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5-2太平山南坡地层层路线
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

附图1北京周口店地区地质图附图2北京周口店地区构造纲要图附图3北京周口店地区实际材料图附图4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实测地层剖面图附表1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实测剖面数据表附图5北京周口店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附件1图例符号图版I彩色图版东南低,沿线良各庄、在1929解放后,周口店及其邻区地质研究随着矿产普查、勘探及地质测量工作的进行而不断深入。
需要提到的是中国科学院曾于1978-1981年组织了以吴汝康、贾兰坡为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在周口店及大石河一带进行了“北京猿人遗址”会战,从多种学科、不同角度作了全面、深入研究,发表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专辑。
另外,吴冲龙、赵温霞、周汉文等用“多S”集成技术逐年完成了黄院、官地、太平山、牛口峪等区段第一代1:10000数字化地形图、遥感解译图、实际材料图、全要素彩色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和电子地质报告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地质大学自1954年在周口店建立地质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对周口店地区的地质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本次实习工作简况(一)实习安排本次实习历时42天,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准备阶段(3天);(2)路线教学阶段(15天);(3)半独立阶段(2天);(4)独立实践阶段(9天);(5)编写报告阶段(8天)。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内容我们基地班在本次教学实习中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从事地球科学研究方面的初步实践能力、编写地质研究论文和科研报告以及地质制图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次实习,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有:(1)熟练阅读和使用地形图;(2)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3)观察、确定各种基本地质构造现象,掌握其记录描述方法;(4)掌握野外基本地质制图的若干基本方法;(5)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工作方法;(6)独立进行小专题的科学研究。
四.实习组队情况、带队老师以及实习成果概述在开始实习以前,我们班按照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了实习分组,全班一共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六位成员,其中至少有一位女生。
周口店实习——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三、教学进程及安排 1.大、小砾岩山之间 依据太原组与山西组地层错开来厘定横断层和斜断 层的存在并观其平面组合形态。 2.大砾岩山至太平山山梁 观察该段地层发育情况和各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识别太原组、山西组中次级褶皱构造;制作信手地 质构造剖面图(1∶2 000);确定地层分界点并勾 绘地质界线。
路线起点大砾岩山 本溪组底部底砾岩
三好砾岩
本溪组硬绿泥石角岩
太原组底部砂岩
太原组顶部的岩脉
山西组底部粗平山山梁 了解中东部填图区范围;进一步熟悉地形地物;观 察测区基岩出露情况及地层展布概况;进一步熟悉 164背斜、太平山向斜、NNE向叠加褶皱等主要构造 展布位置和总体轮廓;了解测区穿越条件等。 4.方头山 仍按上点观察内容及程序对方头山以南地区进行全 面了解以便为独立填图的设计工作作好准备。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地球科学学院 袁晏明 赵温霞
一、教学路线 大砾岩山—太平山—方山头。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识别厘定横断层和斜断层。 (2)观察描述本溪组至杨家屯组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 特征并与太平山南坡相应层位对比。 (3)观察厘定太原组、山西组中发育的次级褶皱构造。 (4)进一步认识太平山向斜构造并比较两翼地层及构 造上的差异。 (5)利用便携式电脑和计算机软件系统测制信手地质 构造剖面图(1∶2 000)并勾绘路线地质图。 (6)对中东部独立实践区(填图区)进行踏勘。
周口店实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与实践—以太平山南坡实测剖面为例 )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层序地层学因其强大的解释地质问题的能力和预测能 源资源分布规律的能力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提纲
■ 层序地层学在太平山南坡的初步实践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Vail等人(1988)提出了层序地层学概念, 这一概念表述为: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不 整合面及其相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具有成因 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 学科。主要是根据露头、岩心、地震、测井、 古生物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有关沉积 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 地质综合解释。其研究目的是重塑一个旋回式 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及在这一地 层格架中沉积体系和沉积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
体系域(HST、TST、LST) 四级—(准层序组或小层序组) :0.5-0.1Ma 五级—(准层序或小层序): <0.1Ma
注:五级或五级以下为高频单元(层组、层或 短旋回、中旋回)
关键界面的识别标志(层序界面)
1.不整合面:新老地层分隔面或时间间断面
(1)有(或没有)地层缺失、生物缺带(或时间间断); (2)具有暴露标志或有水上、水下侵蚀削截现象; (3)界面上下地层构造、沉积和成岩等特征不同; (4)以区域顶削、上超和下超(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10种不 整合)。
面上下地层构造一致或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可见底砾岩和 古分化壳。
(2)类型:破裂不整合面;热上升不整合面;底部前缘不 整合面;内部前缘不整合面;底辟上升不整合面;犁型断层 不整合面。 2.相转换面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地层剖面测制

20 32
野外完成剖面记录计算表1-9
12
3
4
5
6
7
8
导导 导 坡 分 分
产状
线线 线 角 层 层 倾 倾
号长 方
号斜向 角
岩性描述
位
距
(m) (°) (°)
(m) (°) (°)
0-1
①②
L
B
β
l
A
α (颜色、厚度、岩石定名……)
…
…
9 标本、样品
编位 号置
(m)
F,R…
特
换导线的原则
平
夹角
度度 度
角
距
视 分层 累计 视 高 平 视平 视平 坡 差
距
距
距角
②
④
累 总方 视
计 向与 倾
高 倾向 角
差
夹角
③
(°) (m) (m) (m) (m) (°) (m) (m) (m) (m) (m) (°) (m) (m) (°) (°)
γ=AB
d
ε=BC
L’= L·
cos β
l'=l ·
cos β
L"=L' l"=l'
·
·
cosε cosε
∑L"
H=l"·
β'
∑H
tanβ
'
ε'=AC
α’
P2y P1s
C2t C2b O1m
导线方向与岩层倾向夹角:γ=A(倾向)-B(导线方位) 厚度:指每一分层“在各导线上”的厚度,计算公式见野簿后 分层厚度:某层的总厚度(有的跨多条导线) 组(段)厚度:组中所有分层厚度之和。 累计厚度:用于统计工作量及确定地层柱状图比例尺。 剖面总方向(C)与分导线方位(B)夹角:ε=B – C 导线斜平距:各导线长度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公式 分层斜平距:分层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 公式 视平距:导线斜平距垂直投影到总导线方向上的长度, 公式 分层视平距:分层斜平距垂直投影到剖面总方向上的长度, 公式 视坡角:按记录表说明,查野簿后面数据表 高差:该高差为视高差,是在总导线上看到的高差,公式 累计高差:各分层视高差之和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习 教学日历

上课班级:地学院、资源学院二年级学时:42天2012年春季
教材名称: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编者:赵温霞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次序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阶段总结
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讲课
实习
整理资料
1
第一天 动员大会、区域地质概况、分班介绍罗盘使用、记录格式、参观陈列室及巨型标本。
(2)详细划分地层单位并按实测剖面的精度要求分层。
(3)系统采集地层岩石标本和生物碎屑灰岩、含煤层系中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4)常规方法制作地层信手剖面图(1∶2 000)。
半天
半天
8
第八天 太平山实测剖面、地层小结
半天
半天
9
第九天 西风坡—官地侵入岩体观察路线:
(1)了解房山复式岩体位置、规模、平面形态及侵入时代。
(2)了解观察并描述复式岩体相带或单元划分标志及各自岩石学特征。
(3)观察认识岩体的原生构造并进行测量。
(4)观察描述析离体、捕虏体及浆混体(成因不明者可统称包体)发育的位置、含量变化、形态特征并进行岩性鉴定。
(5)观察鉴别不同岩体、岩脉的穿插关系及形成的先后顺序。
(6)观察描述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7)横穿岩体相带测制岩体信手地质剖面图并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素描和利用数码相机拍照。
(8)分别按常规方法和GPS、计算机软件系统在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地形图上定地质观察点并勾绘相带界线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
(9)系统采集不同相带基岩标本和不同风化类型的样品,以便镜下薄片鉴定和利用便携式测试分析仪进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工作。
(3)认识剥离断层及其表现特征,识别与其有关的伴生构造。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太平山北坡全景
路线起点大砾岩山-本溪组底部砾岩
本溪组与马家沟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砾岩层描述:颜色;层厚;砾石类型、大小、分行选、磨圆; 基质组成;胶结物类型;各组分的含量估计&
中国东部晚石炭世古地理图
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古地理图
感谢各位老师批评和帮助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大砾岩山—太平山地质考察路线
一、路线位置
大砾岩山—太平山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1、描述太平山北坡本溪组至杨家屯组的岩性及沉积相特征& 2、以组为单位沿路线进行地质定点& 3、观察鉴别太原组、山西组中发育的次级褶皱构造;并分析不
同类型地质构造与地形地பைடு நூலகம்之间的关系& 4、绘制太平山北坡信手地质构造剖面图1∶2 000;并勾绘
与山西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描述砾岩的特征
提交成果
野簿记录及信手剖面图 地形图定点情况
太平山南、北坡地层对比分析小结
大砾岩山-太平山石炭纪至二叠纪信手地层剖面
比例尺 1:2000
中国东部晚泥 盆世古地理图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 沉积记录;华南板块 北缘D/S;无火山活动; 为砂页岩和灰岩沉积; 西缘为碳酸盐;东南缘 无露头;不清楚&
砾石定向测量;分析古流向及海岸线走向
本溪组硬绿泥石角岩
太原组底部砂岩
太原组与本溪组界线定点:利用罗盘及地形确定点位 记录点性
确定地层接触关系及依据
周口店实习报告电子完整版

目录第一章前言 (3)第二章地层 (5)第一节太古界 (5)第二节中元古界 (5)一、雾迷山组 (5)二、洪水庄组 (5)三、铁岭组 (5)四、岩相简析 (5)第三节新元古界 (6)一、下马岭组 (6)二、长龙山组 (6)三、景儿峪组 (6)四、岩相简析 (6)第四节下古生界 (6)一、下、中寒武统 (6)二、上寒武统 (7)三、下奥陶统 (7)四、岩相简析 (7)第五节上古生界 (7)一、中、上石碳统 (7)二、下二叠统 (8)三、岩相简析 (9)第六节新生界 (9)一、河流阶地沉积 (9)二、北京猿人洞沉积 (9)第三章岩浆岩 (10)第一节房山岩体 (10)一、石英闪长岩 (10)二、花岗闪长岩 (10)三、房山岩体中的包体 (10)四、石英闪长岩与花岗闪长岩关系 (11)第二节牛口峪“灯泡”岩体 (11)第三节岩脉 (11)一、闪长玢岩岩脉 (11)二、长英质岩脉 (11)第四章变质岩 (12)第一节区域变质岩 (12)一、板岩 (12)二、千枚岩 (12)三、变质砂岩(砾岩) (12)四、片岩、片麻岩 (12)五、大理岩 (13)第二节热接触变质岩 (13)一、角岩类: (13)二、片岩类 (13)三、大理岩 (13)第三节动力变质岩 (13)一、糜棱岩系列 (13)二、碎裂岩系列 (14)第四节周口店地区变质岩形成的影响因素 (14)一、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条件讨论 (14)二、热接触变质作用的证据及影响因素 (14)三、动力变质作用的证据及影响因素 (15)第五章构造 (16)第一节褶皱 (16)一、164背斜 (16)二、太平山向斜 (16)三、孤山口复杂褶皱 (16)第二节断裂构造 (17)一、走向断裂系 (17)二、横向断裂 (18)第三节构造活动对周口店地区地层和岩石的影响 (18)一、构造对地层的影响 (18)二、构造对岩石的影响 (18)第三节构造演化 (18)一、前印支期构造 (18)二、印支期构造 (18)三、燕山期北北东向构造 (19)四、喜山期高角度正断层 (19)第六章地质发展史 (20)一、基底形成阶段 (20)二、盖层形成阶段 (20)三、盖层活化阶段 (20)四、新构造阶段 (20)第七章经济地质 (21)第一节矿产和建材 (21)一、煤 (21)二、石材 (21)三、石灰 (21)四、耐火材料 (21)第二节环境地质 (21)第三节旅游地质 (21)第四节灾害地质 (22)第八章结束语 (23)参考文献 (24)附小论文:官地-羊屎沟一带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初步讨论 (24)附图 (24)第一章前言实习区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实习站设在国土资源部探矿工程研究所。
周口店实习报告

周口店实习报告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市西南50公里处的周口店实习。
这次实习是我在学习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之后的一次综合性野外地质调查基本训练。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在理论上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前往太平山南坡进行实地考察。
沿途,我们欣赏了崎岖的山路、葱郁的植被和壮观的房山断裂带。
在攀登太平山的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蚊虫叮咬、鞋子磨脚、山路险峻等困难,最终成功登顶。
站在山顶,我们感受到了清风的拂面和登顶的自豪。
在山顶,我们还观察到了风化壳,了解了地层的缺失和不整合现象。
随后的几天,我们在实习区内进行了地质填图、地质构造观察和矿产调查等工作。
在地质填图的训练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仪器和绘图工具,掌握了填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通过观察和研究地质构造,我们深入了解了变质核杂岩构造、褶皱和节理等地质现象。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了一些矿产资源,如铁矿和石灰岩等。
除了实地考察,我们还进行了室内分析和实验室测试。
在实验室里,我们使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对采集的岩石和矿物样本进行了成分分析和结构鉴定。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进一步确认了岩石和矿物的种类和成因,为后续的地质研究和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周口店的化石产地,了解了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周口店的重大发现。
这些化石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生物的演化过程,也为我们研究地质年代和古环境提供了珍贵资料。
总的来说,这次周口店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加深了对地质学的认识和兴趣。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探索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状、标本。。。。。。
沉积环境:本组底部多为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 多为透镜状。砾石多为棱角状或次棱角状,砾径一般 5~10mm,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杂基含 量高。冲刷构造明显,属近距离快速堆积,与其旋回 下部的砂岩代表一种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 整合接触关系。 依据:1、产状一致;2、沉积环境相近。
沉积环境:陆相河道沉积(砂),气候潮湿沼沉积 (泥炭植物)。 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依据:1、产状一致;2、沉积环境渐变。
下石盒子组(P2x)
下石盒子组(P2x) 由2~3个沉积旋回组成,以粗碎屑沉积为主。 旋回下部为灰色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含砾岩屑砂岩;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及板岩。 底部多为灰色厚层变质复成分角砾岩,砾石多为棱角状或次棱 角状,砾径一般5~10mm,成分较复杂,分选差,泥质胶结, 杂基含量高。冲刷构造明显,属近距离快速堆积,与其旋回下 部的砂岩代表一种山区河流或辫状河河床沉积环境。旋回上部 局部可见薄煤层,含植物化石。代表了山区河流漫滩及内陆沼 泽环境。 本组厚70~120m。
见有植物化石碎片,厚30m。该层称为“I板”及 “I煤”。 11.灰黄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厚12m。
沉积环境:沉积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 较高,分选磨圆较好,发育交错层理,所夹板 岩内含海相化石,为滨海砂坝及潮上泥质沉积, 旋回上部由于以粉砂及粘土质沉积为主,含较 丰富的植物化石,代表近海沼泽环境。 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由1~2个沉积旋回组成。旋回的下部主要为灰色、褐灰色中厚层变质细粒石英 砂岩夹灰黑色板岩;上部主要为灰黑色、褐灰色薄层粉砂岩、板岩、粉砂质板 岩,并夹有薄煤层。产植物化石。厚64m。 每个沉积旋回下部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分选磨圆较好,发育交错层理,所夹 板岩内含海相化石,为滨海砂坝及潮上泥质沉积,旋回上部由于以粉砂及粘土 质沉积为主,含较丰富的植物化石,代表近海沼泽环境。
太原组1砂
整合接触: 1、产状一致 2、沉积环境相近
本溪组红柱石角岩
NO. 3
GPS: 坐标: 地形图上读出 点位:h 163 m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C2--P1t/C2b界线点 描述:
点南:C2b,灰色-灰黑色(细粒)红柱石角岩角岩。 产状、标本
点北:C2--P1t,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变石英砂岩。 上部泥质胶结物渐多,粒度变细而为红柱石 石英砂岩。 产状、标本
太
11.灰黄色薄层状粉砂质
原
板岩及变质粉砂岩,
组
10.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
山西组(P1s)
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
下部旋回底部为褐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粗粒岩屑砂岩,局部底部见含细 砾级的角砾岩,与下伏太原组冲刷接触关系明显。向上沉积粒度变小, 发育交错层理。旋回上部为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
上部旋回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变质中细粒变质岩屑砂岩,上部为黑色 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煤层。 本组植物化石丰富。山西组厚90m。
山西组(P1s): 点间:
12.褐灰色中厚层中粗粒变质岩屑砂岩,底部偶含角 砾,发育单向交错层理,厚9m。该层称为“Ⅱ砂”。
13.黑色炭质板岩夹煤层,厚14m。含植物化石及其碎 片。该层称为“Ⅱ板”及“Ⅱ煤”。
14.深灰色中厚层状中细粒变质岩屑砂岩,厚8m。该 层称为“Ⅲ砂”。
15.黑色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煤层,含植物化石 及其碎片,厚13m。该层称为“Ⅲ板”及“Ⅲ煤”。
砾岩 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P2x): 16.浅灰色厚层状变质复成分角砾岩。
NO. 5 GPS: 坐标 点位:h 215 m 露头:天然,良好
点性:P2x/P1x界线点
点南:P1x,黑色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夹煤层。
产状、标本。。。。。。
点北:P2x,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状变质复成分角砾岩。
萝卜顶山西组与下石盒子组接触关系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萝卜顶
。
260 二亩岗
P1-2s
30
0
30 60m
P2 y
萝卜顶—二亩岗信手地质剖面图 (据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队,1993;修改补充)
(主示NE—NEE向叠加褶皱)
思考与讨论
提出以下问题供思考讨论,并写出地层小结。
(1)各时代地层主要特征是什么? (2)各时代地层接触关系如何? (3)能否与北戴河实习区所发育的同时代地层进行
依据:1、产状一致 2、沉积环境相近 可分为5层:
太原组 本溪组
煤炭沟中太原组和本溪组接触关系
太原组(C2—P1t): 点间:
7.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变石英砂岩。上部泥质胶结 物渐多,粒度变细而为红柱石石英砂岩,厚13m。 为便于沉积旋回划分一般将该层称为“I砂”。
8.灰黑色板岩,厚1m。 9.含红柱石细粒变石英砂岩,厚2~3m。 10.黑色板岩夹炭质板岩(含煤层位,又称为煤线),
山西组 太原组
整合接触: 1、产状一致 2、沉积环境相近
NO. 4 GPS: 坐标:地形图上读出 点位:h 190 m 露头:天然,良好
点性:P1s/C2t界线点
描述:
点南:C2--P1t,杂色(灰黄色)薄层状粉砂质板岩。
标本、产状。。。。。。
点北:P1s,褐灰色中厚层中粗粒变质岩屑砂岩,底
部偶含角砾。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