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雕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霍去病墓石雕教案

霍去病墓石雕教案篇 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了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2. 帮助学生掌握欣赏石雕作品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包括造型、线条、表现手法等。
(2)石雕所反映的历史文化内涵。
2.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欣赏方法独立评价石雕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霍去病墓石雕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 直观演示法:展示石雕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古代艺术的殿堂,去领略霍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魅力!在开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讲述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大家是不是对这位英雄充满了敬佩呀?那么,为了纪念他而创作的石雕又有着怎样的精彩呢?(二)背景介绍霍去病是西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然而,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汉武帝下令为他修建了陵墓,并在墓前放置了许多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不仅是对霍去病的缅怀,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的体现。
(三)作者介绍这些石雕作品的创作者虽然大多没有留下具体的姓名,但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杰出的工匠。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创造出了这些不朽的杰作。
(四)课文朗读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朗读一段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的描述,大家边听边想象石雕的样子。
(朗读相关文字)(五)图片展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霍去病墓石雕的图片。
(展示图片)大家可以仔细观察这些石雕的造型、线条和细节。
(六)问题思考1. 这些石雕的造型有什么特点?2. 线条的运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3. 从这些石雕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吗?(七)分组讨论同学们,现在分成小组,针对刚才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你们的看法。
霍去病之墓开神道石刻先河,“马踏匈奴”犹使胡尘千里惊

霍去病之墓开神道石刻先河,“马踏匈奴”犹使胡尘千里惊神道石刻的产生时间历来众说纷纭,但大多学者持“东汉起始”论。
目前发现最早的属于墓前的神道石兽主要是东汉时期的。
而东汉之前的西汉霍去病墓墓前石刻,一般被认为是神道石刻的雏形。
唐乾陵神道石刻李贤注《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说:“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
”神道一般指陵墓前开筑的大道,宽百米,是与四条羡道相连接的地面上的道路,以东神道为主要道路,不允许任何人侵占。
著名陵寝制度研究专家杨宽先生指出,在墓前开筑神道,应和当时盛行上墓祭祀的礼俗有关。
如同宫殿一样开筑便于群臣朝拜的大道。
石像生则是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秦代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
”这些石刻被成对布置在神道的左右两旁。
秦汉时期,陵墓上开始出现石刻雕塑。
霍去病墓形状像匈奴居地祁连山,冢上有坚石,冢前有石人、石马,至今尚存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野人食熊、异兽食羊、卧猪、卧牛、石鱼等十数件,是我国现存早期石雕群中体积最大的圆雕作品。
西汉马踏匈奴石雕霍去病墓茂陵石刻现藏茂陵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马踏匈奴”是一件纪念碑式的雕塑,一匹骏马神态岿然,蹄下踩着一持弓握箭的匈奴人物形象,作挣扎状。
骏马威武雄劲,匈奴卑琐丑陋,形象地表现了墓主人抗击外来侵扰,保卫国家安宁的英雄气概,所以这被视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主题明确的纪念碑式雕塑。
霍去病墓石刻,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属官“左司空”署内的石匠所雕造。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方法,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于一体,使作品兼有写实与写意的风格。
东汉石辟邪高190cm 长297cm 宽90cm 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现藏洛阳博物馆茂陵石刻虽然具有纪念意义,但从陵墓形制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形成陵墓石刻的规制。
事实上,除了陕西城固张骞墓前有一对石兽之外,其他西汉陵墓前,绝少发现有石刻。
霍去病雕塑

明十三陵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的陵寝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的陵寝
15
“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 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 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 .
跃马高1.50米,长2.40米。
可息 跃 跃 挡动 马 马 的作 表 冲姿 现 劲态 了 ,。 闻 这由 惊 正静 而 是而 动 骏动 , 马, 将 雄如 要 烈箭 奔 气在 腾 概弦 而 的上 尚 最, 未 佳发 完 艺则 全 术风 跃 表驰 起 现电 的 。掣 霎 ,时 势间 不瞬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
1914年法国诗人谢阁兰拍摄的霍去病墓地照片
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 18米,高约25米。
陪以这 霍 葬茂一 去 墓陵带 病 。规共 墓 匈 模有位 奴 最汉 于 未 灭 大帝陕 , 。陵西 无 霍五 省 以 家 去座兴 为 病,平 的 墓故县 千 是此 东 古 名 西地北 句 汉称约 。 武为 帝五公 茂陵里 陵原处 的,。
伏虎: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 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斑纹不雕而现,异常生动。
艺术特色: 1、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 2、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3、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精细的雕刻技艺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著称,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细致的形象在霍去病墓石刻中,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霍去病像大致符合历史形象。
面部表情生动,神情自然,身姿端庄,衣纹、发丝等细节描绘入微。
通过细腻的雕刻技巧,艺术家成功地再现了霍去病的风采和形象。
2. 耀眼的装饰霍去病墓石刻中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
墓碑上常见的云纹、凤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华丽的衣饰图案,展示了当时的富丽华美的风貌。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还彰显了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表现出色,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1. 立体感强烈霍去病墓石刻常常以立体的方式呈现。
雕刻师巧手造型,并利用阴刻的方式,突出人物和装饰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墓石刻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感觉。
2. 丰富的图案和纹饰墓石刻上的纹饰和图案多种多样,包括云纹、凤纹、花鸟图案等。
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作品,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凤纹寓意着吉祥,花鸟图案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墓石刻中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艺术特点的总结与回顾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精细的雕刻技艺使墓石刻中的霍去病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人物形象。
2.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立体感强烈的雕刻和丰富多样的图案纹饰,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佳作,其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
陕:咸阳茂陵博物馆--观茂陵出土文物,赏霍去病墓葬石刻!

陕:咸阳茂陵博物馆--观茂陵出土文物,赏霍去病墓葬石刻!咸阳的五陵塬上,有汉武帝茂陵。
在其陪陵霍去病墓,以其出土大型石刻为主体,辅以茂陵出土文物建成一座融文物、古建、园林于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茂陵博物馆。
该馆现有二座文物陈列室,一座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和六座石刻廊房。
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哀其才、彰其功,敕令为其建一座“像祁连山”的墓冢。
这座“冢像祁连山”大墓,建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同时又在两年之内,开凿了巨型石像生置墓冢上下。
↓霍去病的墓顶建了座览胜亭↓墓冢后坡地建了霍去病事迹展示馆。
环绕墓冢建有亭、廊,内置霍去病墓葬石刻十六件。
墓前两亭,亭内置“马踏匈奴”和“跃马”。
墓冢东西两廊内,陈列其余十四件石刻。
霍去病墓葬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简练,造型古拙雄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霍去病墓葬石刻无论是从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角度,还是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都堪称国宝。
这十六件石刻中,被鉴定为国宝的有十二件,其余四件也是国家一级文物。
国宝级别石刻分别是,马踏匈奴、跃马、起马、石人、人与熊、怪兽吃羊、野猪、伏虎、卧牛、卧象、蛙、蟾。
国家一级文物分别为,石鱼两件、石刻题记两件。
马踏匈奴↓跃马↓起马↓伏虎↓蟾蜍↓蛙↓石鱼↓石鱼↓人与熊↓石人↓“平原乐陵”题记石,无法拍清“平原樂陵宿伯牙霍巨益”字样。
↓“左司空”题记石↓“左司空”题记石↓卧象↓怪兽吃羊↓野猪↓卧牛↓汉武帝故事造像艺术展《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初置茂陵邑",茂陵营建,共历时五十三年,据史书记载,把全国每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花费在陵墓的修建上。
(说明文字摘自360百科)↓茂陵出土文物展↓彩陶马头,1998年兴平西吴镇来祁寨村出土;陶牛,1975年兴平南位镇陈门村。
↓彩绘陶马,1984年兴平庄头村出土。
霍去病墓的石雕

霍去病墓的石雕关中盆地渭水北岸的咸阳塬上,东西向横列着九座西汉王陵,其中最为显贵的五陵,是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
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因此咸阳塬也被称作“五陵原”。
“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描述的就是这里。
建元二年(前139年),才登上帝位不久的汉武帝开始修建茂陵。
《晋书》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三分之一的税赋用在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上,足见其辉煌。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17岁即从军征匈奴的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
霍去病短短的一生,似乎专为驱逐匈奴而来,他在匈奴的悲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中,封狼居胥,然后——轰然倒地。
汉武帝为此心痛不已,让他陪葬在自己的茂陵东侧,“为冢象祁连山”,以彰显他两战河西的奇功。
霍去病墓最令我痴迷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14件大型石雕。
1、马踏匈奴高1.68米,长1.90米,放在霍去病墓前,在体现西汉对匈奴的征服时,也为霍去病送上了最高的赞誉。
马骨架匀称,肌肉结实,躯体剽悍肥壮,一只前蹄把一个匈奴士兵踏倒在地。
而匈奴人则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双腿蜷曲,狼狈挣扎,须发蓬松零乱。
马踏匈奴,用一人一马的对比,构成了一个高下悬殊的抗衡场面。
马的形象被刻画得坚实有力,气宇轩昂,如同强大的汉军,凛然不可犯。
大张的鼻孔,圆睁的双眼,战马大战后的飞扬,对敌人的蔑视,扑面而来。
马腹下的匈奴人,那蓬松四张的须发显出了他的惊慌失措,他既不甘心就缚,又无可奈何的表情,似乎在声嘶力竭的大吼。
尤其要注意的是,雕刻家并没有将战败者简单地处理成横陈马下的尸体,而是刻画成仍手攥弓矢,会随时抓住机会,翻身再起的顽敌,这样戏剧化的造型,不仅反衬出胜利者的强大,还传达出了作者的警世寓意。
结合历史来看,封狼居胥后的元狩六年(前117年),因为匈奴单于拒绝对汉称臣,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欲歼灭单于主力。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一、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背景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研究的意义中国的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汉代石雕艺术形成了重意不重形的简约艺术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刻为主的写实艺术风格。
近代的中国由于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闭关落后,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
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写实艺术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界科学和解剖知识的掌握,中国的石雕艺术在曲折中逐渐发展,石雕艺术走向更加细腻,在造型上也达到对实物的最大的接近的艺术形式。
今天,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石雕艺术也需要在继承古人优秀艺术成果的同时借鉴东西方艺术的优秀艺术成就,汉代石雕的简约艺术形式在今天看来同样需要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研究和借鉴。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文化艺术背景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后国力强大的时期,不管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比较发达,在当时成为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轴心。
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秦代的严谨精致的风格在汉代没有得到继承,在写实方面远不及秦时,但汉代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并继续发展,其石雕艺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注重写意而不重写实。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尤其是霍去病墓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作为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代表,体现出了汉人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精神。
(二)民族心理匈奴在秦汉交替之际各部统一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在汉代初期汉朝的军事力量还没有成熟,匈奴的不断南下侵扰成为了汉朝的最大隐患,长期不断的战争使汉朝和匈奴的积怨越来越深。
在长期以来的战争中汉朝一直处于劣势,直到汉武帝时国家的军事实力逐渐强盛,局势才得到了扭转。
在这种背景下霍去病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了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汉代以前的旧的雕塑模式,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中国 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 上说,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作为刻画汉武帝时代征战匈 奴的英雄的雕塑艺术作品,已经转化成了中国古代墓 葬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成为格式化和制度化的规范, 成为永恒的历史。它的历史价值不仅仅是时间刻录的 历史事件的艺术写照,而是超越时间界限的一种艺术 风格,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们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和周密 的考虑,留下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创建了辉煌的艺术 丰碑。这种纪念碑式的艺术创作作为陵墓雕刻作品的 典范,永恒地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品类。
谢谢观赏
再见
为了使这些石刻能够长期安放,作品采用 坚硬的花岗岩石来加以精练的雕刻,同时 也极为科学的处理了作品的空间力学,采 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 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 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
艺术价值
尽管霍去病墓前石雕群的出现只是美术史的一个片断,但通过对
其艺术风格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不是 其自身单线的延续与成长,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不同艺术种 类之间的相互交叉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霍去病墓的这些石雕得以 保存至今,它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画面,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雕刻 艺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中,除了驯顺的动物,凶猛的野兽之外,最 精彩突出的莫过于主雕《马踏匈奴》,表现的是曾和霍去病生死 相依的马,马上虽没有出现马主人,但显而易见,石马就是霍去 病的象征。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同时也表现出具体 的历史情感。而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也恰恰是这个王朝指令者的意 志。艺术的语言实际上是制度化的汉武帝的话语权的直接表现,
霍去墓石雕
12级08班于 莹 陈思蓓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 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 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 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由于西汉时期的礼教制度 森严,墓葬的级别分别由 陵、墓、冢、坟、穴依次 向下排列,唯有帝王才能 建造陵墓,致于将军之封, 霍去病墓的巍峨浩大却是 首屈一指,空前绝后,这 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仅有 的特例。在陵墓的高大封 土之上,布设多种人兽石 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 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 石雕群原本散置于封土上, 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 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 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 术精品 。
卧象
长2.60米宽1.60米,神情安详宁静,性格坚
韧耐劳.质朴敦厚,圆睁双目,肥大喘息的 鼻和宽厚的嘴,使象的形象真实生动。
石头猪
风格粗犷,不拘泥细节,连石材表面也不
加以修饰,除了头部突出嘴,眼,耳,的 特征以外,四肢用阴线刻出,可以看出工 匠们的聪明才智。
石雕得以保存的原因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一种纪念作用的雕塑,
霍去病墓陵简介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 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 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 前石刻现存16件,为我国现存 年代最早的石象生实物资料。 可辨识的石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 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 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 猪、跃马、“马匈奴”、卧马、 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 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 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 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 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 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 珍品。
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不论是 气宇轩昂的高大战马,还是温顺敦厚的牛、羊, 都可以看出其独特风格。每件作品都非常注重
形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具体的说,它独 特的风格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通过深刻的 象征构思,形象明快,透视出具有现实价值的 象征意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运用精湛的技 艺和典型的刀法笔触塑造每件作品,具有高度 的传承性。历史性、象征性和技艺传承这三点, 正是西汉以后所有陵墓雕塑包括纪念碑式雕塑 共有的艺术特点。
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刻群的代表,风格沉著雄厚!
具有端庄肃穆的意趣!题意含蓄,而表现 意境博大,是一件融合写实与浪漫两种手 法的重要作品>
卧虎
用整块石头雕大形, 虎的四肢及皮的斑纹, 皆以深浅不同的阴线 表现,给人的感觉是 虎皮的松软富有弹性 的特点似可触摸。
,
利用石材的圆形,稍
加雕刻,塑造出一只 威猛的伏虎。身上的 斑纹用聊聊几笔阴刻, 简介明快,不损伤大 块面的整体感。
高114厘米,长260厘米,利用自然石块稍
加修饰的办法来处理,形象动态上不受局 限。头部微仰,一只腿向前伸出,蹄用力 着地,另一只前腿微曲抬起,都反映出这 匹马将起未起的动作过程。作者仔细观察 这一生动的动态,然后又智慧地,细心而 又大胆地雕凿这一具有深意的题材。尽管 这一件卧马形象拙朴但蕴有一般的马所具 有的活力。
秦以前的国君墓上未发现石雕,秦以后的西汉 1l座帝陵也未发现一件石雕,唯有在霍去病墓 前发现了石雕群,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陵
墓石雕,也是陵墓石雕的开山之作——纪念碑 式雕塑。 石雕群屹立在霍去病的墓前,倾注了无名工匠 的情感和愿望,有纪念碑一般意义,它是墓地 艺术的格式化、制度化的烘托。霍去病墓在石 雕在中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 史地位,不是因为它历史年代的久远而产生价 值,而是因为它建立了墓地纪念碑的格式和制 度,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