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学》野外实习指导书——内容

目录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 (2)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 (3)三、野外实习路线 (21)四、实习安排与要求 (26)一、实习目的与实习内容(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1、矿物与岩石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
2、地层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
3、地质构造与构造运动认识明显的水平构造,单斜构造。
认识明显的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特别是断层证据。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概念。
4、外动力地质作用认识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风化程度;认识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及塑造的地貌类型单元;认识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认识冲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残积物、重力堆积物。
5、简单的工程问题建筑物区域、场地地质状况,斜坡地质状况,隧道工程地质状况等。
二、南京地区地质概论引言从南京向东到镇江再折向南东,东抵武进县境孟河一带,绵延了一列丘陵、低山,称为宁镇山脉。
它全长约100余公里,标高一般为100~200米,少数山峰超过300~400米,如钟山、孔山、九华山、华仑山、栖霞山、宝华山等。
这里地层山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常,构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岩类多而且出露广泛;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加之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观察容易,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从进行低年级地质认识实习的要求出发,将南京地区的地质情况作一介绍,供教学之参考。
(一)地层南京地区的地层单元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宁镇地层小区。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8月,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一、教学目的(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
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部分室内实践教学—第一单元矿物标本的基本鉴别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可分为3个层次:元素、矿物、岩石,而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指导(南京地区)姓名时间第一章南京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章地质地貌野外实习野外调查是地貌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地貌学理论应用的实际资料,绝大部分是由野外获得的。
地貌野外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和研究各种地貌形态。
地表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及现代地貌过程,确定地貌成因类型和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通过地貌野外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学过的地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准备一、实习地区和路线选择1、选择地质地貌实习地区的主要原则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能观察到多种成因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物类型。
应选择地质、地貌类型及其组成物质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
使学生既能看到丰富的地貌现象又容易掌握各种地貌现象的典型特征。
2、选择观测路线的主要原则是较短的距离内,既观察到较多和较全的地质、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现象。
二、资料的搜集1.搜集实习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地貌,地质和第四纪的研究文献和有关图件。
2.搜集有关实习地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和大比例尺(如1:100000或1:500000)地形图。
以便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貌特征。
3.搜集实习地区的地质图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图表。
三、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和分析地质地貌的野外实习大多是通过路线观察和观测点上的观测来完成的。
在观测点上要对观测的内容记录下来。
地貌观测的内容一般包括地貌形态的量测与描述,地貌物质结构的量测和描述,地貌成因类型的确定等。
(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确定地貌形态特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
既包括形态的测量,又包括形态的描述。
定性描述由大到小,先叙述大的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再叙述低一级地貌形态特征,如山岭、河谷、洪积扇等。
接着描述阶地、倒石堆、沙丘、沟谷等更小的形态类型。
最后还要描述组成地貌的各个形态要素的形态特征,如山峰、山脊、山坡、坡折线、阶地面、阶地陡坎等。
定量描述包括其几何轮廓特征,如扇形、锥形、阶梯形、三角形等;分布位置,如平面相对位置;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等;形体或面积的大小,如长度、宽度、高度;表面起伏的变化,如坡形、坡度、坡长、切割深度、切割密度等内容,其中许多数据可根据地形图测出。
地质地貌实习指导书

《地质地貌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地质地貌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无论是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还是进行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研究,都要通过野外调查,以获得大量的实际资料作为工作的依据。
因此,野外教学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方面是对课堂讲授基本理论的检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是对基本方法的实际操作训练,熟悉和掌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达到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一、实习准备野外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再加上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为了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因此要作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学习资料及文具实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补充环节,外出应带上教学用课本(或讲义),以方便随时复习、查看;带好“实习指导书”,以明确实习的目的与内容;备好自己常用文具、记录纸或记录本等。
(二)实习仪器及用品地质罗盘地质锤地质包检验用稀盐酸放大镜海拔仪(或GPS)钢卷尺和布卷尺调查区1/10000地形图、图板、图钉专用记录本采集样品用具:铲、刀、样品袋、土盒等。
(三)生活用品个人生活用品尽量从简,注意天气变化,带上外套、防晒、防雨用具,穿适宜于野外活动的衣服与鞋子;再备适量常用药品,以保证实习正常进行。
二、实习纪律要求1、提前划分5-8人左右的小组,每班4组,每组指定一人为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学生。
2、遵守纪律,服从安排,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表现出我校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3、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作好实习记录。
4、统一行动,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有事外出必须向带队老师请假。
5、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遇重大情况或特殊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报告。
三、实习日程安排以教学实习计划为准,包括野外观测与室内作业两部分。
四、实习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一)地质观测1、观测内容:三大类岩石、地质构造、黄土的垂直剖面、岩层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2、观测方法:在选好的天然露头(沟壁、陡坎或土坑),根据宏观和细微的特征,将剖面分成若干层,然后分层观测:1)沉积物颜色:干、湿颜色及次生色2)岩性3)结构、构造、产状(对产状进行测量)、层理性质、特殊结构、构造4)厚度及其它测量:分层测量、分析成因的测量等。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实习项目:课程实习学时:1周学分:1项目编码:12015001适用专业:04地理科学大纲主笔人:刘会平主审人:林媚珍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地貌学部分的基本教学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自然地理及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基本要求:第一,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正确使用野外调查工具和仪器,了解地层构成、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区域地史与地貌类型、成因、演化和利用,做好记录,并进行独立分析。
第二,根据在实习中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观察记录,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独立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三、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提要第1天:上午从广州到韶关,下午韶关市区帽峰山地层系统和浈江河流地貌考察;第2天:韶关市郊芙蓉山地层系统、地质剖面与地质构造;第3天:丹霞山红色岩系的形成、特点与演化;丹霞地貌成因与特征分析;第4天:乳源县大峡谷的地质基础、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第5天:大宝山铁矿的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开采条件与储量分析;第6天:南雄—曲江盆地石灰岩地层与古人的遗址考察;第7天:上午北江韶关段河流地貌考察,下午返校。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地质学基础与自然地理课程学习结束时(二年级上学期)实习地点:韶关市及其周边地区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根据上交的实习报告、实习笔记(日记)和思想汇报的质量,参考学生在实。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书1

目录第一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概述 (1)第一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 (1)第二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工作方法与基本要求 (1)第二章新宁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新宁县地质简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地质简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垩系红色岩层的沉积环境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影响丹霞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自然地理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珍稀生物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桂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8)第一节区域概况 (8)一、地质地貌 (8)二、气候 (15)三、水系 (15)四、土壤: (16)第二节实习主要观测内容及路线 (17)一、牛塘界 (17)二、胡家垌 (20)三、公平 (20)四、反虹管: (22)五、螺狮山 (24)六、漓江 (27)七、永福 (30)八、杨堤 (33)九、古东 (35)十、白竹境 (36)十一、大圩 (37)十二、唐家湾 (41)第四章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庐山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庐山的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庐山的地质构造(见图1,图2)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质与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质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指导张岩牛健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一、实习内容与安排结合“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北京地区选择地质地貌现象较典型的考察路线,通过路线观察和小区域调查,结合室内实习参观(参观地质博物馆),为学生提供印证地质与地貌学理论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对地质与地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规范。
现将野外短途实习要求及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教学要求识记:实习沿线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地貌类型、地层及其时代;理解:各主要岩石类型、构造类型的成因与分布特征,不同观察点之间地质地貌现象的变化与联系;掌握:野外定点定位方法,地质地貌露头剖面观察、描述、记录的方法,露头剖面对比分析方法。
重点:野外定点定位方法,野外工作记录规范,实习沿线地质地貌现象的空间特征解析,地质地貌路线调查资料整理方法。
(二)实习安排第一天:实习准备,主要内容包括:向学生介绍实习区的地质地貌概况,地形图和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的主要方法和要求以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格式和要求。
第二天:参观地质博物馆。
第三至第五天:野外参观短途实习3天。
(三)实习内容1、室内实习参观时间、地点及参观目的:周二参观了位于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主要参观地球厅,宝石厅,史前生物厅,矿物岩石厅以及国土资源厅。
要求学生对矿物、宝石、化石以及我国的国土利用状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标准的地貌模型,为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中国地质博物馆简介: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亚洲最大的地学类博物馆。
该馆藏品有标本10多万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万件、地层2.1万件、矿物1万件、岩石6000多件、宝石1000多件、矿床3.3万件、地质现象1000多件,还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标本等。
藏品以国内标本为主,巨型山东龙、广东孔雀石晶洞、湖南香花石晶体及雌黄晶簇、贵州朱砂王、山东重28.061克拉的宝石级金刚石、青海重达3561.407克的自然金块、河南丝状自然银以及博茨瓦纳生于金伯利岩中的宝石级金刚石标本、美国重23克的自然铂片等,均为该馆收藏珍品。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1.1地质实习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一)基本技能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
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
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1.2 地貌、水文实习
本课程地貌与水文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2。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2 地貌、水文考察点与线路图
(一)河流地貌实习
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河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石质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与演变阶段和对区域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山地地貌实习
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规律。
(三)构造地貌实习
观察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基本条件和基本发育规律。
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四)喀斯特地貌实习
观察流水侵蚀、溶蚀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类型和沉积地貌类型;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基本条件、地貌特点、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规律;了解风景地质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五)水文学实习
富春江水文实习,内容有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等。
同时通过对新安江水电站的参观实习,初步了解水库的水文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水库的设计标准和装机容量,观察水库库区淤积与坝下冲刷现状,分析水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野外实习要求
—、总则
1. 野外实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野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去观察、识别、思考地理事物,并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释地理事物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精神。
2. 野外实习实行领队负责制,野外期间领队行使全面的管理权。
带队老师须严格按照野外实习计划。
实习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二、细则
(一)实习总体安排
1、实习程序
分为三个阶段:即室内实践教学阶段、野外实践教学阶段、实习报告编写阶段。
(1)室内实践教学阶段
以教师讲授、室内标本、地质馆展示、图片、影像等教学方式,介绍野外实习地的区域地理特征,矿物、火成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别特征及地质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该地的地理概况;介绍野外实习必须的准备;介绍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出自我设计计划,强调为编写报告注意收集的地学素材。
(2)野外实践教学阶段
这是实习的主体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
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3)实习报告撰写阶段
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讨论等方式,全面进行区域地理环境的比较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资料和素材的系统整理,进行室内研究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的升华。
每个实习的学生要在野外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并于两周之内上交,同时鼓励学生撰写专题论文,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2、组织形式
实行领队责任制,领队对野外的一切事情具有全面管理权。
野外实习以班为单位,每班每20名学生配1名教师。
(二)实习总结
室内总结应包括野外记录整理、清绘图件、学生讨论、报告编写。
实习报告应以较详细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各种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作用和发展过程,文图并茂,言简意赅。
野外实习结束前带队老师应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本次实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
(三)野外实习考评
评分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优秀人数一般不超过学生总人数的20%。
考评内容:专业知识(包括实习报告)占50%、学习态度占30%、组织纪律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