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穿刺的意义及位置

合集下载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

脑室穿刺术和持续引流术脑室穿刺术是经颅骨专控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

目的1.对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黏连或中脑水管梗阻等导致的侧脑室扩大、严重的颅内压增高征象或脑疝形成征象进行脑室减压,以抢救生命。

2.监测颅内压,可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颅内压变化的情况。

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4.经引流管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适应证1.肿瘤和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脑积水。

2.自发性或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3.后颅凹手术前为防止在切开后颅凹硬脑膜后小脑急性膨出,造成脑组织裂伤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及在术后持续引流出血性脑脊液,以避免脑室系统梗阻和调整颅内压力。

4.开颅术中和术后颅内压监测。

禁忌症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2.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3.脑室狭小者。

4.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病人。

方法:脑室穿刺引流的方法有额入法(穿刺侧脑室前角)、枕入法(穿刺侧脑室三角区)、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和经眶穿刺法(穿刺侧脑室前角底部),小儿采用经前囟侧角脑室穿刺,一般不置管。

下面介绍通常使用的床旁经额侧脑室穿刺法(额入法)。

1.剃光头发。

2.仰卧位,选定穿刺点(前额部,发际上 2cm,矢状线旁开 2cm),头皮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局麻。

3.颅骨钻孔,用脑室穿刺针穿刺,穿刺方向与矢状线平行,针尖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一般进针 3~5cm 可进入侧脑室前角,见脑脊液流出时,表明穿刺成功,则置管作脑脊液持续引流或颅内压监测。

【护理】1.术前护理(1)病人准备:评估病人的文化水平、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消除思想顾虑,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确认;躁动病人遵医嘱使用镇静药。

(2)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药、颅骨钻、脑室穿刺引流包、无菌引流袋、硅胶导管及抢救药品等,按需要备颅内压监测装置。

脑室穿刺

脑室穿刺

Anatomy ventricular puncture
Anatomy ventricular puncture
Ventricular puncture-适应症
治疗性穿刺
诊断性穿刺
①用于脑室穿刺,对急性梗阻脑 积水、颅内占位性病变 (特别是中 线部位、后颅凹肿瘤)及出现 脑疝 (特别对枕大孔疝)危象患者, 暂做引流,缓解颅 内压; ②开颅手术时或手术后用以降低 颅内压;
③脑室内注入药物以治疗颅内感 染等疾病;
④室出血穿刺引流,用以急救及 血肿清除者;
⑤颅内粘连、导水管梗阻等,以 致侧脑室扩大,患者进脊液分 流手术,放置各种分流导管;
⑥脑室造影; ⑦采集脑脊液标本作化验; ⑧鉴别脑积水的类型
Ventricular puncture-禁忌症
禁忌症
①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②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③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④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穿刺点:在外耳道上、后 方各3-4cm处 穿刺方向:穿刺针垂直刺 入 穿刺深度:<5-6cm
Ventricular puncture-穿刺方法
①摆体位,划线定位,
②碘酒酒精 消毒及铺巾,
③穿刺:切开头皮、电 钻钻孔,脑室穿刺针
④ 穿刺皮下潜行(软通道); 缝合包扎固定外引流,
Ventricular puncture-术后注意事项
Ventricular puncture-穿刺方法
额角穿刺
脑室穿刺
颞角穿刺 枕角穿刺
Ventricular puncture——额角穿刺
穿刺点: ①发际上、中线旁开2- 2.5cm ②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 ③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 ④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秃

大鼠侧脑室穿刺步骤

大鼠侧脑室穿刺步骤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手段,多用于观察目的核团或脑区对某些药物刺激的反应。

优点:将药物直接注入脑内可以直接作用于载体状态下感兴趣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比其他途径更直接。

得出的结果较体外实验,如细胞培养等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反应。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脑内给药方法为: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将一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带内芯的管道埋置于需要的位置,用牙托粉将管道的外露部分固定于颅骨表面。

术后5到10天,手术应激已经基本消失,血脑屏障基本恢复。

此时,可以在动物清醒状态下把内芯抽出,将一内针插入管道达目的部位注射给药后将内针抽出,再插入内芯封闭管道以再次给药。

手术步骤
1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大鼠(SD,250-350克)后,动物呈俯卧姿势,将大鼠头部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门齿杆-3.3mm,三个标准检测是否固定成功,鼻对正中,头部不动,提尾不掉。

2 头顶皮肤剃毛,消毒,在头部正中做一长约0.5-1cm切口,分开头骨上附着的骨膜及肌肉,撕开颅顶筋膜,以棉球蘸少量双氧水涂擦颅骨表面,清楚暴露前囟点,并用墨水标记。

3 以前囟点为0点寻找进针点,其坐标为:AP:1.0mm,L:1.5mm,H:4.5mm,墨水标记。

4 用牙科钻将标记点钻开至硬脑膜,用针尖刺破硬脑膜,用消毒棉签止血,干燥术野。

5 将穿刺导管垂直插入约4.5mm,用95%的酒精涂搽,使颅骨表面干燥。

6 将牙托粉粉剂和水剂按比例混合调匀后涂到导管周围,等待牙托粉完全凝固。

7 缝合大鼠头皮切口,保证头皮完整,同时更好地固定导管。

8 术毕,单笼饲养,青霉素8万单位肌肉注射连续3天。

侧脑室穿刺

侧脑室穿刺
2.脑脊液需每天常规进行蛋白质、糖、细胞记数等检查和培养;发热、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意义不大,细胞培养较有价值
3.危险因素:
(1)颅内出血脑室扩大
(2)颅内压大于20mmHg
(3)监测时间大于5天
(4)还需行其他神经外科手术
(5)脑室系统灌注
出血:
1.发生率1.1%;导致需要手术的血肿为0.5%
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是过度的引流脑脊液会增加动脉瘤灶向外膨胀的压力而导致再出血的危险;
禁忌证:
1.凝血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等疾病:立即输送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2.导管通路处有血管畸形等实质性病变;
3.中线过度偏移;脑室外引流术会导致更严重的脑偏移;
术前:
术前准备:
(4)均匀轻柔的插入导管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14.对于“额入法”来说导管必须对准眉间的矢状面,高于同侧耳屏约2cm;这样可确保导管末端在侧脑室前角内,导管头靠近Monro孔
15.将引流管与导管远端连接,握住导管,将引流管从离切口至少5cm远的硬膜下导出;当导管导出头颅,要确定引流通畅
16.导管末端经接口连接到压力转换器和或引流系统,稳定的引流水平以外耳道为参照点
注:(1)简单定位:中线外侧3-4cm(沿中瞳线),冠状缝前1cm(如果冠状缝可触及)
(2)Kocher点的好处在于:它在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前,切口在前额发际内,又在上矢状窦及其大的额叶桥静脉属支外侧;
4.后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利用Frazier孔:枕外隆突上方6-7cm,中线旁开3-4cm;此孔位于人字缝上1cm,可使导管进入侧脑室体部 距离最短;
1.重新阅片(CT或MRI);
2.两个钻孔位置:一个在前额部(最常见于右侧Kocher点);另一个在后枕部(Frazier孔);右侧脑室外引流术可将优势大脑半球的损伤最小化,除非是左侧脑出血患者;

脑室穿刺引流术解析

脑室穿刺引流术解析

脑室穿刺和引流术7 应用解剖脑室系统包括位于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侧脑室,位于脑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桥脑延髓之间的第四脑室(图4.1.3-1,4.1.3-2)。

脑室穿刺仅指穿刺两侧侧脑室而言。

侧脑室在两侧大脑半球内(图4.1.3-3),成狭窄而纵行的裂隙状,分为下列几部分:前角(额角):在额叶内,其上壁及前壁为胼胝体前部,外壁为尾状核头,内壁为透明隔。

内下部有室间孔(Monro孔),经此与第三脑室相通。

体部:为水平位裂隙,在顶叶内。

上壁为胼胝体,内壁为透明隔,下壁由内向外为穹隆、脉络丛、丘脑背面、终纹和尾状核。

后角(枕角):为体部向枕叶的延伸,系一纵行裂隙。

形态变异很大,常较小,有时缺如。

上外侧壁为胼胝体放射,内壁有两个隆起,上方者为后角球,系胼胝体大钳所形成,其下方为禽距,系距状裂前部深陷所致。

下角(颞角):位于颞叶内,为一向下、前及向内弯曲的裂隙,内缘为终纹和尾状核尾部,末端连有杏仁核,下角底由内向外为海马伞、海马、侧副隆起。

体部和后角、下角相移行处为三角部。

体部和下角内有侧脑室脉络丛,与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在室间孔处相续。

脉络丛球在侧脑室三角部。

[返回]8 穿刺部位临床中常用的和有时采用的有以下几种:1.前角穿刺穿刺点在冠状缝前和中线旁各2.5cm,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两外耳道假想连线,深度不超过5cm。

2.后角穿刺穿刺点在枕外粗隆上5~6cm,中线旁3cm,穿刺方向对准同侧眉弓外端,深度不超过5~6cm。

3.侧方穿刺穿刺侧脑室下角时,在耳郭最高点上方1cm,穿刺三角部时,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

均垂直进针,深度约4~5cm。

4.经眶穿刺在眶上缘中点下后0.5cm处,向上45°、向内15°进针,深度约4~5cm,可进入前角底部(图4.1.3-4)。

[返回]9 适应症脑室穿刺和引流术适用于:1.因脑积水引起严重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病情重危甚至发生脑疝或昏迷时,先采用脑室穿刺和引流,作为紧急减压抢救措施,为进一步检查治疗创造条件。

脑室穿刺术

脑室穿刺术
2.脑血管畸形,特别人。
3.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脑室受压变形明 显或脑室狭小者,穿刺困难,引流也难以奏 效。
脑室穿刺术并发症
1.穿刺道、脑室内出血 2.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3.视力突然减退甚至失明 4.局部或颅内感染
2.作为治疗性穿刺
(1)梗阻性脑积水行穿刺外引流以暂时改善 症状,或在出现枕骨大孔疝时所采用的急救 措施。
(2)脑室内出血时穿刺抽出部分血液并置管 引流作为治疗措施。
(3)颅后窝手术时先进行脑室外引流以便于 手术操作。
脑室穿刺方法
前角穿刺术 患者取仰卧位,一般取右侧前角穿刺,以 中线旁2.5cm,发际内2cm为穿刺点,局部 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穿刺时针尖方向 指向双侧外耳道连线,一般进入5cm即进入 脑室。用细丝线缝合固定引流管。
后角穿刺术
一般选右侧,多采用侧卧位,在枕外隆突上 5-6cm,中线旁3cm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与 矢状面平行指向眶嵴平面,进针深度为5-6cm。
侧脑室三角部穿刺
一般选右侧,左侧卧位,穿刺点在外耳道 后方和上方各4cm处,穿刺方向于脑皮质垂 直,或略向前上方,进针4cm即可进入脑室 下角。
术中注意要点
(1)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2)穿刺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穿刺点和穿刺 方向不对,应严格确定穿刺点,掌握穿刺方 向。
(3)需要改变穿刺方向时,应将脑穿针拔出 后重新穿刺,不可在脑内转换方向。
(4)穿刺不应过急过深,以防损伤脑干或脉 络从而引起出血。
(5)进入脑室后释放脑脊液要慢,以防减压 太快引起硬脑膜下、硬脑膜外或脑室内出血。
脑室穿刺术的应用原则 和操作要点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神经外科 施宏志
应用解剖
脑室系统包括两侧大脑半球内对称的左右 侧脑室,位于幕上中线部位,经室间孔与两 侧脑室相通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以及位 于颅后窝小脑半球与脑桥延髓之间的第四脑 室。

侧脑室穿刺术全解

侧脑室穿刺术全解

隔日消毒或更换;
Page 9
4、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引流管阻塞,应找出原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因和及时处理,否则可迅速出现高颅内压意外, 如引流管被血块或脑组织堵塞,可试用少量生理 盐水轻轻冲洗,不能解除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5、引流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不超过15天。 故应抓紧时机及早进一步进行检查和处理; 6、拔除引流管前应先试行夹管1~2天,观察病人能
Page 12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谢 谢!
Page 13
否适应,拔管后应防止脑脊液漏以避免感染的发
生。
Page 疗原则:
1、及时引流脑室内积血、积液,降低颅内压; 2、尽快以较频繁的冲洗、粉碎、液化血肿的方法 清除脑室积聚的血凝块,使脑脊液循环恢复通畅

3、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出现双侧脑室压力不均 衡现象,对门氏孔不通畅者应行双侧脑室引流;
分流术和后颅窝手术及手术后作持续脑脊液引
流;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 枕外粗隆上方4~7cm中线旁开3cm 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对准眉嵴 深度:<5~6cm
Page 7
优点: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
多或不 严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但可能伤及脉
络丛而引起出血。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时,头易将 引流管压瘪致不通畅,伤口易受压。 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 经眶穿刺法(侧脑室额角底部) 经前囟法:适用于前囟未闭的婴幼儿
Page 3
二、禁忌征: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 于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 致病菌组织,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侧脑室穿刺术

侧脑室穿刺术
5.术中穿刺 (1)应用范围: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时,帮助提供合
适的术野。 (2)方法:翼点入路体位 【1】潘氏点穿刺法 穿刺点:潘氏点(paine JT) 方向:前颅窝底内侧眶板上方2.5cm,侧裂静脉前方2.5cm 深度:5cm
.
25
【2】改良潘氏点穿刺法
穿刺点:改良潘氏点(paine JT)
对麦氏孔不通畅者应行双侧脑室引流; 4、严重铸型积血可采用多针穿刺、行对口冲洗可获良好
效果。
.
29
处理方法 1、单侧脑室积血,采用单针行侧脑室额角或三角区穿刺; 2、双侧脑室积血,视病情选择双侧脑室穿刺;
3、穿刺成功后,可用振荡手法在脑室血肿中心破碎血肿, 使其溶融成一空洞。脑室内仅注入单一尿激酶作液化 剂,每4—6小时一次;
穿刺(穿刺侧脑室前角):常用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造影和急救性引流 (2)方法:仰卧位 穿刺点: 发际上、中线旁开2-2.5cm; 或冠状缝前1cm、中线旁开.2.5cm 或发际内或冠状缝前2cm,中线旁开3cm 秃顶病人:眉弓上8~10cm,中线旁开2.5cm
4、根据病情可另作腰穿放出出血性脑脊液等方法,以加 快积血的清除。
.
30
讨论男,70岁,突起昏倒神志不清3小时入院。体查:GCS 评分记8分,瞳孔等大3MM,颈抗感明显,膝反射迟钝,双 巴氏正阳性。
手术方案?若选穿刺引流,穿刺引流血肿与侧脑室穿刺是否
要同时进行?穿刺的先后对预后有无区别?侧脑室穿刺的
.
17
.
18
.
19
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心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
等。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4cm处(我院4cm) 方向:穿刺针垂直刺入 深度:<5-6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侧脑室穿刺术应用解剖
侧脑室穿刺术可用于
(1)测定脑室压力,进行颅内压监护或检查脑脊液成分.
(2)行脑室造影术,向脑室内注入酚磺肤或靛烟脂,根据腰椎穿刺色素出现的时间或尿中排出酚磺肤量,判断脑积水的性质。

(3)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等险情时,应迅速进行脑室穿刺。

(4)开颅术揭开骨瓣后或颅后窝手术时虽应用脱水药物,但脑张力仍很高,切开硬脑膜有困难者应行脑室穿刺减压。

(5)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呈脓性,药物控制有困难时,应行脑室穿刺,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注入抗生素。

(6)行脑室引流或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脑室系统是位于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连结它们的孔道。

脑室壁由室管膜覆盖,室内有分泌脑脊液的脉络丛。

脑室内脑脊液约20m1,由于脑室的大小变异较大,故含量变化也较大。

1.侧脑室的位置及形态侧脑室左有各一,是脑室系统中最大者,位于大脑半球内借室间孔与狭窄的第3脑室相连通。

侧脑室呈弯曲的弓形,包绕在尾状核的周围,从前向后再向下分成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

前角自室间孔向前伸入额叶,额状切面呈三角形。

侧脑室前角上方以胼胝体为界,内侧以透明隔的前部为界,底为膨大的尾状核头,前方为盲端,位于胼胝体膝的后面。

中央部稍弯曲,由室间孔伸
展至胼胝体后部,横切面呈三角形,顶由胼胝体下面构成。

内侧壁为透明隔的后部,底由外侧至内侧为尾状核、终纹、丘脑上面的外侧部、脉络丛和窜窿的外侧缘。

后角伸入枕叶,顶和外侧壁由肿服体构成,再向外为视放射。

内侧壁上有两个纵行膨大,上方的叫后角球,由胼胝体枕钳形成,下方的为禽距,由距状裂内陷而成。

后角长度的变异很大,有时缺如。

下角在丘脑的后方弯向下,然后前进入硕叶,其顶和外侧壁为胼胝体,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核也位下角的顶,底由海马、海马伞、脉络丛和侧叶副隆起构成,前方的盲端终止于距顿极大约甘2.5Cm外,后方与后角结合处呈三角形,称侧副三角。

在脑室造影时,侧脑室通常分为以下各部:第一部为前角,位于尾状核头前方转向下外侧部分。

第二部分为前角其余部分。

第三部分为中央部的最高部。

第四部为侧副三角,也称房区。

第五部分为后角。

第六部为下角。

X线造影测的侧脑室各部与脑表面的距离。

侧脑室的容积约为7cm2,两侧容积等大者占37%,左侧较大者占48%,有侧较大者占15%。

两侧脑室之间的宽度为8.5cm,下角至颅骨内板的距离为4.Ocm。

据中国人测量材料,两侧脑室前角间距为4.Ocm,下角间距为9.Ocm,侧脑室中央部宽3.5cm,前角长3.5cm,中央部长4.5cm。

2.脑脊液产生及循环脑脊液是中枢神经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总量为125m1,压力是686~1765Pa(70~18OmmH2O)。

脑脊液产生于各脑窒的脉络丛,其申绝大部分产自侧脑室脉络丛,然后从侧脑室经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汇合,流入中脑
水管及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从五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

围绕脑和脊链周圃的脑脊液通过两条路途归入静脉。

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到硬脑膜静脉囊,其次是通过脑、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间隙取道淋巴系统归入静脉。

脑脊液有两种作用,一是形成防护水套起保护作用,二是起调节颅内压作用。

水平侧卧位的脑脊液压为98OPa。

硬膜鞘起简单流体静力学系统的作用,因此,当人坐起来时,腰部的脑脊液压可达到3172.2~5393.SPa之间,而脑室的液体压下降至大气压以下。

脑脊液经过的通道有一些部位较狭窄且易于堵塞,如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窒与蛛网膜下腔交通的孔道,以及小脑幕切迹外圃绕申脑的蛛网膜下腔等。

这些部分若有堵塞,将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室扩大。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前角穿刺,在冠状缝前
2.Ocm,距正中线2.5cm的交点处,针头垂直指向两外耳道之间的假想线。

后角穿刺,在枕外隆凸上方6~7cm及矢状线旁3cm的交点处。

2.体姿参考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前倾位。

3.穿经层次穿经皮肤、浅筋膜、帽状键膜、键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

在颅骨上钻孔以显露硬脑膜。

将硬脑膜作十字切开至骨孔边缘,在无血管的大脑表面稍行切开。

将脑室穿刺针刺入。

前囱未闭合的婴贴可于前囱侧角稍靠前居中线位及进针方向1.0~1.5cm处垂真刺入,针头穿过头皮后即指向同侧外耳道方向徐徐前进,每向前刺入0.5cm,即将针芯取出一次,看有无脑脊液流出。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
(1)前角穿刺穿刺针头与矢状面平行,针尖向后向下,对准两侧外耳道连线,刺入深度约4.0~6.0cm。

(2)后角穿刺穿刺针指向前外方,与矢状面成15o角,即向穿刺侧眉弓的外端。

刺入5~6c而即可进入后角。

脑室穿刺有一定危险性,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操作或在其指导下进行。

术前应按需要选好穿刺点。

要严格消妻,以防感染。

针刺入要缓慢,刺入3cm后,每推进lcm拔出针芯,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进针过程中严禁针身摆动,更不可中途改变方向,以免造成脑组织损伤及出血。

当脑脊液从针内溢出时,表示脑压高,应用针芯或手指堵住针管,以免放液速度过快。

否则,脑压骤降,可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例如脑皮质突然下陷,颅内出现负压,使硬脑肢与颅骨剥离而引起出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