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本体的来源与实质
简单音乐知识点总结

一、音乐的定义和特点音乐是由一系列有组织的声音所组成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传承文化。
音乐的特点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和表达力。
节奏是音乐中的基本元素,它由强弱、快慢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组成。
旋律是音乐中的主旋律,它是由一系列连贯的音符所组成的。
和声是旋律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它能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表达力是音乐所具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它能够引起听众共鸣并产生情感共鸣。
二、音乐的分类音乐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演出形式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按照音乐风格可以分为古典音乐、摇滚、爵士、民谣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声乐、器乐等。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早期,最早的音乐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传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乐器、歌曲和舞蹈等形式来表达音乐。
古代的音乐主要以宗教仪式、庆祝活动和娱乐为主,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化、信仰和情感。
四、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和风格的变迁,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创新。
古典音乐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它包括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等。
这些音乐风格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音乐创作的重要参考。
流行音乐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包括摇滚乐、流行乐、爵士乐、大师乐等。
流行音乐的特点是简单易懂,易于传播和接受,它受到了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五、音乐的艺术表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声音、旋律和表达力来产生情感共鸣,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
音乐可以用来表达生活和人生的各种情感和情绪,例如快乐、悲伤、愤怒、幸福等。
音乐家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够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六、音乐的教育和传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能力。
让-雅克_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

让-雅克·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见解、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也有许多著述,并对音乐的本质、内容和形式有着独到的见解。
卢梭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他整个哲学-社会-文艺思想体系的有机成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即将到来的浪漫主义文艺的新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根据卢梭在这方面的主要著述,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做一初步的整理与探讨。
[关键词] 音乐的情感本质音乐的模仿性旋律的统一性引论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68)作为启蒙思想家和天才的抒情作家的地位是无人质疑的,但作为音乐家的卢梭在许多人看来却是十分奇怪的。
一方面,学者们承认他是个作曲家和理论家,也不否认他在音乐美学史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中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个“自称的音乐家”[1],并以一种轻蔑的口吻谈起他的音乐活动,似乎他贸然闯进一个本与他无关的境地。
事实上,卢梭的音乐生涯要远远早于他的文学和哲学生涯,他对音乐的了解和迷恋也在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之前。
他自己声称“可以肯定,我是为音乐而生的,”[2]不仅如此,在他一生的大多数时候,他的确是以音乐为职业养活自己的:在去巴黎之前,他曾做过音乐教师,在巴黎混迹的头几年,写了好些歌剧和小曲,当他的歌剧《乡村日者》大获成功后,他却干起了乐谱抄写员的工作。
在不自觉地成为百科全书派的主要思想家前,他一直盼望着能以作曲家的身份立足于社会;在空前激烈的歌剧论战中,他也是以音乐家而不是作家或哲学家的立场发表言论的。
终其一生,音乐对于他来说,实在和文字一样重要,即使在后世看来,作为音乐家的卢梭远不如文学家卢梭知名。
分析美学音乐作品本体论解析——以古德曼、基维、莱文森、戴维斯的音乐作品本体论为例

分析美学音乐作品本体论解析——以古德曼、基维、莱文森、戴维斯的音乐作品本体论为例王文卓【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13页(P66-77,85)【关键词】分析美学; 本体论; 纳尔逊·古德曼; 彼得·基维; 杰罗德·莱文森; 斯蒂芬·戴维斯【作者】王文卓【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音乐作品这一概念在西方现代音乐哲学研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罗曼·茵格尔顿(Roman Ingarden)、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莉迪娅·戈尔(Lydia Goehr)的理论,而对分析美学“音乐作品本体论”的相关著述鲜有论及。
音乐作品本体论是分析美学的基本论题之一,不仅蕴意丰富,而且有着鲜明的流派印记,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关注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彼得·基维(Peter Kivy)、杰罗德·莱文森(Jerrold Levinson)及斯蒂芬·戴维斯(Stephen Davies)的相关研究。
这4位分析美学家在当代西方美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在音乐作品问题上都有深入阐发。
笔者将逐一解析这4位代表性学者的观点,从而勾勒出分析美学音乐作品本体论的整体图景,并针对其理论特征加以探讨。
一、分析美学音乐作品本体论的思想基础在音乐作品问题的讨论中,分析美学背负着如高山一样的形而上学包袱。
(1)[英]莉迪娅·戈尔:《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罗东晖译,杨燕迪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08年,第11页。
这种思维品质不仅使分析美学家在阐发其观点时形成了特有的理论路径,而且不可避免地积淀了诸多潜在话语。
对阅读者而言,这无疑成为了一个屏障。
对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的分析

对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的分析佚名【摘要】玛祖卡是肖邦独特的创作领域,从体裁上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泼、欢乐的色彩为体裁,节奏变化丰富,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常有不断反复的短小乐句,陪衬着低音部连续空五度的和声(模仿民间乐器),有一种特别的清新感。
另一种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来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在感情上比较接近于市民阶层多愁善感的音乐。
%Mazurka is Chopin's unique field of creation. I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musical forms. One is lively and funny with varied tempos and strong local features. Its genre is the constant repetition of short phrases coupled with bass harmonies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la quints (imitation of folk instruments), which delivers a special feeling of freshness. The other one is penetrated by urban elements with slightly romantic sentiment, delicate expression, sophisticatedly modified melody and harmony. Sometimes, there are rich chromatic tonal changes and polyphonic techniques, which on the emotional level, share relative similarity with the sentimental music enjoyed by the mass.【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肖邦;玛祖卡;音乐本体;个性【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肖邦(F·Chopin,1810-1849)是著名的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
回归“音乐本体”,让初中音乐更真更纯

初中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教学初探

初中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教学初探在《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广大教师纷纷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课程改革的方法,课堂上出现了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活动式等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形式,使音乐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在课改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忽略了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实质主题——音乐本体价值和功能。
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一下,音乐教师如何走出授课误区,让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教学,使学生真正学到音乐呢?那么如何做到音乐课堂回归“音乐为本”教学?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点。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以音乐为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效果,或者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变化而舍本求末。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个大的方向,时刻围绕“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和内容拓展。
吴斌老师曾说:“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不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识重点转移向音乐之外。
”在执教《永远的莫扎特》一课时,如果以通俗歌曲《不想长大》作导入,引出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然后带领学生用画图谱、做律动、讨论两首作品之间的关系等方法。
促使学生认识到:如此耳熟能详的通俗歌曲,竟然源自一首精美锦纶的古典音乐,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整体地聆听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并在演唱四个音乐主题时,细致地分析了乐曲的旋律特点、结构形式、乐器音色、音乐情绪等,促使学生发现音乐作品的形式美,认识理解其句法对称、结构严谨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风格。
应该说,学生是在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的活动中接受审美教育的。
这种成功的教学实践,源自于教师为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而教,源自教师忠实地贯彻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
如果音乐教师忽略了音乐本体,过于注重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或者片面强调课堂的趣味性,这就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
关于“音本体”和“乐本体”的几点思考——兼及音乐本质问题

Several Considerations about “Sound Noumenon”and “Music Noumenon” - And the Problem of
Music Essence
作者: 范晓峰
作者机构: 浙江宁波教育学院艺体分院音乐系,浙江宁波315010
出版物刊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音本体” “乐本体” 音乐本质 音乐存在方式 音乐功能
摘要:"音本体"是从音乐构成的自然法则(即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入手,揭示音乐美学作为学科存在意义的方式和美的规律."乐本体"是以作为文化存在(即文化的观念和思想)的整体结构,来描
述音乐存在方式和音乐美的存在方式.但从学科领域和学科研究的方法论来看,"音本体"是作为艺术形态学而特殊存在的狭义的音乐形态学的音响存在,具有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即主客体分离的哲
学思维."乐本体"是作为人的文化之一的整体结构而存在的广义的音乐文化存在,并不是音乐美学学科或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观念、思维和思想的综合体现.音乐的本质与作为文化观念和社会意识(思想)的功能之间,所反映的正是主客观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结果.。
音乐本体的历史分期——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历史分期

音乐本体的历史分期——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历史分期淩瑞兰【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分期,应以音乐本体的变化作为分期的依据.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传统音乐仍是主流,是古代音乐史的延续.20世纪,接受西方音乐后,音乐本体从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技法、音乐语言、音乐体裁、音乐思潮、音乐传媒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故分期应从20世纪始,不宜称“近现代音乐史”,而称“20世纪中国音乐史”.【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分期;音乐本体;20世纪中国音乐史【作者】淩瑞兰【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辽宁沈阳2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2自有史学以来,历史分期就是时代观念的产物,基于历史认识和解释是无限的,故历史分期也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历史分期既是起点,也是学术深度的标志,音乐史分期也同之。
20世纪以来,艺术领域之近现代历史分期,在较权威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影响下,近代之上下线有1840-1919、1840-1949和1911-1949;现代之上下线有1919-1949和1949-2000。
在此多样历史分期中,选其较有影响之史著,又可分以艺术本体发展为主线之风格演变型,如《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潘耀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之1911-2000、《中国建筑史》 (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第6版)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叶涛涛)之1840-2000;以艺术本体发展为主线之进化发展型,如《中国近现代戏曲史》(贾志钢,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之1840-1949、《中国现代文学史》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之1915-1949、《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之1917-1949等;还有政治变化型,如《中国近代文学史》(任访秋等,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之1840-194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汪毓和,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之1840-1949、《中国现代音乐史纲》(汪毓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之1949-2000;社会变革型,如《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第9版)之近现代部分,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大事纪1949-2000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音乐本体问题是音乐美学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而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研究者必须具有音乐学与哲学的双重知识背景,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由于本体问题在哲学上一直存在争议,且各家认识不尽相同,所以势必导致音乐本体这样一个衍生概念的相对混乱。
为便于今后的研究,本文拟从本体概念、本体流派等方面入手,对音乐本体加以阐释,并对其实质加以必要的论述。
关键词:本体音乐本体音乐美学存在
一、何为本体?
所谓本体,指终极的存在,也就是表示事物内部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源,与现象相对。
所以,本体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最早提出本体这一概念的人是巴门尼德,他认为本体是世界的本原。
而本体论概念,则最先出现于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和法国哲学家杜阿姆尔的著作中,后被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采用,沿用至今。
二、关于本体的各家之言
(一)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伊奥尼亚的水、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等都是关于本体的学说。
(二)中世纪:本体即上帝。
这一时期经院哲学大行其道,上帝成为世界的本原,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于上帝,他决定了人与世界的发展,人类只是执行其意志的工具,只能惟命是从,绝对不可以怀疑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的决定及判断。
(三)近现代哲学:笛卡尔是一位胆大妄为的哲学家,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把存在的前提锁定在我思,否定了中世纪以上帝为代表的神学本体论,把上帝从高高的哲学神坛上拉了下来,剔除了本体的神秘性、权威性,以及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被动性。
三、何为音乐本体?
若想说明音乐本体为何物,首先应知道音乐属于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本体是属于艺术本体的衍生概念。
那么,什么是艺术本体呢?艺术本体是对艺术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艺术之为艺术的存在本体和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由此可知,音乐本体是对音乐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音乐之为音乐的存在本体和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
四、关于音乐本体实质的几种观点:
(一)数即本体。
众所周知,西方文明无论发展到何时、何种程度、何种状况,其文明的重要源头都要从古希腊时代讲起,作为这一时代的优秀代表,毕达哥拉斯的声誉与地位无可撼动。
他集数学家、哲学家、音乐理论家等众多头衔于一身,通过科学试验发现了音乐与数学的关系,将实证性研究与理性精神引入到音乐研究中。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数,说得再具体就是数的结构与比例,这种结构与比例既
体现在宇宙的运行中,又体现在音乐的音响中,这种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比前人有很大的进步,同时他认为,作为事物本源的数可以被人认识,所以毕达哥拉斯的本体学说是一种可知论。
因而音乐的本体也可以被掌握。
这对于消除音乐的神秘感,深入研究音乐自身的特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理念即本体。
建立这一理论的人是古希腊最伟大哲学家之一的柏拉图,他在继承发展巴门尼德与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个本体论体系,即理念论体系。
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理念,那么音乐的本源也应是理念。
显然,柏拉图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理论在于以一种超越性的方式探讨万物的存在方式,而忽视了感性体验对于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这对于研究音乐本体更是一种致命的缺陷。
大家都应知道,音乐是我们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精神的产物,而如何满足、实现这种精神需求,必需要有感性经验的积极参与,具体体现在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欣赏等各个环节,如果忽视感性体验这一探寻音乐本体的重要手段,片面的探寻抽象化、绝对化的音乐的理念,就无异于重走重理性、轻感性的老路。
柏拉图所走过的哲学探索之路,是哲学史上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但他的理论之所以被批判的继承甚至取代,恰好说明其存在的缺陷。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有所借鉴、有所继承、有所发展。
(三)形式即本体。
建立这一理论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不仅没有盲从前人的学术见解,还创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体现了严谨且务实的研究风格,具体体现在他一改柏拉图理论中高高在上的理念论体系,对其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矫正。
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观点中,我们可以感到更多可知可感的事实存在。
在对艺术的态度上,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理念的摹本,艺术则是摹本的摹本,而作为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给予艺术以正面的评价。
本体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西方首位将其作为哲学中的哲学、存在中的存在,并给予足够重视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把对存在的研究从绝对、抽象的死角拉回到可被感性经验所把握得客观实在中来,并把存在的层次与类别做了逻辑上的划分,为本体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物由四种因素决定,其中的形式因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料因是存在物存在的基础。
存在物不能没有质料因,但质料因只能使存在物可能成为其所是,只有当质料因从形式因获得了必要的规定性,存在物才是其所是,因此,形式因才是存在物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形式才是事物的第一本体。
所以,音乐的形式就是音乐的本体,而且是第一本体。
五、笔者对于音乐本体实质的认识:
笔者认为,既然音乐本体是对音乐本身存在的终极原因、音乐之为音乐的&&质的规定性加以描述的理论,是研究音乐存在的学问,那么音乐就应该有两种存在: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或称为第一存在与第二存在。
第一存在是以感性的方式显现,相对容易观察,表现为音乐的材料及其组合方式:而第二存在是以规律的方式隐藏,有待发掘。
在以往的西方哲学研究中常常存在一种倾向重视理性而轻视感性,认为理性高于感性,像黑格尔就曾说过: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籍理
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世界万物的存在首先是物质的存在,这个存在是可以被感知的,具体而言就是被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受,如果轻视、忽视、甚至跳过感性,片面地谈理性将使研究变得十分不科学、不恰当、甚至是莫名其妙,通过这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不免落入神秘主义的怪圈,不符合研究的规律。
所以音乐的本体应包括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或称为第一存在与第二存在。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其中,第一存是第二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感性存在是理性存在的基础,没有对音乐感性存在的把握,就不可能对音乐感性存在进行分析、判断、总结,提出建立在科学与事实基础上的理性存在理论,感性存在是通往理性存在的必经之路。
无法回避,也不可能回避,否则理性存在就是空中楼阁,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畸形理论:第二存在是第一存在的升华。
即理性存在是对感性存在的提炼与总结。
不存在凭空产生的理性存在:第一存在与第二存在地位平等。
即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第一存在是基础,第二存在是第一存在的升华,都是我们认识音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阶段,我们不能再走以前重理性轻感性的老路,不能重复错误,给感性存在以合适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