网规划内容线网规划涉及专业面广,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主要内容包括前提与基础研究、线网规模和架构、分阶段实施规划等。

1.前提与基础研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

2.线网规模和架构线网规模和架构是线网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评价。

3.分阶段实施规划分阶段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

具体内容包括车辆段和其他基地的选址与规模、线路敷设方式和主要换乘节点方案,修建顺序规划,联络线分布、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和环境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的衔接等。

国家标准规定,线网规划的方案主要包括线网规模、线网功能层次、线网空间布局等。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理论与方法全章总结首先我得出规划在一项工程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因为规划基本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始末。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性、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线网的规划要有凭可依却又要结合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对于这样一门灵活性很大的学科来说,城市实际现状以及发展目标是应该主要考虑的。

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因此其线网规划要非常严谨,必须顺应城市发展的城市,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合理的线网规划可避免建设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应根据城市形态、人口分布、就业分布以及客流组织的需要,确定城市的主干线运量等级。

线网的运营组织要灵活和变通,在线路尽端,应预留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轨道网规划要在确定的规划期限内对整个轨道网的大致走向、总体结构、用地控制、车辆段及换乘站的配置作出规划,轨道网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初级路网不断优化完善的动态滚动过程。

其互动过程保证了规划的严谨性和合理性在规划方法上,主要有两类,一个事定性分析,另外一个是定量计算。

定性分析是基于现状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合理判断,它需要深入研究,但是它没有具体化的标准可依。

而定量计算虽能提供具体参考标准,但是由于发展的动态性和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性,往往呈现的单的数字对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表达得并不是十分清晰。

线网规划和建设均会对全市的规划格局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地融为一体。

线网规划的研究工作涉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轨道交通专业工程、建筑工程及社会经济等多项专业。

各专业相互联系紧密又彼此独立,因此整体研究方法是一个包含多项子方法的集合体系系统分析法是定性经验和定量数据相结合的动态规划过程。

我觉得今后在系统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多种模型进行讨论。

这样既避免了定性分析所带来的主观随意性,也能避免定量分析所带来的误差。

对已运营的线路的理论分析及经验获取是今后形成规划理论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评价方面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系统的好坏,而要从这些城市的规模、布局形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发展轨道交通的背景去研究其线网形成的过程,对照分析其实际运营状况以及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发改基础[2015]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展改革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为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后的落实和衔接工作,切实加强后续监管,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方针,按照统筹衔接、经济适用、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有序发展地铁,鼓励发展轻轨、有轨电车等高架或地面敷设的轨道交通制式。

把握好建设节奏,确保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城市交通需求、政府财力和建设管理能力相适应。

二、加强规划管理(一)超前编制线网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下简称“线网规划”)是指导城市轨道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性方案。

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要求,确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要编制线网规划,确定长远发展目标。

按照前瞻性和系统性要求,线网规划应统筹人口分布、交通需求等情况,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功能定位等;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主要换乘节点、资源共享和用地控制要求,实现与城市人口分布、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相协调;做好城市轨道交通与主要铁路客站和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

(二)科学编制建设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是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实施性方案。

城市要结合自身经济、人口、客流需求等情况,根据线网规划编制5~6年期的建设规划。

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拟建轻轨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4万人次。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范(2017-2022)

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范(2017-2022)

附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2)(首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规划编制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规划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六年五月1规划概况1.1规划背景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建成一期、二期工程,于2011年底全部建成1、2、3、4、5号线,共计178公里线路投入运营。

2011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深圳市城市近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即轨道三期工程,包括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以及11号线。

目前,7、9、11号线预计2016年开通运营,6、8号线正在建设。

为适应深圳市社会经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深圳市于2012年组织编制完成新一轮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2012-2040)》,对深圳市城市综合交通和轨道交通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提出由20条线路总长约753公里的远期线网以及分期建设方案。

2014年初,深圳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11~2016)》,新增8条(段)线路,即2号线三期(东延)、3号线三期(东延、南延)、4号线三期(北延)、5号线二期(南延)、6号线二期(南延)、9号线二期(西延)及10号线,线路总长约85公里。

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基础[2015]2147号文予以批复。

目前各线路正在进行工程前期工作。

根据规划安排,至2020年,三期及三期调整工程全部建成后,深圳市将形成11条线路总长约430km的轨道交通网络,但是,轨道交通仍仅仅只覆盖主要“轴带组团”中的发展轴和部分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次一级交通走廊、城市近期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原特区外的一些组团中心和密集建成区尚没有被轨道交通覆盖,难以满足城市和特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按照建设一批、研究一批滚动发展的思路,以及根据国办发[2003]81号文要求,为给后续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立项报批依据,深圳市于2014年底组织开展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计等前期研究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天河公园)(含交通衔接工程)停车场设计招标文件第Ⅰ卷投标须知第Ⅱ卷合同条件第Ⅲ卷投标文件格式第IV卷技术要求第Ⅴ卷评标办法招标人: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17年6月第I卷投标须知目录一总则 (5)1.定义 (5)2.招标说明 (5)3.投标资格要求 (8)4.踏勘现场及投标费用 (8)二招标文件 (9)5.招标文件的组成 (9)6.招标答疑 (9)7.招标文件的澄清、修改及补充 (9)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10)8.组成投标文件的文件 (10)9.投标价格 (10)10.投标有效期 (10)11.投标保证金 (11)12.业主拒绝投标人的情形 (11)13.投标文件的份数和签署 (12)四投标书的递交 (12)14.投标文件的包封、密封和标记 (12)15.投标截止时间 (13)16.迟到的投标文件 (13)17.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与撤回 (13)五开标与评标 (14)18.开标 (14)19.评标过程保密 (14)20.投标文件的方案介绍及澄清 (14)21.投标文件响应性的确定 (15)22.投标文件的评价与比较 (15)六授予合同 (15)23.合同授予标准 (15)24.中标通知书 (15)25.合同协议书的签署 (15)26.合同生效 (16)27.其他费用 (16)投标须知前附表一总则1. 定义本招标文件使用的下列词语具有如下规定的意义:(1)“招标人”指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业主”指经招标人指定的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主体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3) “总包方”指受招标人委托对广州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计等前期研究十三号线二期(朝阳~天河公园)(含交通衔接工程及枢纽综合体同步实施工程)号线工程设计总承包的单位,对广州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计等前期研究十三号线二期(朝阳~天河公园)(含交通衔接工程及枢纽综合体同步实施工程)号线工程总体设计、工点(包括车站和区间)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总负责单位。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年)环评公示

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年)环评公示

韦曲南站至常宁站
3.4
4

1

昆明池至鱼化寨
8.3
3 三号线二期
保税区至水流路站
2.0
6

1

4 七号线一期
子午路至朝阳路
42.0
27
1
1

5
八号线
环线
50.5
36
1
1
2
十号线主线一 康复路至水景公园
40.0
17
6
期及支线
绳刘村站至高泾中路站
18.9
6
1
1
2
1

1
3
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 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耗、经济发展、文物古迹、旅游环境的影响。其中,对城市土地利用、文物古迹(主要为
振动影响)产生的是负面影响,对道路交通、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旅游环境带来的是正
建设规划环评公示专用 面效应。比如轨道交通运行后,由于更多乘客采用轨道交通,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得到
提高,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轨道交通系统能够节约出行时间,提高了社会劳动 生产率;地铁的载运容量很大,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3.1.3 规划实施对城市各环境要素的影响
江新区、浐灞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航天产业基地等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的发展起到 支撑带动作用,同时线路经过的各行政区及各开发区都希望尽早建设轨道交通,给轨道交 通的建设出财出力,为西安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的贯彻落实,陕西省建设厅组织编制了《关 中城市群核心区战略规划(2015)》。为了实现“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大都市”的构建、 《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战略规划(2015)》的落实,紧密结合未来都市区空间发展,发挥城 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和作用,在《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进一 步深化、优化推荐方案,形成《关中城市群都市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由 23 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总规模 986.0km,其中西安市境 691.1km,西咸新区 境内 238.4km,咸阳境内 56.5km。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

附件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 年)一、线网规划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2020 年线网由 21 条线组成,总长度 约 973 公里,共设车站 465 座,其中换乘站 104 座;远景年线 网由 23 条线路组成,总长度约 1025 公里,共设车站 481 座, 其中换乘站 108 座。

预测 2020 年,广州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 行量比例为 34%,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例为 37%。

二、建设规划 (一)建设方案 建设 3 号线东延、5 号线东延、7 号线二期、8 号线北延、 10 号线、 12 号线、 13 号线二期、 14 号线二期、 18 号线和 22 号线共 10 个项目,总长度 258.1 公里。

到 2023 年,形成 18 条 线路、总长 792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3 号线东延工程自番禺广场至海傍站,线路长 9.6 公里,设 站 4 座,投资 56.98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9~2022 年。

5 号线东延工程自文冲至黄埔客运港站,线路长 9.7 公里, 设站 6 座,投资 78.62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8~2022 年。

7 号线二期工程自大学城南至水西北站,线路长 21.8 公里,1设站 11 座,投资 162.35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8~2022 年。

8 号线北延工程自白云湖至广州北站,线路长 20.0 公里, 设站 9 座,投资 150.83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9~2023 年。

10 号线工程自石牌桥至西朗站, 线路长 19.9 公里, 设站 14 座,投资 210.88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7~2022 年。

12 号线工程自浔峰岗至大学城南站,线路长 37.6 公里,设 站 25 座,投资 351.2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8~2023 年。

13 号线二期工程自朝阳至鱼珠站,线路长 33.6 公里,设站 23 座,投资 370.75 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2017~2021 年。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选择及评价体系建立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选择及评价体系建立研究

Planning & Designing︱122︱2017年5期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指标选择及评价体系建立研究陈元朵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执行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摘要:发展轨道交通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影响重大,是实现城市总规中空间结构和布局的重要途径。

本文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乌鲁木齐城市特点以及以往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过程,选择评价指标并建立评价体系。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5-0122-021 现有研究成果概述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早,对线网结构、线网布局、线网规模、线网规划判断性评价和分析性评价的研究起步也相对较早。

最早国外相关研究受认识水平及规划理论的限制,侧重对局部单条线路的效益评价,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的评价指标为重构节省能源的城镇体系,恢复中心区活力,促进旧城改建,改善环境等[1-3]。

以广州市为例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王艳荣[1]对线网规划指标选择和体系建立做了较为充分的梳理和研究,先建立了综合性的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而后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顾保南[4]也结合广州、南京等地的研究成果,从比较性研究的角度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5]、武汉[6]等地的线网规划评价也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研究,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初步解决了影响因素分析不全面、指标概念关联度大、所选用的评价方法适用性不强等问题。

乌鲁木齐市于2011年完成第一轮线网规划,并以第一轮线网规划为基础实施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3号线一期以及4号线一期,目前第二轮线网规划已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完成,并将支持下一轮建设规划的编制研究,将结合乌市总规纲要(2030年)研究启动下一轮线网规划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范Code for urban railway network planning(2017)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交通需求分析 (6)5 服务水平与线网层次 (9)5.1服务水平 (9)5.2线网层次 (10)6 线网组织与布局 (13)6.1一般规定 (13)6.2线网组织 (13)6.3线网布局 (14)6.4运能配置 (17)7 线路规划 (18)7.1一般规定 (18)7.2线路 (18)7.3车站 (19)7.4敷设方式 (19)7.5交通衔接 (20)8 综合评价 (22)9 车辆基地规划 (23)10 用地控制规划 (24)10.1一般规定 (24)10.2线路区间 (24)10.3车站 (24)10.4车辆基地 (25)10.5其他设施 (25)本规范用词说明 (26)引用标准名录 (27)附:条文说明 (28)Contents1GENERAL PRINCIPLE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TERM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BASIC REGULA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TRA VEL DEMAND ANALYSIS (6)5 SERVICE LEVEL AND CLASSCIFICATION OF RAILWAY NETWORK (9)5.1SERVICE LENEL OF RAILWAY NETWORK (9)5.2CLASSIFICATION OF RAILWAY NETWORK (10)6 NETWORK PLANNING (13)6.1GENERAL REQUIREMENTS (13)6.2NETWORK ORGANIZATION (13)6.3NETWORK LAYOUT (14)6.4TRANSPORT CAPACITY ARRANGEMENT (17)7 NETWORK PLANNING (18)7.1GENERAL REQUIREMENTS (18)7.2LINE (18)7.3STOP (19)7.4LAYING MODE (19)7.5TRANSPORT CONNECTION (20)8 COMPREHENSIVE EV ALUATION (22)9 DEPOT AND MAINTENANCE BASE PLANNING (23)10 LAND USE CONTROL PLANNING (24)10.1GENERAL REQUIREMENTS (24)10.2SECTION BETWEEN STOPS (24)10.3STOP (24)10.4DEPOT AND MAINTENANCE BASE (25)10.5OTHER FACILITIES (25)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26)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7)EXPLANATION OF PROVISION (28)1总则1.0.1为满足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引导优化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轨电车系统。

1.0.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1.0.4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落实国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支持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土地使用策略,遵循安全、公平、经济可行的原则,促进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

1.0.5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0.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urban railway network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车站衔接组合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2.0.2线网规模length of railway network反映城市轨道交通供给水平的技术指标,一般是指城市轨道交通正线长度之和,单位为km。

2.0.3敷设方式laying mode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轨道结构相对于地面的竖向关系,主要有地面、地下和高架三种方式。

2.0.4换乘车站transfer station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交汇处设置的线路之间可以换乘的车站。

2.0.5线网密度railway network density在特定的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正线总长度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单位为km/km2。

2.0.6负荷强度load intensity线路日客运与线路长度之比,即单位线路长度所承担的日客运量,单位为人次/(km·d)。

2.0.7客流密度passenger flow density线路日客运周转量与线路长度之比,即单位线路长度所承担的日客运周转量,单位为人次·km/(km·d)。

2.0.8客流方向不均衡系数directional disequilibrium factor for passenger flow在一条线路上,高峰小时时段内,客流量较大方向的最大客流断面客流量与较小方向的最大客流断面客流量之比。

2.0.9车厢站席密度standing passenger density城市轨道交通车厢有效站立面积上站立的乘客人数,单位为人/㎡。

2.0.10普线网regular line network多条城市轨道交通普线组合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2.0.11快线网express line network多条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组合形成的网络系统。

3基本规定3.0.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3.0.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一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城市规划区应为规划编制的重点范围。

2 在市域范围,应结合市域城镇发展和交通需求特征,研究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需要规划建设的城市,规划范围应增加市域空间层次。

市域城镇连绵地区超出城市行政辖区范围的城市,可将城市行政辖区范围以外的城镇连绵地区作为规划编制的协调范围。

3.0.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同时应对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布局提出总体框架性方案。

3.0.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应以交通需求分析为依据,在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多方案经综合评价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应以线网规划实施评估为基础进行编制。

3.0.5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目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规范》GB XXX—2016第3.0.4条的有关规定。

3.0.6在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500万及以上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应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应大于50%;规划人口规模100万至500万的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宜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规划人口规模300万至500万的城市宜大于40%,规划人口规模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宜大于30%。

3.0.7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应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和交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分析确定,并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要求。

3.0.8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对不同范围内的线网进行功能组织与布局,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互动反馈,以促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用地功能、开发强度相匹配,引导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集约节约发展。

3.0.9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与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3.0.10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满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保护规划的要求。

3.0.1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处理好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重要桥梁、江河等的关系,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

3.0.1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满足运营和资源共享的要求。

3.0.13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必须符合城市防灾减灾的要求。

3.0.14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收集社会经济、城市规划、交通、环境、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应准确、可靠,具有时效性。

3.0.15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规划图纸。

对涉及城市空间资源保护等重大事项应增加专题研究报告。

成果表达应清晰、规范。

4交通需求分析4.0.1交通需求分析应以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为基础,分析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况和城市轨道交通需求。

论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确定线网总体规模、评价线网规划方案、研究分期建设时序、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等应以交通需求分析为依据。

4.0.2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年限一致,包括远期和远景两个年限。

4.0.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资料应包括社会经济、土地使用、交通系统、五年之内的综合交通调查等资料。

4.0.4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应包括合理的估计、标定、校核和应用过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利用本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模型的标定和校核,当借用其它城市的模型参数时应论证两个城市的相似性或借用的合理性。

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应使用现状运营数据进行标定和校核。

2 模型校核与模型标定应循环进行,应对比模型预测结果与调查数据的一致性并调整模型参数。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道路系统校核误差应符合表4.0.4-1的规定。

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还应校核轨道交通系统误差,其误差应符合表4.0.4-2的规定。

表4.0.4-1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道路系统校核误差表4.0.4-2 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轨道交通系统校核误差3 模型预测结果与模型参数取值之间的关系应进行分析与说明,并应选择对预测结果影响显著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4.0.5交通需求分析应包括下列重点内容:1 人口与就业特征分析;2 城市重要客流集散点客流特征分析;3 城市重要客流走廊客流特征分析;4 城市重要截面、交通瓶颈客流特征分析;5 线网方案对已开通线路的客流影响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