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合集下载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陈瑞春《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一、方义分析《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方,是由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等组成。

方中附、桂、椒、姜、辛,其味辛温,连、柏性味苦寒,人参味甘而温,乌梅味酸,全方辛、甘、酸、苦四味具备,是一个调和寒热的良方。

《名医方论》说:“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

配黄连泻心而除烦,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

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肾则所归,肝得所寄,是固其本。

肝欲散,细辛、干姜以散之。

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

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人参调其中气。

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缓则治其本也。

”这是就乌梅丸的药物配伍面言。

具体地说“乌梅丸的功用,主治蛔厥,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即呕,常自吐蛔,手足厥冷,腹疼时作,并治久痢”等症。

笔者体会,由于乌梅丸是一个寒热并用方,因而其运用的特征应着眼于“寒热夹杂”的病机和证候,才能恰到好处。

临床上根据乌梅丸长于调和寒热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内、妇、儿科杂病,现综述如下:二、临床运用(一)治胆道蛔虫辽阳市第一医院,用乌梅丸为主治疗胆道蛔虫117例,有86例痊愈,有效率达81.2%,复发率7.6%,疗效尚满意。

株洲县人民医院外科治疗51例均服药1~3剂获愈,其中单纯型的以单味乌梅30―45g煎水内服。

若有便秘、腹胀者,则用安蛔止痛、理气通便法,药用乌梅丸去人参、附片、当归,加青木香、槟榔、大黄、使君子、苦楝皮,每日1剂。

合并感染以清里通便,驱蛔为主,在上方基础上再去桂枝、花椒,加银花、黄芩、栀子。

服法同前。

张乃恩用乌梅丸煎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服药2剂治愈者4例,3剂治愈者5例,4剂治愈者8例。

治愈率为60%,无效者8例。

福建福安地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收治47例,治愈占91%,好转占4%,1例复发,占2.5%,1例无效占2.5%。

邓亦贤以瓜蒌15g,薤白、半夏各10g,醋1杯冲服乌梅丸9g,每日1剂。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中医书友会第81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王付编辑/王超⊙ 校对/战士徐I导读:执简御繁,此之谓也。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研究与运用乌梅丸,只有从方药组成中深入地分析与探索,才能发现乌梅丸不仅是主治蛔厥证的重要基础方,而且也是主治诸多内伤杂病的重要常用方,只有懂得乌梅丸主治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才能更好的用活乌梅丸主治诸多疑难杂病,现将笔者临床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分析方药组成1.1静态分析归纳、分析与概括乌梅丸方药组成:①酸敛益阴药有乌梅、苦酒(醋);②苦寒清热药有黄连、黄柏;③辛热通阳药有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④补益气血药有当归、人参。

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是酸敛、清热、温通、滋补。

1.2动态分析研究、分析与总结乌梅丸组成用药:①乌梅、苦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酸能安蛔驱蛔作用,若主治久利证即发挥酸能收敛止泻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酸能滋补肝体作用;②黄连、黄柏,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苦能下蛔作用,若主治寒热错杂证即发挥寒能清热作用,若主治久利即发挥苦能燥湿止利;③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细辛,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辛能伏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辛能通阳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辛能温阳散寒作用;④人参、当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甘能动蛔诱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甘能滋补肝体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甘能益正祛邪作用。

2变化中选定方药用量用量主导方药功效,若是辨治蛔厥证,通常可用乌梅丸原方原量,若用汤剂可酌情减少方药用量;若是辨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辨治肝热阳郁证,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主次而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亦即确定方药用量务必与主治病变证机和病证表现切切相应。

如热重者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亦可酌情减少辛热药用量;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热药用量,或减少苦寒药用量;若正气虚弱甚者可加大人参、当归用量;乌梅用量必须因病变证机轻重而增减,治病用方定量贵在思路清晰,恰到好处,随机应变。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关键词】乌梅丸;厥阴病;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的厥阴病篇,附原文 338 条之下,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后世医家尊崇仲景,奉乌梅丸为治蛔之主方,如成无己、尤在泾。

但清代以来,诸多医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近代用于临床治疗疑难杂症者多有报导,尤其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更赞其为治疗疑难杂症的验方。

故现就其病机、立法、方义及临床应用讨论如下。

1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历代医家对这条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说热证的,也有说寒证的。

说热证的有成无已,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

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

……此热在厥阴也。

”说寒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

心中热痛而消渴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

阴中之阳,受迫而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饮食。

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之证。

如《医宗金鉴》说:“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

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

风火相煽,消灼津液,胃津不足,引水自救,故渴而多饮;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被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如再下之,则下利不止。

2 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正如陈修园所说:“肝病治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其“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

”柯韵伯说:“小柴胡为少阳主方,乌梅为厥阴主方。

二方虽不同,而寒温互用、攻补兼施之法相合者,以脏腑相连,经络相贯,风木合气,同司相火故也。

其中皆用人参,补中益气以固本逐邪,而他味俱不相袭者,因阴阳异位。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蒲辅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

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

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

”厥阴病寒热错杂,其方乌梅酸能制蛔,蜀椒、细辛且能散寒;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

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

其方桂枝、当归以温通营血,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在扶正一面,亦气血兼顾。

且当归、桂枝、细辛,即当归四逆之意;人参、附子、干姜,乃四逆加参之意。

合两种四逆以扶正,又有黄连、黄柏清泄君相之火。

蒲师认为:乌梅丸组方体现了张仲景所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和《难经》:“见肝之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理论,为调肝和脾之良方。

总之,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

蒲师又说:“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

”古今方书多列乌梅丸为杀虫剂的首方,与蛔厥有关之“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等等,有关报道甚多。

蒲辅周老师将乌梅丸扩展运用于其他杂证的治验十分丰富。

本文拟重点报道笔者如何运用这方面治验的个人医案和肤浅体会,以供读者参考。

例1 神经性头痛郭×,女,43岁。

苦头痛10余年,由内蒙古特来北京求治。

经数院检查为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

头痛阵发性加剧而难忍,伴心烦失眠,心悸易惊,昼夜多汗,耳鸣目眩,颜面时有烘热,全身关节疼痛,腰背痠痛怕冷,稍受微寒小腹即痛,白带多,妇科检查有附件炎。

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厥阴头痛,心肝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2克,花椒6克,黄连6克,干姜4克,细辛3克,黄柏9克,制附片6克,太子参9克,肉桂4克,川芎5克,吴茱萸2克,藁本5克。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厥阴病的方剂,临床上只要见到上热下寒所导致的头痛、心烦、口干咽燥、腹痛、腹泻、呕吐、手足厥冷等疾病均可应用,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的作用。

本方由乌梅、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人参、当归十味药组成。

在临床应用中,我使用最频繁的病症就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而且效果最显著,曾经有一个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每天潮热出汗7、8次,就算冬天都会汗流浃背,需要换衣服的,只服第一剂,潮热出汗就减至每天一次,而且程度大大减少。

其他如糖尿病、慢性胃肠炎、咳嗽(肝木刑金证型)等,效果也不错,不过使用前提要有寒热夹杂、上热下寒等征象。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

乌梅丸临床应用(二)乌梅丸临床应用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酸醋浸)、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组成。

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敛肝之真气,驱蛔下利。

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温阳而理气,疏木达郁,遵从《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治疗主旨。

肝虚不得疏泄,肝气不舒,郁火炽盛则易化火伤阴,又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泻火,下蛔而清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荣木。

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

乌梅丸临床应用较广,即使蛔厥证以外的疾病,临床只要抓住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孟某,女,28岁,2002年9月10日初诊。

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三年,加重一周。

患者于三年前因产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清洁中段尿培养示急性尿路感染,经自服抗生素不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

其后三年来常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

经肾孟静脉造影(IVP)检查排除泌尿系结石及尿道畴形,再用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后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其小便频数,清稀量少,伴有少腹冷痛拘急,胃院嘈杂泛酸,四肢发冷,倦怠乏力,大便溏滞不爽。

舌淡苔厚腻,脉沉细。

辨证为胃热肠寒。

予乌梅丸原方,服药三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缓解,原方再进半月,诸症皆除,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胃热肠寒,因为小肠分清泌浊,故患者表现出小便频数,清稀量少,大便溏滞不爽。

辨证符合虚实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有良效。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某,男,49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

诉反复腹痛、腹泻十余年。

三年前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现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每日大便五次左右,夹大量粘冻,便时少腹作痛,泻后痛减,伴有胃脘嘈杂、纳呆、四肢发冷、倦怠乏力,舌淡苔厚腻,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听听前期学员的心声来源:《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人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细辛六两(180g)、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当归四两(120g)、炮附子六两(180g)、蜀椒四两(120g)、桂枝六两(180g)、人参六两(180g)、黄柏六两(180g)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松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泻久痢。

(临床特点:痛、呕、烦、厥)阐释:伤寒脉微而厥,到了七八日肤冷,其人心里躁动不安,此为脏厥。

不是蛔厥。

蛔厥是其人应当吐蛔,让病人安静,可有时心烦,这是脏寒。

蛔到了膈上,故然烦,过一会儿又止住了,肚子寒冷,蛔怕冷向上爬故烦,爬不动了又止住了,吃了饭蛔又向上而呕,又烦,蛔闻到食臭味,又向上出,又烦,经常有蛔虫爬出来,这就叫蛔厥,蛔厥应当怎么办,乌梅丸主治。

乌梅丸不仅治蛔虫,还治久利不止。

此处主要进行了脏厥和蛔厥的对比,而应用乌梅丸的蛔厥,这里指出了它的三个特点:厥逆的程度较脏厥轻,一般不会过肘膝,更不会通体皆冷。

有吐蛔的病史不躁而烦,且时静时烦,得食而呕,有阵发性的发病特点。

方论选录:徐彬:“蛔厥,厥着逆也。

此与脏厥相类。

脏厥由无阳,蛔厥亦因脏寒不能自安而上入。

但邪有浅深,故脏厥则烦无暂安。

蛔厥则须臾得止,故首言当吐蛔,以见因寒而蛔不安,致蛔上入膈,非无膈而竟烦之比也。

”(《金匮要略论注》)柯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

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古今名医方论·卷三》)吕檫村:“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乃蛔得之。

”(《伤寒寻源》)张秉成:“治伤寒厥阴病,烦躁吐蛔等证。

至于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安之义,固理之所当然。

但乌梅丸之功用,未免小窥矣。

”(《成方便读·卷之四》)程应旄:“至于吐蛔为厥阴本证,则蛔厥可与阴阳不相顺接者,连类而明之也。

用乌梅丸名曰安蛔,实是安胃,并主久利。

见阴阳不相顺接,厥而下利之证,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方解: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

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祛寒,共为臣药。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干姜桂枝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且又可治久泻久痢,多呈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切中病机,故每可奏效。

服用注意事项:运用乌梅丸既要忌生冷食物,又要忌滑腻油物,更要忌有异味的食物等。

若未能遵循治病禁忌,常常会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实验研究:(1)研究发现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达到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能作用于肝脏,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能使胆汁排泄,改变胆汁排泄,改变胆汁的酸碱度,能使奥狄氏括约肌弛缓扩张。

(《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作用机制的实验报告》)(2)本实验说明乌梅汤有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使胆道蛔虫由胆道退回肠道,从而缓解症状,并有利于引流胆道的胆汁,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也有利于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可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乌梅汤对人体胆囊的作用》)治疗范围: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结石、慢性胃炎、慢性肠胃炎、慢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又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还可用于治疗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粘连不通等妇科疾病;更可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角膜炎、慢性咽炎等五官科疾病;均以疼痛剧烈、手足不温、舌质淡红、苔薄黄等临床表现为用方辨治要点。

案例解读:01坐骨神经痛、肠胃性关节炎案杨某,男,58 岁,河南郑州人, 2016 年6 月6日初诊。

有多年坐骨神经痛、肠胃性关节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遇冷加重,怕冷,倦怠乏力,腹痛,大便溏泻,口腻口苦,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筋骨凝滞证。

治当温通筋骨,清热燥湿。

给予乌梅丸与小半夏汤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4g,红参4g,附子 4g,花椒3g,生半夏 24g,生姜 24g,生甘草 10g。

6 剂。

以水800 ~ 1000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分钟; 第2 次煎煮 15 分钟; 第 3 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6月13 日二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有减轻,仍怕冷。

以前方变附子为生附子6g,桂枝10g,6 剂。

2016 年 6 月 20 日三诊: 怕冷较前好转,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又有减轻,大便溏泻基本消除,仍倦怠乏力。

以前方变红参 6g,6 剂。

2016 年 6 月 27 日四诊: 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又有减轻,未再出现腹痛,仍口苦口腻。

以前方变黄柏为 10g,6 剂。

药后两侧腰胯膝及全身关节疼痛较前进一步减轻,口苦口腻减轻; 再以前方治疗60 余剂,诸证悉除;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 5g,每日分早中晚服。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疼痛、遇冷加重辨为寒; 根据腹痛、大便溏泻辨为脾胃不和; 因口苦口腻辨为湿热; 因脉沉弱、倦怠乏力辨为虚。

以此辨为寒热夹虚,筋骨凝滞证。

方以乌梅丸温阳散寒,清热燥湿,益气补血,通畅筋骨; 以小半夏汤醒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2神经性头痛、面神经抽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案谢某,女,39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 7 月 8 日初诊。

有多年神经性头痛、面神经抽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头痛怕冷,面肌抽搐,因劳累加重,大便溏泻如胶冻黏液,肛门下坠,因受凉或食凉加重,倦怠乏力,口腔溃烂,灼热疼痛,口苦,舌质淡红,苔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证。

治当温阳清热,益气通阳。

给予乌梅丸、藜芦甘草汤与麻黄汤合方。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 6g,红参 4g,附子 4g,花椒 3g,麻黄 10,杏仁 15g,藜芦 2g,炙甘草 3g。

6 剂。

以水 800 ~ 1000mL,浸泡 30 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 40 分钟; 第2次煎煮 15 分钟; 第 3 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7月15日二诊: 头痛减轻,仍怕冷,以前方变制附子为生附子 5g,6 剂。

2016 年 7月22日三诊: 头痛较前又有减轻,大便溏泻次数减少,仍口腔灼热溃烂,以前方变黄连为12g,黄柏 10g,6 剂。

2016 年 7 月 29 日四诊: 头痛较前又有减轻,口腔灼热溃烂基本痊愈,以前方 6 剂。

2016 年 8 月 4 日五诊: 头痛基本消除,大便基本成形,仍有下坠,以前方变红参为 6g,6 剂。

药后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近 40 剂,诸证悉除;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 6g,每日分早中晚服,治疗 3个月。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怕冷辨为寒; 根据大便溏泻、受凉加重、倦怠乏力辨为虚寒; 因面肌抽搐辨为夹风; 因口腔灼热疼痛辨为热。

以此辨为寒热夹虚证。

方以乌梅丸温阳散寒,清热燥湿,益气补血,收敛固涩; 以麻黄汤宣发通窍,散寒止痛; 以藜芦甘草汤熄风化痰。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3子宫腺肌症案夏某,女,35 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 9 月 3 日初诊。

有多年子宫腺肌症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月经来临少腹疼痛如针刺,小腹少腹冰凉,每次服用西药缓解疼痛,否则痛苦难忍,心胸烦热,面痘较多,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薄黄白夹杂,脉沉弱。

辨为寒凝瘀阻夹热证。

治当散寒清热,益气化瘀。

给予乌梅丸与失笑散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25g,黄连10g,细辛4g,干姜6g,当归3g,黄柏4g,桂枝6g,红参4g,附子4g,花椒 3g,五灵脂10g,蒲黄 10g,炙甘草 10g。

6 剂,以水 800 ~ 1000mL,浸泡 30 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40 分钟; 第2 次煎煮15 分钟; 第3次煎煮若水少可酌情加水,煎煮 15 分钟。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每次服用 150mL。

2016 年 9 月 10 日二诊: 小腹少腹怕冷减轻,面痘未消,以前方变黄连为 12g,黄柏为 10g,12 剂。

2016年9 月17 日三诊: 月经来临,小腹少腹疼痛较前略有减轻,未服用西药可以忍受,面痘略有好转,以前方 12 剂。

2016 年 9 月 24 日四诊: 心胸烦热基本消除,仍有腹部怕冷,以前方变干姜、附子各为10g,20 剂。

药后月经来临少腹小腹明显减轻,未再服用西药,又以前方70 余剂后月经来临未再疼痛; 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经复查子宫腺肌症痊愈。

随访 1 年,未再复发。

用方体会:根据小腹少腹怕冷辨为寒; 根据心胸烦热辨为热; 因脉沉弱辨为气虚; 因舌质淡红夹瘀紫辨为瘀。

以此辨为寒凝瘀阻夹热证。

方以乌梅丸清热散寒,通阳止痛,平调寒热; 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04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案梁某,男,46 岁,河南郑州人,2016 年9月5日。

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病史,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 全身关节疼痛,怕冷怕热,关节僵硬沉重,大便溏泻滑脱不禁,因劳累加重,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

辨为寒热夹虚证。

治当散寒清热,益气固脱。

给予乌梅丸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合方加味。

药用: 乌梅 25g,黄连 10g,细辛 4g,干姜 6g,当归 3g,黄柏4g,桂枝 6g,红参 4g,附子 4g,花椒 3g,赤石脂 50g,禹余粮50g,炙甘草 1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