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作者:文立磊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霍去病墓石雕蒋嘉(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中国雕塑在秦汉时代踏上第一座艺术高峰,汉代处于封建社会胡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 立业的基调。

“汉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尤、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大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本文 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使读者了解汉代石刻雕塑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造型;霍去病墓;循石造型中图分类号:0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2 -0127 -011总论汉代雕塑艺术是在秦朝的发展上继往开来的,汉代雕塑既保留 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又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

其艺术风格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 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 响。

与秦代时期的雕塑相比,汉代雕塑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 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进步。

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汉代的雕塑艺 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艺 术走的更加更加高远。

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 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 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 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陕西兴平霍 去病墓石雕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历史上 不朽的一座高峰。

2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2.1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 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 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品。

霍去病墓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 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摘要:文章从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时代要求;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石刻艺术中,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以大型圆雕方式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雕刻艺术作品,石刻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博大、浑朴而豪放的感受,富有西汉时期那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风格。

霍去病墓的这批石刻,不同于一般陵墓前所列置的那种天禄、辟邪等的石刻,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产生当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关。

西汉是我国一个统一的强盛国家,当时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艰苦创业时代,加上边界上匈奴族的不断侵扰,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出生入死创业英雄的价值。

刘邦就曾大声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传奇式的青年将领霍去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猛士”。

他曾先后六次参加和指挥抗击匈奴战争,屡战奇功,其中尤以祁连山大捷最为著名,打败了盘距在北方的匈奴军队,不但使汉朝解除了西北边患,而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与西域、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也正是这样,霍去病的不幸早逝,对西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传奇式英雄,汉武帝破格给予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茂陵,并下令“为冢象祁连山”,这可谓是当时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了。

想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迈誓言,现在他死后的归宿,正是他当初挥戈驰骋的祁连山战场。

这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艺术构思,实为纪念祁连山战役的胜利而筑,即是围绕着“为冢象祁连山”这个目的而雕成的。

这批石刻群,现共发现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象》、《石鱼》、《牯牛》、《巨人抱熊》、《怪兽噬羊》等十六件,它们都散落在墓前的草丛坑凹之中,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与自然融为一体。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王海霞【摘要】霍去病墓石雕作品意象博大深沉,极具大自然的山野情调,特别在表现动物的造型上,更是各具其貌,惟妙惟肖,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质朴而有灵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1年10月,朱穆之参观霍墓石雕曾留言道:"国之瑰宝".的确,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飞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虽时过境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仍使得"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热衷回顾.【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6)004【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现实意义;启发性【作者】王海霞【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学院,艺术系,福建莆田35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27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大型石刻,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中举世无双的雕刻艺术杰作,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

整个作品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与其它帝王陵墓雕塑工整、拘谨的模式化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霍墓石雕是我国古代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霍去病墓石雕之所以闻名中外,重要的在于它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它在前代基础上广教博取,开创了我国石雕艺术的先河,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被中外雕刻美学界称为“千古绝品”,意义极其深远。

第一,霍去病墓石雕群刻对后世陵墓雕刻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的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均有石驼;周公墓前也竖立了石人,只是目前均无存迹。

西汉时期在陵墓之前置石人石兽的风气,东汉以后依旧流行并形成定制。

后来的历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霍 去病墓石刻 的艺术风格
黄 卫 霞 ( 苏 大学 艺 术 学 院 2 2 1 ) 江 10 3
摘要 :霍去 病是 汉武帝初年 时征服 匈奴 的骠骑 大将军 , 但却 英 年早逝。为 了纪念他在祁年山一带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赐予 他陪葬 自己陵寝的特殊待遇。霍去病基石刻的艺术风格有三大特点: 是注重 寓意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 ;二是巧妙运用 “ 因势象形” 的表现手法 ,精心选择石料 ,巧妙利用石块的 自然形态和纹路造型; 三是灵活地将圆雕、浮雕 和线刻技 法综合运 用。 关 键 词 : 艺 术 风格 ; 圆雕 ;浮 雕 ;线 刻 ’
如怪兽吃羊卧虎等都是如此而这也是早期雕刻的特点先刻削出人马和其他动物的大体形然后用浮雕与线刻分别表示肢体头部五官和毛发等重要的细部特征把人与动物内在的生命力精神状态与个性特征都表达出来百战沙场的战马的镇定与勇敢失败垂死的匈奴首领的恼怒与狞恶其他动物如跃马的激动伏虎的机警卧牛的驯良等等无不耐人寻味
艺 术 与 人 文
战 争 的胜利 , 不但使 汉 朝解 除 了边 患 ,而且 打开 了通 往 西域 的河
西走 廊 ,为 我 国多 民族 国家 的形 成 以及 与西方 的经 济 文化 交流 , 创造 了条 件 。因此 ,霍去 病 的功绩 永垂 史册 。 在 公元 前 l 7 ,这 位 年 轻 的将 领 二 十 四岁 时就 病 逝 了 ,他 1g 把 生命 的全 部献 给 了国 家和 民族 。汉 武 帝对 于霍 去病 的早 逝 ,极 为 痛惜 。西汉 元 狩 六年 ( 公元 前 l 7 ) 了表 示对 这 位 功 臣 的 1年 为 恩 泽 ,他赐 予霍 去病 陪 葬 自 己陵寝 的特殊 待 遇 ,特 意 在茂 陵 东约 公里 处建立 了一座 象 征祁 年 山的霍 去病 坟墓 ,以纪念 他 在祁 年 山的丰 功伟 绩 。这组 石雕 群在 二 十世 纪 二十年 代被 挖 掘 、整理 、 保护 起 来 ,是我 国雕 塑 艺术 史上 的光 辉一 页 ,它给 人 们带 来五 穷 的 艺术享 受和 创作 启迪 。 霍 去病 墓 石刻 的 艺术 风 格特 点 之一 :是注 重寓 意 ,采用象 征 手法 表现 主 题 ,造墓 似 祁连 山 。西汉 霍 去病 墓 陵石刻 是 西汉 纪念 碑性质 的 一组大 型石刻 。是 汉武 帝西 汉元狩 六年 ( 公元 前1 7 ) l年 少府属 官 “ 司空 ”署 内的优秀石 刻匠师所 雕造 。它的功 能:多为 左 石雕 ,象 征护 陵人和 兽 ,又称 “ 象 生 ” ,体现 了帝王 将 相 的威 石 严神 圣 和尊 贵 ,成 为等 级的 象征 。现 存 的霍 去病 墓石 刻 ,包括 马 踏 匈奴 、卧 马 、跃 马、 卧虎 、石 蛙 、石鱼 、 二野 人 、母 牛舔犊 、 卧 牛 、人与 熊 、石蟾 等 十 四件 另有提 名 刻两 件 ,全 部用花 岗岩雕 把 圆雕 、浮雕 与 线刻 有机 结合 起来 ,既 自由又 凝炼 的手 法 ,增强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一、霍去病墓产生的时代背景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开始,统一了货币及文字等,古代中国进入空前的高度统一,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与艺术也得到了融合,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平以及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相较于之前的雕塑作品,西汉时期的石雕作品气势更加雄浑大气,尤其是在陵墓雕刻中更为突出。

陕西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辉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一生充满传奇,六次出击匈奴,皆大获全胜。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刘彻墓茂陵的东侧,墓前有许多巨型的石兽雕刻,石雕的气势雄浑,将霍去病的大将之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较早大型的以圆雕手法来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石雕作品群,石雕充分利用了石块原本古拙、自然的形态,因势造型,手法简练且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受。

该墓整体布局构想运用了深刻和寓意广博的象征手法来体现的。

(一)因势造形霍去病墓的石雕根据岩石的自然形状“因势造形”雕凿而成。

工匠们选择合适的花岗岩石块,并且充分利用石块本身的形状、纹理以及色泽,结合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雕刻手法,经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雕刻出的艺术形象。

这种“因势造型”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将霍去病墓雄浑的气势表现的更加贴切,而且还能表现出西汉时期艺术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艺术创造力。

例如《卧虎》这一石雕作品,虎的身躯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块上天然的纹理变化,加上看似随意的几笔线刻的斑纹,丰富而简洁,使得一块巨石变得虎虎生威。

这件作品气势磅礴,精彩地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震撼瞬间。

(二)主题明确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大将,曾多次征战匈奴且屡战屡胜,汉武帝对其十分重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痛心,给与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于茂陵。

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它高大、雄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同时,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了战争的主题,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2. 巧妙运用“因材施雕”的技法,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

雕刻中保留了石块的质感和古朴风格,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力量。

3. 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以足够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

4. 作品具有浪漫的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观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与和谐,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感染力。

5. 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通过简练传神的造型,表现了霍去病这位年轻将领的英雄气概和昂扬斗志。

这种生命力与霍去病的精神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6. 融合了西域的粗犷豪放与汉朝的敦厚朴实,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这种风格和特色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得以体现,使得霍去病墓石刻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一。

综上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寓意深远、技法精湛、生命力强烈、风格独特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哎呀,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说起霍去病,大家都知道,他可是汉代的“打仗小能手”,对吧?那他的墓石雕当然得别具一番风味。

咱们先来看看这些石雕吧。

想象一下,那些雕刻在石头上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跳出来跟你聊聊天。

每个细节都被雕刻得一丝不苟,简直就像是给石头赋予了生命。

雕工精细,表情生动,让人一看就想多停留一会儿,想象一下霍去病那豪气干云的模样。

你知道吗?这些石雕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更是为了展示汉代的艺术风格。

这时候的艺术家们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手艺,把对霍去病的崇敬和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雕像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像是霍去病身边的将士,气宇轩昂,仿佛在说:“我们跟着他,打败敌人,真是爽!”这些石雕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是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再说说风格,汉代的石雕有一种厚重感,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像是你走在大地上,不会有那种轻飘飘的感觉。

雕刻师们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力量和威武,雕像的肌肉线条、衣服的褶皱,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

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玩泥巴,捏得再好看也没法和这些艺术品比。

不过,这种夸张的风格,恰恰是汉代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人一看就想:哇,这个将军真牛!除了雕刻的细致,汉代的石雕还特别讲究布局。

你想啊,整个墓碑上不仅仅有霍去病一个人,还有他的将士、战马,甚至还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就像一场历史大戏,人物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显得特别热闹。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让人一目了然,还能让人心中产生一股豪情,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跟随霍去病一起冲锋陷阵。

不能不提汉代的文化背景了。

当时,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大家都渴望和平、渴望英雄。

霍去病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他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还被视为民族的英雄。

那些石雕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雕刻师们用心血把这种气概传递给后人,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那种力量和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
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
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
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
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
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
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
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
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
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
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
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
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
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
“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
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
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这种
天人合一、因势象形、浑朴自然的雕刻形式,在当时是没有任何国家和地
区能够与之相媲美,至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十几件雕刻作品并无统
一的创作法则,和指导标准。

每一件都有独体的强烈个性,如《蟾》,那
仿佛是对一块石料的联想,在这硕大的石块上,略施斧凿,就出现了眼、鼻、口的形象特征,这是意象的表达,更是时代的风格。

2.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霍去病墓冢前石
雕作品多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凿,这是我国西汉前
期大型石雕所特有的艺术造型风格。

《马踏匈奴》是以圆雕为主的代表作品,它形式构思巧妙独特,完整有力,既表现出击败匈奴的侵扰,保卫国
家胜利时的英姿,同时也对失败者予以深刻的讽刺。

在作品处理上,艺术
家们巧妙的把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手法结合为一体,既自由又简练,
既保持了岩石原有的自然美,又表现了雕刻的艺术美。

更加强调了雕塑的
稳定性和力量美感。

以浮雕为主加局部线刻的有《卧象》、《伏虎》、
《野猪》等。

艺术家们在硕大的花岗岩上只做了少许的加工,就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赋予创作对象获得了生命。

《野猪》选用一块多棱角的岩
石雕凿而成,眼睛、动作神态微妙。

《卧象》雕刻如同是一只可爱的小象,表面处理光滑形象,线刻流畅,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作品不注重于细节描绘,更加强调对象的神态。

这正是东方艺术的意趣所在。

此外,《人抱熊》、《石人》等则是以浮雕和线刻混合手法在天然石块上顺着着石面的
凸凹雕凿而成的。

线条流畅,变化不定。

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之情。

二、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文化功能
1.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体现了汉代雕塑的文化特点。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
会中最具魄力的一个时期,自秦朝统一中国,一直在盛衰变化中持续了四
百余年。

以霍去病墓冢前动物石雕为代表的大型雕塑更能代表汉代雕塑的
文化特点。

陵墓前的雕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权礼仪制度的需要,它从某个
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及其特殊的审美需要。

不单
纯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的。

它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政治需要的产物。

他力图体现那个时代的信仰和精神,或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
弘扬某种伟业和功绩,是表达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艺术创造,也是历
史和时代精神的形象纪录。

这些陵墓前的雕塑在文化功能上可能是为帝王、贵族巡视护卫墓室,驱逐邪祟,因此它们既是一种保护性的象征,同时也
是封建王侯贵族生前社会政治地位的一种标志。

2.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独特的美学,给人以强烈印象。

郑振铎先生指出,
汉代艺术与前代有很大不同,它“第一次具体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艺术的伟
大传统。

”汉代艺术强调人和人的活动关系为中心,汉代壁画、帛画、汉
画象砖、汉画象石等与霍去病墓石刻都是一脉相承,虽然在题材上各异,但
无论是表现自然景物、天上神灵、田宅生产,还是家居生活、历史故事、
出行经历等,都是围绕着人们的起居行为及其对世界、人生的理解。

一般
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汉代艺术第一次创造出非常完美的艺术感性形式,第
一次对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出了乐观自信的态度。

其中霍去病墓冢石刻正是体现这个时代美学思潮的典型代表,具有深
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概括性的“马踏匈奴”雕像,主题是赞美霍去病的功绩,但整个石雕既没有霍去病的伟岸形象,也没有具体战争场面的描绘,
通过马踏匈奴的精神,象征英雄人物的品格,在以为冢似祁连山的艺术构
思上表现出英雄的典型环境。

祁连山是霍去病建立不朽功勋的战场,但是墓冢土坡毕竟难以使人联想到巍峨壮观的祁连山。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艺术家从两个方面进行创造。

一方面精心设计,让雕像作为艺术环境成为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表面杂乱无章地布置在乱草丛中,其实随着观赏者漫步登向墓顶,就能感受到深处荒山的意趣。

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山”的感觉,以巨石示险,在险境中随意散置野兽石雕,更增添了深山的气氛,表现出人迹罕至的环境。

这种写实与写意,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结合,再现与表现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正是我国传统艺术一直孜孜以求的。

霍去病墓冢石刻舍弃了对物体细部的描摹,着重神态的表现,追求重点的突出和明确。

在艺术处理上,采用了圆雕、浮雕、线雕三种不同的石刻手法,有时甚至加以合用。

这在欧洲及中亚的雕刻中是没有的。

这种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体现了汉代艺术家,努力追求“神似”的创作精神,这比后代的石雕日益受到形式的束缚,逐步趋于公式化,更显得难能可贵。

三、霍去病墓冢石雕艺术风格对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启发
郭沫若先生曾说:“霍去病墓冢前的石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这朴素宏大的石刻艺术群,书写了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霍去病墓冢石雕,不但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而且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使每一位参观者都触动不已,特别是其艺术风格及创作思维对我们的启发更是很大。

艺术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产生,通过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使我们有了今天艺术不同的多元化形式。

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艺术家们创造且体现着时代艺术特点,不管他们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家。

艺术当随时代,审美当随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立足时代精神,艺术风格才会新颖独特。

综合来看,霍
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风格无不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并且成为代表汉代风貌的艺术珍品。

因此,我们学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绝不能肤浅理解为“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当中。

当前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更要大胆创新。

努力做到古为今用,立足时代,开拓创新。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石雕艺术,更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但是,任何时代对经典的继承又不是简单机械的照搬与模仿,只有继承传统之精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大胆创新,才会创造出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之,霍去病墓冢石雕群,材料多为自然形态的岩石。

工匠多石势雕凿而成。

刀法简洁、朴拙、粗犷,使石雕艺术彰显博大、雄浑之美。

细观这些石人、动物多取怡然、安详之神态,这应是雕凿者精神世界的显现。

随着汉代地域的不断扩大和物质文化的巨大丰富和频繁交流,展现出了人们积极奋进、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

石雕的造型不同于唐墓雕刻的对称、温和,因其较少礼制、规范的约束。

因石势造像,或浮雕或线刻不以“形似”为目的,而表其神、显其气,体现了雕刻者刻意追求“神似”的浪漫主义创作意识。

霍去病墓冢石雕群,体现了汉代大气浑厚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陵墓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雕塑艺术遗产,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伟大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