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

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

乌梅丸治疗肝风犯肺证的临床运用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

因此,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

其中,属肝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少成方,易于漏诊失治。

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却有灵活变通之妙。

首先,肝风犯肺证与厥阴主证,病机可以相通。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足经司令,肝为主脏,故肝风内扰为厥阴主证的主要病机;又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风木一动,则恃强凌弱而善干他脏,近者侮脾乘胃,远者冲心犯肺,上下左右无所不至。

所以,厥阴主症虽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肝风挟寒挟热而横犯脾胃、纵干心肾之症为提纲,但若进一步循经贯膈,即可上冲胸肺而致呛咳喘逆之象。

因此,肝风犯肺,尤其是同挟寒热而虚实夹杂者,正与厥阴病机相关。

其次,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独具敛肝熄风之功效,可以从肝治肺。

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

酸属木味,其先入肝;酸性收敛而主阴静,风性疏散而属阳动,故“酸以制肝”、“风淫所胜……以酸泻之”正属对冶。

所以仲景以乌梅为君而名方,旨在敛肝而收风。

由此治肺,可以正本清源,风木一旦平熄,余气自复顺降。

至于甘味补虚,人参益气助肺、当归养血柔肝,不失体用兼备、虚实兼顾之治。

因此,临床运用只要守其意而不拘其方,师其法而不泥其药,随风气兼挟之偏重而稍加进退,即可以从源治流之法,变通治疗肝病乘肺——尤其是风挟寒热、乘虚内动的错杂之证。

再从实例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已有用该方“治胃府发咳,咳甚而呕,呕则长虫出”的经验记载。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乌梅丸为《伤寒论》中止痛安蛔的要方,临床多应用于胆道蛔虫症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功效】温脏驱蛔。

【主治】脏寒蛔厥。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或久泻久利。

【基本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

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方歌】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趣味歌】富贵新疆人,熟知白脸美。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厥阴病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厥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名,是指由于心、肝、肾三脏阳虚及肝阳上亢,形成的一种特殊病证。

乌梅丸是中医药方中的一种名方,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际经验,探讨乌梅丸在厥阴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一、乌梅丸的组成与功效
乌梅丸是由乌梅、黄柏、防风、木香等药物组成的。

乌梅具有滋阴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防风可祛风散寒,宣肺平喘;木香具有理气止痛、行气化湿的功效。

这些药物共同作用,具有清热润肺、健脾开胃的功效,适用于厥阴病证的治疗。

二、厥阴病的临床表现
厥阴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畏寒、腰膝酸软、口干、口渴、尿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为辨证特点。

三、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乌梅丸常用于治疗厥阴病证。

患者服用乌梅丸后,常能有效改善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改善,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舌质变红、苔少、脉弦有力等症状明显好转。

四、注意事项
在使用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时,应遵循医嘱,按照剂量服用,避免过
量或过频使用;同时要避免饮食上的刺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过度疲劳。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乌梅丸在治疗厥阴病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应用时需谨慎,遵医嘱用药,注意调理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经验体会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乌梅丸的功能主治与功效

乌梅丸的功能主治与功效

乌梅丸的功能主治与功效1. 乌梅丸的概述乌梅丸是一种中药丸剂,主要由乌梅为主要原料制成。

经过科学配伍和炮制而成,乌梅丸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

它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治疗各种疾病,并具有较好的疗效。

以下是乌梅丸的功能主治与功效。

2. 乌梅丸的主要功效•健脾开胃:乌梅丸具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

•止血生肌:乌梅丸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对伤口具有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适用于外伤出血、溃烂等皮肤病变。

•化痰止咳:乌梅丸对化痰止咳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痰多、痰黏稠等症状,适用于咳嗽痰多、气滞痰饮等肺脏疾病。

•润肠通便:乌梅丸可以润肠通便,缓解便秘,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排除体内积聚的废物和毒素。

•凉血解毒:乌梅丸可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各种症状,如疮疖肿毒、咽喉肿痛等。

3. 乌梅丸的适应症乌梅丸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消化不良:乌梅丸可以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缓解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外伤出血:乌梅丸具有止血作用,适用于各种外伤引起的出血,如刀伤、擦伤等。

•咳嗽痰多:乌梅丸对于改善咳嗽痰多、痰黏稠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便秘:乌梅丸可以润肠通便,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热毒症状:乌梅丸具有凉血解毒的作用,对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如疮疖肿毒、咽喉肿痛等有一定疗效。

4. 乌梅丸的用法和注意事项4.1 用法口服,每次3-5丸,每日2-3次。

4.2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乌梅丸不宜长期连续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请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不要超过剂量。

5. 乌梅丸的副作用乌梅丸一般情况下副作用较少,但个别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告知医生。

6. 结语乌梅丸作为一种中药丸剂,具有健脾开胃、止血生肌、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凉血解毒等功效。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治失眠案例
乌梅丸是一种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失眠。

以下是使用乌梅丸治疗失眠的案例:
患者李某某,男,46岁,云南罗平县人。

他诉入睡困难、凌晨1-2点易醒,多汗两年余,二便调,纳可,舌红苔稍白腻,舌中裂痕深,脉稍数。

诊断为“厥阴病”,给予乌梅丸加味治疗。

处方为乌梅配方颗粒50克,细辛配方
颗粒6克,桂枝配方颗粒10克,黄连配方颗粒9克,黄柏配方颗粒10克,当归配方颗粒10克,人参配方颗粒6克,花椒配方颗粒3克,干姜配方颗粒3克,淡附片配方颗粒6克,白芍配方颗粒10克。

患者服用中药6付后,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恢复正常。

患者L,女,38岁。

因家事思虑忧愁过度,渐至失眠两年余。

主诉入睡困难,半夜之后才勉强能睡,且眠浅多梦,怕冷,动则大汗淋漓,腰背酸痛,口干,晨起口苦,食欲不振,受凉后大便稀溏。

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

诊断为不寐-上热下寒属厥阴。

处方为乌梅丸加减——乌梅、细辛、桂枝、黄连、
黄柏等。

患者服用7付后精神焕发,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医生,第一天晚上喝第一煎后就有了睡意,一下就睡了四五个小时。

继续服用10付巩固疗效。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有类似症状或需治疗请以医生建议为准。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临床运用
作者:周水金
引子: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辩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为厥阴病主方,由乌梅、干姜、细辛、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功用温脏、补虚、安蛔。

临床上多用此方治疗胆道蛔虫、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症等。

新用及方解
其实乌梅丸可以通治一切寒热错杂、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虚之证。

方中姜、辛、桂、附、椒温中散寒,人参、当归补气养血,这一组药在于振奋中焦,恢复功能;黄连、黄柏解毒祛邪,乌梅酸涩止痢,这一组药在于祛其余邪,此种扶正与祛邪同用的配伍形式,照顾到了邪正两个方面,对于寒热错杂之证,用之颇为合拍。

在临床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将乌梅丸用于内科杂病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列数例如下:
病案1:月经不调案
患者,女,28岁,2013年12月8日门诊,患者新婚,准备怀孕,自诉月经紊乱1年,或1月来经一次,或2、3月一次,量少,颜色暗红,巅顶头疼,乏力,怕冷,腰部酸,四肢厥冷,恶心,泛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细,11月30-12月6日行经。

患者巅顶头疼厥阴;乏力、怕冷、腰部酸,四肢厥冷为阳气不足;恶心、泛酸、舌质红、苔黄厚腻为中焦有热,故辨证为寒热错杂,正
气亏虚。

予以乌梅15g、干姜6g、细辛3g、黄连6g、炮附子12g(先煎40分钟)、当归10g、黄柏6g、桂枝6g、党参15g、蜀椒3g。

日1剂,水煎服,服7剂而明显好转,共加减服用21剂,停药。

随访一年余,月经每月1次,不适症状消除,于2014年6月来电告知已怀孕月余。

病案2:真心痛案
患者,男,69岁。

2012年11月7日,以发作性胸骨后疼痛9天收入九江市某三甲医院,患者自诉9天前出现胸骨后疼痛不适,疼痛为热痛,伴气短胸闷,卧床休息10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未予以重视。

7天前中午上楼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休息8分钟左右缓解,当日晚8点再次发作一次,遂来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史13年,血压血糖药物控制较平稳。

入院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予以常规西药处理及宽胸理气中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最多1日发作5次,主管医师建议冠脉造影,予以支架植入,患者因恐惧拒绝,经友人介绍,笔者会诊。

诊时患者自诉左胸部疼痛,胸闷气短,全身乏力,畏寒怕冷,偶见恶心,泛酸,四肢厥冷,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

患者脉弦为厥阴病,症见胸阳不振,气虚血瘀,寒热错杂,当予以乌梅丸加减治疗:炙甘草15g、薤白10g、瓜蒌皮15g、丹参20g、乌梅15g、干姜6g、细辛6g、黄连6g、炮附子15g(先煎40分钟)、银杏叶30g、黄柏6g、桂枝10g、党参15g、蜀椒3g、黄酒30ml。

日1剂,水煎服,服2剂而明显好转,共加减服用14剂,患者不适症状消除。

后予以丹参、三七、红景天打粉少量口服半年,随访2年未见复发。

病案3:头痛案
患者,女,36岁,公务员,2014年10月8日出诊,患者自诉巅
顶部头痛2年余,间歇性发作,偶见恶心呕吐。

曾先后在九江市、南昌市多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治,均诊断为“神经性头疼”,经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近半月发作频繁,经友人介绍,来院求治。

来诊时:患者自诉巅顶头痛,表情痛苦,失眠,恶心欲吐,无发热恶寒,月经正常,问及病史降温时头痛加重,四肢不温,乏力,腰部酸,喜冷饮,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细。

患者巅顶头痛,脉弦,病位在厥阴;降温时头痛加重、四肢不温为体有寒;恶心欲吐、喜冷饮、舌淡红、苔黄稍腻为热;乏力、腰部酸、四肢不温为气虚正气不足,患者病机为阳气亏虚、寒热错杂,予以乌梅丸加减治疗:天麻10g、川芎12g、吴茱萸6g,藁本10g、乌梅15g、干姜6g、细辛6g、黄连6g、炮附子15g(先煎40分钟)、黄柏6g、桂枝10g、党参15g、蜀椒3g。

日1剂,水煎服,服3剂而头痛明显减轻转,共加减服用28剂,患者头痛症状消除。

临床体会
乌梅丸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正气不足的主方,诚如《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所云:“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

”笔者临床体会,疑难杂症,凡病机属寒热错杂、正气亏虚者,可以异病同治,随证加减,常可获奇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