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公转

合集下载

为什么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为什么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为什么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基本运动方式。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而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这两种运动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地球上的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地球会有自转和公转运动呢?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是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从西向东旋转。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24小时,这是我们一天的时间单位。

地球自转的原因可以从物理学角度解释。

首先,地球自转与地球形成有关。

地球形成时,为了遵守守恒转动量和角动量的物理原理,地球开始自转。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当地球还是一个较大的旋转气团时,因为重力发生不均匀分布,而且气团内部的摩擦会使旋转速度减慢,因此气团向外扩散,但是惯性使地球继续自转,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自转运动。

其次,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核心、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球核心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而地幔和地壳则是固态的。

由于地球内部的连续对流运动和物质的变化,在地球的物理力学作用下,地球开始了自转运动。

最后,地球的自转与地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有关。

地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除了太阳的引力,还包括月球和其他星球的引力。

这些外部影响会对地球施加扭矩,从而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25天,这是我们一年的时间单位。

地球的公转与宇宙中的引力和物质分布有关。

首先,地球的公转与太阳的引力有关。

太阳是地球的母星,它对地球施加的引力使得地球绕太阳运行。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成反比。

因此,地球在不同季节里与太阳的距离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其次,地球的公转与其他星球的引力也有关。

尽管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主导了地球的公转轨道,但其他星球(如月球和行星)的引力也对地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星球的引力会对地球的运动轨迹产生微小的扰动,使得地球的公转轨道没有完全规则。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宇宙中的运动方式有两种: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自转是地球上一天分为24小时的原因之一。

地球自转的轴线被称为地轴,它通过地球的中心并延伸出来,分别穿过南北两极。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使得我们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这也是我们所处的坐标系旋转的速度。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被称为椭圆轨道。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使得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绕太阳运动到夏至时,南半球会迎来冬季,而北半球则迎来夏季。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转给我们带来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白天我们可以享受阳光的照耀,进行各种活动,而夜晚则是我们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自转还带来了地球上的时区划分,不同地区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方便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安排。

公转则使得地球的温度分布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的地区温度较高,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温度较低。

这种差异导致了地球上多样化的气候和季节的交替变化,为人类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生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总的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所独有的特点,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时间制度。

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珍惜地球的运动,积极保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运动)地球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星球,其独特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得地球具有丰富多样的气候、生态和地理特征。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

自转运动的造成是因为地球形成时初时速度的保持。

这种自转运动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然时钟。

地球的自转运动带来了日出和日落的变化。

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照到地球一部分地区时,该地区进入白天,而其他地区则处于黑夜之中。

这种昼夜交替的变化,为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的节奏。

白天的阳光提供能量用于光合作用,夜晚的黑暗则提供了恢复和休息的机会。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的离心力。

地球的赤道部分比极地部分更远离地轴,因此赤道部分所受到的离心力较大。

这使地球呈现出类似椭圆形的形状,形成了地球的扁球体。

地球扁球体的形状也影响了地球上重力的分布和地球的地形。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即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而产生的。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于地球的轨道形状接近椭圆,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在公转过程中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经历的是冬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我们则经历夏季。

这种公转运动导致了地球各地温度的变化,季节的交替。

地球的公转运动还导致了黄道与赤道的倾斜。

黄道是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赤道则是地球的自转轴与黄道的交点。

由于地球的轨道倾斜,所以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照射到地球的位置也有所变化。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一年中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季节。

三、地球运动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人类和整个地球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这些运动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稳定的气候变化。

通过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上的气候得以呈现多样性,从而使得动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地球运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宇宙的起点。

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自转是地球沿着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恒定的,大约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周。

这种自转运动是地球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某一特定地区位于太阳直射点上方时,这个地区将会迎来白昼;而当该地区离开太阳直射点时,它将会进入黑夜。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体验到昼夜交替的变化。

地球自转还影响了地球的地理坐标系统。

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经度差异。

通过经度的划分,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特定的地点。

同时,地球自转也引起了地球的离心力,使地球变形成一个稍微扁平的椭球体。

二、地球的公转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的公转是一个椭圆轨道运动,其轨道被称为黄道。

地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365.25天,我们通常称之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运动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这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相应地改变。

公转也影响到地球上各种气候现象的发生。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会接受到更多的太阳能,气温会上升,导致夏季的到来。

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太阳能的辐射会减少,导致气温下降,进而带来了冬季。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存在使得昼夜交替变得可能,而公转则决定了季节的交替。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互为因果,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气候变化。

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产生日历和钟表这样的时间测量工具,帮助人类更好地计算和利用时间。

同时,地球运动也让我们认识到地球这个生命之舞台是如此的宝贵和脆弱,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它。

总结起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地球的自转使得昼夜交替变得可能,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季节的交替。

这两个运动共同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气候变化,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们的家园。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ppt课件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ppt课件

6.22 3.21 9.23
23.5°N 3.21 0°
12.22
23.5°S
从6.22-12.22日,北半球 渐长,
渐短
(1)在图上标注我国国庆节这一天的大致位置。
(2)该日,太阳直射点在
( 南 )半球,我的季节是 国庆节 ( 秋季 )。
(3)该日上海昼夜长短情况是昼( 短 )夜( 长 ),以 后昼渐( 短 )夜渐( 长 );再过三个月,上海昼夜长短情 况是昼(短 )夜(长),以后昼渐( 长 )夜渐( 短 )。
南极圈出现 极昼 现象
S
12.22(冬至)
1.2018年10月1日,我国南极科考队越冬队员在南
极中山站升起国旗.此时,地球运行在图中的
(B )

A. ①~②段
B. ②~③段
C. ③~④段


D. ④~①段

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周期是 ,
产生1年了
和季节变化长短变昼化夜。 2.春
1.下列现象中,主要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A.A一年)中,学校操场上的旗杆正午影子的 长短有季节变化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坐地日行八万里”
2.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
间A.最3月长2,1黑日夜前时后间最短的一天B.是6在月(22日B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12月22日前后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周期是 1天 /24小时。
2.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转,从北极上 空看,呈 逆 时针转。 3.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 度地区 地方时 不同。越靠近东 边越早见到 日出。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变化?
66034′N 寒带范围变大 600N 温带范围变小 300N 23026′N

23026′S 300S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600S 66034′S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夏至日;B为秋分 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A为
D
A
E
F
C
B
练习:
1、12月22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B A.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哈尔滨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B
补充:1、晨昏线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晨昏 线过极 点),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与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必须与晨昏线 相交于赤道)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3.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北半球昼/夜长=南半球 夜/昼长。
23.50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23.50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0 (南北极圈的度数)
二者之和是900
【例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黄赤交角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例2】下列哪个节日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 C )
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 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 1. 甲地时间为( )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知识点

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知识点

地球公转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概念、方向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

2.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

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

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

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恒星年地球公转的恒星周期就是恒星年。

这个周期单位是以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

在一个恒星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从以恒星为背景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然后回到天空中的同一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从黄道上某点出发,这一点相对于恒星是固定的,运行一周,然后回到黄道上的同一点。

因此,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恒星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恒星年是以恒定不动的恒星为参考点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564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地球公转的春分点周期就是回归年。

这种周期单位是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得到的。

在一个回归年期间,从太阳中心上看,地球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从地球中心上看,太阳中心连续两次过春分点。

从地心天球的角度来讲,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就是视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春分点是黄道和天赤道的一个交点,它在黄道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每年西移50″。

29,也就是说春分点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是个动点,移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即顺时针方向。

而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即逆时针的。

这两个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春分点所走的角度不足360°,而是360°—50″.29即359°59′9″.71,这就是在一个回归年期间地球公转的角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吧。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完成一周运动需要24小时。

这个轴线垂直于地球赤道面,称为地轴。

地轴一端指向北极星,另一端指向南极。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也使地球的形状略呈椭球状。

在夏至和冬至时,地球的自转轨道变化使得赤道两侧的白昼和黑夜时间差更加明显,同时南北半球的季节也出现了差异。

例如,南半球的夏至时期(即北半球的冬至时期)是在12月21日左右,而冬至时期(北半球的夏至时期)则在6月21日左右。

地球的自转还引起了地球自转偏移、地球的黄赤交角变化等天文现象。

在自转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各个点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不同,造成了自转偏移现象,即地轴在空间中的方向不断发生可观测的变化。

航空航天活动对自转偏移的影响已经得到高度重视。

同时,在自转运动中,地球生成的重力场使得黄道面(太阳所在的平面)与地球自转轴面之间的交角发生改变,这就是黄赤交角的变化。

历史上,人们通过观测黄道和赤道的夹角来确定时间,这一现象也是天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完成一圈需要365.2422天的时间。

根据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运动被分为黄道和天球两种。

黄道是指地球上一个虚拟的大圆,它与太阳的位置成一个平面。

根据地球的公转,黄道上的太阳每天消失和升起的位置都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出日落。

天球是指天文学中使用的一个参照系,与地球的自转轴相垂直,以北极星为顶点的天空。

地球的公转运动对于天球的运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例如,星座的位置和出现时间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地球的公转还引起了各种时空问题,例如日食、月食、四季变化等。

日食是指月亮遮挡太阳使得地球某个地区昼间变为夜晚,月食则是地球进入月影区域,使得月亮变暗。

而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所以太阳辐射的热量在不同季节间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当地球运行到轨道的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的方向正确的是(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3.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范围缩小
B.热带范围缩小
C.寒带范围扩大
D.热带、温带、寒带的范围保持不变
4.下列 4 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3)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时期,太阳直射_____半球。
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的日期是____________,此时,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时期,太阳直射_____半球。
D. 127.5°W
2. 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 2008 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 月 8 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 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 月 25 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 月 8 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 月 24 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灭的那天(8 月 24 日)
概念: 地球自转的形成的
与公转的轨道面
速度快慢 所形成的夹角。
大小: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是

标出: 地轴、黄道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
【知识检测】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回答第 1 题。
1.甲图中 M 点的纬度、乙图中 N 点
对应的月份分别是(

A.30° 1 月 B.60° 7 月
3.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是从 到
(节气),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间是从 到
(节气)。
【变式训练 2】假如黄赤交角变为 30°,五带会发生哪些变化?(提示:黄赤交角=回归线
度数;极圈度数+回归线度数=90°)
【习题巩固】
一. 选择题:
1.在地球的表面太阳直射的最北界和最南界是由以下哪项条件决定的(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形状 C、黄赤交角的大小 D、人为规定
(极点除外)
23.5°S 及以南地区, 正午日影朝向总是朝向
(极点除外)
23.5°NS 之间的地区, 正午日影朝向
【习题巩固】
读右面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 1-3 题:
1.当日,图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2.此时 b 点处物体的影子朝向(

A.东
B.南
C.西
D.北
3.当日,青岛(36°N)正午阳光射进屋内的面积是一年中的最
值。
图 1 是某地在二分二至四日的正午日影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图,读后回答 4~5 题。
4.T 日表示北半球的(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5.该地位于(

A、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B、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C、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D、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图 2 是北半球某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图,H1 < H2 ,读图回答 3—4 题。
2 测试:

右图是太阳直射点由
日到
日在地球表面移动的轨迹。 ①

其中②处代表的是
节气。
【知识突破】
1. 昼夜长短变化——绘出二分二至日的太阳光照图
思考:
二分
夏至
冬至
(1)一年中,赤道上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____点日出,____点日落。
(2)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P、Q 两地同时日出的日期为
A. 3 月 21 日前后
B. 6 月 22 日前后
C. 9 月 23 日前后
D. 12 月 22 日前后
6.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分析完成以下问题。
④ ②
③ 80°
② 0°
45°E ①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
昼长的计算方法
【练习题】 1. 夏至日,长春和青岛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 都是昼长夜短,且长春的昼较青岛的长 B. 都是昼长夜短,且长春的昼较青岛的短
C. 都是昼短夜长,且长春的昼较青岛的长 2. 下列日期中,青岛的白昼最长的是
D. 都是昼短夜长,且长春的昼较青岛的短
A. 元旦
B. 国庆节
C. 劳动节
6.该地位于
正午太阳高度
A. 0°~ 23.5°N
B. 23.5°N ~ 30°N
C. 23.5°N ~ 66.5°N D. 66.5°N ~ 90°N
7.图中各点表示夏至日的是
H2




H1
时间
A. ①
B. ②
C. ③
D.④
图2
8.读图 1“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和图 2“北京地区正午太阳光线入室示意图”,完成下列要
变式 2:若某地某日日落的地方时是 16 点,则该地当天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变式 3: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判断这一天以下地点的昼长: ①地_______小时,②地_______小时,③地_______小时 ④地_______小时,⑤地_______小时,⑥地_______小时

还是参考上三个



在右图中用曲线

绘制夏至、冬至

日正午太阳高

度。
H
思考: 下列纬度范围内,在
夏至日 H 达到全年最大值的是(
),H 达到全年最小值的是(
)。
A.[23.5°N,90°N] B.[0°,23.5°N] C.[0°,23.5°S] D.[23.5°S,90°S]
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分布规律:
__________(热量空间差异)
2. 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标注二分二至日及回归运动方向)
探究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读上图不同节气(由 正
左向右依次是:夏至 午
日、春秋分、冬至日) 太
在右图中用曲线绘 阳
制二分日正午太阳 高
高度。

H
思考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
直射
,正午太阳高度自
2.1.6 地球的运动(公转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掌握地球公转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 【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 向 ,逆时针。
2.周期: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
的一个 上,形成的轨道面是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近日点
远日点
二.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
右图为二分二至日青岛地区(36°N)正午太阳光线入室示意图。房屋窗户朝向
或南)方。此时,在图中各点中,能反映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的是

(北
3.日影与楼间距
⑴日影:即物体的影子,与太阳光线来向
影越
。一天中最短是
,最长
,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
,反之,日
⑵正午日影朝向:
23.5°N 及以北地区, 正午日影朝向总是朝向
求。
图1
图2
(1)在图 1 中画出晨昏线,并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这一天,①处昼长为
Hale Waihona Puke 小时。(3)此时,在图 2 的 E、F、G 中,能够正确反映北京地区正午太阳光射入室内状况的
是。 (4)此时地球的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1.3.9 地球的运动(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目标】 1.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及昼(夜)长的计算 【知识回顾】 1 绘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标注上二分二至日)
【学习目标】
1.理解太阳高度(h)和正午太阳高度(H)的概念。
2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①纬度变化(
分布规律) ②季节变化(
【知识突破】
1. 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自转— 公转—
平面 平面
黄赤交角
__________南北 移动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分布规律)。
四季更替(热量时间变化)
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的日期是____________,此时,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
2. 昼长的计算
思考:
若某地某日日出的地方时是 7 点,日落的地方时为 17 点,则该地当天的昼长为________
小时。

变式 1:若某地某日日出的地方时是 5 点,则该地当天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C.60° 1 月 D.30° 7 月
2.1.7 地球的运动(二分二至日判读和回归运动)
【学习目标】 1. 学会判断二分二至 2. 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影响 【知识突破】 【探究 1 】 判断二分二至,分析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思考: 1.在适当的位置画出赤道,自转方向,注明节气和日期,用“· ”标注近日点、远日点的 位置; 2.由 B 到 D 地球公转速度如何变化?
(2)这一天,①地昼长_______小时,②地昼长________小时,③地昼长_________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