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的临床检测频率

合集下载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一文读懂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一文读懂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

一文读懂侵袭性真菌病的G试验和GM试验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

随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等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但IFD 的临床表现相对缺乏特异性,仅根据临床症状难以早期诊断,故误诊率高。

因此,所有国内外IFD指南中均明确指出,临床诊断和确诊的依据必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查,后者是诊断标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临床上迫切希望能有更加简便、快速、创伤性小、耐受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方法,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因此,近些年来,G试验和GM试验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热门推崇,其在临床上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G实验?G试验是用于检测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的(1-3)-β-D葡聚糖,因为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此成分,且人体发生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过程中,(1-3)-β-D葡聚糖可持续释放入血及其他体液中,使其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

在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及胸部高分辨率CT出现征象前,血清中(1-3)-β-D葡聚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比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平均早4~5天,比胸部高分辨率CT平均早9.3天),且不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

因此,血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对除了隐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所有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即可用于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拟青霉、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的诊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于念珠菌血症,G试验是首选检验。

G试验的缺点是仅可判定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但不能确定真菌的具体菌种,且接合菌(毛霉、根霉等)或隐球菌感染时,G试验为阴性。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方法及临床意义侵袭性真菌病即是以往所说的深部真菌病,是指致病性真菌侵犯皮下组织、粘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

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菌有270余种,常见病原菌有念珠菌(占70%-90% )和曲霉菌(占10%-20%)。

常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高危因素有严重粒细胞缺乏、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糖尿病、肾衰、血透、慢阻肺、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激素治疗以及入住ICU 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且诊断困难,特异性诊断指标有限,继发性真菌感染常被基础疾病和治疗药物所掩盖。

和检验科相关的辅助诊断方法有培养法和非培养法。

血培养作用有限,阳性率较低(念珠菌感染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只有38%)。

相对而言,非培养技术就突显出其优越性。

真菌的检测的非培养技术常见的有G实验和GM试验。

此实验敏感性高,阳性检出率高,能早期快速诊断,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动态显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广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入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破坏,1,3-β-D-葡聚才能释放入血,定植情况该实验为阴性,所以G试验可区分定植和感染。

G试验可检测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多种真菌感染,对于念珠菌血症而言, 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

G试验检测值<70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pg/ml 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pg/ml定义为阳性, 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

G试验和GM试验

G试验和GM试验

真菌感染的早期检测——G试验和GM试验一. 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 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2. 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 ml(绿帽管,肝素抗凝)。

4. 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 检测标本:抗凝全血。

6. 建议:①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②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③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④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 原理: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能够作为IA(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IA诊断方法。

2. 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4ml(带分离胶的促凝管,黄帽)。

采血后离心,不用取出血清,直接将离心后的试管送检。

4. 参考范围:大于0.8为阳性,小于0.5为阴性,0.5-0.8为临界阳性。

5. 检测标本:血清标本。

我公司采用的是法国BIO-RAD公司的试剂,结果最为准确。

6.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对于初次诊断患者可考虑G试验和GM试验的联合应用G和GM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定血液病患者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并将单一试验假阳性给诊疗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 GM 试验和G 试验联合用于诊断侵袭性曲霉病时特异度达100 % ,阳性预测值达100 %,但需除外影响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的因素。

G试验一般早于GM 试验出现阳性结果。

GM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GM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GM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GM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操作授权人经过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用途: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一步法(ELISA)半定量检测人血清标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4.原理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

微板中包被半乳甘露聚糖抗体,可与样本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和试剂中酶标抗体试剂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然后加入TMB底物产生显色反应。

通过酶标仪检测吸光度(OD值),经公式计算得到I值,根据I值与cut-off值(0.5)的比较判断有无曲霉菌的感染或感染的程度。

5.样本要求5.1标本类型:血清5.2标本采集和储存:见试剂说明书5.3标本处理: 标本编号后离心3000r/min,10min当日不做的标本离心后及时放入2-8℃冰箱冷藏,详见试剂说明书。

6.操作步骤:6.1试剂从冰箱取出平衡30分钟,恢复至室温状态方可使用, 提前40分钟将水浴箱调成100℃。

6.2配洗液:将R2浓缩清洗液用蒸馏水以1:20稀释,备用。

6.3样本/对照质控的处理:300ul质控血清/病人样本+100ul样本处理液R7(专用无热源离心管和枪头)混合振荡后进行水浴100℃3min,然后10000g离心10min,取上清液待用。

6.4从微孔板取出微板架盒微孔条R1,将不准备使用的反应条返回袋中,连同干燥剂一起,封入袋中。

每孔加50ul 酶结合物R6,再依次每孔加入50ul已处理质控血清/病人标本的上清液。

密封膜封好,在37℃±1℃温度下孵育90±5min。

6.5洗板:5次,每孔加满但不可溢出,间隔2-3S倒掉,最后一次拍干。

6.6每孔快速加入200ulTMB溶液R9且避光。

6.7微板室温(18-25℃)避光孵育30±5min。

6.8终止反应:加入100ul终止液R10,并小心擦干微板底部。

6.9读数:加入终止液30min之内,在450/620nm处读取OD值。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

G试验与GM试验的区别G试验概念:G试验是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动态显色法。

1,3-β-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广泛存在与各种真菌,只有当真菌进入体内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壁被感染,对于念珠菌血症而言,G试验检测是首选检查方法。

G试验检测一般先于临床症状平均4天,平均早于发热5天,是早期检测的重要手段。

G试验检测值<70 pg/m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当检测值在70-95 pg/m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95 pg/ml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M试验概念:GM试验是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试验,采用的方法是酶免法。

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细胞壁的一种成分,GM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曲霉菌感染的患者血液内存在GM,曲霉菌不入血,主要是侵袭血管壁,沿血管壁进行侵袭,进入血液。

GM试验是曲霉菌病早期诊断的筛查指标。

GM常于临床症状前5-8天和影像学出现异常之前7.2天出现。

GM释放量与菌量呈正比,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若两次检测阳性即可以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GM试验也可作为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

GM实验检测值<0.65 ug/l定义为阴性,此时不建议抗真菌治疗。

当检测值在0.65-0.85 ug/l时定义为灰区,此为观察期,应连续监测,当检测值>0.85 ug/l时定义为阳性,建议结合临床症状诊断治疗。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原理:G: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

GM: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诊断:G:侵袭性真菌感染。

GM试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数据浅析

GM试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数据浅析

GM试验---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数据浅析十多年前,一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依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和真菌病研究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 and Mycoses Study Group, EORTC/MSG)的推荐的诊断标准,通过连续检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GM)抗原诊断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的发病情况,第一次验证了GM试验是成人IA发病检测指标的金标准。

1这项临床试验把GM指数等于1作为阳性判断标准,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9 %和94.7 %,对IA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分别为61.3 % 和96.8 %。

如果把尸检结果也纳入考虑,检测结果将会进一步改善。

1在96%的拟诊IA患者中,GM的检测将确诊IA的时间提前了大约17天(中位值,范围为2-110天)。

1该临床试验的文章发表后,许多相似的研究陆续开始探索GM试验在不同的免疫功能不全的成人患者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被汇总成两个单独的Meta分析,分别强调了GM试验在这些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不同表现。

2,3由Pfeiffer等人发表的Meta分析指出,在恶性血液肿瘤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中,GM检测很可能是诊断IA最有意义的手段。

2另一个重要发现是,Cochrane合作组发表的Meta分析指出,如果把判断阳性阈值的GM指数从为1.5降低到0.5,检测的灵敏度会从64%改善为78%,但这种GM指数的改变,会带来对检测特异性的影响,从95%降低至81%。

3基于这些数据,当时该商业化试剂盒(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 TM Aspergillus Ag))的生产厂家Bio-Rad公司便将GM指数≥0.5作为阳性判断阈值的推荐值。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的临床检测频率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的临床检测频率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的临床检测频率近十几年来,随着有报道的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升高,各种针对真菌的检测手段也逐渐出现并被商业化。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抗原的检测,是特异性针对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感染的有效检测手段。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是存在于曲霉细胞壁的一种热稳定的多糖,于1978年Lehmann和Reiss等发现并命名,1随后被用于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的诊断,并被法国Bio-Rad公司商业化生产(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 TM Aspergillus Ag))。

GM试验检测的病人样本主要是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近来也有人使用尿液和脑脊液等标本检测。

由于GM量的多少与组织中真菌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检测GM抗原不仅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还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

2001年,Maertens J等人组织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依照欧依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和真菌病研究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 and Mycoses Study Group, EORTC/MSG)推荐的诊断标准,通过连续检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GM)抗原诊断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的发病情况,第一次验证了GM试验是成人IA发病检测指标的金标准。

2在随后的是十几年中,GM试验在IA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尽管在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感染高危患者中开展GM试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困扰临床医生,比如什么时间点是理想的起始检测点?2012年发表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儿科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指南提出,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高危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 IFI)患者,支持临床实施每周两次的GM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的临床检测频率
近十几年来,随着有报道的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升高,各种针对真菌的检测手段也逐渐出现并被商业化。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抗原的检测,是特异性针对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感染的有效检测手段。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是存在于曲霉细胞壁的一种热稳定的多糖,于1978年Lehmann和Reiss等发现并命名,1随后被用于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的诊断,并被法国Bio-Rad公司商业化生产(曲霉菌抗原检测试剂盒(Platelia TM Aspergillus Ag))。

GM试验检测的病人样本主要是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近来也有人使用尿液和脑脊液等标本检测。

由于GM量的多少与组织中真菌含量密切相关,因此检测GM抗原不仅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还可以提示疾病的预后。

2001年,Maertens J等人组织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依照欧依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和真菌病研究组(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 and Mycoses Study Group, EORTC/MSG)推荐的诊断标准,通过连续检测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GM)抗原诊断成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的发病情况,第一次验证了GM试验是成人IA发病检测指标的金标准。

2在随后的是十几年中,GM试验在IA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尽管在侵袭性曲霉菌(Invasive Aspergillosis , IA)感染高危患者中开展GM试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困扰临床医生,比如什么时间点是理想的起始检测点?2012年发表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儿科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指南提出,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高危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 IFI)患者,支持临
床实施每周两次的GM检测。

3
从提前预测IA的发病风险来看,这种每周两次的检测频率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患者,其IA发病风险要高于只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的患者。

同时由于GM试验能够对治疗效果有提示作用,治疗期间进行每周两次的连续监测,对于临床医生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Lehmann PF, Reiss E. Invasive aspergillosis: antiserum for circulating antigen produced after immunization with serum from infected rabbit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1978; 20:570–57
2. [PubMed: 669813]
2. Maertens J, Verhaegen J, Lagrou K, Van Eldere J, Boogaerts M. Screening for circulating galactomannan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tool for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prolonged neutropenic patients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recipients: a prospective validation. Blood. 2001; 97:1604–1610. [PubMed: 11238098]
3. Lehrnbecher T, Phillips R, Alexander S, et al.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 Children With Cancer and/or Undergoing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This manuscript is the first pediatric fever and neutropenia guideline. I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both galactomannan and beta glucan testing in childr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