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学习]右侧脑室—过渡型脑膜瘤
颞顶叶脑肿瘤病历

颞顶叶脑肿瘤病历患者:李先生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头痛、视物模糊、晕厥现病史:患者李先生45岁,因头痛、视物模糊、晕厥等症状于近期前往医院就诊。
患者回忆起来,从一个月前开始,他时常感到头部隐隐作痛,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痛感更加明显,甚至会影响他的睡眠质量。
在头痛的同时,患者还发现自己的视物模糊,尤其是在远处的物体看得不是很清楚。
最让他担忧的是,最近一次在家中突然晕厥,导致他被送往急诊抢救。
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患者右侧颞顶叶位置有一颗直径约5厘米的肿瘤。
既往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平时作息规律,饮食清淡,无不良嗜好。
个人史:患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工作勤奋负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家庭和睦,妻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正在上小学。
家族史:患者无家族史,父母健在,兄弟姐妹无类似疾病。
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mmHg。
神经系统查体发现右侧颞叶区有明显叩击痛及感觉障碍,右侧视力下降,右侧轻度偏瘫。
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右侧颞顶叶位置有一直径5厘米的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呈低信号。
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诊断:右侧颞顶叶肿瘤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生活状况,我们决定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将会在近期进行,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同时配合康复治疗,尽快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随访计划:手术后患者将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肿瘤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保障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
同时,我们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
结语:颞顶叶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李先生在手术后,经过密切观察和康复治疗,逐渐恢复了健康。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身体健康,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类似疾病的发生,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脑膜瘤治疗指南,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种?

脑膜瘤治疗指南,脑膜瘤治疗方法有几种?提及肿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许多人眼中是“不治之症”,也没有人会喜欢它。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的,有时候它确实离我们很远,但有时候,却离我们很近。
常年遭受颈痛折磨,查出脑膜瘤时,已占位90%57岁的的苏珊(化名)多年来一直遭受着颈部疼痛的折磨,后来走路步态也开始出现问题,随后到了当地知名的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INI)进行检查。
神经学检查显示中度步态共济失调,但无局灶性缺损。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右侧巨大的前外侧脑膜瘤。
下脑干在大孔处被极大程度压缩,肿瘤占据了90%以上的可用空间(图1A-D)。
苏珊轴位(A)、冠状位(B)和矢状位(C)磁共振成像和(D)术前大孔水平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膜瘤(Meningiomas)是十分常见的颅内肿瘤,80%为良性,占颅内肿瘤的13%左右,仅次于胶质瘤居第二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5岁。
脑膜瘤长在脑膜上。
从外向内数,除了我们肉眼可见,可感知的头发、皮肤、颅骨之后,就是脑膜了。
我们的脑膜分为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膜瘤主要长在蛛网膜上。
由于脑膜瘤的生长部位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紧密相连,临床表现多以视力、视野障碍为首发症状,如不及时治疗,肿瘤增长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压迫视神经甚至可以出现失明。
除视力症状之外,患者还可出现头痛、精神症状等。
脑膜瘤怎么治疗好?手术是优选目前脑膜瘤的治疗主要还是手术、放疗、化疗方式。
其中手术是首要的选择,一般良性的脑膜瘤手术切除干净就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手术主要是根据患者脑膜瘤的,发病位置以及生长特点来进行判断。
由于发病位置的和生长的具体情况都会出现特定差异。
因此在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粘连要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实施手术。
脑膜瘤手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要达到高切除率,一个丰富经验、技术高超的医生是尤其重要的,否则切除率不高,是很容易复发的。
另外放疗、化疗在治疗肿瘤上,都是十分常见的诊疗方式,但是一般只能达到控制的效果,很少能达到彻底治愈,所以手术切除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也是大多数患者的优选。
脑膜瘤病例回顾分析一例

缪飞, 展颖, 沈天真,等.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2):81-84. 韩路军, 张雪林, 邱士军,等. MRI对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12):1946-1948.
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听神经瘤极少真正发自听神经,而
多来自前庭上神经,其次为前庭下神经
良性肿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多见于成年人,高峰在30~50
岁,20岁以下者少见。
万水治, 史玉振, 童明敏,等. 3.0T磁共振成像对听神经瘤的诊断及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对照分析[J]. 医学研究生学 报, 2013, 26(2):164-167.
现耳鸣,听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出现咀嚼肌萎缩和
瘤内脂肪变性为其特征性改变。 影像学上三叉神经瘤呈哑铃状,跨颅脑中、后颅窝生长 为特征性表现,影像特征与听神经瘤相似,但无第7、8对脑 神经束增粗。
三叉神经的解剖定位是诊断神经鞘瘤的关键。
相关引用
1. 缪飞, 展颖, 沈天真, et al.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2):81-84.
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
临床以桥小脑角综合征和颅内压增高征为主要表现。 早期 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出现耳
聋。耳鸣可伴有发作性眩晕或恶心、呕吐。
中期 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
泌减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
晚期 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 表现。
结果:15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平均33岁,其中女性14例(14/15),男性1例(1/15)。
肿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本组14例(14/15),侧脑室体部1例(1/15)。
例病理均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12例(12/15),纤维上皮型1例(1/15),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1/15),过渡型1例(1/15)。
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85-02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胶质瘤而居第二位,为颅内最常见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其中侧脑室脑膜瘤较少见,但却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室内肿瘤[1]。
笔者收集了15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整理了2009年至2012年进行MRI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例,女14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而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MRI资料。
1.2 检查方法采用1.5T或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均行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增强扫描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注射流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
9例行DWI,采用SE-EPI序列,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行横轴面成像,扫描参数为:TR7000ms,TE80ms,b值取0s/mm和1000s/mm,矩阵128×128。
脑膜瘤ppt课件

精选ppt
12
(2)术前准备
影像学资料,除了一般的CT扫描,对颅底脑膜瘤做 MRI +C扫描,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估 计术后可能发生的神经功能损害。
血供丰富的脑膜瘤,DSA是必不可少的,或 MRA/MRV,了解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可栓塞 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确定能否结扎或切除主 要静脉窦。
4
许多病人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 肿瘤因部位不同,可以有视力、视野、嗅觉、言语、 听觉、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等不同的表 现。
凸面脑膜瘤常以癫痫和进行偏瘫为首发表现。额部 或顶部脑膜瘤可多见局限性癫痫,临近颅骨脑膜瘤 常可造成颅骨受压变薄,或者骨质破坏。而颅底脑 膜瘤典型表现为颅神经功能障碍。
精选ppt
10
Simpson分级 I级切除:肿瘤全切,受累硬脑膜、颅骨切除。 II级切除:肿瘤全切,受累硬脑膜电灼处理。 III级切除:肿瘤近全切,受累硬脑膜、颅骨未处理。 IV级切除:部分切除。 V级切除:活检。
精选ppt
11
(1)手术适应症 局限性生长的肿瘤,病人情况允许手术者; 复发肿瘤,病人情况允许手术; 有神经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者; 合并颅高压者; 合并脑积水者; 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相关检查】
1.影像学检查
精选ppt
5
(1)头颅X线平片:①肿瘤区颅骨增生变厚,或骨质破坏;
②颅骨的血管压迹增多,脑膜动脉沟迂曲增宽。
(2)脑血管造影:在CT应用之前,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膜瘤 的传统重要手段。随着今年DSA和超选择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 对证实肿瘤的血管结构、肿瘤富裕血管的程度、主要血管的移 位、及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静脉窦的开放程度(决定术中是 否可以结扎)提供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也术前栓塞供血 动脉,减少术中出血。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发病机制• 4 病因• 5 流行病学•脑膜瘤 - 概述儿童脑膜瘤 X光图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
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
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
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
(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
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
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
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
[1]按其病理学特点分为以下各型:内皮型或纤维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一般将前5种归类于良性脑膜瘤的范畴,以血管型脑膜瘤最常发生恶变,多次复发者亦应考虑恶变可能。
脑膜 瘤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1)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 状。
(2)脑脊液白细胞>10×106 /L ,外周血白细胞 >10×109/L。
(3)脑脊液中糖定量<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 (4)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满
脑膜瘤的定义
“脑膜瘤”这个概念是由Harvey Cushing于1922年提 出,用于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的良性肿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占脑肿瘤的10%-15%,是颅内常见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胶质瘤。
儿童低于0.3/10万,成人为8.4 /10万。
脑膜瘤好发于女性,男与女之比为1:2。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是综合治疗。
即先手术切除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肿瘤则应 用介入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控制。
谢谢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2~27·59%。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以手术后3~7d为最 多。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常与 颅内原发疾病一起加重患者病情,治疗困难,死亡率 高。
是否脑室外引流?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短?
有脑室外引流管留置,且留置时间>2周者颅内感染 几率明显提高。
降低感染率手段 引流的时间:1周内,最长≤2周。
引流管引出口:不能在原切口处直接引出,因在头皮下潜
行约1~2cm后在原切口旁引出,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引流瓶放置高度:适当,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增加感染
可能。
引流管冲洗:适时可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引流管, 不冲
洗脑内段。操作要得当。
拔管时关闭引流管阀门,拔除后及时缝合拔管处头皮。
脑膜瘤病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例脑膜瘤病例。
脑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膜和脑膜间隙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
本病例患者女性,4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
以下是我对这一病例的详细报告。
一、病例简介患者,女,45岁,主因头痛、恶心、呕吐1个月入院。
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伴有恶心、呕吐,无发热、意识障碍等。
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部CT检查,提示脑膜瘤可能。
为进一步治疗,患者转入我院。
二、临床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颈软,无抵抗,Ker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
2. 头部CT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内侧见一约3.0cm×3.0cm×2.0cm大小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周围水肿明显。
3. 头部MRI检查:T1加权像上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强化,病灶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带。
三、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额叶脑膜瘤。
治疗方案如下:1. 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2. 术式选择:全麻下左侧额叶脑膜瘤切除术。
3. 术后治疗: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神经营养等治疗。
四、治疗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脑膜瘤。
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总结本病例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入院,经头部CT、MRI检查诊断为左侧额叶脑膜瘤。
通过全麻下左侧额叶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缓解。
这例病例提示我们,对于脑膜瘤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同仁的聆听!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学习]右侧脑室—过渡型脑膜瘤
影像书店
新书推荐
常见脑室肿瘤
•室管膜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星形胶质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癌)
•脑膜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鉴别诊断
一、室管膜瘤
²起源于室管膜,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
²50%发生在5岁以下,幕下占60%-70%,特别是多来自第四脑室;幕上占30%-40%。
²病
理特点为肿瘤常位于脑室周围或脑实质内,多呈实性,囊性变常见,出血少于14%,50%的肿瘤内有钙化,肿瘤细胞脱落可随脑脊液向他处转移种植。
CT表现:
①平扫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
②肿瘤位于第四脑室时,一般在瘤周可见残存的脑室;呈带状或新月形局限性脑脊液密度区,幕上肿瘤常发生在脑室周围,多位于顶、枕叶。
③20%肿瘤有钙化,呈单发或多发点状,幕下者多见,幕上少见。
④肿瘤常有囊性变;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强化。
⑤可发生阻塞性脑积水。
⑥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侧脑室周边可见局灶性密度增高块影或条状密度
增高影。
MR表现:
①脑室内或以脑室为中心的占位性病变,T1加权为略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
②脑室内的病变边缘光滑,周围水肿轻微
③常见大片样囊变、出血和钙化。
④大多数病变强化明显,少数轻微强化。
⑤可沿脑脊液途径种植转移。
⑥局限性阻塞性脑积水。
二、室管膜下瘤
•较为罕见、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
•40~60岁好发,大多无症状,但当肿瘤阻塞脑脊液通道时则产生临床症状
•可发生于脑室系统通道上的任何部位,但以侧脑室和第4脑室最为常见
•幕上者钙化相当少见,而幕下者钙化很常见
•幕上者血供差,大的肿瘤还经常可以见到陈旧性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
影像表现:
² 幕上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孟氏孔附近,CT平扫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很少显示钙化及坏死;MR 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其内可见多数微囊状更低信号区,肿瘤飘浮于侧脑室中;T2WI示肿瘤呈均匀高信号;CT、MR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征象。
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发病率占结节硬化病人的10~15%²发病年龄小于20岁
•部位:好发于侧脑室前角及孟氏孔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瘤内常见灶性钙化,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均匀性强化,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脑积水。
MR 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明显强化,瘤内钙化伴室管膜下异位结节钙化为其特征性。
四、脑室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
•部位:以侧脑室三角最常见,偶见于第三脑室近孟氏孔区。
•年龄:好发发病高峰为40-70岁,男/女=2:1
CT:多呈高密度,边缘光滑均匀一致的强化团块,可有钙化。
肿瘤多由脉络膜动脉供血,增强可见粗大的脉络膜动脉向肿瘤供血。
MR:表现为轮廓清楚,T1一般是低信号,有明显的增强效果,但其信号可受血管密度、钙化、囊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均匀状。
恶性者可侵犯脑组织。
五、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三、四脑室周围,约1/2位于视交叉/下丘脑,1/3位于小脑蚓部或小脑半球,其次为脑干和基底节区;偶见于大脑半球,位于大脑半球者常见于额叶,其次为脑室内和室管膜下。
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肿瘤表现不同。
平扫时结节为等或低密度影。
实性肿瘤常呈等或略高密度,也可为低密度。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般没有出血和坏死。
实性者多呈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少数无强化。
T1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均为
低信号,囊性部分信号更低。
T2WI囊性部分和实性部分都为高信号。
六、脉络丛乳头状瘤
•·起源于脉络膜丛上皮
•成人常见于四脑室,儿童常见于侧脑室三角区,以四脑室最常见。
•良恶性者都可侵犯脑室外脑实质,皆可沿脑脊液种植。
影像表现:
CT平扫:肿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四脑室。
多为等或高密度肿块,少数为低或混杂密度。
肿瘤边界清楚,边缘不规则,呈轻度分叶状。
约1/4可见钙化。
因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而表现为脑积水。
增强:肿瘤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为清楚。
MR平扫: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与脑质等信号。
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脑脊液可渗到乳头之间使肿瘤呈'花瓣'状。
有时还能看到肿瘤血管蒂的流空信号。
肿瘤较大时可有脑积水表现。
增强:肿瘤强化明显。
七、中枢神经细胞瘤
•少见的颅内肿瘤,为良性神经元肿瘤
•年龄:好发于年轻人
•部位:多位于透明区,Monor氏孔区,以一侧为主向对侧生长
CT显示钙化、囊性变和MR显示血管流空及大小不等低信号区,对诊断有帮助。
CT 平扫肿瘤稍高密度,轻中度强化;MR呈稍长或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可有轻度到明显强化;DSA可显示肿瘤染色。
肿瘤边界清晰,一般无瘤周水肿以及肿瘤侵入脑实质的征象。
八、转移瘤
室管膜下转移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
CT表现为脑室周围略高密度带状影。
增强:室管膜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
MRI平扫:多数转移呈长T1 长T2信号。
增强:为均一结节状强化或环状。
感谢益都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李媛媛提供病例;安塞县人民医院高海峰主持读片
觉得不错,请点右下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