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5-1太平山南坡地层路线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

附图1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图附图2北京周口店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3北京周口店地区实际材料图附图4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实测地层剖面图附表1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实测剖面数据表附图5北京周口店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附件1图例符号图版I彩色图版东南低,沿线良各庄、在1929解放后,周口店及其邻区地质研究随着矿产普查、勘探及地质测量工作的进行而不断深入。
需要提到的是中国科学院曾于1978-1981年组织了以吴汝康、贾兰坡为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在周口店及大石河一带进行了“北京猿人遗址”会战,从多种学科、不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发表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专辑。
另外,吴冲龙、赵温霞、周汉文等用“多S”集成技术逐年完成了黄院、官地、太平山、牛口峪等区段第一代1:10000数字化地形图、遥感解译图、实际材料图、全要素彩色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和电子地质报告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地质大学自1954年在周口店建立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本次实习工作简况(一)实习安排本次实习历时42天,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准备阶段(3天);(2)路线教学阶段(15天);(3)半独立阶段(2天);(4)独立实践阶段(9天);(5)编写报告阶段(8天)。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内容我们基地班在本次教学实习中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从事地球科学研究方面的初步实践能力、编写地质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以及地质制图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次实习,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有:(1)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图;(2)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3)观察、确定各种基本地质构造现象,掌握其记录描述方法;(4)掌握野外基本地质制图的若干基本方法;(5)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方法;(6)独立进行小专题的科学研究。
四.实习组队情况、带队老师以及实习成果概述在开始实习以前,我们班按照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了实习分组,全班一共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六位成员,其中至少有一位女生。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5-1太平山南坡地层路线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 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C1
C1早期与D3类似,滇黔桂一带为 陆表海,发育碳酸盐台地与台间海 槽。贵阳以北为上扬子古陆。 C1晚期大规模海侵超覆。
C2
C2海侵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稳定, 超覆于之前各时期地层之上。滇黔 桂为沉降中心,出现含燧石团块灰 岩。古陆周边为碎屑岩和白云岩。 晚期有冰川作用。
滨浅海沉积
砾屑灰岩
滨海沉积
马家沟组(O2m) 闪长岩脉
NO. 1 坐标与GPS 点位:周口店采石场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地层、164背斜观察点 (观察描述:(1) 马家沟组(O2m)岩性;(2) 164背斜; (3) 火炬状节理和石香肠构造)。 描述:该点马家沟组(O2m)岩性为厚层结晶灰岩, 夹少量白云质灰岩。青灰色,隐晶结构,厚层构造,
柱石、石榴子石等。
沉积环境:本溪组底部富铁、铝沉积的形成及底砾 岩的出现,证明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本区经 历了漫长的风化、剥蚀作用和准平原化过程。其后 地壳下沉,接受海侵,至生物碎屑灰岩层位海侵规 模最大,由于大量化石具原生破碎现象,反映了一 种能量较高的潮下高能环境。此后发生海退,海退 初期,水体多与外界隔离,出现还原、宁静的泻湖 环境,生物化石分异度低,只能出现适应能力较强 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富含黄铁矿。随后海退进一步 加强,出现了本组上部反映近海沼泽环境的、含植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
出现聚煤环境 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石盒子组(杨家屯组):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 含Lingula的夹层 • 石千峰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周口店实习——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三、教学进程及安排 1.大、小砾岩山之间 依据太原组与山西组地层错开来厘定横断层和斜断 层的存在并观其平面组合形态。 2.大砾岩山至太平山山梁 观察该段地层发育情况和各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识别太原组、山西组中次级褶皱构造;制作信手地 质构造剖面图(1∶2 000);确定地层分界点并勾 绘地质界线。
路线起点大砾岩山 本溪组底部底砾岩
三好砾岩
本溪组硬绿泥石角岩
太原组底部砂岩
太原组顶部的岩脉
山西组底部粗平山山梁 了解中东部填图区范围;进一步熟悉地形地物;观 察测区基岩出露情况及地层展布概况;进一步熟悉 164背斜、太平山向斜、NNE向叠加褶皱等主要构造 展布位置和总体轮廓;了解测区穿越条件等。 4.方头山 仍按上点观察内容及程序对方头山以南地区进行全 面了解以便为独立填图的设计工作作好准备。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地球科学学院 袁晏明 赵温霞
一、教学路线 大砾岩山—太平山—方山头。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识别厘定横断层和斜断层。 (2)观察描述本溪组至杨家屯组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 特征并与太平山南坡相应层位对比。 (3)观察厘定太原组、山西组中发育的次级褶皱构造。 (4)进一步认识太平山向斜构造并比较两翼地层及构 造上的差异。 (5)利用便携式电脑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测制信手地质 构造剖面图(1∶2 000)并勾绘路线地质图。 (6)对中东部独立实践区(填图区)进行踏勘。
构造周口店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周口店野外实习报告第一篇:构造周口店野外实习报告构造地质学周口店野外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实习日期:2012年6月3日一、实习路线学校——南观村——磁家务水泥厂——李各庄加油站——学校二、实习任务1、观察岩体(太古代Ar及其该层之间的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2、观察韧性变形并根据各伴生构造确定剪切方向;3、观察脆性断层;4、观察小型的矿物拉伸线理和大型的石香肠;5、观察逆冲断层及其伴生构造;6、观察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野外识别大褶皱及其次级褶皱;7、面理的观察。
三、实习区主要地层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龙山组青白口系(Qb)景儿峪组(石材)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蓟县系(Jx)雾迷山组杨庄组高于应组大红峪组长城系(Ch)团山子组串岭沟组长团沟组第二篇:构造周口店实习报告6月10日上午7点,能源资勘一二班两个班级的同学集中在地大水房前,开始了本次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的地点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漫水河村,共计有4个实习点。
实习点一:⌝在房山区河北镇漫水河村公路旁下车,爬上一个小山坡,铁路边即为我们的第一个实习点,为中元古界大红峪组砂岩。
岩层倾向北东,产状2°<45°,颜色呈灰色且岩层较厚。
据老师介绍,该处石英含量很高,约为80%至90%左右。
此处地貌高耸,岩石岩性坚硬,且抗风化能力较强,发育粒序层理。
⌝顺着铁路行往北西向大约走150米,可清楚看到一较为大型的褶皱,岩石组成仍为大红峪组砂岩。
其轴面倾斜,粗略测得产状为335<65。
波长大约为25米,较长,岩层能感性较高。
两翼倾向相反,南翼较缓,北翼较陡,为不对称褶皱。
继续仔细观察可得,该褶皱的枢纽倾斜,倾伏向大致为西向,倾伏向57,倾伏角20,向岩层内倾斜,翼间角大致为110。
据其转折端形态知其为圆弧褶皱,根据褶皱的位态分类,可判断其斜歪倾伏褶皱。
周口店实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以太平山南坡实测剖面为例 )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层序地层学因其强大的解释地质问题的能力和预测能 源资源分布规律的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提纲
■ 层序地层学在太平山南坡的初步实践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Vail等人(1988)提出了层序地层学概念, 这一概念表述为: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不 整合面及其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具有成因 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 学科。主要是根据露头、岩心、地震、测井、 古生物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有关沉积 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 地质综合解释。其研究目的是重塑一个旋回式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及在这一地 层格架中沉积体系和沉积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
体系域(HST、TST、LST) 四级—(准层序组或小层序组) :0.5-0.1Ma 五级—(准层序或小层序): <0.1Ma
注:五级或五级以下为高频单元(层组、层或 短旋回、中旋回)
关键界面的识别标志(层序界面)
1.不整合面:新老地层分隔面或时间间断面
(1)有(或没有)地层缺失、生物缺带(或时间间断); (2)具有暴露标志或有水上、水下侵蚀削截现象; (3)界面上下地层构造、沉积和成岩等特征不同; (4)以区域顶削、上超和下超(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10种不 整合)。
面上下地层构造一致或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可见底砾岩和 古分化壳。
(2)类型:破裂不整合面;热上升不整合面;底部前缘不 整合面;内部前缘不整合面;底辟上升不整合面;犁型断层 不整合面。 2.相转换面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地层剖面测制

20 32
野外完成剖面记录计算表1-9
12
3
4
5
6
7
8
导导 导 坡 分 分
产状
线线 线 角 层 层 倾 倾
号长 方
号斜向 角
岩性描述
位
距
(m) (°) (°)
(m) (°) (°)
0-1
①②
L
B
β
l
A
α (颜色、厚度、岩石定名……)
…
…
9 标本、样品
编位 号置
(m)
F,R…
特
换导线的原则
平
夹角
度度 度
角
距
视 分层 累计 视 高 平 视平 视平 坡 差
距
距
距角
②
④
累 总方 视
计 向与 倾
高 倾向 角
差
夹角
③
(°) (m) (m) (m) (m) (°) (m) (m) (m) (m) (m) (°) (m) (m) (°) (°)
γ=AB
d
ε=BC
L’= L·
cos β
l'=l ·
cos β
L"=L' l"=l'
·
·
cosε cosε
∑L"
H=l"·
β'
∑H
tanβ
'
ε'=AC
α’
P2y P1s
C2t C2b O1m
导线方向与岩层倾向夹角:γ=A(倾向)-B(导线方位) 厚度:指每一分层“在各导线上”的厚度,计算公式见野簿后 分层厚度:某层的总厚度(有的跨多条导线) 组(段)厚度:组中所有分层厚度之和。 累计厚度:用于统计工作量及确定地层柱状图比例尺。 剖面总方向(C)与分导线方位(B)夹角:ε=B – C 导线斜平距:各导线长度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公式 分层斜平距:分层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公式 视平距:导线斜平距垂直投影到总导线方向上的长度, 公式 分层视平距:分层斜平距垂直投影到剖面总方向上的长度, 公式 视坡角:按记录表说明,查野簿后面数据表 高差:该高差为视高差,是在总导线上看到的高差,公式 累计高差:各分层视高差之和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 教学日历

上课班级:地学院、资源学院二年级学时:42天2012年春季
教材名称: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编者:赵温霞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阶段总结
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讲课
实习
整理资料
1
第一天 动员大会、区域地质概况、分班介绍罗盘使用、记录格式、参观陈列室及巨型标本。
(2)详细划分地层单位并按实测剖面的精度要求分层。
(3)系统采集地层岩石标本和生物碎屑灰岩、含煤层系中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4)常规方法制作地层信手剖面图(1∶2 000)。
半天
半天
8
第八天 太平山实测剖面、地层小结
半天
半天
9
第九天 西风坡—官地侵入岩体观察路线:
(1)了解房山复式岩体位置、规模、平面形态及侵入时代。
(2)了解观察并描述复式岩体相带或单元划分标志及各自岩石学特征。
(3)观察认识岩体的原生构造并进行测量。
(4)观察描述析离体、捕虏体及浆混体(成因不明者可统称包体)发育的位置、含量变化、形态特征并进行岩性鉴定。
(5)观察鉴别不同岩体、岩脉的穿插关系及形成的先后顺序。
(6)观察描述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7)横穿岩体相带测制岩体信手地质剖面图并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素描和利用数码相机拍照。
(8)分别按常规方法和GPS、计算机软件系统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地形图上定地质观察点并勾绘相带界线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
(9)系统采集不同相带基岩标本和不同风化类型的样品,以便镜下薄片鉴定和利用便携式测试分析仪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工作。
(3)认识剥离断层及其表现特征,识别与其有关的伴生构造。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太平山北坡全景
路线起点大砾岩山-本溪组底部砾岩
本溪组与马家沟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砾岩层描述:颜色;层厚;砾石类型、大小、分行选、磨圆; 基质组成;胶结物类型;各组分的含量估计&
中国东部晚石炭世古地理图
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古地理图
感谢各位老师批评和帮助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一、路线位置
大砾岩山—太平山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描述太平山北坡本溪组至杨家屯组的岩性及沉积相特征& 2、以组为单位沿路线进行地质定点& 3、观察鉴别太原组、山西组中发育的次级褶皱构造;并分析不
同类型地质构造与地形地பைடு நூலகம்之间的关系& 4、绘制太平山北坡信手地质构造剖面图1∶2 000;并勾绘
与山西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描述砾岩的特征
提交成果
野簿记录及信手剖面图 地形图定点情况
太平山南、北坡地层对比分析小结
大砾岩山-太平山石炭纪至二叠纪信手地层剖面
比例尺 1:2000
中国东部晚泥 盆世古地理图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 沉积记录;华南板块 北缘D/S;无火山活动; 为砂页岩和灰岩沉积; 西缘为碳酸盐;东南缘 无露头;不清楚&
砾石定向测量;分析古流向及海岸线走向
本溪组硬绿泥石角岩
太原组底部砂岩
太原组与本溪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 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C1
C1早期与D3类似,滇黔桂一带为 陆表海,发育碳酸盐台地与台间海 槽。贵阳以北源自上扬子古陆。 C1晚期大规模海侵超覆。
C2
C2海侵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稳定, 超覆于之前各时期地层之上。滇黔 桂为沉降中心,出现含燧石团块灰 岩。古陆周边为碎屑岩和白云岩。 晚期有冰川作用。
太原组(C2--P1t)
164 137
。
170
劈理 O1m
劈理
O1m
0
25 50 75 100 m
164高地第一采石场信手地质剖面图 (据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队,1993,修改补充)
太平山南坡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岩性
太原组 本溪组
O1
三个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沉积旋回 砂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底部发育铁铝质风化 壳,滨海至滨海沼泽环境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并有少量白云石。局部地段夹
有褐色钙质板岩,厚200~300m。该组产阿门角石。 顶部有粒屑灰岩。
浅海-滨海沉积环境。
观察现象1,火炬状节理(张性共轭); 岩壁上方有火炬状节理,这些节理均被方解石脉充填。 从节理的展布来看,可以看出,是上下应力作用的结 果。
观察现象2,石香肠(基性岩脉)构造(上下挤压)。 要求学生画素描图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boudinage),是 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石受到垂直或近垂直 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上升
砾石成熟度, 磨圆度和分 选均差
河流沉积
山西组
太原组 本溪组 马家沟组
水平层理发育,富碳质 气候潮湿的
产植物化石
平原沼泽
石英杂砂岩,含黄铁矿 河道沉积 单向交错层理
石英杂砂岩,含黄铁矿 陆相沉积
水平层理发育,富碳质 气候潮湿的
产脉羊齿
平原沼泽
原岩为石英杂砂岩 和砂质泥岩
含海百合和蜓等 原岩为泥岩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
出现聚煤环境 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石盒子组(杨家屯组):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 含Lingula的夹层 • 石千峰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本溪组(C2b)
本溪组(C2b): 底部普遍发育硬绿泥石角岩及红柱石角岩,太平山北 坡有底砾岩。 下部为角岩类、杂色(灰—深灰色、黄—黄灰色、褐 色、粉红色等)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板岩,含黄铁矿假晶构成的压力 影构造,也称“压力影板岩”,产大量海相生物化石。 上部为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区域上本组顶部可 见黑色薄层炭质板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物碎片的泥质沉积。
与马家沟组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怀远运动” 依据:(1) 地层缺失; (2) 古风化壳; (3) 底砾岩(“三好砾岩”)。
粒屑灰岩
马家沟组(O2m) 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
依据:
1、产状一致 2、古风化壳 3、地层缺失 4、底砾岩
太平山南坡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石香肠状煌斑岩脉
石香肠状煌斑岩脉
•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 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 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 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 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 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插图9 石香肠的要素
观察点2,164背斜(轴向近东西),要求学生画素描图 两翼产状,北翼330°∠27°;南翼110°∠20°(1) 轴面产状近直立,枢纽向东倾斜。 按位态分类命名:直立倾伏褶皱。 按转折端岩层厚度分类:等厚褶皱。
滨浅海沉积
砾屑灰岩
滨海沉积
马家沟组(O2m) 闪长岩脉
NO. 1 坐标与GPS 点位:周口店采石场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地层、164背斜观察点 (观察描述:(1) 马家沟组(O2m)岩性;(2) 164背斜; (3) 火炬状节理和石香肠构造)。 描述:该点马家沟组(O2m)岩性为厚层结晶灰岩, 夹少量白云质灰岩。青灰色,隐晶结构,厚层构造,
粒屑灰岩
马家沟组(O2m) 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
依据:
1、产状一致 2、古风化壳 3、地层缺失 4、底砾岩
太平山南坡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NO. 2 GPS:N 39°41′27.7″, E 115°56′17.6″, h 163 m
坐标:地形图上读出 点位: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C2b//O2m界线点 点南:O2m 青灰色厚层结晶灰岩,顶部有粒屑灰岩。
任务: (1) 观察描述上古生界本溪组至下石河子组地层的岩性 组合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 (2) 详细划分地层单位并按实测剖面的精度要求分层; (3) 常规方法制作地层信手剖面图(1∶2 000);
马 家 沟 组 顶 部 至 下 石 盒 子 组
沉 积 相 序
组
岩相柱
杨家屯组
环境指示特征 沉积环境相面对变海化平
地层产状:352°∠32° 标本: 点北:C2b角岩、板岩类局部夹生屑灰岩,可分为6层。 海相沉积环境。
本溪组(C2b): 点间: 1.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厚2~3m。 2.灰色红柱石角岩,厚4.5m。 3.杂色(灰—深灰色、黄—灰黄色、褐色、粉红色
等)粉砂质板岩,厚18m。 4.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厚0.8~1m。含海百合、刺
柱石、石榴子石等。
沉积环境:本溪组底部富铁、铝沉积的形成及底砾 岩的出现,证明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本区经 历了漫长的风化、剥蚀作用和准平原化过程。其后 地壳下沉,接受海侵,至生物碎屑灰岩层位海侵规 模最大,由于大量化石具原生破碎现象,反映了一 种能量较高的潮下高能环境。此后发生海退,海退 初期,水体多与外界隔离,出现还原、宁静的泻湖 环境,生物化石分异度低,只能出现适应能力较强 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富含黄铁矿。随后海退进一步 加强,出现了本组上部反映近海沼泽环境的、含植
煤炭沟中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本溪组
1.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
2.灰色红柱石角岩
马家沟组 粒屑灰岩
本溪组标志层生物碎屑灰岩
黄铁矿压力影
黄铁矿压力影: 岩石发生压扁作用时,因其中所含的强硬矿物、结核、 碎屑或化石碎片等与岩石基质能干性存在明显差异, 致使在顺其伸展方向两侧形成低应力区间,由同构造 分泌的结晶纤维充填而形成“阴影”。 阴影的结晶纤维成分多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 强硬颗粒为压力影的“母晶”,以黄铁矿最为常见,也 有由其他矿物或颗粒等组成的。压力影的对称性(如斜 方对称或单斜对称)和形态,可以作为变形岩石的运动 学标志和有限应变测量标志体。
5.灰色、浅灰色板岩,厚15m。含植物碎片等化石。 该层中黄铁矿假晶具良好的压力影构造而被称为 “压力影板岩”。
6.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厚15m。
红柱石角岩
角岩(hornfels)又称角页岩,是一种变质岩,是 具有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的中高温热接触 变质岩石的统称。原岩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火 成岩和各种火山碎屑岩。变质后全部重结晶,一般 不具有变余结构。主要由长石、云母、角闪石、石 英、辉石等组成,还含少量有矽线石、堇青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