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3篇)

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目的、内容、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对工程地质野外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二、实践目的1. 加深对工程地质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2.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增强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现状,增强环保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 野外地质调查:了解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掌握区域地质背景。

2. 地质素描与剖面测量: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水准仪等工具,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3. 地质取样与实验:掌握取样方法,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分析地质参数。

4. 地下水调查:了解地下水分布、水质、水位等,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分析工程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实践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赴野外,实地观察地质现象,进行地质素描和剖面测量。

2. 实验室分析:将野外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工、岩土等实验。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野外调查成果,共同分析工程地质问题。

4. 指导教学:教师根据实践内容,进行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践效果1.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学生掌握了野外调查、取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深化理论知识:野外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了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野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北川实习报告

北川实习报告

表 4 实习剖面体系域特征
体系域类型 LST SMST TST CS EHST
LHST
沉积相发育类型 碳酸盐同斜缓坡、暴露陆棚下切谷、滨岸、碳
酸盐台地、河口湾 河口湾、混积滨岸 陆源碎屑海岸、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碳 酸盐同斜缓坡、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 碳酸盐同斜缓坡、浅水混积陆棚、深水陆棚 陆棚、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碳酸盐同斜 缓坡、碳酸盐台地、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 河控三角洲、混积陆棚、碳酸盐同斜缓坡、碳 酸盐台地、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暴露陆棚
甘溪组动藻迹(垂直层面呈人字形)
图 5 北川泥盆系地层典型化石类型
3.4 沉积相类型及相演化 实习区发育河控三角洲、陆源碎屑海岸、河口湾、陆源碎屑陆棚、混积陆棚、混积
滨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同斜缓坡、碳酸盐远端变陡缓坡、暴露陆棚下切谷等沉积相, 其物质表现特征见表 2。
沉积相演化特征方面平驿铺组是典型的陆源碎屑岩沉积相演化,甘溪组谢家湾段、 金宝石组具有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混积相演化特征,观雾山组具有陆源碎屑岩和 碳酸盐缓坡、碳酸盐台地相演化特征,具体特征如下:
混积特征岩石类型:砂质灰岩、砂质生屑灰岩。 岩溶成因岩石类型:岩溶角砾岩。
3
礁灰岩
砂岩
灰岩
图 3 北川泥盆系地层典型岩石类型
3.2 沉积构造类型
流动成因构造:平行层理、水平层理、槽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形交错层理、
冲洗交错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丘状层理、波痕、粒序层理、底冲刷构造、高
跟鞋构造、口袋装底冲刷构造。
深水缓坡、潮缘
养马坝组二台子段下部、观雾山组下部、金宝石组发育风暴流、潮下、生屑滩、生物
碳酸盐同斜缓坡 盆地、浅水缓坡 礁、泻湖、潮坪、缓坡泥、风暴流等碳酸盐同斜缓坡微相沉积,以生物(屑)灰岩、灰岩、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 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即可进行野外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陆水水利枢纽(湖北省赤壁市)。

三、 实习内容⒈枢纽附近自然经济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在位置;⒉主坝坝址区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⒊8号副坝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⒋野外地质工作方法⑴地质测绘观察路线、地质点的布置,地质、地貌点的描述、水文地质点的描述、地质点的填图和编绘。

⑵裂隙统计裂隙统计面积的选择、裂隙产状的测量、裂隙统计的野外记录和描述。

⑶风化岩石的垂直分带风化岩石外表特征的观察描述、风化岩石的分带。

⑷边坡稳定性观察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岩性、风化情况、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滑动面、切割面的分析判断、结构面产状要素的测量。

⑸实测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及测点的布置、剖面地形的测量、地质条件的观测记录。

⒌内业整理外业资料的整编方法与要求、图件的编绘、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方法。

四、 实习路线⒈自凤凰山北端起,经铁路采石场剖面到龟山,往上至凤凰山西南,经麻土坡到京广铁路。

⒉自107国道铁山起,经赤壁一中,过陆水二桥,沿河岸至市血防医院,止于陆水一桥。

⒊自茶庵岭起,经啤酒厂到陆水风景区管理局,过8号副坝、油脂厂止于竹山程家附近。

⒋主坝、3号副坝至2号副坝(非常溢洪道),止于建行干休所。

⒌自1号副坝北干渠渠首,经清泉村沿北干渠至京广线渡槽处。

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地质 学专业研 究生实践是提 高研 究生 培养质量 ,实现专业 型高层次人才 培养
般 包括 实验课 、野 外教学 实践、科研实 践、专业 实践、社
实习提供借鉴 。
Ke y wor ds Lo n g me n a r ea ; Fo r m ati o n of D e vo ni a n of Ga n xi ; ge ol og y p r o fe s si o n al ; fi eI d p r ac ti c a1
t e a c hi n g
A r e a l  ̄ W e n H u a g u o ,Z h a n g F u r o n g ,Z h e n g R o n g c a i ,H o u M i n g c a i ,F u H o n g ,L i F e n g j i e
A bs t ra c t Fi el d p r a cti c aI t ea c hi ng i S a k e y of e ns ori ng t h e q u aIi t y of e d uc at i o n o f g e ol o g y , a n i mp o rt a nt I i nks o f e d uc at i n g hi g h— q uaI i f i e d t a1 e nt S o f g e o1 og y . T hi S a rt i Ci e s ys t e m ati c i nt r o d uc es t h e p r of e s S l e n aI a d va nt a g es a n d i m po r t a nc e of G a nxi s e ct i o n of D ev o ni a n , Lo n g me n

野外地质教学实践分析

野外地质教学实践分析

野外地质教学实践分析作者:时毓刘希军王葆华付伟贾志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4期摘要: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灌阳实习基地为例,论述了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过程、实习报告的编写及成果提交等。

野外地质教学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野外地质;灌阳实习基地;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72-03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

地质学专业本科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野外地质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1-7]。

近年来,地质部门也对本科毕业生的野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

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

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

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

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野外地质地貌实习已成为地质类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7月15日至7月21日,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我国某著名地质公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地质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地貌观测、分析和研究能力;2. 熟悉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方法及工具;3. 深入了解实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域概况实习区域位于我国某著名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景观。

2. 实习内容(1)地层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了该区域的地层特征。

通过对不同地层岩性、构造及古生物化石的观察,掌握了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2)构造地质学实习实习期间,我们观察了该区域的断层、褶皱等构造现象,了解了构造运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3)地貌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考察了该区域的河流地貌、湖泊地貌、冰川地貌等,掌握了地貌类型及成因。

(4)岩石学实习通过对实习区域各类岩石的观察和描述,我们学习了岩石的分类、成因及特征。

(5)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2. 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方法及工具;3. 深入了解实习区域地质地貌特征;4. 提高野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野外实践对于地质学研究的必要性。

2. 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强了团队意识。

3. 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前提。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 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遵守实习纪律,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是地质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实践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和形态进行深入理解和研究。

本次实习课程我选择了到某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地貌实习的目的、地域概况、实习过程和收获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习目的通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地质地貌理论的理解,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培养我们地质学研究和地质资源勘探开发的实践能力。

此外,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还能够加深对地质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认识,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域概况本次实习地为某某地区,该地区位于某某省,地处某某山脉的西南麓,总面积约为XXXX平方公里。

该地区为典型的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最高峰海拔XXXX米,最低处海拔XXXX米。

该地区属于某某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质地貌景观。

四、实习过程在某某地区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先后进行了地质地貌概况调查、野外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整理、岩石和矿物采集等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地质地貌概况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势起伏、地貌类型和主要地质构造等情况。

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貌较为复杂,包括峰丛、河谷、台地、溶洞等多种类型。

主要地质构造有断层、褶皱和岩浆侵入等。

接着,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地点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样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地貌景观和地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在一个河谷地带,我们发现了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和瀑布,以及地层剥蚀形成的壁谷和层面。

在地层剖面整理方面,我们选择了一段横切河谷的地层,对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整理。

通过剖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地层和构造现象,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构造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们进行了岩石和矿物的采集工作。

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实验室测试,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区的岩石成分和矿物组成,为进一步研究地质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持。

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2篇

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2篇

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2篇Reference document of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report编订:JinTai College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2篇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

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2、篇章2: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文档篇章1: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文档(1)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少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境内,华县刘家河村南,县城东约五公里处, 山门距陇海铁路华县火车站和西潼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距101省道仅2.2公里,均有等级公路相接,交通便利.山势东连小夫峪,西交白石峪,主峰海拔1664.4米。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幽雅,是一处灵境胜地。

少华山属石灰岩山地,山上原始石洞颇多,当地群众沿山路依借山洞的天然形势,修庙琮,塑神像,凿石开路,设置栈道、铁索、椽板。

攀援而上,如同按比例缩小的华山,因而取名少华山。

少华山上现有齐云洞、观音洞、希夷崖等景点。

少华山自然地理概况:少华山山势主体呈现为中细蜂腰形。

腰部为岩浆侵入的火成岩、变质岩构造,即属于太白、华阳岩基组成的秦岭主体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

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少华山区的岩石大部分为玄武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同时又有少数的沉积岩和变质岩。

其褶皱形态多样断层形式多样其中南坡严重北坡稍好。

其中的植被多为温带落叶及阔叶林。

①掌握野外观察,描述岩石的一般方法,观察描述实习区域常见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野外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系统介绍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的专业优势和重要性,并从研究生野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方式、内容和效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有助于提高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为我国地学野外教学实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地层;地质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3)06-0137-03地质学作为高校地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实践教学是地学类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地学类研究生来说,实践教学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之一。

地学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野外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1],其中野外教学实践是关键。

笔者结合龙门山甘溪泥盆系剖面野外考察和研究生野外实习的经历和体会,针对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如何有效开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进行探讨交流,旨在提高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为我国地学野外教学实习提供借鉴。

1 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概述及重要性北川县甘溪泥盆系剖面位于著名的龙门山区,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的泥盆系标准剖面,是解决我国华南区与西北区及国外泥盆系对比的纽带,也是全球古生代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国际影响和科研价值巨大。

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有众多学者和研究单位对北川甘溪泥盆系剖面的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赵亚曾等(1931)就在该区作了一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解放后,乐森浔(1956)在该区初步建立了地层分区系统;之后王钰等(1962)和陈源仁等(1978)也相继在该区做了大量关于地层分层的研究工作;1982—1992年,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又重点对北川县甘溪泥盆系剖面进行了研究,不仅提出了划分下、中泥盆统及中、上泥盆统的界线位置,进一步建立和厘定了剖面岩石地层单位,完善了剖面的地层系统,划分了不同类别的沉积相单元,对重要界线、基本分层均树立了水泥桩和界碑标志,而且对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同位素地层、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沉积地质等多方面的专门研究。

自2000年以来,甘溪泥盆系剖面就已成为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研究生进行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野外实习的重要基地,郑荣才等(2006)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含多条地质考察路线的集地层、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等研究为一体的完整泥盆系剖面资料包,并以郑荣才、侯明才和文华国为代表的教学指导小组先后完成50余批次约600余名地学类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任务。

近年来,中石化股份公司、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等石油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也相继派勘探技术人员前往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进行实地考察和培训学习,该地质剖面已成为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五届全国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第五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研讨会和盆地构造研究前缘与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等国内重大学术会议的首选地质考察剖面。

总之,甘溪泥盆系地质剖面是国内外开展泥盆系地层研究,以及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考察、野外教学实习的极佳场所,将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科研和教学价值。

2 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思考尽管如此,该地质剖面对国内高校地学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针对性地开展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未显现,或未引起足够重视,国内高校系统组织学生在该处开展教学实习的极少。

据调查,目前仅成都理工大学一家,先后也有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部分研究生慕名参与到成都理工大学的实习队伍中。

因此,加强对甘溪泥盆系地质剖面的宣传介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高效实践教学的反思将显得十分必要。

2.1 剖面地质现象丰富,野外实践教学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甘溪泥盆系剖面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甘溪乡境内,s20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位置便利,距成都约200公里,估计需4小时车程。

该剖面地层厚度约为4600 m,出露好,岩石、生物、年代地层单元划分标志和区域对比依据充分,地层、岩石、岩相的旋回性变化规律明显,层序界面清晰,剖面地质现象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岩性组合特征较为复杂,整体上该剖面自下而上呈碎屑岩—碎屑岩与碳酸盐岩韵律—碳酸盐岩的“三段式”岩石组合,发育有极其丰富的沉积构造,如前滨砂体发育的底冲刷和冲洗层理构造,河口湾相的潮汐层理、波状层理,河控三角洲相河口坝微相的滑塌球枕状构造、包卷层理等,风暴流沉积的大型沟模构造,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生物礁骨架结构、白云岩的刀砍状外貌等。

2)发育国内罕见的囊括海陆过渡相、混积相、海相碎屑岩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的完整沉积体系,包括回春河流、河口湾或三角洲、滨岸、陆棚相的砂泥岩沉积、混积滨岸和混积陆棚相的砂泥岩与碳酸盐岩混杂或互层沉积,以及缓坡与开阔—局限台地、台缘生物礁或浅滩、台地前缘斜坡相的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等多种沉积相类型。

3)具有国内最直观、最真实和最详尽的露头层序地层描述资料,层序发育齐全和演化复杂,层序结构大多具快速海进和缓慢海退的特点,特别是发育有国内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最直观和典型的ⅰ、ⅱ型层序界面、凝缩段(cs)和最大海泛面(mfs),且界面十分典型和清晰。

如金宝石组上段的sq11-ⅰ型层序界面,具有典型的削截、上超、下切谷等不整合面特征,被誉为最经典的层序地层界面而被多部专著和教材所引用。

众所周知,层序地层学课程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除了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人机联作实践教学[2]之外,甘溪泥盆系剖面从露头上提供了另外一种直观研究和教学实践方法,颇具专业特色。

总之,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的野外地质教学素材极其丰富和典型,并凸显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是地学类研究生开展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

2.2 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障野外实践教学质量野外教学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教学资源。

自20世纪初中国开设地质学科伊始,野外地质考察和实习就成为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3]。

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地学类本科生已经建立了多个野外实习基地,但针对地学类研究生建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寥寥无几,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系统地引导启发式野外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个过程可使研究生得到相应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成都理工大学在地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中已明确安排一年级研究生在第一学期修完沉积学、层序地层学课程之后,于寒假前的一、二月份开始进行甘溪泥盆系剖面野外教学实践。

学校选择北川县甘溪镇作为地学类研究生的野外实习基地,虽进行了部分投资建设,解决了师生的饮食起居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地建设速度缓慢或停滞,包括剖面研究、标本陈列、环境维护和辅助条件建设等。

另外,部分典型剖面和良好地质现象受汶川地震和当地公路开挖和石料开采等活动影响而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给实践教学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因此,应加强甘溪泥盆系剖面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从实习基地的前期研究、规划以及基地的教学保障等方面使基地不断完善,从而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

2.3 加大实习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效果教学经费不足是当前一些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是野外教学实习经费方面的投入更少。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实习经费投入有限,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科研经费补助,由于受经费的制约,甘溪剖面研究生野外实习时间仅为4天,实习内容涉及8条地质剖面(包含15个三级层序)的野外地质剖面测量、沉积相标志识别、沉积环境推测及亚环境划分、层序界面识别和体系域划分等。

在4天时间完成如此多的实习教学任务,可能会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和深入思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实习效果。

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实习经费投入,提高教学工作量的比重,保证野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2.4 注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野外认知水平和知识理解能力启发式教学是一项传统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锻炼他(她)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4]。

研究生本身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结合甘溪剖面研究生野外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地质思维的培养,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导,注重多种教学法结合,以实现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学习情境的合作性、价值取向的个体性和目标达成的全面性[5]。

比如,通过对学生进行典型沉积构造的生动讲解,如用“老太婆的脸”来形容“刀砍纹”表面,在认识珊瑚礁灰岩时与南海现代生物礁进行“古今对比”研究,用“口袋状”“鞋跟状”形容风暴流沉积的沟模构造,将“渗滤豆”与ⅰ型层序界面和古暴露环境进行对比研究等,启发学生通过直观的沉积相标志和地质现象,推测出当时相应的沉积环境,从而提高学生野外实践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地质思维能力。

另外,从陆相→海陆过渡相→混积相→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更替,在甘溪剖面野外露头完整展现,可通过启发式讲解,使学生系统地将书本上不同沉积体系发育规模、亚相和微相类型划分以及发育特征的理论学习应用到野外地质剖面上,并通过验证、思考、疑问和解答达到生动而自然的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

并可在野外召开一个小型研讨会,引导研究生向更深层次的油气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如探讨不同沉积环境对生、储、盖的控制作用等,在主动、热烈的互动教学情境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知识的互动式转移,做到教学相长,并锻炼培养他们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

2.5 加强环境地质教育,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地质学和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地球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在教授学生各种地质常识的时候,告知他们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

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野外工作的同时不忘环境保护,不破坏本已被地震重创的甘溪地区脆弱的地质环境。

事实上,剖面所在的龙门山区甘溪镇,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依然存在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型滑坡体和崩坡积物堆积体。

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要选择避开潜在的滑坡体的地质实习路线,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带领学生远距离观测这些滑坡体,并让学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甘溪地区构造、地质背景及地质环境破坏现状分析,引导学生开展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灾后重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大讨论,在对野外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的同时,也积极为地方经济恢复建设出谋划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