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统一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1长度单位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批 注
课 时 教 案
课题:第一单元 认识米第1课时 总序第个教案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Leabharlann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一统一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
(教材第2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
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案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难点】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
那你们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把两臂曲直测量、用拃去测量、用脚去测量……)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什么东西最长?(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吧,这就涉及到统一长度单位方面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内容吧!(板书课题。
) 【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①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③测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测量的结果不同。
(4)让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编写意图(1)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2)教材首先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3)通过用拃量同样大小课桌的长,让学生了解由于各人的手大小不同(如师、生),“拃”的长度也因人而异。
因此,量的结果也会不同。
进而通过对“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测量单位不统一,测得的结果自然不一致,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1)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
教材中呈现了3个测量情境,还安排了具体的操作活动。
教学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长度单位,围绕长度单位展开思考和讨论。
如,在呈现测量情境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1个长度单位(1庹、1拃、1个脚长)的长度;呈现情境中的测量过程时,可以在1个单位长度结束处作出明显的标记;另外,要提醒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证长度单位基本一致。
(2)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对于“用拃量课桌的长”这一测量活动,不必强求人人动手。
重点在于让学生亲眼见证“同样用拃量,而且量的都是课桌的长,量得的结果确实有可能不一样”,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再通过讨论,发现同样是1拃,但其长度因人而异,必然导致测量结果不同。
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编写意图(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
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而且它最方便让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
为此,例2借助实际大小的厘米尺,让学生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一】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的长度,1厘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用尺子上以厘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认识米的长度,1米大于有多长,用字母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尺子以米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4、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和米);根据图形数线段的数量;画线段: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解决问题:估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长度单位(限厘米和米)。
【篇二】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1、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看、摸、摆的活动中进行直观学习,体会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测量用的课桌测量用的凳子学生准备一角硬币小正方体回形针三角形纸板橡皮铅笔铅笔盒等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活动1故事导入,引发思考1.课件出示图片:2.导思: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
4.教师指导: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活动2观看课件,引发探究1.课件出示:2.导思:学生和教师一起用拃作单位量同样大小课桌的长,学生量的是5拃长,教师量的是3拃长,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3.学生汇报。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操作指导:教师要注重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组织活动,体验教学活动1探究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1.教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体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人从四个物体(一角硬币、小正方体、回形针、三角形纸板)中任意选用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测量时注意要做好记录。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测量出的结果。
(4)让选用同一个物体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提问:为什么都是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而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预设生1:我用一角硬币进行测量,由于硬币是圆的,在滚动时有误差。
生2:我用的是回形针,在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宽时,回形针的两头是半圆形的,测量时不太准确。
生3:我们小组四人分别选用了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标准:一角硬币、小正方体、回形针、三角形纸板,因为它们的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二年级上数学统一长度单位

1米有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
1米=100厘米
试一试
约( 4)米( 1)米( 3)5厘米源自想一想小红小军
小刚
90厘米
1米20厘米
三位小小刚朋的友身比高身是高大,于小90军厘最米高,,小小于红1米最2矮0,厘米。 小比刚如的:身“高91可厘能米是”(“92厘)米厘”米“。1米2厘米”……
做 一做
从地面到我的脖子, 长度大约是1米。
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 大约是1米。
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看看有 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用米尺量一量。
1米
1厘米
米和厘米之间 有什么关系?
1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继续数: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1,米1=001。00厘米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6,7,8,9, 10。这是10厘米。
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 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 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选择一种一样物品,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量好说给同桌听一听
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物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仔细观察
1 厘米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请 找你 到田在 我食图字生 们指钉格活 身的的的中 边宽长宽认 更度度度真 多大大大观 的约约约察长是是是,度1厘11看大厘厘米谁约米米。是能。。 1厘米的物体。
1米= (100)厘米
100厘米= ( 1 ) 米
5米= ( 500)厘米
200厘米= ( 2 )米
考眼力
缠在瓶子上的绳 子哪根长些?
两条相邻长刻度线之间 的距离都是1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P1—P2教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教师提示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具准备。
每组有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各若干个。
2、要求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宽。
3、指导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
4、学生动手比一比、量一量。
5、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1)选一级汇报。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问:你们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2)全班同学汇报。
提问: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宽,为什么用1角硬币去量都有7个那么长,用曲别针去量都有5个那么长,用三角形学具去量都有4个那么长,用方木块去量都有15个那么长?根据你们刚才的测量,从中你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3)教师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6、看书P1观察左下图,用不同颜色,大小一样的方木块量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口述:不管是什么颜色的方木块,大小一样,量得数学书的宽都是15个木块那么长。
二、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测量要求:请同学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手指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提问:你用什么东西去量?量什么?有几个那么长?教师从中找出标准不同,数量相同的东西。
如没有,引导学生看书。
3、看书P1右下上图。
提问:数学书的宽有几个曲别针那么长?(5个)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个)提问:它们都有5个那么长,那能说明数学书的宽与铅笔盒的长是一样长的吗?你能说出理由吗?4、看书本插图。
提问:桌子有几支铅笔那么长?(4支)铅笔盒的长有几把小刀那么长?(5把)桌子和铅笔盒比,哪个长?提问: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呢?提问:用我们手中的各种不同的东西去量物体的长度,能真正比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为什么?提问:你们能想出一个好办法量出物体的长度吗?学生看书。
提问:量数学书的宽和量铅笔盒的长用的物品一样吗?量的物品一样,我们就说量的标准相同。
提问:你能看出谁长?谁短吗?说说你是从哪看出来的?5、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操作中,知道了测量时只有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真正量出物体的长度。
三、练习1、教科书P2“做一做”1。
看图回答:以谁做标准?(以方格)口头回答:豆角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胡萝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剩下的请同学先看再填。
2、教科书P2“做一做”2。
提问:看书回答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来量桌子的长和高,椅子的高呢?(用没用过的铅笔)指导测量的方法:下面老师请你们用整枝的铅笔去测量。
方法是从桌子的一端开始,对后一次接一次,这样测量结果才比较准确。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科书P2“做一做”3 估一估。
提问:题中都有什么?以谁做标准?“估一估”就是让我们用眼睛观察,看每种物品大约的几个正方体那么长?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科书P3的内容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
昨天我们通过动手量物休的长度,知道了要测量得准,测量得公平,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
人国劳动人民发现了测量长度的工具,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尺子)提问:尺子是做什么用的?(测量物休的长度。
)教师讲述:对,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新课。
1、认识米尺。
提问:你有尺子吗?(有)请拿出来,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教师讲述:刚才你们说尺子上有长短线,我们把它叫做刻度,数字都标在刻度的下面。
提问:尺子最左端的刻度下面的数字是几?师讲:写有0的这个刻度叫做0刻度,0刻度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
提问:尺子上除了有0刻度还有什么?2、建立1厘米的概念。
看书学习。
提问:正方体左边指的是什么刻度?(0)正方体右边指的是什么刻度?(1)师讲: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正方体的一边长是多少?拿出你的尺子和两支铅笔,你能指出尺子上的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吗?提问:用你的尺子去量一量书上的图钉的长大约多少?说说你是怎样量的?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请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3、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提问:边看尺子图边回答。
从2刻度到5刻度,它的长是几厘米?数数看是不是3厘米。
从刻度3到刻度7它的长是几厘米?也数数看。
提问:如果不用数的方法,谁能说说价钱是怎样知道的?教师小结:要知道是几厘米,就要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得几就是几厘米。
4、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出示P3例2量纸条的长度,书上告诉我们是怎样量的?你能看出纸条的长度吗?你是怎样看的?(2)完成P6练习一的N1,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看的?(3)小结: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的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
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量量自己手掌有多宽,一柞有多长。
(一柞就是大拇指尖到伸开的中指尖的长度)5、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谁能说说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要用厘米量,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是“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三、练习设计1、小组合作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长的毛线。
2、量一量,P6 N33、个人动手(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条)量出5条长10厘米的纸条。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P4 例3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
1、提问:(1)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2)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2、分小组量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各长多少厘米?3、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量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帮忙计算,让学生从中发现这样量非常麻烦。
教师小结引出另一长度单位:米“。
二、新课探讨。
1、认识“米”(1)出示米尺并引导学生看书P4观察米尺的刻度有哪些?师讲:从0刻度到10刻度有10厘米长。
提问:从10刻度到20刻度有多长?从30刻度到40刻度有多长?……米尺的刻度都是以几厘米长为单位的?(10厘米)(2)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横向、纵向)。
(3)小组合作,先找出1米,再量出1米。
2、认识厘米和1米的关系。
(1)用手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哪个单位小?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2)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用自己已剪好的确10厘米长的纸条,与黑板上画好了的1米长的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教师引导学生数纸条: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3)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剪好的10厘米长的纸条拼接起来,数数1米=()厘米。
3、用卷尺量比较物体的长度。
(1)观察自己手上的卷尺有多长。
讨论:假如我们要量教室的长度,而你的卷尺最长才有3米,应该怎样量?(2)分小组测量教室各部分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1、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身高是()米()厘米。
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矮?分小组合作互相量第人的一庹有多长。
一庹就是把两臂伸直,量从一只手和中指尖另一只手的中指尖的距离。
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学内容:P5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难点: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哪个长度单位大?哪个长度单位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
(2)一幢楼房高45()。
(3)学校跑道长200()。
(4)爸爸身高170()。
(5)小明的裤子长80().二、新课探讨。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条线段。
(不同角度的)师讲:黑板上画的这些都是线段,请你观察一下这几条线段,你能发现什么?小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看书P5“量一量、做一做”中几条线段的长度。
(1)说说量的方法。
(2)用尺量一量并汇报。
(3)画线段。
师讲:我们已经学会量线段的长度,你会画线段吗?画线段需要用什么工具?怎样画?请看书本例4 ,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讨论: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小结: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
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提问: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小结: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请在线段下面的()里画上“”。
2、先估计,再用尺量。
3、做P7 N6、N8、N9、N104、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5、计算。
18厘米-5厘米=()厘米60米+7米=()米73米-40米=( )米24厘米+50厘米=()厘米6米+28米=()米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6、数一数下图中有几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