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合集下载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本教材取自谢昭隆先生著作郑子太极拳示范教材谢昭隆先生无私奉献每周一篇
谢昭隆郑子太极拳教学图解(汇总版)
本教材取自谢昭隆先生著作「郑子太极拳示范教材」,谢昭隆先生无私奉献,每周一篇。每招每式以连环图说,加上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
伴您一步一步的进入健康养生的太极拳殿堂。配合腰胯、下肢、上肢的个别详细动作说明,让您在学习路上,有明师伴您一起成长!敬请关注。
每招正式拳架名称以「」列出,连接式则直接列出招式名称。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登场的是脚步格式图、脚掌着力图及手部动作示范。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及自修新法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及自修新法

郑曼青太极拳口诀及自修新法口诀十二则从来武术家。

得有妙法。

多秘不视人。

所谓传子不传女也。

然子未必皆肖而贤。

以致屡屡失其真传。

倘或有得意弟子。

乃传其法者。

亦必留一手。

以备不测。

诚如是。

欲求吾国武术之发杨。

岂易得哉。

今曼青之受澄师者。

未敢说尽其传。

倘也留一手。

或秘而不宣。

则怀宝迷邦矣。

十余年来。

每欲笔诸于书。

以广流传。

此心萌动。

而后擱置者。

屡矣。

亦恐传非其人耳。

既而思之。

善与人同。

固吾所愿。

乃谨录要诀十二则如次。

此皆澄师所不轻易传人者。

每一语出。

辄叮咛曰。

余如不言。

汝虽学三世。

不易得也。

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

蒙澄师之过爱若此。

而不能达其厚望。

惭愧无已。

尚希世之贤哲英豪。

有以参证而广大之。

使尽人皆能祛病延年。

则民族幸甚。

一、曰松。

澄师每日。

必重言十余次。

要松。

要松。

要松净。

要全身松开。

反此则曰。

不松。

不松。

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按松之一字。

最为难能。

如真能松净。

余皆末事耳。

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

附于下。

使学者易于领悟。

松。

要全身筋络松开。

不可有丝毫紧张。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

若无骨。

只有筋耳。

筋能松开。

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

如能松透。

即是沉。

筋络松开。

则躯干所系。

皆得从下沉也。

按沉与松。

原是一事。

沉即不浮。

浮是病。

体能沉已善矣。

尤须加以气沉。

气沉。

则神凝。

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

处处总此一虚实。

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

右脚与左手亦然。

如右手左脚实。

则右脚左手虚。

反是。

则亦然。

是为分清。

总之全身负担。

只许放在一只脚上。

如两脚分担。

便是双重。

其转变时。

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

方为不失中定。

至要至要。

按:转变一语。

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

不经道破。

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

右手实劲。

交与左手。

其枢机在夹脊。

左脚实劲。

交与右脚。

其枢机在尾闾。

但要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

方为不失中定。

此语非潜心领悟。

不易得也。

四、曰虚灵顶劲。

即是顶劲虚灵耳。

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

按顶头悬者。

譬如有辫子时。

将其辫子系于樑上。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张义敬评注前年,美国加州罗邦桢先生赠我《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一册,为太极拳前辈郑曼青所著。

该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3/5的篇幅是《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

顾名思义,是为无条件从师者提供方便,为推广、普及而采取的措施。

是从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删去了很多重复动作.而保留了三十七式。

也称《简易太极拳》。

可以看作相当于我们50年代推广的《简化太极拳》。

后面2/5的篇幅,名为《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全是谈的太极拳理论。

除了作者自己几十年耕耘的心得之外,还包括他得自杨家的秘传口诀。

所以,这一册《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实际上是上述两书的合订本,共约200页。

两书成书的时间不同,《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成书于抗战期间,1940年出版。

至于“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从书中于右任的题词看,可能是1948年出版。

我所得到的是1977年7月的再版书了。

在读了《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后,感到该书对太极拳在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原理,都阐发得非常深刻。

其中还有不少论点,是发前人所未发,异常珍贵。

虽该书在海外久已享有盛誉,而在大陆上有机会读到的人,为数就寥寥无几了。

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恐怕还不知道有这样一本好书,于是产生了想向读者介绍的念头。

该书用文言行文,这就使我在介绍之前,很费了一番思量,如以白话译介,必然占去刊物过多的篇幅。

不得已,采用了节录压缩的方式,重点地保留了该书的内容,也保留了作者的文章风格。

这样更真实,也更有利于读者细心发掘。

但篇幅毕竟大量压缩了,必有遗珠之憾,读者谅之。

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当然不可。

所以,该先知道作者,至少是略知梗概。

然后再重点介绍《郑子太极拳十三篇》。

郑曼青其人郑岳,字曼青,以字行,是杨澄甫晚年的入室弟子。

按辈份,是我的师叔,是雅轩老师的师弟。

也是将杨式太极拳传到台湾及推向海外的一位主要人物。

他曾在台湾及纽约成立时中太极拳社,教授弟子众多。

郑曼青又是国画大师,弱冠即在北京两所大学里任教授、又曾任上海暨南大学及美术专校教授。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提示】本文所探释的六首太极拳古歌诀,在清末之后的出版物中,最早出现于民国时姚馥春、姜容樵两先生所著、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一书中的《乾隆抄本》中,是属于此书出版之前民国时一般流传的所有太极拳古拳谱中所没有的拳谱;杨、武两家所收藏的拳谱中也没有这六首古歌诀。

六首古歌诀的写作年代,根据歌诀中出现的很多清末之后已不普遍使用的词语如“顺项贯顶”、“束肋下气”、“胸背开劲”等等,应该与《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存在着时代间隔而比《王宗岳拳论》等所有太极拳古拳谱还要早。

这六首古歌诀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相同都存在着大量的互文、分承等约明中叶之前文字写作使用中曾存在、约明末时已经在文字写作使用中淘汰的古代修辞,反映这六首古歌诀应该是明中叶之前的作品。

近代民国时个别太极拳史考证者认为这六首古歌诀中的五首是对于《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敷衍陪衬的诗歌,大概是后进太极拳家的作品,把王宗岳的著作归纳在几首诗歌中以便记诵的。

”事实上,①即使是明末清初之人也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包含有约明末时已经被淘汰的古代修辞之作品的,因此这六首古歌诀不可能是民国时之人的作品。

②这六首古歌诀虽然可以看作是《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部分内容的浓缩,但显然《王宗岳拳论》等太极拳古拳谱的很多内容是这六首古歌诀所无法“归纳”的;相反,倒如赵斌、赵幼斌、路迪民先生所著之《杨氏太极拳真传》一书所论析的,包括《王宗岳拳论》的很多太极拳古拳谱是对这六首古歌诀按句针对发挥性的注释。

至于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由于《王宗岳拳论》等很多太极拳古拳谱很可能是属于对这六首古歌诀的注释,而王宗岳所作的拳谱上又有“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语,这“以上”显然很可能就是指这六首古歌诀。

如果“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真的是指这六首古歌诀,那么,这六首古歌诀的作者就应该是张三丰。

然而被《清史稿》称为是明中叶人氏之王宗岳显然是不可能直接传承于张三丰,“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之说应该是王宗岳和他的前人因口耳相传之传承所得的,口耳相传是否符合历史真实则没有可靠的历史予以证实。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

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太极拳运动之大纲。

有三。

分天地人为三阶。

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

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

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次目有九。

每阶下各系三级。

是为三阶九级:人阶三级:一. 为自肩至腕之舒筋法:(一阶一级):其法以舒腕为先。

肘次之。

肩又次之。

毫不用力。

由至柔而渐进。

皆以曲中求直。

厥形为圆。

二. 为胯至肿:(一阶二级):自胯至膝至肿。

俱要松柔。

其力量在足心。

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

手亦然。

三. 为自尾至顶:(一阶三级):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者。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

及顶头悬耳。

地阶三级:一. 气沉丹田:(二阶一级):肩稍沉。

肘稍垂。

则气可引至胃脘。

胸微陷。

背微弓。

则气可沈至丹田矣。

二. 气达乎四肢:(二阶二级):气沈丹田后。

似可由心驱遣。

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肿。

复至肩至肘至腕。

三. 越尾闾达乎泥丸:(二阶三级):气沉丹田。

待功纯。

火候到。

不期然而然。

自然越过尾闾。

不可丝毫勉强。

越过尾闾。

复冲开夹脊。

度玉枕。

达泥丸。

天阶三级:一. 听劲:(三阶一级):惟柔乃能与对手黏连相随。

能黏连。

则我之气与彼气相接触。

欲测其气之动静。

故曰听。

二. 懂劲:(三阶二级):彼微动。

我可听而得知。

我先动则懂而知之。

然微动易测。

未动难知。

苟能于未动。

听而知之。

其庶乎阶及神明矣。

三. 为阶及明:(三阶三级):气能得化境。

而乎精神之作用。

其所谓无力之力。

神力也。

目之所注。

神之所到。

气己随之。

气能运身。

不待心动。

而神可以挟气而行。

是为神力。

亦可谓之神速。

郑曼青散手论散手即散打。

无定法。

推手大。

乃着熟功夫。

着熟即是学听劲。

由听劲而渐悟懂劲。

即懂劲。

无所谓着与不着。

散与不散。

黏与不黏。

随与不随。

此皆费辞。

不得中肯綮。

散手之方在五行。

所谓进退顾盼定也。

苟能懂劲且知方。

则用全矣。

郑曼青推手论揽雀尾。

即推手之基本动作。

又释程序篇谓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

曰听劲。

曰懂劲。

曰阶及神明。

此三级也。

亦皆基于推手。

循序而进。

由听劲以至于阶及神明。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

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法在没有接触太极之前,太极对我的定义就是拳架套路!学太极就是练拳架套路,反复的练,什么松沉,什么健康养生,什么技击通通在拳架里。

简单说“一切都从拳架中求”!后来学了心炁门郑子太极才知道,太极是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只是完整训练体系中的一环,在没有练拳架之前必须先经过基本功的训练,然后再把这些基本功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当中。

经过反复的训练打磨这个容器并随着功法不断的融入,这个容器的内涵度,深邃度会越来越丰富。

开始所求的一切才能求到!才会有“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拳架套路只是烈火煮空锅吧了!拳架中有前后,左右的移动;有旋转;有看似水平平稳,实则它有松沉到脚底或者有脚底踩上来的上下起伏;有炁机发动。

所以在学习心炁门郑子太极拳架之前我们是把拳架分成了四个模块,分别通过不同的功法来训练,在各自训练出应有的感觉,体会之后,再把这些训练出来的体会,变化融入到拳架中重新组合打磨。

并且后续所学的任何功法都要融入到拳架这个容器中,所以但凡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指导下练习拳架者,他的体会,身体感受及变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变化和改变!不会今天是这个感觉,明天还是这个体会。

他的功体水平会不断的提高,不会停留在相同水平面。

拳架模块心炁门郑子太极三十七式拳架分为四大模块。

1: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在心炁门郑子太极完整训练体系中拳架前进,后退的移动是通过行功来训练的。

也就是说当你打拳架时,但凡有前后左右的移动都必须用行功的方式把身体重心移动过去。

是一切沉入脚底后的踩过去,而不是身体的带过去。

当然在初期想要完全做到踩过去还是有困难的,但必须有这个训练意识和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再加之功法的训练会做的越来越好。

在基础班时行功训练分为8到12动,到拳架时就要一步到位踩过去。

为了能够很好的把行功融入到拳架中,初期在拳架前后左右移动时可以把动作放慢点,逐步的从8到12动切换到一步过去。

所以虽然标准的郑子太极37式拳架是七分钟,但我们初练时最好保持在十五分钟左右。

杨氏郑子太极拳基本功之一(护心桩)

杨氏郑子太极拳基本功之一(护心桩)

杨氏郑子太极拳基本功之一(护心桩)练习「护心桩」基本功细节一、定式前之动作分解:1. 两脚打开与肩平行同宽〈肩之外缘与对应脚之外缘在一垂直线上〉,身体重量平均落于双脚。

2. 略收下巴,舌贴上颚,脸颊放松,轻闭双唇,嘴角含笑;松肩,含胸,双臂松垂,两手掌心分别轻贴于左右大腿外侧。

3. 上半身〈胯以上之部分〉保持中定,下半身屈膝坐胯,两膝略有外撑之意,并切记膝尖不可超过脚尖。

4. 双肘同时外旋,使双臂成弓状弧形,双手掌心向后。

5. 双臂〈自肩关节以下〉维持自然松垂,略向前引。

6. 两手腕同时内旋,使双手掌心遥相对应。

二、呼吸原则:空气完全由鼻孔进出,并须注意维持「细、长、静、慢」;呼气时间要长于吸气时间〈例如吸气用时3秒钟,呼气时间则约为5秒钟〉。

三、注意事项:1. 初习者早晚站桩至多3至5分钟,以免膝部受伤。

2. 随着练习日久,胯、膝、踝等关节韧性增强后,再逐渐延长练习时间〈每周可酌增1至2分钟〉。

3. 练习时并应放松小腹,后再逐渐意守丹田,待日久功深之后,复加以导引,配合呼吸,以意带气,行河车倒运之法。

4. 桩时可轻合双眼,大脑尽量放松、放空,全然不受外在环境影响。

如实有杂念,则于呼气过程中,设想将之透过身体,下沉传导达于脚底涌泉,泄于地下。

四、站桩功效:1. 养丹田之气。

2. 练「静」、练「定」;使大脑放松摒弃杂念。

3. 上身练「松」,下身练「沈」,茁长内劲。

4. 体会气感〈生物能〉,初习者一站此桩,指尖即有热、麻、胀、痒之感觉,待练习日久将逐渐及于手掌、手臂并上达背脊。

5. 感觉及了解自身丹田〈人体皮囊重心〉之所在,并可加强平衡能力。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卷下》绪论三篇释大旨太极拳全套,计百二十余动,此中以复式为多,反复不已,颇耗心神。

无神裨于体用,余甚疑之。

意其作用,不过有三,一恐学者无恒心,故事衍演,以稽当时日,聊资善诱。

一以此拳式中,有基要行动,欲其重复多练,以促其进度。

一或以十三式拳套太短,嫌不足为运动之数目者。

若以此三点言之,亦皆未得方法,倘无恒者,欲使之有恒,非易事也,久久之中断,同也。

若以有基要拳式,另为提出,嘱其多练可也,若嫌拳套太短,多练一套可也。

余谓反复过量,既偶然义,又操心神,无益。

余故每欲将此拳,删繁就简,由易而难,旋因人事烦复,久未得偿是愿。

二十六年,中日战役,余主湖北省国术馆事,因以练习军警学民之国术课程,太极拳为占主要地位。

不能不手为删削,以资广为奉行也。

庶可收强种强国,振敝起衰之效,旋复甚得同仁及学者之赞成,故是书之作之有自也,是诚因时而制宜,非敢矜奇以创新也。

尚希国内贤哲鉴原,有以教诲之也。

窥本末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以下: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授曰:练太极拳者,不脱手,入手非太极拳。

且戒之曰,健候老师长教师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全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

谓手需要相随,不可主动。

于此可以见本末之不相离也。

且行功心解,首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亦可以证手之不得主动明矣。

太极拳之所认为太极拳者,内外合一,云云而已,离乎此而论太极拳者,非我之所知也。

二、沉肩垂肘坐腕。

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松。

能自然,便自沉自垂。

唯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佳丽手,如是始可矣。

手指非并亦非撑,非直亦非直,要从开中求合,曲中求直,方可。

尤要者,须气注乎掌心劳宫穴,而后达乎手指尖。

三、含胸拔背。

含胸者,不可挺胸,又不可陷胸,须要松胸,方为正当。

拔痛匪易言也,是为气通三关之候也,其详见于后。

四、气沉丹田。

丹田在腹中,位于脐下一寸三分,近脐去脊命门稍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
分類:開始學太極拳...
2009/06/18 09:54 太極拳37式基本步法貓步放牛正道太極拳曾義雄
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基礎教學
太極功夫始於足下身心鬆淨樁步紮實心體力行勤能補拙
至人息之以踵知足常樂
練習太極拳口訣請先背熟
虛靈頂勁頂頭懸吞天之氣眼睛平視神內斂收斂入骨
耳注於息細勻長氣合形開舌舔上顎態安祥內固外示
沉肩墜肘美人手收放自如含胸拔背腰為軸活似車輪
氣沉丹田宜鼓蕩專氣致柔尾閭中正神貫頂節節貫串
內外鬆淨身輕靈無往不利腰胯平整步貓行立如平準
行氣運勁如抽絲連綿不斷虛實分清達湧泉接地之力
一,先在地面畫兩條與肩同寬的平行線。

二,預備式。

1,由立正姿勢開始,身體稍稍降低落胯,雙膝微彎,
2,將重心落在右腳屈膝坐實,
3,將左腳跟提起向外轉,
4,向左平開一步,腳掌平放在平行線上,與肩同寬,把重心隨落在左腳,
5,右腳尖向內扣,兩腳腳掌平行向前,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重心平均分攤在兩腳腳掌。

6,雙臂自然下垂,肘腕微弓,肘與肋骨距離約十公,手掌輕提如美人手,放於大腿外側,注意:要領如口訣。

三,兩腳平行,前進步。

由預備式,
1,將左腳跟提起,向左正前方約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輕輕點地,如貓行,以此類推,2,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屈膝坐實。

3,將右腳跟提起,向右正前方約四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輕輕點地,如貓行,以此類推,
4,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屈膝坐實。

重復左右交替前進至熟練。

注意:肩寬與腳步距離視各人體形而定,不可拘泥.
四,兩腳平行,後退步。

(左右倒攆猴步法)
姿勢要領與前進步同,惟退步時腳尖先點地,重心漸漸後移屈膝坐實,腰胯鬆沉。

重復左右交替後退至熟練。

五,前進式,左右轉步。

(左右摟膝拗步步法)
由預備式,
1,將重心落實在左腳,
2,隨腰胯右轉,右腳跟點地腳尖微翹向右,
3,將重心移至右腳,
4,將左腳跟提起,向左正前方約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點地,
5,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左腳,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右腳尖向內扣,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為左轉步。

1,足欲向前先坐後,將重心移至右腳,
2,將左腳提起腳跟點在原地,腳尖外開90度,將重心移至左腳屈膝坐實,
3,將右腳跟提起,腳尖點地,
4,提起右腳,腳跟套在原先畫好右正前方約四十公分平行線上,
5,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右腳,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左腳尖向內扣45度,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為右轉步。

六,重復式,左右轉步。

由預備式,
1,將重心落實在左腳,
2,隨腰胯右轉,右腳跟點地腳尖微翹向右,
3,將重心移至右腳,
4,將左腳跟提起,向左正前方約十公分平行線上步,腳跟先點地,
5,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左腳,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右腳尖向內扣,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為左轉步。

1,將左腳屈膝坐實。

2,將右腳跟提起,腳尖點地,腳跟隨腰胯右轉向內轉90度,
3,提起右腳,腳跟套點在原先腳尖處,
4,隨著重心慢慢轉移右腳,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左腳尖向內扣45度,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為右轉步。

1,右腳屈膝坐實。

2,將左腳跟提起,腳尖點地,腳跟隨腰胯左轉向內轉90度,
3,提起左腳,腳跟套點在原先腳尖處,
4,隨著重心慢慢轉移,膝蓋垂直放在腳尖上,右腳尖向內扣45度,成為前七後三弓箭樁步。

為左轉步。

重復左右轉步至熟練。

七,熊經;左右轉腰平行橫跨步。

(左右雲手步法)
由預備式,向左平行橫跨步。

1,隨腰胯轉移將重心放在右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左腳提起向左橫跨半步,
2,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左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右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
3,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右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左腳提起向左橫跨半步,
4,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左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右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重復至熟練。

由預備式,向右平行橫跨步。

1,隨腰胯轉移將重心放在左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右腳提起向右橫跨半步,
2,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右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左腳提起向右收回半步,
3,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左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右腳提起向右橫跨半步,
4,隨腰胯轉移將重心落在右腳,雙手隨腰胯擺盪,左腳提起向右收回半步,重復至熟練。

八,樁步。

如預備式,兩腳平行比肩稍寬,身體稍為下降,兩膝微屈,重心均分兩腳。

兩手如合抱狀,一開一合,一升一降,升則吸氣貼背,降則呼氣沉於丹田。

樁步還有如:提手上勢,手揮琵琶,金雞獨立,單鞭等等。

放牛正道太極拳班的基礎教學,如有錯誤,請各位先進多多指教。

正道太極拳曾義雄敬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