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及实践

合集下载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 组讨论,探讨《红楼梦》 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 展、主题思想等,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
案例分析:选取《红楼梦》 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 剖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手段:PPT演示、视频播放、小组合作探究
PPT演示:通过精美的 PPT,展示《红楼梦》的 教学内容,包括人物关系、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
课堂互动:学生 与教师进行互动 交流,分享自己 的阅读体验和心 得,加深对作品 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 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回顾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和意义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和重 点
强调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和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和兴趣
历史地位
简要介绍作者 曹雪芹的生平
与创作经历
引导学生了解 作品的基本情 节和人物关系
激发学生对作 品的兴趣和好 奇心,为后续 的深入阅读打
下基础
呈现:通过PPT演示和视频播放,展示《红楼梦》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 格特点
呈现:通过PPT 演示和视频播放, 展示《红楼梦》 的主要情节和人 物关系,引导学 生理解作品的故 事情节和人物性 格特点
视频播放:利用视频素材, 呈现《红楼梦》中的经典 场景和情节,帮助学生更 直观地理解作品。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 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 象、主题思想等,培养 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 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作品 的基本情况
介绍《红楼梦》 的创作背景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优秀教学设计二则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优秀教学设计二则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红楼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红楼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阅读品味,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情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以怎样的“言”,抒发了什么样的“味”?要读懂《红楼梦》我们就先要读读前五回,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

我们今天先看看前五回,梳理小说情节。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中的主题思想,认识作者通过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命运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3. 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诗词歌赋、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家庭的衰败、人性的复杂、爱情的悲剧等;3.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4.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诗词歌赋、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地位,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理解;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角色,感受人物性格和命运;5.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讨论、发言等;2.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写作练习;3. 学生的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红楼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同时,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内容由AI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门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红楼梦》作为高中生必读的书目之一,其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写作手法,都颇具特色。

高中语文教师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此,文章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以期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人物形象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一)了解复杂的人性在以往的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两极分化的,好人从头到尾都是好人,坏人从头到尾都是坏人。

而在《红楼梦》这本书中,人物形象并非如此,无论是哪一个人物,都存在优点和缺点,其人物性格也是非常复杂的。

就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而言,她的性格特点非常多变,既清高,又率真,但同时也很敏感、任性;而贾宝玉虽然很善良,但是责任心不足。

(二)了解人情世故在社会人群中,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无论是谁,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与不同的人产生交集。

《红楼梦》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体现,学生不仅可以在书中学习到生活中需要具备的智慧,而且可以掌握更多的人生道理。

在书中,“凤姐”这一人物虽然只是协助宁国府处理事务,但是她的智慧却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秦可卿可能是因与自家公公的私情暴露后,才自寻短见的。

而凤姐在帮忙处理家政时,很快就发现了宁国府存在的问题,并对以下几件事提出了要求:第一,在记事簿中详细记录下人及全部物品;第二,安排专人负责专事;第三,标明府内的财物,避免浪费等情况;第四,重新分工,减少部分人的工作压力;第五,制订赏罚规矩。

凤姐这样条理清晰的做事思路,非常值得高中生学习。

(三)体验生活中的美琴棋书画、诗酒茶花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八大雅事,这在《红楼梦》的各个细节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人物介绍: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的分析、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第二课时: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红楼梦》相关内容,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展开:按照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如何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红楼梦》原著、学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开篇诗词,激发阅读兴趣。

2.阅读(1)分组阅读《红楼梦》前三回,了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2)分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府的兴衰等。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诗词、曲调的运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

4.讨论(1)讨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的善恶、封建社会的腐朽等。

(2)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友情等。

(2)引导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摘录等。

6.作业(1)阅读《红楼梦》后四十回,了解故事结局。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激发?2.学生对作品的分析是否深入?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七、教学延伸1.组织《红楼梦》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2.开展《红楼梦》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解。

3.创作以《红楼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展示学生的文学才华。

本节课通过阅读《红楼梦》,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
二、改进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
1. 采用演讲式教学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演讲式教学法,以人物、情节、主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讲述小说的主要内容,以达到启发和
引导学生思考的目的。

2. 转化成小组讨论模式: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模式,把学生
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启
发的目的。

3. 开展文学阅读活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文学阅读活动,让学生通
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增强对于小说情感的
投入和参与。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整本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小说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深层次的分析、思考和评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等,从而让学生通过逐步批判性思维养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以养成独立思考、批判
分析的习惯,同时可以充分感受到小说带给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活用小说中的内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扩展阅读视野,建立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研究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研究目标与内容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研究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从最感动自己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和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研究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

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和方法。

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和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运用现实主义笔法,为我们徐徐铺开了十八世纪钟鸣鼎食之家的日常生活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而至衰颓的过程,也看到了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的众女儿的不幸命运。

《红楼梦》被王国维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被周汝昌先生评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和集大成”,被王蒙赞为“生活的百科全书,语言的百科全书”。

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要课程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提升阅读鉴赏的能力,学习和思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要求,我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做了教学的总体设计:结合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特点和《红楼梦》自身独特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人物形象、感受宝黛爱情精致之美、细品日常生活描写、赏读林黛玉诗词、辩证思考后四十回的价值、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安排阅读与研讨活动,共设为10 个课时。

一、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 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

我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我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 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的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

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活动设计(一)读前导:交流阅读经验,探索阅读方法1. 读回目,理清结构及主线《红楼梦》是章回体作品,其回目犹如小说的“眼睛”,简练工整,精要地概括了各回的主要内容。

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初读回目以梳理整本书内容及主线的方法。

我分别选择了含有贾府环境及运势变化和含有众女儿称呼及命运走向的回目,让学生品读关键词,从而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理清其主线: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小说以贾府为中心,叙述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了众多女性的不幸命运。

这样引导,避免了老师的强行灌输,既让他们掌握了阅读章回体作品的方法,也让学生在紧咬文本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获取信息。

2. 扣文体,贴住文本细读结合我阅读《红楼梦》的经验,我将自己编写的回目提纲、圈点批注的文字和撰写的阅读心得进行了展示,引导学生真正感知“贴着文本”阅读的具体方法。

《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长篇小说,我着重从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手法运用、主题探究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圈点批注,并将自己细读的结果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埋首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乐趣。

通读全书。

“通读”,形象地说,即学生“连滚带爬”地读。

《红楼梦》篇幅之长,章回之多,情节之密,人物之众,常常让初读者摸不着头绪,老师可带着学生编写章回提纲,以初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感知书中人物。

略读章回。

“略读”也称为浏览或跳读。

迅速阅读相关章回,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内容。

例如我在开展“日常生活”的阅读活动时,让学生迅速跳读第三十九回至四十二回,筛选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情节中呈现的贾府吃、穿、住、行、娱乐等细节画面。

精读细节。

“精读”,即品读文本细节,圈点批注,品味鉴赏。

例如“黛玉含酸”静“日生香”共“读西厢”宝“玉挨打”等经典细节,都可陪着学生紧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心涵泳。

研读主题。

“研读”带有主题探讨的意味,它立足于“群读”,即围绕或整合同一个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入探讨其内涵。

《红楼梦》可以人物形象为主题,如专门组织“甄士隐”贾“雨村”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主题研读;也可以情节为主题,如探讨“黛玉之死”的场景描写的艺术优劣,并建议学生将“可卿之死”晴“雯之死”尤“三姐之死”尤“二姐之死”等情节进行群阅读;此外,还可以开展以黛玉的诗词、宝玉的读书观为主题等各类研读活动。

共读分享。

“共读”实际上是在阅读中互相感发,交流体会,如我建议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主题写作阅读心得。

《红楼梦》是小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开展、艺术手法赏鉴、主题探讨等多方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通过优秀习作心得交流、印发和推公众号等方式激发学生踊跃分享。

参读资料。

高中生阅读《红楼梦》,会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产生不满足的感觉,老师要及时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进行反复、深入地阅读。

我以自身的阅读经验判断,认为以下书目可以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阅读:作者传记类,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樊志斌著的《曹雪芹传》;《红楼梦》其他版本类,如周汝昌先生校订的《石头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文本细读类,如周汝昌著的《红楼梦小引》,王蒙著的《红楼梦启示录》,白先勇著的《细读红楼梦》,欧丽娟著的《大观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蒋和森著的《红楼梦论稿》,北京大学通识教材《红楼梦十五讲》。

参读资料旨在了解时代背景,借鉴名家观点,最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我。

(二)读中导:精心设计活动,巧妙激发兴趣《红楼梦》艺术地位独步古今,文化内涵博大丰厚,如何引导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感受其艺术之美、文化之丰?这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导读活动,既能整合《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又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阅读活动:1. 三则神话故事。

《红楼梦》前五回出现了三个神话故事——“石头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

“石头补天”与“绛珠还泪”两个故事,可以扣住“顽石”美“玉”神“瑛”三个词语的词典意义和文本的形象意义进行异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贾宝玉的来历、才用、品德、情性等特点,理解宝黛爱情的前世因缘。

“太虚幻境”可以选读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导学生了解其运用的谐音法、图画法、拆字法、寓意法等,从而举一反三,能自主阅读并理解其他判词和曲文,了解其对贾府众多女儿的不幸命运的揭示,对于贾府运数合终、子孙无以继业、最终会走向衰颓的局势的预示。

2. 四则现实故事。

小说第一回至第四回讲述了两个现实故事——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我们可以扣住两人的名字、命运和出场来探究其意义。

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分别谐音“真事隐去”假“语存”,交代了小说的创作方法。

两者的出场贯穿首尾,成为小说的穿线人物;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介绍了贾宝玉的来历;贾雨村托身葫芦庙、寄身林府为西席和乱判葫芦案,引出了甄英莲、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人物,介绍出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

甄家由盛而衰,正隐喻了贾府的盛衰变化;甄士隐的出家,正暗示了贾宝玉最终的人生归宿。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贾府,介绍了贾府五世而斩的家势和贾府的人物关系及特点;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则展示了贾府煊赫的地位、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精致的生活、井然的礼仪以及主要人物的特点。

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故事同样介绍了贾府,一演说一细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3. 如实描写真人。

《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好人不一定完全是好,坏人也不一定全都是坏,正如贾雨村所说的,是“正邪两赋而来的异样”的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红楼梦》里塑造的都是圆形人物,不是扁平人物。

如通过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去激发学生欣赏书中更多的人物形象,老师可以设计“我为宝玉拟书单”的活动,带动学生浏览小说,梳理宝玉爱读的书,进而理解宝玉崇尚人性自由、爱情自主的思想同封建正统思想之间的冲突;还可以以“你认同宝玉的人性观吗”为问题,让学生对宝玉的人性观尤其是女性观进行辩证思考;以“你喜欢这样的情痴情种吗”为问题,带领学生理解其“情不情的本质内涵,了解其从“泛爱”中逐渐摆脱贵族公子的纨绔习气的过程。

然后在课堂上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表达在当前阅读中所体会到的人物复杂性,如林黛玉4.宝黛钗情感纠葛。

宝黛爱情,生长在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双重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对美好青春、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追求。

然而,宝玉的泛爱,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让身体怯弱、寄人篱下而无人做主的黛玉对爱情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这种不安化为了宝黛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争吵,化为了宝黛钗之间微妙的纠葛。

宝钗也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有对爱情的觉醒与向往,但她时时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压抑自己青春的气息。

这种向往与克制的矛盾冲突,在宝黛钗的纠葛中表现得含蓄委婉。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精读“黛玉含酸”诉“肺腑”钗“黛探望被打的宝玉”黛“亡钗嫁”等情节,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中领会其情感纠葛中深藏的人物个性、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社会内涵。

宝黛钗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三个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但最终都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无情地毁灭了。

5. 林黛玉诗词赏读。

大观园中众位少女结社作诗,既是当时宗室文人、旗人子弟生活的投影,也是小说人物个性的写照。

而众姐妹中,最富有诗性的当属林黛玉。

《葬花吟》《题帕三绝》《咏白海棠》等诗歌,既暗含了黛玉孤标傲世的人生态度,也流露着黛玉风露清愁的情感特色。

可见,小说中的诗词不是点缀,而是为暗示人物不同命运、塑造人物不同形象服务的,读诗即读人。

为此,我设计了猜读《桃花行》、比读《咏白海棠》、精读《葬花吟》、诵读黛玉其他诗词等活动,和学生一起感受黛玉诗歌的审美价值,理解其人格追求及情感意蕴。

最难得的是,作者写谁的诗词就能化作这个人的声调口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