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穿刺的意义及位置

合集下载

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

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6月第7卷第2期J N e urol N euror ehabi l,J u ne2010,V01.7,N o.2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任俊(湖南省岳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岳阳414100)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

方法使用Y L一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及一次性硬膜外穿刺针对32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双管反复冲洗。

结幕本组脑室出血32例患者存活30例,死亡2例,有效率8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2.5%。

结论侧脑室穿刺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能降低脑室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缓解脑积水。

【关键词】侧脑室穿刺;腰大池引流;脑室出血【中图分类号】R741.05;R74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061(2010)02—0096—03V e nt r i c ul opunc t ur e w i t h cont i nuous l um bar dr ai nage of cer ebr os pi na l f l ui d f ort r e at m e nt of vent r i cul a r hem or r hageR en J un(D epar t m en t of N eu r ol og y,t he Peo pl e's H os pi t a l of Y u eyan g C ount y,Y ueyang414100,H unan Pr ovi nce,C hi na)【A bst r act】O bj ect i ve T o obs er ve t he ef f ect of vent r i cul opunc t ure w i t h c o nt i n uou s l um bar dr ai nage of c er ebrospi nal f l u i d i n t r e at i ng pat i en t s w i t h ve nt r i c ul a r hem or rha ge.M e t hods Y L-1m odel i nt r ac r ani a l he m at om a pu nc t ure nee dl e and e pi dura l nee dl e w er e us ed f or ve nt r i c ul a r pu nc t ure and c o nt i nu e s l um bar c er ebr os pi nal f l ui d dra i na ge i n32pa t i e nt s w i t h ve nt r i c ul a r hem or r hage,t he ef f ect s of t he ra py w e re com pa r ed w i t h t h at by c onve nt i onal t her apy.R es ul t s Ther e w e re30pat i en t s s urvi ve d and2pa t i ent s di ed i n t he obser v ed gr oup w i t h t he ef f ec t i ve r at eof81.2%w hi c h hasa cl ea r adv ant age t han t he c onve nt i onal t her apy.C oncl us i on V ent r i cul opun ct urew i t h c o nt i n uou s l um bar dra i na ge of c er ebrospi nal f l ui d can decr eased t he m or t a l i t y and m ot i l i t y i n pa t i ent s w i t h ve nt r i c ul a r he m or rhage.【K ey w ords】vent ri cuIopunct ur e;l um bar dra i na ge of c er ebrospi nal f l ui d;vent r i cul ar hem or r hage脑出血破人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均是常见的临床情况,易并发脑积水,死亡率高,但肯定的有效治疗方法并不多。

侧脑室入路15(降龙十八掌系列)

侧脑室入路15(降龙十八掌系列)

第四步:颞角的解剖以及经颞经脉络丛分 离: 有用的解剖标志是侧副隆起,海马, 穹窿伞部,脉络丛,以及尾状核尾。
脉络膜前动脉从下脉络点进入颞角,沿着脉络丛 向后以及背侧走,有时可以到达室间孔。
定位“下脉络点”,是脉络丛的起始,是海马头的 内侧,以及沟回的后方。(约颞极后方4.0cm)
续上图: 分开依附于穹窿伞部的脉络丛,可以 暴露大脑脚池中的脉络膜前动脉以及 大脑后动脉。
第二步:开颅术以及硬膜切口:
用金刚钻把翼点三角磨开,如右图; 暴露前方的眶顶,上方的额叶脑膜,以及内侧的颞 叶脑膜。沿开始处的颞上线磨开一直磨开到颧弓的 根部。尽量靠近颞底。
硬膜曲线切开,暴露整个颞叶。
第三步:皮层切开术:
皮层切开应该限制于中央前沟延续下来的 沟(大概3.0~3.5cm于颞极)
临床上一般的皮质切口位于颞极的后方 2.5cm切开长度约1.5cm。造瘘的深度是 2.0~2.5cm。
下脉络点是标志着海马切除术的海马 切除的后界。
通常通过手术通道,术者可以观察到 海马头/海马旁回/下脉络点等结构。
分割线
变式四:两种经胼胝体切开的入路,一前一后:
A,额叶中线旁胼胝体旁入路:
第一步:头位和皮肤切口:
病人采取仰卧位,对于高位经额胼胝体旁入路的病人,轻度 屈曲。(肿瘤位于室间孔附近),对于肿瘤在侧脑室体部前 到后生长的情况下,头部轻度伸展。
第三步:皮层切开。
皮层的切口沿着顶上小叶的长轴,大约在中央后回的后方2cm。 角回的上方。(区别于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的开颅方式,即 前囟点后6~7cm,旁开4cm)
从这个方向进入的是侧脑 室的体部以及三角区的连 接处。
第四步:三角区的解剖以及经脉络裂切开:
右图为脑室三角区的相关解剖。

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

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

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作者:李巧梅晏爱云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16期作者单位:725000安康市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李巧梅:女,本科,主管护师·经验与方法·脑室穿刺术巧用电极片定位李巧梅晏爱云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16.021临床工作中,高血压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有创颅内压监测、脑积水等疾病在做脑室穿刺置管或造瘘术时,均需要巡回护士掀起病人头侧手术野的敷料单,配合术者明确外耳道孔的准确位置,协助术者找到脑室穿刺点的准确位置。

由于术中需反复揭起手术区敷料及触摸病人耳朵配合手术定位,巡回护士的工作量大,且易造成术中污染。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用心电电极片能起到很好的定位标识作用并可预防手术污染。

1材料与方法术前协助医师摆好体位后,将病人的头部固定于手术头架或头托上,根据穿刺部位的需要在前额眉心处和两外耳道耳屏处黏贴心电电极片。

前额眉心处黏贴的电极片金属钮扣做为脑穿术冠状缝穿刺定位的标记;两外耳道耳屏处黏贴的心电电极片,既取代了以往用棉球填塞外耳道后再黏贴3 M手术透明贴,也避免了碘酊或者碘伏消毒液流入耳内继发无菌性耳内炎,同时两外耳道黏贴的电极片金属钮扣的假想连线的中点为矢状面穿刺定位的标记。

2优点心电电极片是一种自带胶黏贴性很强的透气材料,价格低廉(每枚0.80元,3 M手术透明贴每张7.80元)。

在脑室穿刺操作中的应用电极片,术者可单方在手术野范围内快速摸到心电电极金属钮扣,快速准确定位后即可做脑室穿刺操作,替代了以往由巡回护士术中反复揭起手术区敷料摸病人耳朵配合手术定位工作,减轻了巡回护士的工作量,也避免了术中污染,同时加快了手术速度,提高了术者的工作效率。

该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收稿日期:2013-04-30)(本文编辑肖向莉)。

微创铸型侧脑室穿刺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观察

微创铸型侧脑室穿刺引流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临床观察

3 4例报告[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0 ,2 ) 1 6 17 J. 2 6 (6 : — 3 . 0 3
军, 刘文德. 经微小切 口治疗大 隐静脉 曲张 [ ] 新疆 医科大 J. 征. 下肢静脉曲张硬化疗法 的具体实施 [ ] 中国实 J. ( 收稿 日期 :0 20 —3 修 回 日期 :0 2 30 ) 2 1-11 2 1- -1 0
我们认为注射新型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术后
残 留是 一种 简 单 易 行 有 效 的方 法 , 病人 痛 苦 小 , 疗 周 期 治 短 , 重复 应 用 , 后并 发 症少 , 可 术 应作 为静 脉 曲张 术后 残 留 病人 的首选 办法 。
优越性有 : 与治疗同一范围病变相 比所用剂量要少得多 ; 泡




[ ] 吴 文建 . 1 高位结扎导管引导 下泡沫硬化 疗法治疗 单纯性下 肢静 脉曲张[ ] 微创医学 , 1 , ( ) 1 3 14 J. 2 162 : — 2 . 0 2 [ ] Y m k T N z i 1aaa . o pr i u y f u l — i d 2 a ai ,oa w s C m a t e t p xg d k M, kS av s d o d e u e

1 8・ 2
J un lfMii al Ivs e dc eA r2 1 ,o. N . o ra o nm l nai in ,p ,0 2 V 1 y v Me i 7, o 2
单 易行 , 人痛 苦小 。术 后 早 期 7条 肢 体 曲张成 团 的静 脉 病 球处形 成炎 性条 索改变 现象 , 虑可 能 为硬 化剂 用量 稍 大 , 考 造成 局部 的炎 性 改 变 , 于 4~ 均 9周 内逐 渐 消 退 。 由于 该 2 例 病人 均为大 隐静脉 高位 结扎剥 脱 + 内脉冲激 光治 疗 0 腔

脑室引流

脑室引流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4 用物准备
引流袋、手套、无菌治疗巾、改正纸、 笔、治疗盘、止血钳。
操作流程
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患者 夹闭引流管 更换无菌治疗巾 取下引流袋 消毒引流管内外口两次 更换引流袋
操作流程
取下止血钳 妥善安置引流系统(引流袋悬挂高度应当高于 脑平面10-20厘米,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正常 颅内压成人是70—200mmH2O,小儿 100mmH2O) 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健康指导( 告诉患者或家属不能随意移动引流袋 位置并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注意事项:
1、应当让患者头枕无菌治疗巾。 2、搬动患者时先夹毕引流管,待患者 安置稳定后再打开引流管。 3、帮助患者翻身时,避免引流管牵拉、 滑脱、扭曲、受压。 4、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意识障碍时, 应当适当约束。 5、患者发生引流不畅时,告知医师。
谢 谢!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的概念:是经颅骨钻孔 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 将脑积液引流至体外。是神经外 科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穿刺部位有:前角穿刺,后角穿 刺,侧方穿刺。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目的: 1.保持引流通畅。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 量。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护理要点:
2、判断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 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 随病人脑波动而上下波动,多表明 引流通畅;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 3、引流液的观察: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 沉淀,术后1—2日脑脊液可约呈血性,以 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 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 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有大量出血,要 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做出相应处理。拔管 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通过观察敷 料情况可以了解),应告知医师妥善处置, 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侧脑室穿刺

侧脑室穿刺

各位老师,学长好我是麻醉学的学生,导师给我的课题是,侧脑室以预处理的方式,给吗啡,观察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现在我遇到的问题是:侧脑室置管模型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联合建立,对大鼠的影响很大,动辄就死了,心肌I/R模型在我已经基本能掌握其精髓,但侧脑室置管模型,依然存在隐患,我给大家说下我的操作步骤,恳请各位老师,学长能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麻醉后的大鼠(S-D,250~350克)固定于立体定位仪(振华,蓝星B)上,暴露前囟,坐标是向后1.0毫米,旁开1.5毫米,自硬脑膜面向下3.5毫米.材料是我们麻醉科用于硬膜外麻醉置管的PE管,内芯插有细软铁丝,在定位仪的指导下穿刺,502胶和牙托粉固定,术后青霉素30万单位抗感染.单笼饲养三天,再做心脏模型.还有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关于侧脑室给吗啡(剂量?容积?)的问题及其阻断剂CTOP,NTD,nor-BNI,的剂量怎么给? 我查了文献大多数文献报道,脑室注射的剂量是有限的1-5ul药物或抑制剂只能是0.1--0.6ug,是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的1/100--1/1000但是遗憾的是术后大鼠死亡率很高即模型的成功率很低要多练习,很浪费钱和动物的,初学这一定要用心掌握侧脑室注射的定位和模型的成功率!要熟悉术前术中常规及应对措施,由于术后创伤至脑室压力太高易出现脑疝,导致窒息死亡,再者术后一定要注射大剂量的抗生素防止大鼠感染脑膜炎致死,要求术后大鼠要温度保持在37°C左右这一点很重要,再者术后要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来抵抗术后血糖的升高【高糖导致大鼠昏迷】请在侧脑室注射方面有战绩的战友来支持一下!你的定位没有问题,关键的是导管太粗了,硬膜外导管直径过大,你可以使用4号或是6号头皮针作为外套管,用胰岛素针(29G)作为内针,这样损伤会小多了,成功率自然就提高了。

置管后让动物休息一周再做其他手术比较好,因为颅脑损伤恢复期也要一周的。

手术注意无菌,保温,术后注意营养就可以了。

侧脑室穿刺联合第三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

侧脑室穿刺联合第三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

4mm ,将 直径 为 9F ) 、盲端有侧孑 的硅 胶管作为引流管,在 L
直径 1m m钝 头钢 针引导下, 自钻 孔处 以平行矢状 面,指 向
内积 血清除,能有 效改善脑脊液循环,可 预防后期交 通性脑
积水的发生 。因脑室位置较深 ,开颅手术不 易进 行,而侧脑
两耳孔 连线方 向穿刺 ,深度 5~6c m,当引流管 有皿性脑 脊 液流 出时再进 05c . m,拔 出引导钢针,控制脑脊液流 出速度,
2 2例患者治愈 6例 ,
侧脑 室穿刺联合第 三脑室穿刺持续#- 1 、侧脑室及 第= 1 流  ̄ 三脑室分别进行脑脊液 , 生理 盐水等量 置换治疗的效果 。 结果
占2 . ; 效 9 ,占 4 . ; 物生存状态 4 ,占 1 . ; 7% 有 3 例 0 % 植 9 例 8 % 死亡 3 2 例,占 1. 结论 3 %。 6
. m为穿 刺点钻通颅骨,用相 同的引流管 自穿刺 重 度 脑室 出血起 病 凶险,病 死率 和致 残 率很 高。如何 外侧旁 开 25c 尽早 清除脑室内积 血成为挽救 生命 的关键 ,笔者所在医院 自 20 0 5年 6 月以来采用侧脑室穿刺联合第三脑室穿刺外引流治
疗重度脑室出血 2 2例,取得较好效 果。 1 资料与方法 点朝 向对侧外耳孔方 向穿刺 ,深度 7~8c m,有脑脊液流 出
经验体会 J g a t u 《 国 学 新 第9 i y ni i 中 医 创 》 卷第8 总 1 )0  ̄3 n h 期( 第2 期 2 2 ) 8 1 1
侧脑室穿刺联合第三脑室穿刺引流 治疗 重度脑 室 出血
张永 利 郝 国 张杰
【 要 】 目的 摘 观察侧脑室穿 刺联 合第三脑 室穿刺引流 、 脑脊液 置换治疗重 度脑室出m的疗效。 L 方法 回顾 2 例重度脑 室出血 患者经 2

脑室穿刺方法体会总结

脑室穿刺方法体会总结

脑室穿刺方法体会总结本博文需进一步完善(有时间时需好好总结:脑积水的、脑出血的、术中脑膨出时、ICP监测时、幕下病变的、导水管堵塞的、一侧去骨瓣减压的等)脑室穿刺方法多种,不同病例需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一)前入法(前角穿刺法)穿刺点在发际后2cm,(眉心的中点以正中矢状线连线向后8~9CM)中线旁2.5cm。

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外耳道连线。

正常深度为4~6cm。

(二)后入法(后角穿刺法)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6~7cm,中线旁3cm。

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眶上缘中点。

正常深度为4.5~5.5cm。

(三)侧入法(穿刺颞角后部或三角区)穿刺点在耳轮顶点上1~2cm,后1~2cm处作垂直方向刺入。

正常深度为4~5cm。

(四)侧裂点穿刺法:与侧裂成角60°、长2.5cm的线段点,垂直皮层穿刺,深度约3cm。

脑室外引流及ICP监测应选择经额行脑室额角穿刺,脑积水患者行V-P分流时也可选择此点穿刺,优点是经此穿刺容易将引流管留置在室间孔位置,分流管脑室端堵塞几率小,且穿刺道血肿发生率低,缺点是需多一个手术切口。

经枕角穿刺法亦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张玉琪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4-P307中指出,穿刺点应在横窦上6cm,旁开中线3cm,穿刺方向为同侧眉弓中点上2cm处,这样可以保证分流管头端置于侧脑室的额角内,而不会斜插到透明隔或对侧脑室。

实际上穿刺深度约5cm即进入脑室内,需拔出导芯让分流管无阻力状态下继续深入脑室约5cm才能进入脑室额角。

过去行脑室腹腔分流时多在耳轮上、后2cm处穿刺脑室三角部,优点是一个切口即可穿刺脑室,同时又可放置分流阀门,但缺点是分流管头端容易刺入脑室壁,难于置入脑室额角,我们的体会是穿刺方向应略向额部倾斜,举例如下: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脑室穿刺术应用解剖
侧脑室穿刺术可用于

(1)测定脑室压力,进行颅内压监护或检查脑脊液成分、
(2)
行脑室造影术,向脑室内注入酚磺肤或靛烟脂,根据腰椎穿刺色
素出现得时间或尿中排出酚磺肤量,判断脑积水得性质。
(3)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险情时,应迅速进行脑室穿刺。
(4)
开颅术揭开骨瓣后或颅后窝手术时虽应用脱水药物,但脑张力仍
很高,切开硬脑膜有困难者应行脑室穿刺减压。
(5)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脓性,药物控制有困难时,应行脑室穿
刺,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6)
行脑室引流或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脑室系统就是位于脑内得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
连结它们得孔道。脑室壁由室管膜覆盖,室内有分泌脑脊液得脉络丛。
脑室内脑脊液约20m1,由于脑室得大小变异较大,故含量变化也较
大。
1、侧脑室得位置及形态 侧脑室左有各一,就是脑室系统中最大者,
位于大脑半球内借室间孔与狭窄得第3脑室相连通。侧脑室呈弯曲得
弓形,包绕在尾状核得周围,从前向后再向下分成前角、中央部、后
角与下角。前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额状切面呈三角形。侧脑室
前角上方以胼胝体为界,内侧以透明隔得前部为界,底为膨大得尾状
核头,前方为盲端,位于胼胝体膝得后面。中央部稍弯曲,由室间孔
伸展至胼胝体后部,横切面呈三角形,顶由胼胝体下面构成。内侧壁
为透明隔得后部,底由外侧至内侧为尾状核、终纹、丘脑上面得外侧
部、脉络丛与窜窿得外侧缘。后角伸入枕叶,顶与外侧壁由肿服体构
成,再向外为视放射。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膨大,上方得叫后角球,
由胼胝体枕钳形成,下方得为禽距,由距状裂内陷而成。后角长度得
变异很大,有时缺如。下角在丘脑得后方弯向下,然后前进入硕叶,
其顶与外侧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与杏仁核也位下角得顶,底
由海马、海马伞、脉络丛与侧叶副隆起构成,前方得盲端终止于距顿
极大约甘2、5Cm外,后方与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侧副三角。在
脑室造影时,侧脑室通常分为以下各部:第一部为前角,位于尾状核
头前方转向下外侧部分。第二部分为前角其余部分。第三部分为中央
部得最高部。第四部为侧副三角,也称房区。第五部分为后角。第六
部为下角。X线造影测得侧脑室各部与脑表面得距离。
侧脑室得容积约为7cm2,两侧容积等大者占37%,左侧较大者占48%,
有侧较大者占15%。两侧脑室之间得宽度为8、5cm,下角至颅骨内板
得距离为4、Ocm。据中国人测量材料,两侧脑室前角间距为4、Ocm,
下角间距为9、Ocm,侧脑室中央部宽3、5cm,前角长3、5cm,中央
部长4、5cm。
2、脑脊液产生及循环 脑脊液就是中枢神经内得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总量为125m1,压力就是686~1765Pa(70~18OmmH2O)。脑脊液产生
于各脑窒得脉络丛,其申绝大部分产自侧脑室脉络丛,然后从侧脑室
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得脑脊液汇合,流入
中脑水管及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得脑脊液,从五中
孔与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围绕脑与脊链周圃得脑脊液通过两条路
途归入静脉。主要得途径就是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静脉囊,其
次就是通过脑、脊神经周围得淋巴间隙取道淋巴系统归入静脉。
脑脊液有两种作用,一就是形成防护水套起保护作用,二就是起调节
颅内压作用。水平侧卧位得脑脊液压为98OPa。硬膜鞘起简单流体静
力学系统得作用,因此,当人坐起 来时,腰部得脑脊液压可达到3172、
2~5393、SPa之间,而脑室得液体压下降至大气压以下。脑脊液经
过得通道有一些部位较狭窄且易于堵塞,如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
水管、第四脑窒与蛛网膜下腔交通得孔道,以及小脑幕切迹外圃绕申
脑得蛛网膜下腔等。这些部分若有堵塞,将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室扩
大。
(二)操作得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 前角穿刺,在冠状缝前2、Ocm,距正中线2、5cm得交
点处,针头垂直指向两外耳道之间得假想线。后角穿刺,在枕外隆凸
上方6~7cm及矢状线旁3cm得交点处。
2、体姿参考 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前倾位。
3、穿经层次 穿经皮肤、浅筋膜、帽状键膜、键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与
颅骨外膜。在颅骨上钻孔以显露硬脑膜。将硬脑膜作十字切开至骨孔
边缘,在无血管得大脑表面稍行切开。将脑室穿刺针刺入。
前囱未闭合得婴贴可于前囱侧角稍靠前居中线位及进针方向1、0~1、
5cm处垂真刺入,针头穿过头皮后即指向同侧外耳道方向徐徐前进,
每向前刺入0、5cm,即将针芯取出一次,瞧有无脑脊液流出。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1)前角穿刺 穿刺针头与矢状面平行,针尖向后向下,对准两侧外耳
道连线,刺入深度约4、0~6、0cm。
(2)后角穿刺 穿刺针指向前外方,与矢状面成15o角,即向穿刺侧眉
弓得外端。刺入5~6c而即可进入后角。
脑室穿刺有一定危险性,须由有经验得医生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术前应按需要选好穿刺点。要严格消妻,以防感染。针刺入要缓慢,
刺入3cm后,每推进lcm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进针过程
中严禁针身摆动,更不可中途改变方向,以免造成脑组织损伤及出血。
当脑脊液从针内溢出时,表示脑压高,应用针芯或手指堵住针管,以
免放液速度过快。否则,脑压骤降,可导致一系列得严重并发症,例
如脑皮质突然下陷,颅内出现负压,使硬脑肢与颅骨剥离而引起出血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