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甘露聚糖化学与材料

合集下载

植物纤维化学

植物纤维化学

植物纤维化学植物纤维化学是研究植物中纤维素及其化学加工和应用的一门学科。

植物纤维作为一种自然的、可再生的生物大分子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纸张、纺织品、建筑材料等众多行业都离不开植物纤维这一重要资源。

植物纤维化学旨在深入了解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质,制定优化的加工工艺,拓展其新的使用领域。

一、植物纤维的化学组成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半纤维素也是一种多糖,包括木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等。

此外,植物纤维还有少量的酚类物质和蛋白质。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和比例因植物种类和部位不同而变化。

在棉花中,纤维素含量占80%以上,半纤维素含量较低;而在木质植物中,两者含量相近。

二、植物纤维的结构植物纤维的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原生纤维和次生纤维。

原生纤维是由原生细胞壁构成的,例如棉纤维和亚麻纤维。

原生纤维的直径较细,一般小于20微米;因其生长仅发生一次,其结构较简单,只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细胞壁质量。

次生纤维是由次生细胞壁构成的,例如木质素。

次生纤维的直径较粗,一般为20-50微米;其结构复杂,包括三部分:原生细胞壁、次生细胞壁的中层和次生细胞壁的内层。

三、植物纤维化学加工植物纤维在工业上常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加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去除杂质、碱处理、漂白、纤维素膨胀、染色和强化。

去除杂质:将植物纤维进行筛分、清洗、熬软等步骤,去除与纤维相连的非纤维物质,如叶片、树枝等。

碱处理:将去除杂质后的植物纤维浸泡在碱液中,使纤维得到脱脂、脱胶、脱色等处理。

常用的碱液包括氢氧化钠、碳酸钠及亚硫酸等。

漂白:碱处理后的植物纤维中仍含有少量的杂质和色素。

漂白是将这些杂质和色素分离出来,使纤维得到漂白和增白的效果。

漂白剂主要有氯和过氧化氢等。

纤维素膨胀:纤维素膨胀是将处理后的植物纤维浸泡在化学溶液中,使其膨胀,并形成纤维素膜。

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改性中间体的制备

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改性中间体的制备

12环 氧 田菁胶 的合成 .
12 1合成 路线 ..
l 实验部分
1 1仪 器和试 剂 .
V c r2 et 2 型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r e 公司, 国) 田菁胶原粉 ( 图植物胶厂 ) 氢氧化钠 ( o Bu r k 德 , 宏 , 上海试
剂 一厂 ) 无水 乙醇 ( , 上海试 剂一 厂 ) 环氧 氯丙烷 ( 海试剂 一厂 ) 四甲基溴 化铵 ( , 上 , 上海 试剂一 厂 ) 。
废物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 应用受到限制。高分子重金属螯合剂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具有成本低 、 效果稳定 等优点口 。近年来人们对以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改性重金属螯合剂作为废水处理中重金属捕集剂方 ]
面 的研究 十分 重视 。
田菁 胶 ( ebnaG m, G) 从我 国所特 有 的 田菁 豆 的 内胚乳 中提 取 的植 物胶 , Ssai u S 是 属于 天然 多 糖 类高 分 子化合 物 ( 2 3 1 ~ .x 0 ) 主要 由半 乳甘 露聚糖 胶组成 J其 结构包 括 仅 1 M= . x0 34 1 , , (— ) 键 连接 的甘 苷 露 糖 , 含有 B 1 ) 并 ( 苷键 连接 的半乳 糖侧链 。分 子结构 如 图 1所示 。和其 他半 乳甘露 聚糖 一样 , 田菁 胶 不 溶 于有机 溶剂 , 分 溶于水 , 部 由于每个单 糖单 元 中都 含有 邻位 的顺式 羟基 , 而且 , 在每个 糖单 元含 有 的活

要: 以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 剂, 对天然半乳甘露聚糖 类高分子 田瞢胶进行环 氧活化 。产 物环氧化 田菁胶是 高
分子 改性重金属螯合剂必备 中间体 。探讨 了环氧活化过 程 中各种 环境 因素如碱度 、 环氧 氯丙烷用量 、 转移催化 相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 出来,故其在体液中旳量不增高。
2024/9/22
20
1-3-ß-Ð 葡聚糖旳临床意义
迅速检测血液等体液中酵母菌、丝状真菌等细胞 壁成份,不但检测曲霉菌,还能够检测念珠菌、
镰刀菌、毛孢子菌、支顶孢属。
另据文件报道,检测葡聚糖含量不能用于隐球菌 感染旳诊疗,可能因为隐球菌在免疫缺陷患者体 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试验表白, 新生隐球菌产生旳1-3--β-D葡聚糖量比念珠菌 和曲霉菌少。
2024/9/22
27
G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之前使用过抗真菌药物、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造成分解代谢。 试验操作过程中离心时间过长。
2024/9/22
28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饮用牛奶或高蛋白食物; 血液透析; 本身免疫性肝炎等; 食用污染旳大米等。
2024/9/22
29
2024/9/22
25
G试验与GM试验比较
三种方法检测真菌
GM
曲霉菌属A. fumigatus

镰刀霉Fusarium

接合菌纲Zygomycetes

念珠菌属Cadida

隐球菌Cryptococcus

青霉菌Penicillium

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2024/9/22
GP + + - + - + +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释放入血循环中旳曲霉GM(涉及甘露聚糖) 并不连续存在而是会不久清除;
此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 粒细胞缺乏旳患者。
2024/9/22
30
G试验、GM试验成果与临床诊疗不符合时 旳原因分析

增稠剂

增稠剂

增稠剂一、食品增稠剂概述1.定义:俗称糊料,是一种能改变食品的物理性质,增加食品的粘稠性,赋予食品以柔滑适口性,且具有稳定乳化状态和悬浊状态的物质。

2结构特征(主要应用在水相体系)1)具有游离、分布均匀的亲水基的高分子聚合物。

2)易水合,形成高黏度的均相液体,常称作水溶胶、亲水胶体或食用胶。

3)以单糖或衍生物为单体的聚合物4)不同位置的糖苷键形成链状、平面或空间结构。

3分类:1、天然增稠剂:由天然动植物提取而成的增稠剂。

海藻类产生的胶及其盐类(如海藻酸、琼脂、卡拉胶等);由树木渗出液形成的胶(如阿拉伯胶);由植物种子制成的胶(如瓜尔胶、槐豆胶等);由植物某些组织制成的胶(如淀粉、果胶、魔芋胶等);由动物分泌或其组织制成的胶(如明胶、酪蛋白);由微生物繁殖分泌的较(如黄原胶、结冷胶等)。

2、人工合成增稠剂:人工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食品增稠剂。

以天然增稠剂进行改性制得的物质及纯人工合成增稠剂。

如:海藻酸丙二醇酯、羟甲基纤维素钙、羟甲基纤维素钠、磷酸淀粉钠、乙醇酸淀粉钠;纯化学合成: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二、食品增稠剂的一般性质1.增稠剂的粘度食品增稠剂亲水基团对水分子的吸附力较强,会使水分子失去运动的自由;亲水胶体分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空间结构,阻碍液层的流动。

因此,粘度大小及胶态是否稳定是选择增稠剂的重要参数降低增稠剂的粘度的因素:①电解质(盐):减少了增稠剂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②微生物:微生物对增稠剂分子降解③酶(各种水解酶):分解果胶、明胶及其它多糖类物质④pH、T:pH 愈小,粘度愈高;T愈大,粘度愈低⑤切变力(机械作用力):切变力愈大,粘度愈低⑥浓度:浓度愈低,粘度愈低2.增稠剂的胶凝性增稠剂在浓度适当时,会形成凝胶凝胶:亲水性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网状结构体,其中的水和亲水性物质基本不具有流动性。

①胶凝条件适当的胶体浓度、有高价离子存在(Ca2+)、一般需热处理和冷处理、适当的pH②热可逆凝胶高温度时凝胶融化,低温度时又形成凝胶,有凝固点。

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商品分类及属性

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商品分类及属性

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商品分类及属性一、商品分类1、食品添加剂:(1)酸味剂:碳酸钠、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碳酸钾、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柠檬酸一钠、盐酸、氢氧化钠、磷酸钾、磷酸、乙酸、富马酸、碳酸氢钾、一水柠檬酸、无水柠檬酸(2)抗结剂:磷酸三钙、微晶纤维、二氧化硅(矽)、硬脂酸镁(3)消泡剂:乳化硅油、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聚氧丙烯甘油醚、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4)抗氧化剂:茶多酚、甘草抗氧物、抗坏血酸钙、磷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丁基羟基茴香醚、二丁基羟基甲苯、没食子酸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植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植酸、迷迭香提取物、抗坏血酸钠(<5)漂白剂:焦亚硫酸钠、硫磺、焦亚硫酸钾、低亚硫酸钠(6)膨松剂:磷酸氢钙、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硫酸铝钾、硫酸铝铵(7)胶姆糖基础剂:糖胶树胶、海藻酸铵、丁基橡胶、硬脂酸钙、芡茨棕树胶、节路顿树胶、莱开欧胶、硬脂酸镁、巴拉塔树胶、聚丁烯、聚乙烯、聚异丁烯、聚乙酸乙烯酯、滑石粉(8)着色剂:赤藓红、新红、柠檬黄、亮蓝、靛蓝、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辣椒红、辣椒橙、黑豆红、高粱红、萝卜红、可可壳色、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NP红、苋菜红、酸枣色、葡萄皮红、兰靛果红、植物炭黑、密蒙黄、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橘黄、焦糖色素、红曲红、胭脂红铝色淀、藻蓝、胭脂树橙、胭脂红、胭脂虫红、柠檬黄铝色淀、亮蓝铝色淀、苋菜红铝色淀、日落黄铝色淀、诱惑红、酸性红、红茶黄、越桔红、红米红、栀子黄、红曲米、多穗柯棕、蓝锭果红、紫草红、花生衣红、二氧化钛、桑椹红、姜黄素、玫瑰茄红、橡子壳棕、紫胶红、日落黄、天然苋菜红、菊花黄浸膏、玉米黄、金樱子棕(9)护色剂:日落黄、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乳化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单硬脂酸甘油酯(单甘酯)、松香甘油酯(酯胶)、硬脂酰乳酸钙(CSL)、硬脂酰乳酸钠( SSL)、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PEG)、改性大豆磷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聚氧乙烯油酸醇酐单硬脂酸酯、蔗糖脂肪酸酯(SE)、聚氧乙烯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辛葵酸甘油酯、聚甘油单油酸酯、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磷酸二氢钠、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司盘6<5)、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丙二醇脂肪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脂、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脂、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硬脂酸镁(11)酶制剂:木瓜蛋白酶、乳糖酶、淀粉酶、糖化酶制剂、蛋白酶、果胶酶、谷氨酰胺转氨酶、蔗糖酶、葡聚糖酶(12)增味剂:硬脂酸钾、谷氨酸钠(99%味精)、<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I+GHYPERLINK ;//.fam36<54>>/viewproductcategory.html?productCategoryId=3 <50&amp;categoryKey=c1312; 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甘氨酸、HYPERLINK ;//.fam36<5>/viewproductcategory.html?productCategoryId=<5< 5<5&amp;categoryKey=c1312; <5′-呈味核苷酸(13)面粉处理剂:面粉增白剂、 L-半胱氨酸盐酸盐、偶氮甲酰胺、碳酸镁、碳酸钙(14)被膜剂:白油、紫胶、巴西棕榈蜡、硬脂酸、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松香己戊四醇酯、二甲基聚硅氧烷、硬脂酸镁(1<5)水分保持剂:磷酸二氢钙、酸式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钾、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钠、乳酸钠、乳酸钾、甘油、磷酸二氢钾(16)营养强化剂: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L-赖氨酸盐酸盐、HYPERLINK ;//.fam36<5>/viewproductcategory.html?productCategoryId=221 &amp;categoryKey=c1316; 牛磺酸、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胺、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乳酸钙、磷酸氢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亚硒酸钠、硫酸镁、硫酸铜、硫酸锰、肌醇、维生素B12、生物素、维生素B6(17)防腐剂:山梨酸、山梨酸钾、乳酸链球菌素、过氧化氢、纳他霉素、苯甲酸、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丙酯钠、二氧化碳、双乙酸钠、脱氢乙酸(18)稳定和凝固剂:丙二醇、硫酸钙、葡萄糖酸―δ―内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硫酸钙、氯化钙、卤片、葡萄糖酸-内酯(19)甜味剂:糖精钠、异麦芽酮糖、麦芽糖醇、木糖醇、甜菊糖甙、安赛蜜、罗汉果甜甙、甘草酸胺、甜味素、甘草、甘草酸一钾和三钾、乳糖醇、三氯蔗糖、山梨糖醇(液)、甜蜜素、赤藓糖醇、纽甜、果糖、阿力甜、乳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20)增稠剂:琼脂、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海藻酸钾、果胶、卡拉胶、黄原胶、黄蜀葵胶、聚葡萄糖、β-环状糊精、瓜尔胶、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结冷胶、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PERLINK ;//.fam36<5>/viewproductcategory.html?productCategoryId=109 &amp;categoryKey=c1320; 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聚丙烯酸钠、氧化淀粉、亚麻籽胶、田菁胶、槐豆胶、阿拉伯胶、罗望子胶、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魔芋胶(21)食用香料:乙基麦芽酚、香兰素、乙基香兰素、麦芽酚、乙醛、苯乙酮、癸醇、天然薄荷脑、乙偶因、羟基丁酮乙酸酯、4-甲基-2,3-戊二酮HYPERLINK ;//.fam36<5>/viewproductcategory.html?productCategoryId=<57 0&amp;categoryKey=c1322; <5-甲基-2,3-庚二酮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乙缩醛、乙酸乙酯、双乙酰、己酸、冰乙酸、丙三醇(22)复合食品添加剂:(23)加工助剂:硅藻土、珍珠岩、蓖麻油、硬脂酸、石蜡、液体石蜡、凡士林、丙酮、环己烷、丙二醇、乙醚、乙醇、柠檬酸亚锡二钠、蔗糖聚氧丙烯醚、微晶纤维素、活性炭、硅胶(24)其它:半乳甘露聚糖、异构化乳糖液、辣椒树脂、固化单宁、凹凸棒粘土2、食品辅料分类:(1)淀粉:(2)变性淀粉:(3)淀粉糖:(4)专用面粉:(<5)酵母制品:(6)低聚糖:(7)植物蛋白:(8)膳食纤维:(9)馅料:(10)调味品:(11)香辛料:(12)动植物提取物:(13)速溶粉:(14)饮料浓缩液:(1<5)冰淇淋稳定剂:(16)可可制品:(17)功能性食品配料:(18)大豆制品:(19)蛋制品:(20)乳制品:(21)蜂产品:(22)低聚糖:(23)食用油脂及油脂替代品:3、食品原料分类:(1)豆类:(2)油料类:(3)糖料类:(4)水果类:(<5)蔬菜类:(6)茶类:(7)水产类:(8)肉类:(9)畜禽蛋类:(10)菌藻:(11)干果类:(13)其它:二、商品属性1、食品添加剂类基本属性产品名称产品类别英文名称CAS NO分子量EC NO分子式InChI规格包装结构式说明:CAS NO:CAS NO.\CAS Registry Number\CAS Number \CAS登录号。

瓜尔胶

瓜尔胶

瓜尔胶摘要:瓜尔胶是水溶性很好的天然高分子之一。

本文综述了瓜尔胶的结构和性质 ,同时介绍了瓜尔胶的应用。

关键词:瓜尔胶;半乳甘露聚糖;性质;化学改性;应用瓜尔胶又名愈创树胶,其名称是 Cyamop sistetrago molobus ,属半乳甘露聚糖,是目前已知的水溶性最好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之一,来源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干早和半干旱地区广泛栽培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瓜尔豆。

瓜尔豆的果实一般含14%~17%的豆壳,35%~42%的胚乳和43%~47%的胚芽。

近年来我国新疆部分地区引进瓜尔豆进行适应性种植较为成功 ,小区种植每667方米产量达220-240kg.大田种植每667方米产量达150kg。

目前种植面积还没有形成规模 , 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 我国的瓜尔胶原料主要依靠进口。

一、瓜尔胶的结构和制法通常所说的瓜尔胶指的是瓜尔糖,其主链由(1-4)-β-D -甘露糖为结构单元连接而成,侧链则由单个的α-D-半乳糖组成并以(1-6)键和主链相接。

从整个分子来看,半乳糖在主链上呈无规分布 ,,但以两个或三个一组居多。

这种基本呈线形而具有分支的结构决定了瓜尔胶的特性与那些无分支、不溶于水的葡甘露聚糖有明显的不同。

因来源不同,瓜尔胶的分子量及单糖比例不同于其它的半乳甘露聚糖。

瓜尔胶的分子量约为100万~200万,甘露糖与半乳糖之比约为1.5~2:1。

其分子结构见图1-1。

图1-1 瓜尔胶的化学结构式瓜尔胶的制法:先将瓜尔胶豆磨碎,经筛分、吹风处理.除去皮和胚芽得到胚乳,再将胚乳用含极性有机溶剂的碱性水溶液在70~90℃温度下处理,然后过筛除去外壳,加水进行水洗除碱.再加酸性极性有机溶剂中和、过滤,并在减压下于60~80℃温度下下燥,最后,磨碎、过筛,收集粒度小于1.4lmm的粉粒为产品。

产率以瓜尔豆中所含半乳甘露聚糖约90%。

瓜尔胶的组成一般含75%~85%的多糖 ,8%~14%的水份 ,5%~6%的粗蛋白质 ,2%~3%的粗纤维及0.5%~1%的灰分。

阳离子田菁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阳离子田菁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阳离子田菁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李东虎;曹光群;董伟【摘要】以田菁胶(SG)为原料,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AC)为醚化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异丙醇水溶液为分散剂,合成阳离子田菁胶.讨论了影响阳离子田菁胶取代度的主要因素,得出较优的合成条件为:n(NaOH)/n(SG)=0.4,n(CHPAC)/n(SG) =0.5,碱化温度20℃,碱化时间50 min,醚化温度50℃,醚化时间4h,制得阳离子田菁胶的取代度为0.45.将阳离子田菁胶添加到洗发水中进行梳理性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调理性能.【期刊名称】《日用化学工业》【年(卷),期】2014(044)007【总页数】5页(P390-393,409)【关键词】发用调理剂;阳离子田菁胶;醚化【作者】李东虎;曹光群;董伟【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58.3田菁胶(SG)是从田菁种子的内胚乳中提取的一种半乳甘露聚糖,其中半乳糖与甘露糖的摩尔比为1∶2,相对分子质量约20万。

田菁胶存在水不溶物含量高、电解质兼容性和耐高温稳定性差等缺点,将田菁胶进行羧甲基化、阳离子化、羟烷基化和氧化等化学改性后,可广泛用于化妆品、石油、纺织、造纸和污水处理等领域[1-8]。

现在市场上常用的水溶性高分子发用调理剂主要是阳离子瓜尔胶(CGG)、聚季铵盐及阳离子纤维素聚合物等[9]。

笔者以SG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AC)发生醚化反应,合成阳离子田菁胶(CSG)。

由于田菁胶的化学结构与瓜尔胶相似,而目前我国瓜尔胶主要依靠进口,其价格随着需求量增大呈上升趋势,所以笔者首次尝试将SG改性的CSG作为调理剂添加到洗发香波中,期望发挥较好的调理性能。

1 实验部分1.1 主要试剂与仪器田菁胶(表观黏度1 800 mPa·s),食品级,上海耐今实业有限公司;质量分数为69%的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水溶液,陶氏化学公司;异丙醇、氢氧化钠,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洗发水原料,江南大学化妆品研究中心。

瓜尔胶的改性研究

瓜尔胶的改性研究

MHS 方程 : [η ] =kMα w 来描 述 。 但由于制备不同 分子量的纯样及其分 子量和特性粘 数测量的困 难 , 使得对方程中 α和 k 值的测量进 行得很少 。 目前 , 仅见三篇文献报道 。 Doublier[ 8] 测得的 α 和 k 值分别为 0. 98 和 7. 76 ×10 -4 。 α 值 为 0. 98 明 显高于了无规线团构型的高分子溶液所应有的 α 值 。M . U. Beer[ 9] 利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 , 并和直 角激光扫描检测计连用 , 快速测定了瓜尔胶的粘 度和重均分子量 , 得到了 0. 72 和 5. 13 ×10 -4 的 α 和k 值 , 即 : [η ] = 5. 13 ×10 son
[ 10 ] -4Mw0. 72。 这和 Robin-
1 结构与性质
1. 1 瓜尔胶的结构 瓜尔胶主链由 ( 14) βD-甘露糖为单元联接 而成 , 侧链由单个 α -D-半乳糖组成并以( 1-6) 键与 主链相接 , 如图 1 所示 。 从整个分子来看 , 半 乳糖在主链上呈无规分布 , 但以两个或三个一组 居多 。 这种基本呈线形而具有分支的结构决定了 瓜尔胶的特性与那些无分支 、不溶于水的葡甘露 聚糖有明显的不同 。 因来源不同 , 瓜尔胶的分子量及单糖比例不 同于其它的半乳甘露聚糖 。 其分子量约为 100 ~ 200 万 , 甘露糖与半乳糖之比约为 1. 5 ~ 2∶ 1。 1. 2 瓜尔胶溶液的流变性 瓜尔胶是水溶性最好的天然高分子之一 , 水 溶液具有很高的粘度 。 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可用
酶和半乳糖酶[ 27] 。 甘露糖酶只剪切主链 , 而不对 支链发生作用 。 利用甘露糖酶的这种作用 , 可以 较大幅度地改变瓜尔胶的分子量和流变性 ; 半乳 糖酶只剪切支链 , 从而改变两种单糖的比例 , 对流 变性的影响较小 。 Akash Taya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乳甘露聚糖化学与材料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多糖类物质,具有许多重要的化学和材料
应用。

从化学角度来看,半乳甘露聚糖是由半乳糖和葡萄糖单元通
过β-1,3-键和β-1,6-键连接而成的多糖分子。

这种特殊的结构赋
予了半乳甘露聚糖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其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潜力。

在材料方面,半乳甘露聚糖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例如生物相
容性、生物降解性、凝胶形成能力等。

这些特性使得半乳甘露聚糖
在医药领域被广泛应用,例如用作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支架、
生物胶等。

此外,半乳甘露聚糖还可以用于食品工业,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和乳化剂等,其生物可降解性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可持续发
展的需求。

在化学合成方面,科学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利用半乳甘露聚糖进
行功能化改性,以拓展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例如,通过化学
修饰可以赋予半乳甘露聚糖特定的电化学性质,使其用于生物传感器、电化学电极等领域。

此外,半乳甘露聚糖还可以与其他材料进
行复合,以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半乳甘露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多糖类物质,在化学和材料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其化学性质和材料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推动其在医药、食品、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