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乌梅丸临床新用

合集下载

老中医:乌梅丸的应用

老中医:乌梅丸的应用

乌梅丸的应用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馁弱,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肝阳馁弱,则肝用不及,失其升发、疏泄、条达之性,因而产生广泛的病证。

(一)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人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皆赖肝之春生少阳之气的升发疏泄。

犹自然界,只有春之阳气升发,才有夏长、秋收、冬藏。

无此阳,则生机萧索,生命过程必将停止、终结。

2.调畅全身之气机。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周身气机之调畅,皆赖肝之升发疏泄。

百病皆生于郁,实由肝郁而发。

肝阳虚,肝即郁,木郁而导致五郁。

当然,五郁有虚实之分。

3.人身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精的排泄、月经来潮、浊物排泄等,皆赖肝的升发疏泄。

4.木能疏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5.调畅情志。

肝藏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与人之情志紧密相关。

6.肝藏血,调节周身之血量及血的循行。

6.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7.肝经所循行及络属各部位的病变。

8.奇经八脉皆附隶肝肾,故奇经病多与肝相关。

9.肝为罢极之本。

肝具广泛功能,故肝失舒启、敷和之性,则必然影响上述各项功能,产生广泛病变。

而厥阴篇中只限于肝阳馁弱而产生的寒热错杂之病变,实为肝病的一小部分,并非肝病之全部。

如肝热生风,内窜心包,下汲肾水,入营入血及真阴耗竭等,皆未论及。

温病补其不足,实为仲景之功臣。

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上述各项功能失常,皆可用乌梅丸为主治之,因而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二)乌梅丸的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

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

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

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寒热并用,是治久利的不二选择。

在肿瘤临床碰到的腹泻我基本上是以乌梅丸取效。

有个女儿为其母肺癌求治,主要是在某医院住院1年左右,每昼夜十几次腹泻最为医患头痛。

六经病欲解时及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六经病欲解时及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炒白芍15g
檀香15g 丹参15g 乌梅38g
细辛3g
桂枝6g 黄连12g 当归6g
川椒3g
干姜3g 制附子3g 黄柏9g
车前子(包)9g
4.欲解时应用案例(1)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厥阴病欲解时,尤其“丑”时在厥阴病诊治过程的 重要性。如果见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多在“丑”时,即半夜1-3点,不 论何病,即可放胆使用乌梅丸。兹举案例如下: 案例⑴:胸痹案 患者,曲某,女,25岁,于2014年7月18日,因间断性发作心前区灼痛半 年余就诊。自述心前区灼痛多于夜间1-2点加重,伴胸闷、畏寒肢冷。西医 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舌尖红,苔黄腻,右关脉弱,左关弦细。初 诊:予乌梅丸原方:
欲解时的概念
欲解时:指有利于病邪解除的时机。 各家大都被“欲解”束缚,对“欲解”不解甚而症反
加重,或在“欲解时”突然出现一些病症的情况未能 深入思考。“欲解时”而病症自解的情况临床并不常 见。研究《伤寒论》者对此多置而不论。
六经病“欲解时”实为“相关时”
六经“欲解时”提出的是和三阴三阳相关的时间节点 问题。顾植山对六经病“欲解时”的独到见解为“相 关时”。“相关时”不是“必解时”,可以“欲解” 而“解”,也可以“欲解”而“不解”,还可能因 “相关”而在该时间点出现一些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
慢性病群体
寒热虚实错杂
西医干预
乌梅丸
社会环境 饮食起居
厥阴病的脉证提纲及乌梅丸条文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 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

乌梅丸(内附精选案例)仲圣五师弟秦中佑仲圣五师弟 2019-12-12 00:00乌梅丸方歌: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

相关条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组: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蘖(六两)煎服方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应用医案乌梅丸治疗脑部毛细血管堵塞患者:女年龄:35岁初诊日期:2016年10月3日主诉:小产后,严重畏寒怕冷五年。

口苦口渴,心慌气短,晨起第一件事先呕吐,吃饭吃多吃少都会胃疼。

便溏带血。

月经淋漓不尽,每月最少十多天。

头部像是盖着帽子一样,不清醒。

记忆力差。

平日不敢出门,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

检查脑部毛细血管堵塞。

查体:苔白,脉细微。

辨证:厥阴寒化症处方:乌梅丸方组:乌梅45g 细辛30g 干姜45g 黄连15g 制附片30g 当归15g 黄柏15g 桂枝30g 党参30g 川椒30g剂量:七剂煎服方法:水开再煮三十分钟,分三次一天热服。

复诊:症状减轻百分之七十,再开原方十五剂巩固。

随后电话回访,痊愈。

乌梅丸本质:肝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之症。

乌梅丸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病例1:傅某,女,55岁乳腺癌术后。

入睡困难,夜卧易醒,多于凌晨2点醒,且醒后不易再睡,左肩痛,后背痛,食后两胁胀痛不适,口干,晨起口苦。

舌淡苔薄,脉沉弦细,左关按之无力略滑。

辨证:少阳厥阴合病。

方药:乌梅丸加龙胆草、牡蛎、酸枣仁、元胡、夜交藤、鸡血藤。

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

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

研究2023-11-09•引言•乌梅丸的成分与药理作用•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与治疗现状•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研究目•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与不足•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传统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乌梅丸是传统中医药的经典方剂,具有收敛、化痰、止咳等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内容选取符合标准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给予乌梅丸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乌梅丸和常规西药治疗。

试验流程受试者筛选、基线调查、随机分组、给药治疗、观察随访、数据整理及分析。

主要指标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药物安全性评价等。

02乌梅丸的成分与药理作用具有收敛、止渴、止咳等功效,是乌梅丸的主要成分之一。

乌梅具有收敛、止汗、补肾等作用,可增强乌梅的止咳效果。

五味子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作用,可缓解呼吸道痉挛,促进痰液排出。

桂枝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等作用,可辅助其他药物缓解呼吸道症状。

甘草乌梅丸的成分组成乌梅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止咳作用乌梅丸中的多种成分均可抑制咳嗽中枢,具有明显的止咳作用。

平喘作用桂枝和五味子中的成分可以舒张支气管,缓解哮喘症状。

抗炎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和乌梅中的有机酸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呼吸道炎症。

03舒张支气管桂枝和五味子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舒张支气管,缓解哮喘症状。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机制01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乌梅丸中的某些成分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减少咳嗽次数。

02调节免疫功能乌梅丸中的某些成分可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呼吸系统疾病。

乌梅丸运用经验

乌梅丸运用经验

乌梅丸运用经验
- 小儿久泻:乌梅6-9g,川椒目2-5g,桂枝(或肉桂)1.5g,附子1.5-3g,细辛2-3g,干姜1.5-3g,川黄连1-2g,黄柏3-6g,党参6-12g,当归6-9g。

主要治疗儿童泄泻迁延不愈,症状包括便下黏冻、脓血,少腹或脐侧疼痛,进食生冷则泻甚,舌苔薄白质红,脉弦细。

辨证属于肝脾失调、寒热夹杂,多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根据病情,还可以进行加减,如舌淡苔白加吴茱萸,舌苔厚腻加苍术、川厚朴、山楂,腹痛较甚加白芍,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禹余粮,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陈皮等。

- 脉弦按之无力:肝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始萌而未盛,若气至而未及或六淫七情戕伐阳气,易致肝寒气馁,脉弦无力而懈惰。

此时当用乌梅丸来充盈肝脏阳气,改善弦脉无力的症状。

以上是乌梅丸的一些运用经验,仅供参考。

在使用乌梅丸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

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它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乌梅丸主要由君臣佐使药物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各不相同,其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也因此而有所差异。

下面将详细阐述乌梅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及其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乌梅丸方剂的组成。

乌梅丸的君药是乌梅,它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的作用。

乌梅的酸涩性能够收敛肠道,起到止泻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凝血止血,对于一些出血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丸的臣药是黄连,它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黄连寒凉性能,可以清热燥湿,对于一些湿热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佐药是薄荷和大黄,薄荷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宣肺的作用,而大黄则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药味,乌梅丸方剂在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方面有所不同。

乌梅的涩肠止泻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等病症时有良好的效果。

黄连的清热燥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湿热病症如痢疾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

薄荷的疏风解表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风寒感冒等病症时有一定的疗效。

大黄的泻下通便作用,使得乌梅丸在治疗便秘等病症时有显著的效果。

乌梅丸方剂的重要性在于其中的君臣佐使药的合理配伍。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发挥出更好的疗效。

君药乌梅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而臣药黄连则能够清热燥湿,佐药薄荷和大黄则能够辅助乌梅和黄连的功效。

这种配伍方式使得乌梅丸方剂在治疗相关病症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乌梅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其君臣佐使药物的合理配伍使得其具有涩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等多种功能作用。

乌梅丸在治疗脾虚泄泻、湿热病症、风寒感冒、便秘等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君臣佐使药的配伍对于中药方剂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

因此,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乌梅丸临床应用体会
按 :患 者 完 全 符 合 厥 阴病 之 病 机 。 仅 五 付 药 ,患者 就 改善 症状 ,血糖 恢 复 正 常 ,实 出笔 者 意 料 。后 来 思 索 :血糖 高可能与 胃热 消谷 、增加 了血 糖 来路 有 关 ,用 乌梅 丸之 黄连 、黄柏 清上 热 (胃热 ),使食 欲 正 常 ,故血 糖 亦 降 至 正 常 。 3 复 发 性 口腔 溃 疡
指导 老 师

(本 文 校 对 :庞 春 渝 收 稿 日期 :2009—11—09)
涂某某 ,女 ,43岁 ,2009年 4月 12日初 诊 。患 者 平 素 四肢 怕冷 ,秋冬 尤 甚 ,口腔溃 疡 反 复 发生 ,此 起 彼 伏 ,说 话饮 食均受 影 响 ,疼痛 异常 ,诊见 :舌 面 、唇 内 、口 腔可 见绿 豆 、黄 豆大小 溃疡 ,大便 二 日一次 ,小 便清 ,舌 红 ,少 苔 ,脉 微 数 。证 属 上 热 下 寒 ,方 用 乌 梅 丸 :乌 梅 30g,细辛 5g,桂 枝 10g,黄连 12g,黄柏 10g,当 归 15g, 人 参 lOg,花 椒 5g,干 姜 10g,黑 附 片 30g(另 包 先 煎 2 小 时 ),7付水 煎 服 。 二诊 :患 者 疮 面 缩 小 ,疼 痛 缓解 , 四肢 冷好转 ,守方 调理 月余 而愈 。随访 至今未 发 。
喻某 某 ,女 ,45岁 。2009年 4月 2 日初 诊 。患 者 有系统 性红 斑狼疮 20余 年 ,予 以西 医 治疗 (激 素 和 凉 血解毒 消斑 中成 药 )。10年 前 出现 血糖 、尿 糖 升高 ,确 诊为 2型糖 尿 病 ,用 胰 岛 素治 疗 ,每 日总 用 量 35U左 右 。多年来 ,患者 经 常少 腹 疼 痛 ,诊 断 为 附件 炎 ,间 断 在 药店 自购抗 生 素治疗 。10余 年 前 ,患者 出现上 半 身 怕 热 ,下 半身 发凉 症状 ,夏 天睡觉 时 ,上 半身 发热汗 出 , 需 开 电扇 ,下半 身要 盖 毛毯 ,冬 天下 半身要 盖好 几层 棉 被 ,上半 身则 盖薄 薄一 层 ,如 果 盖 一样 厚 ,上半 身 则 燥 热难耐 。患者 在 多家 医院求 治 ,无 法 明确诊 断 ,非 常苦 恼 。诊 见 :面色 晦 暗 ,额 头汗 出 ,纳 可 ,时 腹胀 ,双 下 肢 冷 痛 ,睡 眠 差 ,大 便 二 三 日一 次 ,小 便 清 ,舌 淡 ,苔 薄 ,脉 沉 微 。证属厥 阴之上热 下寒证 ,方 用乌梅 丸加 味 :乌 梅 30g,细 辛 5g,桂 枝 l5g,黄 连 10g,黄 柏 10g,当归 15g, 人 参 10g,花 椒 5g,干 姜 20g,黑 附片 30g(另 包 先 煎 2 小 时 ),砂 仁 10g(打后 下 ),白术 15g,茯 苓 10g,炒 白芍 15g。7付 ,水 煎 服 。二 诊 时 ,患者 上 热 下 寒证 明显 好 转 ,效不更 方 ,逐 步 将 附子 加 量 至 60g。服 药 月 余 ,上 热 下 寒 证 消 失 ,上 下 能 盖 一 样 厚 。 上 热 下 寒 证 逐 渐 好 转 的同 时 ,患 者 血 糖 亦 逐 渐 下 降 ,胰 岛 素 逐 步 减 量 到 15u。随访 半年 未复发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燕:乌梅丸临床新用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物组成。

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从药味上讲,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有甘味的人参、当归,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可谓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

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

笔者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蛔厥及寒热错杂厥阴病的同时,也将其广泛运用于其它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兹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偏头痛
李某,男性,49岁,1996年12月10日初诊。

患者偏头痛4年,每因劳累而诱发,痛时连及耳目,伴眩晕、心烦、失眠,背微恶寒,四肢不温,舌红苔白,脉弦。

脑电图、脑血流图、CT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曾服正天丸、镇脑宁、安神补脑液等,效果均不佳。

分析证情,患者头痛,连及耳目,伴心烦、失眠,是相火郁于内,背微恶寒,四肢不温是阴寒之象,与厥阴寒热错杂之证甚合。

处方:乌梅12g、黄连10g、附子10g、黄柏12g、当归10g、党参15g、花椒10g、桂枝10 g、干姜10g、细辛3g、川芎15g、蔓荆子15g。

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2周以巩固疗效。

胃脘胀满
王某,女性,36岁,1997年5月26日初诊。

患者胃脘胀满不适1个月,生气后加重,伴纳差,心烦, 大便干,舌红黄,脉弦。

X光、B超、肠镜均未发现异常。

曾服用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效果均不佳。

此病为厥阴肝旺,夹少阳相火侵凌阳明中土,致土虚而失升清降浊之职,浊气上逆则生胀,宜用乌梅丸。

乌梅丸可以从整体上综合调节土木失和的证候。

《神
农本草经》谓“乌梅能下气”,《肘后方》谓乌梅可救治“心腹胀痛”。

处方:乌梅45g、细辛3g、干姜10g 、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0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5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服,2剂后胀满明显减轻,继服5剂,胀满等症状完全消失。

崩漏
隋某,女性,41岁,1981年5月12日初诊。

患者经血非时而下3个月,血色鲜红,伴心烦,腹痛,四肢不温,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

曾服用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方加减化裁, 效果均不佳。

因患者有四肢不温之寒证,又有心烦、大便干、小便黄等热证,故试投有寒热互济之功的乌梅丸。

处方:乌梅炭30g、炮姜10g、细辛3g、黄连10g、当归15g、附子10g 、花椒10g、桂枝10g、人参20g、黄柏10g。

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崩漏量明显减少,继服1个月,诸症消失。

顽固性瘙痒
刘某,女性,68岁,1999年11月21日初诊。

患者全身皮肤瘙痒1个月,加重1周,夜间尤甚, 伴畏风、心烦,动则汗出,大便干,小便赤,舌红苔白,脉弦。

曾服用抗过敏药物及疏风解表凉血等中药,效果不佳。

此病为卫阳不足,复感风邪,郁久化热,正邪交争,寒热错杂所致,当用乌梅丸。

处方:乌梅15g、细辛3g、干姜10g、黄连10g、当归15g、附子6g、花椒6g、桂枝10 g、人参15g、黄柏6g、黄芪15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诸症有所减轻,继服1 周,诸症消失。

眩晕
王某,女性,35岁,1996年4月18日初诊。

患反复发作性头晕2年,加重1周,每因劳累而诱发。

伴口苦咽干,时有恶心、纳差,四肢不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红苔黄,曾服温胆汤、镇肝熄风汤等方,均无效。


患者呈现上热下寒,正虚邪实之证。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而乌梅丸寒热并用,扶正祛邪,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夹杂之证,故选用之。

处方:乌梅10g、细辛3g、干姜6g、黄连10g、黄柏6g、当归15g、附子6g、花椒10g、桂枝10g、人参15g。

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后症状有所减轻,继服2周, 诸症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