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作者:文立磊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欣赏与评述

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欣赏与评述标题: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他们的事迹被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而霍去病,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将军,他的墓前石刻《伏虎》更是留下了永恒的痕迹,成为了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评述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探寻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精神。
1. 石刻概况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刻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伏虎》石刻。
这座石刻造型逼真,雕刻精湛,堪称我国石刻艺术的杰作,也成为了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 文化内涵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情感。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追忆之情。
石刻中的伏虎形象,寓意着霍去病的勇猛和威武,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英雄情结和民族精神。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伏虎》石刻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3. 传承价值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它不仅能够让人们深刻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更能够使人们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需要将这样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4. 个人观点对于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我深深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朽魅力。
这座石刻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智慧和高超技艺,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英雄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它不仅仅是一块石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应该得到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珍视和传承。
总结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凝聚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追忆。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传承意义。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霍去病墓石雕蒋嘉(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中国雕塑在秦汉时代踏上第一座艺术高峰,汉代处于封建社会胡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 立业的基调。
“汉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尤、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大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本文 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使读者了解汉代石刻雕塑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造型;霍去病墓;循石造型中图分类号:0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2 -0127 -011总论汉代雕塑艺术是在秦朝的发展上继往开来的,汉代雕塑既保留 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又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
其艺术风格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 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 响。
与秦代时期的雕塑相比,汉代雕塑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 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进步。
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汉代的雕塑艺 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艺 术走的更加更加高远。
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 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 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 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陕西兴平霍 去病墓石雕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历史上 不朽的一座高峰。
2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2.1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 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 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品。
霍去病墓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 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王海霞【摘要】霍去病墓石雕作品意象博大深沉,极具大自然的山野情调,特别在表现动物的造型上,更是各具其貌,惟妙惟肖,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质朴而有灵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1年10月,朱穆之参观霍墓石雕曾留言道:"国之瑰宝".的确,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飞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虽时过境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仍使得"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热衷回顾.【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现实意义;启发性【作者】王海霞【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学院,艺术系,福建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7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大型石刻,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中举世无双的雕刻艺术杰作,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
整个作品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与其它帝王陵墓雕塑工整、拘谨的模式化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霍墓石雕是我国古代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霍去病墓石雕之所以闻名中外,重要的在于它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它在前代基础上广教博取,开创了我国石雕艺术的先河,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被中外雕刻美学界称为“千古绝品”,意义极其深远。
第一,霍去病墓石雕群刻对后世陵墓雕刻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均有石驼;周公墓前也竖立了石人,只是目前均无存迹。
西汉时期在陵墓之前置石人石兽的风气,东汉以后依旧流行并形成定制。
后来的历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霍去病的艺术石刻

霍去病墓前石刻的艺术特色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过许多为了国家与民族而英勇奋战的著名青年将领,西汉武帝时代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纪念年轻的将军,命令把霍去病的坟墓建成一座小山模样,以象征将军生前征战过的祁连山。
为了体现祁连山的环境,基上散置着十数件花岗岩雕成的马、牛、虎、象、野猪等动物。
霍去病墓石刻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组位于田野的石刻群,作为石刻艺术的群体,这批石刻的主题是围绕“为冢,像祁连山”的目的而修建的。
霍去病墓石刻的整体的造型风格和材料以及主题思想达到了一种完美和统一,集中体现了深沉雄大的时代风格,而且它还具有一些独到的艺术特色。
(归纳一下有以下四点):1.具有中国"大写意"雕刻方法的表现力;2.对"神似"这一中国传统艺术主旨的深刻把握;3.石质材质的沉重质感,与祁连山浑厚、苍茫的情韵取得了“精神”的一致性;4.写实和写意的手法的交互使用。
这些石刻都是用整块石雕刻而成,体积都比较大,按照石块的天然形态“因石施刻”,巧妙的借用石头的天然形状,按其自然的走势稍加雕琢,在关键部位加以雕凿,融合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手法,去粗求精,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石刻更易于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去,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蟾蜍》是利用一块青绿色的花岗岩浑圆而略尖的天然外形,它的机理、质感和形状都与蟾蜍外表相同,通过工匠稍加雕琢,一只拉长脖子瞪大圆眼将要跃起的蟾蜍活灵活现,静中育动,让人一目了然。
《野猪》的造型,是大刀阔斧,放手雕凿而成,不但刻画了野猪莽撞的野性,也体现了粗犷而奔放的风格。
在这些石刻作品中,古代工匠在雕刻时也非常注重把重点放在传神刻画上,石刻作品将塑造的重点集中在能够表现动物神态的部位,如石刻中的几件马,像《卧马》、《跃马》,石刻在蹄部,后肢轮廓上特别着力,从而赋予石马以雄健有力的姿态。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摘要:一、霍去病简介二、霍去病墓前石刻概述三、石刻赏析四、石刻的艺术价值五、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文化内涵六、总结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多次保卫国家安全,功勋卓著。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予他“昭武将军”的谥号。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西安,墓前有一组精美的石刻,被誉为“汉碑三绝”之一。
霍去病墓前石刻主要包括“马踏匈奴”、“伏虎”、“卧马”三件作品。
这些石刻构思独特,寓意深刻,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其中,“马踏匈奴”石刻表现了霍去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马匹强壮有力,蹄下匈奴士兵惊恐万状,充分展示了霍去病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
这件作品是我国古代战争题材石刻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伏虎”石刻展示了霍去病勇敢智慧的一面。
老虎是古代象征权威和力量的动物,而这只老虎却被霍去病驯服。
石刻中,霍去病双手握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则显得无力反抗。
这件作品传达了霍去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在生活中也同样具有征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卧马”石刻则展现了霍去病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石刻中的马匹线条流畅,肌肉丰满,呈现出一种坚定而安详的神态。
这件作品强调了霍去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这些石刻不仅是汉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英勇传统的精神激励。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摘要:一、霍去病简介及墓前石刻背景二、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三、石刻内容的象征意义四、霍去病墓前石刻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五、游客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感悟与启示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为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的是,他在24岁那年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悲痛不已,特地在茂陵为他修建了墓陵。
墓前石刻是霍去病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在于它们以战马、猛虎、匈奴人等为主题,展现了霍去病英勇战斗的一生。
这些石刻造型古朴、线条简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雕刻技艺上,它们注重表现战马的雄健和猛虎的凶猛,形象地展示了霍去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姿。
同时,匈奴人的形象则表现出霍去病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敢。
这些石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霍去病的英勇与智慧。
在霍去病墓前石刻中,每一个形象都富有象征意义。
战马象征着霍去病的勇敢和忠诚,猛虎则代表他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力量。
匈奴人的形象则暗示着民族矛盾与战争,以及霍去病为国家安定付出的努力。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霍去病个人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的精神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是汉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霍去病的事迹和墓前石刻也成为教育后人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宝贵资源。
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人们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更能激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艺术地展现了霍去病的英勇形象,传承了他的精神品质,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
风格
摘要:文章从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时代要求;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在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石刻艺术中,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以大型圆雕方式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雕刻艺术作品,石刻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博大、浑朴而豪放的感受,富有西汉时期那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风格。
霍去病墓的这批石刻,不同于一般陵墓前所列置的那种天禄、辟邪等的石刻,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产生当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关。
西汉是我国一个统一的强盛国家,当时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艰苦创业时代,加上边界上匈奴族的不断侵扰,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出生入死创业英雄的价值。
刘邦就曾大声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传奇式的青年将领霍去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猛士”。
他曾先后六次参加和指挥抗击匈奴战争,屡战奇功,其中尤以祁连山大捷最为著名,打败了盘距在北方的匈奴军队,不但使汉朝解除了西北边患,而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与西域、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也正是这样,霍去病的不幸早逝,对西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传奇式英雄,汉武帝破格给予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茂陵,并下令“为冢象祁连山”,这可谓是当时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了。
想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迈誓言,现在他死后的归宿,正是他当初挥戈驰骋的祁连山战场。
这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艺术构思,实为纪念祁连山战役的胜利而筑,即是围绕着“为冢象祁连山”这个目的而雕成的。
这批石刻群,现共发现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象》、《石鱼》、《牯牛》、《巨人抱熊》、《怪兽噬羊》等十六件,它们都散落在墓前的草丛坑凹之中,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与自然融为一体。
并且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的题材内容,表现一定的艺术境界,形成富有完整主题的系列石刻作品。
一、关于石刻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霍去病墓石刻群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组位于田野的石刻群,作为石刻艺术的群体,这批石刻的主题是围绕“为冢,象祁连山”的目的而修建的。
当初修筑霍去病冢,是为了纪念他生前的功绩,即《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说“去病破昆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其功也。
”起冢象祁连山,冢前立纪念碑式的石人、石马,自然是为了表彰其功业,它们的作用显然也在于突出“象祁连山”这个总要求,将转战祁连山、破匈奴等内容用形象的艺术形式,生动地再现当时祁连山的风貌和在此激战的情景,这该是这批石刻所表达的主题。
但它又并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霍去病这位英雄人物,我认为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反映祁连山战役胜
利后的情景,说明安定和平的生活是大家的共同要求、愿望。
这可以从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石兽、石马得以说明,它们象征美丽富饶的祁连山,林木茂盛、野生动物敷衍、牧人放牧狩猎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赞颂自然,进而让人们去领会霍去病生前的功绩,从而达到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
霍去病墓石刻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它采取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手法,通过刻画三匹不同姿态的战马,三件石刻作品――《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使人从战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勇善战的青年将军和无数浴血疆场的战士,从而构成了这组纪念碑雕刻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
显示这一主题思想,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当属《马踏匈奴》了,它是这组石刻群的中心雕刻,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歌颂霍去病击败匈奴这一重大历史功绩。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表现霍去病本身,而是用人和马的形象,象征祁连山之战这一重大事件,起着点明题意的作用。
马巍然屹立,器宇轩昂,雄壮而威严,高度概括地象征了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和汉王朝强盛的国力,显示出一幅胜利者的昂然姿态,象征正义者的一面。
马下挣扎的是战败的匈奴主的狼狈形象,一个满脸胡须的匈奴人,他裂着嘴,光着脚,一手拿着弓,一手拿着箭,十分地凶悍,即使手中还握着弓箭,但已注定失败,以这种对比的形式来纪念战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满了创造力。
纵观这组群雕,它们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们都是和“象祁连山”这个主题有直接的关联。
作品中蓄含着当时雕刻匠师们所寄托的情感和时代愿望,对生活和自然美的热爱及对和平的讴歌。
如《跃马》、《卧牛》、《卧马》这三件石刻,体现的是战胜匈奴之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山下的农牧风光,骏马奔腾欢快,既描写了生命的活力,也显示了水草丰茂的沃野;卧马雄壮沉静,具有凝重安详的气氛;卧牛所表现的意境,使人感到和谐安适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们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
当然,这组石雕也不乏描写当时战斗艰苦的石刻作品,如石刻《人与熊》、《怪兽食羊》,表现了一种人与兽的殊死格斗和一种吞噬与挣扎的场面,显示了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使人联想起浴血战场战斗的艰险和残酷。
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对比,突出了鲜明的主题思想。
二、石刻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曾对汉代石刻作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霍去病墓石刻的整体的造型风格和材料以及主题思想达到了一种完美和统一,集中体现了深沉雄大的时代风格,而且它还具有一些独到的艺术特色。
这些石刻都是用整块石雕刻而成,体积都比较大,按照石块的天然形态“因石施刻”,巧妙的借用石头的天然形状,按其自然的走势稍加雕琢,在关键部位加以雕凿,融合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手法,去粗求精,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石刻更易于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去,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真正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如《蟾蜍》是利用一块青绿色的花岗岩浑圆而略尖的天然外形,它的机理、质感和形状都与蟾蜍外表相同,通过工匠稍加雕琢,一只拉长脖子瞪大圆眼将要跃起的蟾蜍活灵活现,静中育动,让人一目了然。
《野猪》的造型,是大刀阔斧,放手雕凿而成,不但刻画了野猪莽撞的野性,也体现了粗犷而奔放的风格。
在这些石刻作品中,古代工匠在雕刻时也非常注重把重点
放在传神刻画上,石刻作品将塑造的重点集中在能够表现动物神态的部位,如石刻中的几件马,像《卧马》、《跃马》,石刻在蹄部,后肢轮廓上特别着力,从而赋予石马以雄健有力的姿态。
而《石虎》、《卧象》、《卧牛》,这些动物的神态,着力表现在对头部的刻画,对这些地方都雕得很精妙。
反之,不是传神的地方都雕得较为粗放,这和一般石刻对各部位都平均加工的手法相比,显然能给人以一种洒脱简洁的审美快感了。
总之,在这些石刻作品塑造上,既采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也运用了极度夸张的变形风格,塑造动物形象并不刻意在动物的外形酷似上下功夫,而是对动物的习性和动态有了深入透彻的了解后,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形状特征,合理巧妙的利用自然的美,选择最能表现其活力、神态特征上加以夸张和变形来表达主题,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
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蕴涵的伟大内在力量,究其原因是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的表现,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气质的魂之所在。
如今,“为冢象祁连山”一片生机盎然,收割后的黄土地上零星地点缀着农民们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高粱杆子,还有那排排黄土地人引以为荣的白杨树,古人的“为冢象祁连山”的良苦用心自然又是那么地容易理解了。
【参考文献】
[1]文博[M].陕西人民出版社.
[2]霍去病墓石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3]陕西古代石雕刻[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美术鉴赏[M].人民美术出版社.
[5]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M].人民美术出版社.
[6]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