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其意义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欣赏与评述

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欣赏与评述标题: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他们的事迹被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而霍去病,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将军,他的墓前石刻《伏虎》更是留下了永恒的痕迹,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评述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精神。
1. 石刻概况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刻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伏虎》石刻。
这座石刻造型逼真,雕刻精湛,堪称我国石刻艺术的杰作,也成为了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文化内涵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感。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追忆之情。
石刻中的伏虎形象,寓意着霍去病的勇猛和威武,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英雄情结和民族精神。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伏虎》石刻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3. 传承价值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更能够使人们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需要将这样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4. 个人观点对于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我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
这座石刻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智慧和高超技艺,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应该得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视和传承。
总结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凝聚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追忆。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传承意义。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摘要:一、霍去病简介二、霍去病墓前石刻概述三、石刻赏析四、石刻的艺术价值五、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文化内涵六、总结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多次保卫国家安全,功勋卓著。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予他“昭武将军”的谥号。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西安,墓前有一组精美的石刻,被誉为“汉碑三绝”之一。
霍去病墓前石刻主要包括“马踏匈奴”、“伏虎”、“卧马”三件作品。
这些石刻构思独特,寓意深刻,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其中,“马踏匈奴”石刻表现了霍去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马匹强壮有力,蹄下匈奴士兵惊恐万状,充分展示了霍去病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
这件作品是我国古代战争题材石刻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伏虎”石刻展示了霍去病勇敢智慧的一面。
老虎是古代象征权威和力量的动物,而这只老虎却被霍去病驯服。
石刻中,霍去病双手握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则显得无力反抗。
这件作品传达了霍去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在生活中也同样具有征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卧马”石刻则展现了霍去病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石刻中的马匹线条流畅,肌肉丰满,呈现出一种坚定而安详的神态。
这件作品强调了霍去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这些石刻不仅是汉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英勇传统的精神激励。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色

汉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作品,这批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炼浓厚,高度体现了汉初沉雄、博大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组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
【关键词】霍去病;石刻;艺术特色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盛行,不但墓中的随葬品很多,而且在地王和王公贵族的陵墓前,一般都要设置石碑、石阙、石人石兽,用来显示他们的功绩和尊严。
除各种石人、石兽本身就是一种纪念性雕刻艺术以外,其他的石碑、石阙、墓表等物,既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特殊建筑物,同时也具有纪念性雕刻的性质,加上这些墓的墓主都是帝王或者王公贵族以及功臣名将,他们有条件掌握甚至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材料,所以陵墓雕刻往往突出体现了当时达到的最高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汉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境内,是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陪葬墓。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自幼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为汉帝国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和河西走廊,排除了匈奴的长期威胁和骚扰,为安定边防,发展农业生产、沟通西域交通、促进西亚各国与汉代经济文化的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霍去病因此威名大振,被汉武帝封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等职。
不幸的是,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经战斗过的祁连山。
为了使这座象征性的祁连山更具有西北山区的特点,陵墓设计者还用一些巨石,石兽即现存的伏虎、卧牛、怪兽吃羊、野猪、蟾、巨人搏熊等大型石雕,隐杂在山形墓上从而创造出这一陵墓所需要的特殊境界。
这批大型石雕的艺术特色分析如下:(一)霍去病墓石刻是汉代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作品,它在打破汉代以前旧的雕刻程式,建立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的纪念碑雕刻风格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
它不像秦始皇兵马俑那样用庞大的兵马来显示其严整的军威,而是采取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通过刻画三匹不同姿态的战马,以三件主要石雕,《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使人从战马自然而然的想到英勇善战的年轻将军和浴血疆场的战士,从而构成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主题。
浅析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的艺术价值

浅析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无论是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雕塑表现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时代特征。
雕塑题材主要涉及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生活及民俗雕塑。
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而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这时代工匠艺术家所创造的帛画、石雕、陶俑、画像石(砖)等,相较于之前的各类雕塑作品,更显现雄浑博大之气,在陵墓雕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古朴深厚的造型、夸张而充满动势的神态、蕴含时代精神的风格。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陵墓—茂陵的东侧,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摆设有石雕作品的墓葬。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有着许多独到与创新,包括其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具有划时代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中《马踏匈奴》这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
一、霍去病墓概述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
西汉时期由于北方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西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巨大威胁,西汉自汉高祖刘邦起就对匈奴使用和亲政策来换取短暂的和平时光,对内而采取休生养息的使国力渐渐恢复元气,直至汉武帝刘彻登基后,汉武帝开始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了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正式对匈奴宣战。
霍去病自18岁第一次跟随舅舅卫青抗击匈奴起,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六胜,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却因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刘彻痛失爱将,为纪念其在对匈战争中创下的赫赫战功,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为其在茂陵东侧边上建造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陵墓,这位抗击匈奴、屡建奇勋、扬大汉声威、长中华志气的民族英雄就静静地长眠在这里。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摘要:一、霍去病简介及墓前石刻背景二、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三、石刻内容的象征意义四、霍去病墓前石刻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五、游客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感悟与启示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为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的是,他在24岁那年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悲痛不已,特地在茂陵为他修建了墓陵。
墓前石刻是霍去病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在于它们以战马、猛虎、匈奴人等为主题,展现了霍去病英勇战斗的一生。
这些石刻造型古朴、线条简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雕刻技艺上,它们注重表现战马的雄健和猛虎的凶猛,形象地展示了霍去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姿。
同时,匈奴人的形象则表现出霍去病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敢。
这些石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霍去病的英勇与智慧。
在霍去病墓前石刻中,每一个形象都富有象征意义。
战马象征着霍去病的勇敢和忠诚,猛虎则代表他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力量。
匈奴人的形象则暗示着民族矛盾与战争,以及霍去病为国家安定付出的努力。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霍去病个人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的精神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是汉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霍去病的事迹和墓前石刻也成为教育后人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宝贵资源。
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人们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更能激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艺术地展现了霍去病的英勇形象,传承了他的精神品质,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
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它高大、雄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同时,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了战争的主题,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2. 巧妙运用“因材施雕”的技法,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
雕刻中保留了石块的质感和古朴风格,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力量。
3. 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以足够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
4. 作品具有浪漫的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观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与和谐,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感染力。
5. 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通过简练传神的造型,表现了霍去病这位年轻将领的英雄气概和昂扬斗志。
这种生命力与霍去病的精神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6. 融合了西域的粗犷豪放与汉朝的敦厚朴实,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这种风格和特色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得以体现,使得霍去病墓石刻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一。
综上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寓意深远、技法精湛、生命力强烈、风格独特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霍去病墓雕的美学意义

联想到 曾在疆场 上风 云驰骋 、 血奋战 , 奴魂飞魄 浴 让匈 散的青年将 军彪悍英俊的形象。 整座雕塑蕴含着极其丰
富的内涵 , 留给观赏者无限想象的空 间。
场、 战功卓著 的青年将军霍去病陵墓所精心打造 的义涵 丰富 的雕像 , 由历史激 流的淘洗 , 经 竟成为西汉 王朝文 化 精神 的标志。
/ -V
I /
霍去病墓旁这些以纪 念碑象征意 -H期不 2 仅经济发达,  ̄ 社会兴盛, 化也呈现 文 审美高度 的精神呈现 。
\ 出由盛 世气 象生发 出来的独特形态 。从 中国
几千年雕塑艺术史的研究考证看 , 汉代雕塑展现了中华 雕塑艺术史长河中最壮 观的图景 , 它以其众多标志着这
一
时代风貌的高品质的雕塑踞于 中华雕塑史的高峰 。 而
最具代表 I 生的霍去病 墓雕 塑所蕴涵 的美学观念 、 审美取 向, 则体现 了 中华传 统美学 “ 象” 意 表达 的核 心思想 ; 它
的艺术成就 , 凸显 出中华 民族博大精深 的文化底蕴和超 拔绝伦的精神智慧 。 深掘中华 古代传统雕塑 优秀丰富 的艺术资源 , 从理
霍去病墓 雕的美学意义
朱连城
、 1 代帝 国 曾经代表 着 中华 文 明历史 的巅峰 , T 这 意蕴 的深层次 来诠释 , 是对艺术 生命的核心认 识 , 是对 义出现 的雕塑 , 雄壮伟严 , 气势非凡 , 充斥着生命的爆发 力 ,它表现 的动 物和人物都 不是其客观 原型 的真 实写 照, 而是一种超越客体 的象征性和永 叵性 的追求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写意” 精神 , 历经几千年的积淀 发展 , 已在书画 、 诗歌 、 文学 的文化载体 中 , 在理论 上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简史
题目: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其意义。
中国艺术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有许多重要的不能忽视的环节,汉代艺术即是其一。
汉代时一个特殊的时代。
各门艺术经过了由本元到一元,由群体向个性化的转折。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西汉具体的艺术作品上时,会不由得感叹,这的确是个富于创造活力和激情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工匠艺术家创造的帛画,石雕。
陶俑,画像石等。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它们浑厚古朴和精神活泼的风格,实际正是后来绘画理论中所总结的“形” 、“神” 的早期追求。
汉代石雕中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应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
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
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汉代陵墓雕刻突出地体现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
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
汉代一般霍的年轻人他6次统帅大军出击匈奴,立下巨大的战功,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冠军侯和骠骑将军。
霍去病墓石刻有伏虎、跃马、卧马、野猪、蟾蜍、巨人搏熊、马踏匈奴等大型作品。
整个石雕这些石头雕刻技术灵活地运用了圆雕、浮雕及线刻多种手法,并按天然石块的形状因材施艺,对它们的纹理和材料的数量完整的示范意义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内在活力。
“跃马”霍去病墓石刻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自然形态,在必要处巧加雕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谁将会是马,我们通过石头。
厚度大于工作马颈下的石料并未凿去,这似乎多余的部分,却加强了跃马的动态和力量。
“伏虎”霍去病墓石刻也同样利用整块石料因材施艺而成,躯干以自由流动线与扭曲的团石结合。
有一个强有力的动态形式的艺术形象,这是稳定的形成了汉代纯朴、深厚的统一风格,体现了高超的艺术能力及水平。
“马踏匈奴”霍去病墓石刻是霍去病墓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方法是使用一个艺术的结合不但代表了霍去病墓石雕的制作水平,而且是古代雕刻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
其中战马昂首屹立,钢铁般看,金炳腹部显露两足上曲似垂死挣扎。
这庄重雄强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汉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霍去病墓石雕没有直接刻画英雄本身,然而,马,虎和其他影像学科,以克服可使人们联想到这位英勇善战的将领,表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艺术特色:
《马踏匈奴》石雕为主体性雕像,以硕大的花冈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战马矫健轩昂,庄重沉稳,踏在马下仰面朝天的匈奴侵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
整个雕塑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浑然一体,突出大的体面,加强了整体感和大型圆雕的雕塑感。
作品运用象征手法,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用雄骏的战马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艺术表现手段来看,它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
整件作品利用了天然巨石的形态而加以雕凿。
马肚下的匈奴形象主要是以浮雕来表现,人与马腹之间不透的空隙的巧妙结合,保留了天然巨石的完整性,给人以雄浑、整体的深刻印象。
战马的头部形象也刻划得十分成功,微微侧倾的头部避免了呆板、僵硬的毛病,而它镇定自若的神态与巍然静立的体态表现出博大的气度。
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于墓冢区域周围,还有一些石块散乱立于冢上。
跃马后腿曲蹲,前肢作一跃而起之状,予人以紧张激奋的印象;卧马虽暂作休息,仍昂首注视前方的动静,并未放松警觉;伏虎爬卧于地上,通过正在咀嚼的嘴部、锐利的眼神和稍稍耸起的肩部,仍使人感其雄健凶猛。
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回味。
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
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西汉和东汉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刻、玉雕、陶塑、木雕和铸铜等品种。
当时,雕塑艺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表现技巧迅速提高,举凡大型纪念性石刻、园林装饰雕塑、各种明器雕塑及实用装饰雕塑等方面,均有显著发展,留存至今的汉代雕塑遗物极为丰富。
石刻汉代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大型石刻作品上。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1
对大型石刻,是原存陕西省长安县常家庄的牵牛石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石像,两者东西相隔约3公里。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它们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在上林苑“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建立的,按左牵牛、右织女的格式,设置在昆明池东西两岸,故而又称汉昆明池石刻。
牵牛石像高 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作跽坐状;织女石像高228厘米,作笼袖姿态。
这组石刻取材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均用花岗岩雕成,石像形体高大,是中国早期园林装饰雕塑的代表。
霍去病墓石刻艺术因石得形,因形造意,乔石,由于意大利建筑工人的结果因巧生辉,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了充满自豪、自信及活力的时代精神,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石刻作为墓主人墓园的一部分,它所体现和要表达的是墓主人的思想和生前事迹。
霍去病墓石刻特殊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上的独特价值,使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了解它。
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艺术品,我们应当一件一件地去欣赏它去认识它;另一方面我们要以一种还原性的心态去理解它。
这些放置在墓冢上的石头与“为冢像祁连山”,共同表达纪念个人功绩和国家荣誉的使命任务。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这批石刻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除了作者环绕所纪念的英雄及其业绩,进行了精巧的设计与创作外,还在于它体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古拙美.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即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刀法简洁洗炼,造型朴拙粗放.在整体的团块结构中,采用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透露明确的转折.给人的感觉不浮华、不繁琐、也不矫揉造作,浑朴深沉的思想,勃发豪放的精神蕴籍于单纯而自然的外形中,造成了艺术内在的惊心动魄的气势感和运动感.用温克尔曼对古希腊雕塑“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评价霍去病墓石刻.
汉代是一个强盛的、生气勃勃的时代,处于创业时期的封建帝王深深懂得出生入死的英雄的价值;这时期涌现的风云人物给后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千军万马的重围中慷慨悲歌,一洒英雄之泪,然后驰杀于敌阵;如汉武帝本人,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如出使西域的张骞、苏武,如驰骋于风沙大漠的李广、卫青、霍去病……驰骋、冲决、豪气,追求无限,甚至连苦闷、连复杂的感情,也无不充溢着豪迈之气。
这时代容不得畏琐的小家子气,英雄们向往着在青春时期建功立业,向往着壮烈的人生。
我们再看看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那挺立的马,那卧伏的马,那腾跃的马,正如鲁迅先生
说的:“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霍去病墓前石雕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正是时代精神风貌在艺术上的反映。
这组陵墓雕刻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高峰,具有永久的典范意义。
归结起来可为:一、团块结构,饱满有力。
二、舍繁就简、浑然天成。
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霍去病墓在石雕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不是因为它历史年代的久远而产生价值,而是因为它建立了墓地纪念碑的格式和制度,以不同于汉代以前的旧的雕塑模式,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作为刻画汉武帝时代征战匈奴的英雄的雕塑艺术作品,已经转化成了中国古代墓葬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成为格式化和制度化的规范,成为永恒的历史。
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时间刻录的历史事件的艺术写照,而是超越时间界限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一直存在并传承。
当《马踏匈奴》表现的那个西汉初年战火纷飞的主题已经成为消逝的历史事件,石雕也渐渐成为历史遗留中的一件件作品,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却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周密的考虑,留下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创建了辉煌的艺术丰碑。
这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创作作为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永恒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