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霍去病墓石雕蒋嘉(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中国雕塑在秦汉时代踏上第一座艺术高峰,汉代处于封建社会胡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 立业的基调。
“汉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尤、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大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本文 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使读者了解汉代石刻雕塑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造型;霍去病墓;循石造型中图分类号:0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2 -0127 -011总论汉代雕塑艺术是在秦朝的发展上继往开来的,汉代雕塑既保留 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又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
其艺术风格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 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 响。
与秦代时期的雕塑相比,汉代雕塑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 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进步。
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汉代的雕塑艺 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艺 术走的更加更加高远。
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 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 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 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陕西兴平霍 去病墓石雕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历史上 不朽的一座高峰。
2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2.1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 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 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品。
霍去病墓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 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摘要:一、霍去病简介二、霍去病墓前石刻概述三、石刻赏析四、石刻的艺术价值五、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文化内涵六、总结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多次保卫国家安全,功勋卓著。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予他“昭武将军”的谥号。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西安,墓前有一组精美的石刻,被誉为“汉碑三绝”之一。
霍去病墓前石刻主要包括“马踏匈奴”、“伏虎”、“卧马”三件作品。
这些石刻构思独特,寓意深刻,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其中,“马踏匈奴”石刻表现了霍去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马匹强壮有力,蹄下匈奴士兵惊恐万状,充分展示了霍去病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
这件作品是我国古代战争题材石刻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伏虎”石刻展示了霍去病勇敢智慧的一面。
老虎是古代象征权威和力量的动物,而这只老虎却被霍去病驯服。
石刻中,霍去病双手握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则显得无力反抗。
这件作品传达了霍去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在生活中也同样具有征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卧马”石刻则展现了霍去病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石刻中的马匹线条流畅,肌肉丰满,呈现出一种坚定而安详的神态。
这件作品强调了霍去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这些石刻不仅是汉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英勇传统的精神激励。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摘要:一、霍去病简介及墓前石刻背景二、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三、石刻内容的象征意义四、霍去病墓前石刻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五、游客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感悟与启示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为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的是,他在24岁那年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悲痛不已,特地在茂陵为他修建了墓陵。
墓前石刻是霍去病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在于它们以战马、猛虎、匈奴人等为主题,展现了霍去病英勇战斗的一生。
这些石刻造型古朴、线条简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雕刻技艺上,它们注重表现战马的雄健和猛虎的凶猛,形象地展示了霍去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姿。
同时,匈奴人的形象则表现出霍去病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敢。
这些石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霍去病的英勇与智慧。
在霍去病墓前石刻中,每一个形象都富有象征意义。
战马象征着霍去病的勇敢和忠诚,猛虎则代表他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力量。
匈奴人的形象则暗示着民族矛盾与战争,以及霍去病为国家安定付出的努力。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霍去病个人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的精神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是汉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霍去病的事迹和墓前石刻也成为教育后人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宝贵资源。
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人们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更能激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艺术地展现了霍去病的英勇形象,传承了他的精神品质,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霍 去病墓石刻 的艺术风格
黄 卫 霞 ( 苏 大学 艺 术 学 院 2 2 1 ) 江 10 3
摘要 :霍去 病是 汉武帝初年 时征服 匈奴 的骠骑 大将军 , 但却 英 年早逝。为 了纪念他在祁年山一带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汉武帝赐予 他陪葬 自己陵寝的特殊待遇。霍去病基石刻的艺术风格有三大特点: 是注重 寓意 ,采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 ;二是巧妙运用 “ 因势象形” 的表现手法 ,精心选择石料 ,巧妙利用石块的 自然形态和纹路造型; 三是灵活地将圆雕、浮雕 和线刻技 法综合运 用。 关 键 词 : 艺 术 风格 ; 圆雕 ;浮 雕 ;线 刻 ’
如怪兽吃羊卧虎等都是如此而这也是早期雕刻的特点先刻削出人马和其他动物的大体形然后用浮雕与线刻分别表示肢体头部五官和毛发等重要的细部特征把人与动物内在的生命力精神状态与个性特征都表达出来百战沙场的战马的镇定与勇敢失败垂死的匈奴首领的恼怒与狞恶其他动物如跃马的激动伏虎的机警卧牛的驯良等等无不耐人寻味
艺 术 与 人 文
战 争 的胜利 , 不但使 汉 朝解 除 了边 患 ,而且 打开 了通 往 西域 的河
西走 廊 ,为 我 国多 民族 国家 的形 成 以及 与西方 的经 济 文化 交流 , 创造 了条 件 。因此 ,霍去 病 的功绩 永垂 史册 。 在 公元 前 l 7 ,这 位 年 轻 的将 领 二 十 四岁 时就 病 逝 了 ,他 1g 把 生命 的全 部献 给 了国 家和 民族 。汉 武 帝对 于霍 去病 的早 逝 ,极 为 痛惜 。西汉 元 狩 六年 ( 公元 前 l 7 ) 了表 示对 这 位 功 臣 的 1年 为 恩 泽 ,他赐 予霍 去病 陪 葬 自 己陵寝 的特殊 待 遇 ,特 意 在茂 陵 东约 公里 处建立 了一座 象 征祁 年 山的霍 去病 坟墓 ,以纪念 他 在祁 年 山的丰 功伟 绩 。这组 石雕 群在 二 十世 纪 二十年 代被 挖 掘 、整理 、 保护 起 来 ,是我 国雕 塑 艺术 史上 的光 辉一 页 ,它给 人 们带 来五 穷 的 艺术享 受和 创作 启迪 。 霍 去病 墓 石刻 的 艺术 风 格特 点 之一 :是注 重寓 意 ,采用象 征 手法 表现 主 题 ,造墓 似 祁连 山 。西汉 霍 去病 墓 陵石刻 是 西汉 纪念 碑性质 的 一组大 型石刻 。是 汉武 帝西 汉元狩 六年 ( 公元 前1 7 ) l年 少府属 官 “ 司空 ”署 内的优秀石 刻匠师所 雕造 。它的功 能:多为 左 石雕 ,象 征护 陵人和 兽 ,又称 “ 象 生 ” ,体现 了帝王 将 相 的威 石 严神 圣 和尊 贵 ,成 为等 级的 象征 。现 存 的霍 去病 墓石 刻 ,包括 马 踏 匈奴 、卧 马 、跃 马、 卧虎 、石 蛙 、石鱼 、 二野 人 、母 牛舔犊 、 卧 牛 、人与 熊 、石蟾 等 十 四件 另有提 名 刻两 件 ,全 部用花 岗岩雕 把 圆雕 、浮雕 与 线刻 有机 结合 起来 ,既 自由又 凝炼 的手 法 ,增强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一、霍去病墓产生的时代背景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开始,统一了货币及文字等,古代中国进入空前的高度统一,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与艺术也得到了融合,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平以及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相较于之前的雕塑作品,西汉时期的石雕作品气势更加雄浑大气,尤其是在陵墓雕刻中更为突出。
陕西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辉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一生充满传奇,六次出击匈奴,皆大获全胜。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刘彻墓茂陵的东侧,墓前有许多巨型的石兽雕刻,石雕的气势雄浑,将霍去病的大将之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较早大型的以圆雕手法来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石雕作品群,石雕充分利用了石块原本古拙、自然的形态,因势造型,手法简练且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受。
该墓整体布局构想运用了深刻和寓意广博的象征手法来体现的。
(一)因势造形霍去病墓的石雕根据岩石的自然形状“因势造形”雕凿而成。
工匠们选择合适的花岗岩石块,并且充分利用石块本身的形状、纹理以及色泽,结合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雕刻手法,经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雕刻出的艺术形象。
这种“因势造型”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将霍去病墓雄浑的气势表现的更加贴切,而且还能表现出西汉时期艺术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艺术创造力。
例如《卧虎》这一石雕作品,虎的身躯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块上天然的纹理变化,加上看似随意的几笔线刻的斑纹,丰富而简洁,使得一块巨石变得虎虎生威。
这件作品气势磅礴,精彩地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震撼瞬间。
(二)主题明确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大将,曾多次征战匈奴且屡战屡胜,汉武帝对其十分重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痛心,给与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于茂陵。
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注重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它高大、雄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
同时,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了战争的主题,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2. 巧妙运用“因材施雕”的技法,在顽石中崛起活跃的生命。
雕刻中保留了石块的质感和古朴风格,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力量。
3. 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以足够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
4. 作品具有浪漫的特色和丰富的想象力,给观者提供广阔的联想空间。
同时,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与和谐,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感染力。
5. 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通过简练传神的造型,表现了霍去病这位年轻将领的英雄气概和昂扬斗志。
这种生命力与霍去病的精神相契合,使得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6. 融合了西域的粗犷豪放与汉朝的敦厚朴实,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
这种风格和特色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承中得以体现,使得霍去病墓石刻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之一。
综上所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寓意深远、技法精湛、生命力强烈、风格独特等方面,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哎呀,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说起霍去病,大家都知道,他可是汉代的“打仗小能手”,对吧?那他的墓石雕当然得别具一番风味。
咱们先来看看这些石雕吧。
想象一下,那些雕刻在石头上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能跳出来跟你聊聊天。
每个细节都被雕刻得一丝不苟,简直就像是给石头赋予了生命。
雕工精细,表情生动,让人一看就想多停留一会儿,想象一下霍去病那豪气干云的模样。
你知道吗?这些石雕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更是为了展示汉代的艺术风格。
这时候的艺术家们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手艺,把对霍去病的崇敬和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个雕像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像是霍去病身边的将士,气宇轩昂,仿佛在说:“我们跟着他,打败敌人,真是爽!”这些石雕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是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再说说风格,汉代的石雕有一种厚重感,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像是你走在大地上,不会有那种轻飘飘的感觉。
雕刻师们特别喜欢用夸张的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力量和威武,雕像的肌肉线条、衣服的褶皱,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
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玩泥巴,捏得再好看也没法和这些艺术品比。
不过,这种夸张的风格,恰恰是汉代艺术的魅力所在,让人一看就想:哇,这个将军真牛!除了雕刻的细致,汉代的石雕还特别讲究布局。
你想啊,整个墓碑上不仅仅有霍去病一个人,还有他的将士、战马,甚至还有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就像一场历史大戏,人物各司其职,各展所长,显得特别热闹。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让人一目了然,还能让人心中产生一股豪情,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跟随霍去病一起冲锋陷阵。
不能不提汉代的文化背景了。
当时,国家刚刚从战乱中恢复,大家都渴望和平、渴望英雄。
霍去病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他不仅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还被视为民族的英雄。
那些石雕正是这种精神的象征,雕刻师们用心血把这种气概传递给后人,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那种力量和勇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
王海霞
【摘要】霍去病墓石雕作品意象博大深沉,极具大自然的山野情调,特别在表现动物的造型上,更是各具其貌,惟妙惟肖,皆蕴含着饱满的生机,质朴而有灵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81年10月,朱穆之参观霍墓石雕曾留言道:"国之瑰宝".的确,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飞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无可争辩的地位.虽时过境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仍使得"现代文明"中的人们对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热衷回顾.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6)004
【总页数】2页(P60-61)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现实意义;启发性
【作者】王海霞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学院,艺术系,福建莆田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7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大型石刻,是两千多年前汉文化遗产中举世无双的雕刻艺术杰作,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石雕艺术珍品。
整个作品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与其它
帝王陵墓雕塑工整、拘谨的模式化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霍墓石雕是我国古代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霍去病墓石雕之所以闻名中外,重要的在于它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它在前代基
础上广教博取,开创了我国石雕艺术的先河,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被中外雕刻美学界称为“千古绝品”,意义极其深远。
第一,霍去病墓石雕群刻对后世陵墓雕刻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代的
尧母庆都陵和尧陵之前均有石驼;周公墓前也竖立了石人,只是目前均无存迹。
西汉
时期在陵墓之前置石人石兽的风气,东汉以后依旧流行并形成定制。
后来的历代帝
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还对中华民族后来的艺术创作如画像石艺术、各类石雕造型艺术等,都有着启蒙示范的巨大
作用。
此外 ,象《跃马》(图 1)、《卧虎》(图 2)、《卧马》(图3)等雕刻,在造型上也成功
地继承了体、线、面并用的优良传统,并为后代雕刻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第二,霍去病墓石雕群刻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霍去病墓石雕是
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大型石雕中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品……在思想内
容上,他是西汉时期强盛的国力和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
他不仅是西汉霍去病大将
军的个人纪念碑,也是当时整个国家和人民赢得伟大胜利的纪念碑。
在艺术上,它集
中体现了我国早期大型石雕的艺术成就”[1]。
因此,霍去病墓石雕群刻在中国雕塑
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的现实意义。
第三,突破了皇家陵墓的格式局限。
霍去病墓石雕群,不像皇陵那样用来镇墓,而是以此来增强“冢象祁连山”的真实性和山区氛围,所以说它突破了皇家陵墓的格式局限,由艺术家用概括的、自由浪漫的艺术手法雕刻出充满生活气息的各种形象。
我
们在赞美霍去病墓石雕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并不是要否认南北朝、隋、唐石雕的雄伟优美。
鲁迅先生说过:“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郭沫若先生也曾说:“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这朴素无华而又光焰四射的石刻艺术群,写下了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它们不仅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而且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感召着每一位参观者,特别是创作思维及艺术风格对我们的启发更是很大。
艺术从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就进入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我们在纵观艺术发展史时,最突出的印象应该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
正如刘勰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2],这说明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艺术家是时代的产儿,他们的一切创造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无法分开,不管他们是具有外向倾向的画家还是非常内在的画家。
”[3]艺术当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审美形式,只有立足时代精神,艺术风格才会新颖独特。
综合来看,霍去病墓石雕的独特风格无不体现出时代的特色,也正是如此,作品才得以传世,并且成为代表汉代风貌的艺术珍品。
而艺术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我们要借鉴和学习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立足时代,开拓创新。
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石雕艺术,更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正如刘开渠先生给茂陵的题词:“茂陵石刻为我国古代美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亦是最优秀的传统,应该继承发扬光大,以创造新的美术品。
”邓力群参观石雕群也曾留言:“祖国艺术遗产,丰富多彩,后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遗产是历史的必然性,任何时代都不能将前人的遗产统统抛弃,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来创造自己的文化艺术。
但是,任何时代对遗产的继承又不是
简单机械的照搬,只有继承传统之精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大胆创新,才会创造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
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继承不能肤浅理解为“形”的
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精髓融入进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当中。
此外,我们从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中还可以看出,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和隔断中外艺
术交流与渗透,要将传统文化之精髓和外来文化艺术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审美意识中来。
文化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生长的土壤,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在
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
的优秀文化艺术,责任落在新一代艺术家的肩上。
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吸收古今中
外文化艺术的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寻找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
艺术语言。
【相关文献】
[1]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10):49.
[2]刘勰.文心雕龙[A].陆侃如.牟世金著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2:58.
[3]刘墨.插图中国画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