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脑膜瘤

合集下载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光镜下表现为单层或柱状立方上皮细胞围绕血管呈均一乳头状排列,无 明显核异形及核分裂相。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脑 膜瘤 发 病率 更 低 ,但 多数 位 于侧 脑 室 内_ 3 _ 。本组
病例 较少 未有 明显 差异 。
形均质 高密度或稍 高密度影 ,2 向同侧枕 角延 例 伸 ,1 主要位 于颞 角 ,另有 2 累及侧脑 室体 例 例
部 ;1 见 点状 钙化 ,同侧 脑 室颞 角 和枕 角不 同程 例 度 的扩 大 ;4例肿 瘤 周 围脑组 织 有 低 密 度 水 肿 带 , C T增 强 扫描 后 中度 强化 ,2例病 灶 中心 强 化 不均 。 MR 表 现 为 ,T WI 病 变 侧 侧 脑 室 受 压 与 移 位 , I 1 呈
月 21 00年 1 月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治疗侧脑室脑 1 膜瘤患者 1 例 ,现就诊断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法 1一般 资 料 :本 组 1 例 ,男 5 . 1 例 ,女 6 。年龄 1 ~ 2 ,平均 4 .岁。病程 例 3 6岁 1 2 7 个月 6 年。病灶位 置 :左侧脑室 7例 ,右侧脑 室 4 ,其 中位 于侧脑 室三角区 8例 ,三角区累 例 及枕角 2 ,颞角 1 ,体部 2 例 例 例。 2 .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不 同程度 的阵发性 头 痛 ,以胀 痛 为 主 ,部 位 不 定 ,以 双额 或颞 侧 多 见 ,部分 头痛 与体位有关 ;恶心呕吐 5例 ;视物
对 肿瘤的逐渐生长有代偿作用 ,局部症状 出现较
少 ,早 期 缺乏 定 位 体 征 ,一 般 病 程 较 长 。肿 瘤 生
长较大时将产 生 占位效应 或影 响脑脊液循环 引起 高颅压症状 和周 围脑组织受压症状 ,表现为进行 性 加重的头痛和视乳头水肿 ,由于肿瘤在脑室 内 有一定活动度 ,因而可产生活瓣 作用 ,尤其是位
脑室脑膜瘤来源于异位至脉络丛 、脉络组织及侧 脑 室壁 的蛛 网膜 细胞 Ⅲ ,属 少见 的脑 膜瘤 ,由于 三 角区的脉络丛丰富 ,所以 7 %~ 0 0 8%的侧脑室脑膜 瘤位于三角区 ,也可以向颞角 、枕角和体部延伸 , 其 供血 主 要来 自脉 络膜 前 动脉 和 或脉 络 膜后 动 脉 , 成人较儿童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左侧多于右侧。 有 学 者 认 为 侧 脑 室 脑 膜 瘤 发病 以 女性 多见 ,儿 童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 表现。

结果:15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平均33岁,其中女性14例(14/15),男性1例(1/15)。

肿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本组14例(14/15),侧脑室体部1例(1/15)。

例病理均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12例(12/15),纤维上皮型1例(1/15),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1/15),过渡型1例(1/15)。

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85-02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胶质瘤而居第二位,为颅内最常见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其中侧脑室脑膜瘤较少见,但却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室内肿瘤[1]。

笔者收集了15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整理了2009年至2012年进行MRI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例,女14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而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MRI资料。

1.2 检查方法采用1.5T或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均行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增强扫描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注射流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

9例行DWI,采用SE-EPI序列,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行横轴面成像,扫描参数为:TR7000ms,TE80ms,b值取0s/mm和1000s/mm,矩阵128×128。

脑膜瘤ppt课件

脑膜瘤ppt课件

精选ppt
12
(2)术前准备
影像学资料,除了一般的CT扫描,对颅底脑膜瘤做 MRI +C扫描,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估 计术后可能发生的神经功能损害。
血供丰富的脑膜瘤,DSA是必不可少的,或 MRA/MRV,了解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术前可栓塞 供血动脉,减少术中出血。确定能否结扎或切除主 要静脉窦。
4
许多病人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 肿瘤因部位不同,可以有视力、视野、嗅觉、言语、 听觉、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等不同的表 现。
凸面脑膜瘤常以癫痫和进行偏瘫为首发表现。额部 或顶部脑膜瘤可多见局限性癫痫,临近颅骨脑膜瘤 常可造成颅骨受压变薄,或者骨质破坏。而颅底脑 膜瘤典型表现为颅神经功能障碍。
精选ppt
10
Simpson分级 I级切除:肿瘤全切,受累硬脑膜、颅骨切除。 II级切除:肿瘤全切,受累硬脑膜电灼处理。 III级切除:肿瘤近全切,受累硬脑膜、颅骨未处理。 IV级切除:部分切除。 V级切除:活检。
精选ppt
11
(1)手术适应症 局限性生长的肿瘤,病人情况允许手术者; 复发肿瘤,病人情况允许手术; 有神经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者; 合并颅高压者; 合并脑积水者; 无明显手术禁忌症。
【相关检查】
1.影像学检查
精选ppt
5
(1)头颅X线平片:①肿瘤区颅骨增生变厚,或骨质破坏;
②颅骨的血管压迹增多,脑膜动脉沟迂曲增宽。
(2)脑血管造影:在CT应用之前,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膜瘤 的传统重要手段。随着今年DSA和超选择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 对证实肿瘤的血管结构、肿瘤富裕血管的程度、主要血管的移 位、及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静脉窦的开放程度(决定术中是 否可以结扎)提供必不可少的详细资料。同时也术前栓塞供血 动脉,减少术中出血。

脑膜瘤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纠错编辑摘要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发病机制• 4 病因• 5 流行病学•脑膜瘤 - 概述儿童脑膜瘤 X光图脑膜瘤(meningioma),别名:硬脑脊膜肉瘤;脑脊膜瘤;硬脑膜肉瘤;durosarcoma ,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

脑膜瘤(meningioma)来源于埋在上矢状窦两侧的蛛网膜绒毛的细胞(脑膜皮细胞),占颅内所有原发性肿瘤的20%左右。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易于手术切除,此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预后最好。

好发部位为上矢状窦两侧、大脑镰、蝶状嵴、嗅沟、小脑桥脑角,枕大孔及脊髓的周围。

肉眼观,为不规则性肿瘤,与硬膜紧密相连,陷入脑表面,但脑内浸润很少,肿块质实,灰白色,呈颗粒状,可见白色钙化砂粒,偶见出血。

镜下特征性图像为脑膜皮细胞呈大小不等同心圆状漩涡状,其中央血管壁常有半透明变性,以至于钙化形成砂粒体。

(脑膜细胞型或融合细胞型—瘤细胞还可为梭形,呈致密交织束结构,有的胞核可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网状纤维或胶原纤维(漩涡细胞型),有时可见囊性变或向黄*色瘤细胞、骨、软骨细胞分化,但这些组织学类型却与预后无关。

以上所述组织型的脑膜瘤生长缓慢,组织学上也为良性。

与此相反,呈乳头状构造的脑膜瘤呈恶性经过。

有时直接生成恶性脑膜瘤,此时细胞分裂像多,有的出现脑内浸润,有的形态上很象纤维肉瘤。

[1]按其病理学特点分为以下各型:内皮型或纤维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一般将前5种归类于良性脑膜瘤的范畴,以血管型脑膜瘤最常发生恶变,多次复发者亦应考虑恶变可能。

脑膜 瘤

脑膜  瘤
引起死亡原因:颅内高压或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
(1)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症 状。
(2)脑脊液白细胞>10×106 /L ,外周血白细胞 >10×109/L。
(3)脑脊液中糖定量<2.25mmol/L,蛋白定量>0.45g/L。 (4)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其中满
脑膜瘤的定义
“脑膜瘤”这个概念是由Harvey Cushing于1922年提 出,用于描述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的良性肿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 占脑肿瘤的10%-15%,是颅内常见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胶质瘤。
儿童低于0.3/10万,成人为8.4 /10万。
脑膜瘤好发于女性,男与女之比为1:2。
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脑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是综合治疗。
即先手术切除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肿瘤则应 用介入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控制。
谢谢
颅内感染是颅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0·2~27·59%。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以手术后3~7d为最 多。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常与 颅内原发疾病一起加重患者病情,治疗困难,死亡率 高。
是否脑室外引流?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短?
有脑室外引流管留置,且留置时间>2周者颅内感染 几率明显提高。
降低感染率手段 引流的时间:1周内,最长≤2周。
引流管引出口:不能在原切口处直接引出,因在头皮下潜
行约1~2cm后在原切口旁引出,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引流瓶放置高度:适当,避免脑脊液倒流回脑内增加感染
可能。
引流管冲洗:适时可用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引流管, 不冲
洗脑内段。操作要得当。
拔管时关闭引流管阀门,拔除后及时缝合拔管处头皮。

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价值

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价值

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诊断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分析脑室内脑膜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及其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征象。

11例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

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

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影像可做出初步诊断并帮助选择合理手术路径。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脑室内脑膜瘤效果满意。

关键词:脑膜瘤;磁共振成像;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39.45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71-01脑膜瘤(meningioma)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20%,发病部位多见于额、顶、枕区大脑凸面、窦镰旁、蝶骨嵴、颅前窝溴沟等位置,而发生于脑室内的脑膜瘤很少见[1]。

本文收集我院2002~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室内脑膜瘤的患者11例,回顾分析其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总结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11例,男性4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42岁;均有颅内压增高和头痛表现;呕吐3例;强迫头位4例;视力障碍2例;精神障碍1例,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癫痫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侧脑室、三脑室内肿瘤,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膜瘤。

肿瘤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5例,右侧脑室三角区2例,三脑室内2例,位于透明隔区1例,位于四脑室区1例。

肿瘤最大者6.0×5.0×4.8cm,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最小者约1.5×2..0×2.5cm,位于四脑室。

1.2mri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1.5tphilips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普通及增强扫描;10例t1w见病变脑室受压、变形与移位,可见等或稍低信号的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界光滑,增强扫描信号明显增高,t2w呈等、稍高信号或混杂信号。

dw及flair为等、低混杂信号改变;1例呈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其内见斑片状短t1、长t2异常信号影,flair上呈等信号。

脑膜瘤严重吗?应该如何治疗?

脑膜瘤严重吗?应该如何治疗?

脑膜瘤严重吗?应该如何治疗?许多脑膜瘤患者在被诊断出脑膜瘤后感到恐惧,并认为脑瘤的寿命不会太长。

至于脑膜瘤病是否可以治疗,患者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推测。

不应该过分害怕,而应该积极地与医生合作。

那么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疾病应该如何治疗,现报告如下。

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瘤上皮细胞的肿瘤,因颅内生长缓慢的局部病变。

脑膜瘤是继脑胶质瘤之后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肿瘤的19.2%;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脑肿瘤,通常由脑膜瘤细胞损伤引起。

最常见于颅骨、硬脑膜外层、鼻窦、头皮和眼眶;脑膜瘤发病年龄为40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低。

什么导致的脑膜瘤?1、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分裂非常缓慢。

脑膜瘤的传导因子加快了细胞分裂的速度,这可能是早期细胞异变的原因。

脑膜瘤包括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叶肉内皮非脑膜肿瘤、原代细胞病变。

2、脑膜瘤的病因在日常生活中是未知的,可能与某些内部环境变化和遗传变异有关。

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和双侧听神经瘤有关。

这些病理因素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引起细胞染色体突变或加速细胞分裂。

3、脑膜瘤有两种类型:球形和扁平型。

通常为球形,表面完整或呈球状,有彩色薄膜。

脐带常与硬膜连接;通常不超过1厘米厚,最常见于颅底。

脑膜瘤血管丰富,主要由颈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供血。

4、性激素及其受体:性激素可能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有关,靶组织的增加值和类固醇激素的生长可能与肿瘤中的类固醇受体有关;5、化学因素:许多化学物质可以诱发脑肿瘤疾病的发生。

最常见的有甲基胆蒽、二苯并三蒽、苯并芘、硝基哌啶、甲硫氨酸等;6、先天因素:主要由于胚胎发育过程,部分细胞或组织残留在大脑中,这些组织细胞可分化为脑肿瘤。

脑膜瘤严重吗?脑膜瘤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健康状况,而健康状况决定了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对于年轻、无症状患者,密切监测后再进行手术或放射治疗,患者会在3到6个月内接受随访。

对于大型或有症状的脑膜瘤,进行放射治疗,具体的治疗计划,如中医药,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时含成纤维细胞(纤维型);有时含大量砂砾体(砂砾体型)等
流行病学
• 脑膜瘤是脑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 加,以中老年女性多发(30-60岁);多为良性,恶性少见 ( 良性:18/30 in this hospital,不典型及恶性 12/30 here)。
• 发生于侧脑室少见,约占脑膜瘤的0.5%-4%;第三、第四脑室 也有报道;发生于侧脑室占80%左右;
n 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显著强化;高灌注;
case1
头女 痛五 三十 月一 余岁 伴 加 重 一 周
case 2
反女 复 头五 痛十 四一

十 余 天
case1(右侧脑室)脑膜瘤,纤维细胞型,(WHOⅠ级) case2(左侧脑室三角区肿物) 纤维型脑膜瘤(WHOⅠ级)
meaning about calcification in meningioma 脑膜瘤钙 化的提示
approximately 50% of cases 事实上,20%左右,可能。
钙化主要发生在生长缓慢的良性脑膜瘤中; 钙化(碱性磷酸酶)属于病理性钙化中的营养不良性钙化 钙化的形态多样,病灶内呈砂砾结节状,边缘呈弧状,甚至病 灶完全钙化; 钙化主要见于纤维型脑膜瘤、砂砾体型脑膜瘤及过渡型脑膜瘤;
钙化往往提示肿瘤生长缓慢、肿瘤细胞的生长活跃度较低。
则;不典型及恶性者常呈分叶状,边界多不清楚。肿瘤常引起同侧颞
角扩大。
n 肿瘤密度、信号多均匀:CT为等或稍高密度;MR在T1WI上多呈等;ADC等稍低信号;肿瘤弥散稍受限;
n MRS:Cho峰明显增高,缺乏NAA峰和Cr峰(脑外肿瘤),可出现Ala(丙 氨酸)峰;
因为出现脑实质侵犯的WHO-I级脑膜瘤与WHO-II级脑膜瘤存在相似的复发和死亡率。所以明确脑实质的侵犯为非 典型脑膜瘤的诊断标准之一
WHO-III级 恶性脑膜瘤:恶性生长方式且明显的核分裂像及坏死区
n WHO-I 级
WHO 病理分级分型
n 典型脑膜瘤: n 脑膜上皮型脑膜瘤(帽cell)
n 纤维型脑膜瘤(成纤维cell)
• 侧脑室内最常见的肿瘤; • 好发 于侧脑室三角区,起于脉络丛组织; • 病变 左侧略多余右侧; • 大多生长缓慢(病程多在一年以上) • 女:男 2:1 ;(24:6 here) • (why?雌激素和孕激素与脑膜瘤生长有关,并可刺激其生长;
脑膜瘤内存在高表达的孕酮受体及低表达的雌激素受体)
临床表现
不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很少表现出钙化,却由于肿瘤细胞生 长活跃引起血供不足,从而导致的缺血性坏死,囊变 。 坏死、出血、囊变的出现往往提示不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可 能。

七 十 一 岁
右 侧 肢 体 乏 力 一 个 月
(右侧脑室)
非典型脑膜瘤
(WHOⅡ级)伴大 片坏死。
meaning about periventricular edema around meningioma 脑 膜瘤瘤周水肿的提示
头男

呕五 吐十 三一 天岁
头女
痛 一 月 余 加
四 十 一 岁



(右侧脑室组织)细胞呈轻-中度异型,核分裂可见,伴灶区坏死,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间变型室管膜瘤(WHOⅢ级)。
(左侧脑室)过渡型脑膜瘤,局灶细胞增殖活跃,TP53突变较高, 建议密切随访。(WHO分级??)
问题:1.你认为非典型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占侧脑室脑膜瘤的比例高吗? 2. 哪些征象可以提示病变可能是非典型脑膜瘤或者恶性脑膜瘤?
年女 余六
十 一 岁
头 痛 一
WHO-I
变伴(血 及大 管 钙片 瘤 化硬 型 。化级脑
性)膜 改瘤
meaning about cystic areas in meningioma 脑膜瘤囊变的提示
病灶内囊肿的形成机制: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囊变、肿瘤
细胞囊性变性、分泌型脑膜瘤,瘤内出血囊变 瘤周脑组织的囊变:瘤周胶质增生的细胞产生液体;瘤周 脑组织受压静脉回流障碍、缺血,引起脑组织水肿、变性 发生囊变;或含液间隙融合形成较大囊腔;肿瘤和脑组织 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引流不畅,逐渐形成囊腔(trap)。

影脑
二像 室
学 脑 许 规 零
向培一
阳生七 级


断瘤

侧脑室解剖
起源
病理分型
WHO将其分为:良性(88%-94%)(WHO I级) 非典型(5%-7% WHO II级) 恶性(1%-2% WHO III级);
WHO-II级 非典型性脑膜瘤诊断标准:肿瘤侵犯脑组织、以及镜下大于4个核 分裂像/10HPF;
• 早期表现:仅有阵发性头痛史;神经系统损害不明 显,疼痛缺乏定位体征,未被重视。
• 晚期表现(肿瘤较大):常见头痛、视乳头水肿等 颅高压症状;部分患者一侧肢体乏力或偏瘫症状。
原因:肿瘤较大时体位的改变,引起室间孔的压迫导致颅高压症状;或肿 瘤压迫内囊引起局部脑缺血导致偏瘫。
• 文献报告:侧脑室脑膜瘤可以出现癫痫、同向偏盲, 但发生率低;若肿瘤位于优势半球还可以有感觉性 或运动性失语;
• (第三、第四脑室内脑膜瘤早期即可出现颅高压和 梗阻性脑积水)
治疗及预后
•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还有颞叶入路)
• 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是 91.3%
• 恶性脑膜瘤患者术后 是否结合放疗存在争议
影像学表现(image findings)
n 肿瘤小者:常呈类圆形,边界比较规则,边缘清楚;大者形态稍不规
n 过渡型(混合型)脑膜瘤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n 沙粒型脑膜瘤 n 血管瘤型脑膜瘤 n 微囊型脑膜瘤 n 分泌型脑膜瘤 n 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
n 移行型(化生型)脑膜瘤
组织病理
• 脑膜瘤
组织切片
高倍镜视
• 特征:大多数为漩涡状的细胞排列方式;有时蛛网膜帽细胞间界限不清 (合体细胞型/脑膜上皮型)
• 瘤周水肿类型:血管源性水肿和间质性水肿
• 间质性水肿:虽然较大的良性肿瘤可引起间质性脑水肿,但肿瘤大小 与瘤周脑水肿程度无相关关系。
• 血管源性脑水肿: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程度等相关因素有着有重要关系;
• VEGF 能特异性作用于内皮细胞,1)不仅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增加了 原发肿瘤的生长和侵袭的能力;2)同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 加肿瘤本身以及瘤周组织血管通透性导致瘤周脑水肿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