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风险专章

环境风险评价专章1.1目的和重点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为了避免和控制事故的发生,需对本工程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并提出本项目的风险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强化应急环境监测要求。
1.2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1.2.1风险识别范围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风险物质为氢气。
1.2.2风险类型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包括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风险事故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火灾、爆炸、化学品泄漏等几方面,本评价主要考虑氢气爆炸的风险。
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性包括生产运行和储运过程等潜在的危险性。
(1)生产装置区本项目采用国际上成熟、可靠、先进、实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根据国外生产经验,目前没有发生过事故。
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小。
(2)储运储运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见表1.2-2。
表1.2-2 储运系统危险性分析一览表序号装置名称潜在的风险事故产生事故模式基本预防措施1 物料输送管道阀门、法兰以及管道破裂、泄漏物料泄漏加强监控,关闭上游阀门本项目无有毒化学品,在加强监控的情况下,储运系统发生泄漏的可能性极小。
(3)动力单元动力单元主要包括机泵、电力管网、天然气管道等设施,多属于特种设备,应严格按照特种设备管理要求运行,确保安全生产。
此外,自动控制系统、消防及供配电系统也是整个工艺流程安全运行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如果上述环节出现故障,将引起生产单元的连锁故障,继而发生以上可能出现的事故。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1999]177号](https://img.taocdn.com/s3/m/571ebe5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70.png)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为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和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调国办发[1998]111号)的精神,防止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造成冲击,协调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现就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要提高对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要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步伐,制定和实施本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抓紧在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代表性、典型性、未受破坏的地区,抢救性建立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的统一监督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一切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冲击和破坏,确保实现国家跨世纪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二、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关于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管理的规定。
几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不得安排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需占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不得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体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进行的项目建设,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自然保护区内部未分区的,按核心区、缓冲区规定管理。
三、强化穿越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经国家批准的交通、水利水电重点建设项目因悦自然条件限制,必需穿越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时,应对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区划或者范围、界线进行适当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重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解读总则第一条释义第一条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对本法的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是指该部法律所希望达到的基本目标,是制定、解释及研究该部法律的依据和指针。
根据本条规定,本法的立法目的是: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的基础之上。
在早期的环保活动中,人们往往单纯依靠技术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即通过技术的进步对因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治理,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这一方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孤立起来,容易造成二者的对立,即或是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或者是保护了环境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辩论中,萌发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80年,联合国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
1983年,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联合国发起成立了关心地球问题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出版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报告即《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中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世界贫困人民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该报告还提出,当代存在的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传统发展战略造成的,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即“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以及计算题

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口: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方案和我国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猜测和评估。
4、筛选口: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掌握污染、爱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口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7、环境猜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想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需遵守的制度。
口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肯定的挨次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口简洁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口11、环境影响识别:口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殊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猜测削减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牢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章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口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
口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i=mi∕ci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口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肯定区域、肯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口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四周生活、环境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 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专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1、前言1.1项目背景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2013年,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引起了世界的围观,再次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结构和产业调整的讨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共处。
在这样的历史现状及契机下,鼓励新能源发电和节能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足用好国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迫在眉睫。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建设颍上县鲁口镇一期60MW光伏发电工程。
1.2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项目名称:颍上县焦岗湖光伏发电与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一期60M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单位:颍上聚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1.3建设地点及项目情况简介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4′,东经115°56′~116°38′。
西接阜阳市颍州区和阜南县,东靠凤台县,北为阜阳市颍东区和亳州市利辛县,南邻霍邱县及寿县。
淮河是颍上县南部界河。
本项目位于颍上县焦岗湖农场。
安徽省焦岗湖农场组建于1956年,位于阜阳颍上、六安寿县、淮南凤台三县交界处,地处颍上县鲁口镇境内。
本项目拟建规模为60MW,选址位于安徽省阜阳颍上县鲁口镇焦岗湖滩涂未利用水面。
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

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摘要]文章以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视角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立法的完善。
文章重点阐述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应该坚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资源法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目前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重要保障。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
一、国外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概况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以后,很快得到其它国家的重视,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
截止目前,如表一:除工业发达国家外,有7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处于经济转型的国家通过环境立法采用了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已得到广泛应用,环境影响评价已构成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为多数国家的国内立法所吸收,而且也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环境条约所采纳,如在《跨国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中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逐步成为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通用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立法现状与不足(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立法现状我国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首次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成信工环境影响评价课件第7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案例Ecological problems?✓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或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植被覆盖率减少、植被质量下降✓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下降✓湖泊、河流干枯、断流✓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葫芦疯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福寿螺、飞机草)✓生态灾难:沙尘暴、泥石流、蝗灾、害虫爆发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1 相关术语☐种群:某一区域同种个体的集合☐群落:生活在某一地区中所有种群的集合☐优势种☐生境☐生物量☐异质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因子☐植被覆盖率☐承载力☐敏感区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生态影响是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作用,影响可划分为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生态影响评价是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
☐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累积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生态监测: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测定、观察。
1.1 相关术语与概念1.1.2相关概念☐特殊生态敏感区:是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输变电工程生态敏感区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研究

输变电工程生态敏感区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研究2江波 3陈曦 4蔡勇 5李华锋1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2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3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4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5湖北华中电力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摘要:输变电工程为点状的线性工程,其建设必然导致电力通道与区域规划发生冲突,特别是与生态敏感区的规划发生冲突,从而对生态敏感区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输变电工程的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成为关注的重点。
结合工作实践,从电网规划、可研阶段、环境影响评价、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行和运行阶段重点探讨涉及生态敏感区输变电工程需关注的环境问题,以期为类似输变电工程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等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全过程前言: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国电网必须建设长距离、大容量的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呈现出跨区域、跨流域、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的电网格局。
但跨区域电网经过的行政区域多、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其建设需要确保电网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不可避免地涉及生态敏感区,甚至一个工程穿越几个生态敏感区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协调输变电工程建设和生态敏感区之间的关系成为电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文章从电网规划、可研、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试运行和运行等阶段重点探讨涉及生态敏感区输变电工程需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建议,以期为类似输变电工程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1生态敏感区相关法律法规及输变电工程准入条件1.1生态敏感区相关法律法规生态敏感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的有效手段之一,拿自然保护区来说,划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按空间结构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章1、前言1.1项目背景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2013年,一场持续多日,遍及多个省市的雾霾震惊了国人,引起了世界的围观,再次引发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展结构和产业调整的讨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6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人与自然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共处。
在这样的历史现状及契机下,鼓励新能源发电和节能项目的开发势在必行。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用足用好国家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的利好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能源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是迫在眉睫。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建设颍上县鲁口镇一期60MW光伏发电工程。
1.2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项目名称:颍上县焦岗湖光伏发电与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一期60MWP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单位:颍上聚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1.3建设地点及项目情况简介颍上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27′~32°54′,东经115°56′~116°38′。
西接阜阳市颍州区和阜南县,东靠凤台县,北为阜阳市颍东区和亳州市利辛县,南邻霍邱县及寿县。
淮河是颍上县南部界河。
本项目位于颍上县焦岗湖农场。
安徽省焦岗湖农场组建于1956年,位于阜阳颍上、六安寿县、淮南凤台三县交界处,地处颍上县鲁口镇境内。
本项目拟建规模为60MW,选址位于安徽省阜阳颍上县鲁口镇焦岗湖滩涂未利用水面。
本工程为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在焦岗湖的滩涂水面上打桩架设太阳能电池板,本期项目占地面积123.3511公顷,为中型并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
项目采用250Wp多晶硅组件太阳能电池板组件240000片,光伏组件采桩基安装在焦岗湖水面上。
所有太阳能电池组件采用27度倾角0度方位角固定安装。
项目周边均为水面,500m范围内无敏感保护目标存在。
评价区内生态环境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四周村庄较少,区域周边多为水面、荒地和耕地。
项目区域内无珍稀濒危动植物,无军事设施和需要保护的文物古迹等保护单位。
本项目评价区域属于“淮北与沿淮平原生态区”。
2、项目区生态现状调查2.1 工程地质根据工程地质初步勘探资料,结合所收集的其他有关地质资料,现将揭露的各土层工程地质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①粉质粘土:棕褐色,可塑,平均厚0.75m,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腐植根毛系、砖瓦片、砂粒等,属中等压缩性土。
②粉土:黄色,可塑,平均厚1.65m,含云母片、虫孔、贝壳等,属中等压缩性土。
③粘土:灰黑色—黑色,可塑,平均厚0.7m,含有机质、虫孔、贝壳等,属中等偏高压缩性土。
④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平均厚1.82m,含姜石、虫孔、贝壳、铁质氧化物、砂粒,属中等压缩性土。
⑤粉质粘土:黄色,可塑—硬塑,平均厚2.16m,含铁质氧化物、砂粒、贝壳、姜石Φ5 -30mm,含量约10%,属中等压缩性土。
⑥中砂:黄色,中密-密实,平均厚5.2m,以长石.石英为主,颗粒级配良好,含云母片,砂粒向上而下逐渐由细变粗,可按中等压缩性土考虑。
⑦粉质粘土:褐黄色—棕黄色,可塑,层厚4.5m,含灰斑、砂粒、铁锰质氧化物、姜石Φ15 -25mm.属中等压缩性土。
初步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具有腐蚀性。
最大冻土深度0.40m。
2.2气象、气候颍上县属北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过渡型气候区,其主要特征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颍上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北、东北风,春秋季多偏东风,年均风速3.2m/s。
县域年均气温15℃,年际变化14~16.1℃,80%的年份在15℃以上,年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8.1℃,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1.1℃;极端最高气温41.2℃(1966年8月8日),极端最低气温-22.8℃(1969年1月31日)。
年均无霜期221天。
县域内年均降雨量904.6mm左右,雨情不稳定,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沿淮约950mm,西北部约880mm。
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年季间差异很大,由于降水不均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汗涝灾害。
县域内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1.3小时,年日照率为50%。
最多年份2497.6小时,日照率59%;最少年份1806.5小时,日照率为43%。
焦岗湖由于源多流广,湖周围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内,历史上曾有“三十六湖归焦岗”之称。
焦岗湖区最高气温38℃~40℃,最低气温-10℃,全年平均气温15℃,平均水温14℃,无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冻20~30天。
2.3水文颍上县境内水系较多,主要河流有淮河、颍河、润河、西淝河、济河等14条,总长792km。
湖泊有唐垛湖、邱家湖、焦岗湖、八里河等。
淮河发源于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至江苏杨州的三江营入长江,干流全长约1000km,流域面积27万km2。
颍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和外方山脉,于颍上县抹河口入淮河,全长577km,流域面积36651km2。
颍上县地处颍河下游,颍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城,贯穿全境,全长103km,在该县域内流域面积为940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49.9%,也是颍上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纳污水体。
在颍上县汇入颍河的主要支流有乌江、五里沟等河沟,在各沟口均建有防洪闸。
城区内颍河建有节制闸,闸上水位24.0m~24.5m之间。
县城西侧有汇入八里河的五里湖大沟,常年水位22.3m~23.9m之间。
老城区内尚有老城河、护堤大沟等水系。
与本项目有关的地表水为焦岗湖。
焦岗湖在毛集实验区西南部,横跨毛集、颍上两区县,地处淮河之畔,淝水之滨,与淮河一堤之隔,湖区地势北、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纳古沙河、古墩河、浊沟、花水涧,官沟洼、丁家洼、湖天洼,中心沟等来水,东出便民沟焦岗湖闸入淮河。
2.4土壤、植被该区以人工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主,在局部地区尚有未开发的荒地。
焦岗湖农场段是沙性土壤,容易发生管涌和渗漏。
该区无自然状态下的森林、湿地,无珍稀或濒危物种。
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
野生动物较少,仅有鸟类、蛙类、蛇类、黄鼬等。
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天然鱼类资源很少,主要人工养殖的经济鱼类,如鲢、草、鲤、鲫等。
农作物主要为小麦、大豆。
2.5太阳能资源颍上县区域内太阳能资源丰富,项目所在地水平总辐射为5062MJ/m2.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89-2008《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可判定本工程场址处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为资源很丰富区域,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1本项目污染物类别和来源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太阳能发电对环境友好,不会排放有害物质,对空气和水源没有影响,环境效益明显。
但太阳能发电毕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对局部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会产生不利影响,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的负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自然地表植被破坏、鱼类安全、噪音、视觉景观干扰以及电磁干扰等问题,太阳能发电项目污染物类别和来源见表1.3-1。
表1.3-1 太阳能发电项目污染物类别和环境危害阶段 污染物类别 污染物来源 污染物及环境危害生态 永久占地、场地平整、道路施工、太阳能板的安装植被破坏、鱼类影响水土流失 场地平整、道路施工 水土流失固体废物 主体工程施工 碎砖、废沙、废混凝土、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废水 施工废水、施工生活污水 废水中悬浮物、石油类噪声 施工设备、车辆运输 施工噪声、运输车辆噪声 施工期扬尘 土石方挖填、建材堆放、车辆运输TSP、PM10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等废水 项目运行发电板清洗废水、生活污水噪声 升压站运行 噪声电磁辐射 升压站、输电线路 电磁营运期视觉污染 太阳能板 光污染3.1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场区生物量的损失,包括施工道路、地基开挖时将少量树木砍伐、草皮铲除;土方挖填及弃土临时堆放场地对植被造成压埋;车辆、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碾压、践踏植被;风机基础等永久性占地铲除植被等。
此外植被的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影响范围仅限于项目区、且主要在施工期;施工期间,人类活动、交通运输工具及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灯光等会对在施工区及其邻近地区栖息和觅食的鸟类以及焦岗湖内的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区域中分布的鸟类、鱼类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升压变电站和光伏阵列区的建设以及工程临时用地,可能侵占部分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地,但面积一般不大,影响有限。
(1)对植被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占地带来的地表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地表扰动、水土流失等方面。
工程占地主要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主要包括光伏阵列区、箱式变压器基础、电缆埋设路径、架空线路杆位、升压站及永久道路的占地;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临时生活区、仓库等临时性建筑物的占地。
工程占地将破坏绿色植被,太阳能板安装和场内施工道路等施工方式不同,对植被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由于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碾压和施工人员活动的破坏,对植被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一般来说,项目建设永久占地区的自然植被不可恢复,只是其中部分区域的植被可以重建;临时占地区以及施工活动区的自然植被通常可以有条件地恢复或重建。
当外界破坏因素完全停止后,周围区域的植被将向着受破坏之前的类型恢复。
恢复和演替的速度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一般是竣工后二、三年植被可基本恢复。
临时占地虽然会破坏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但施工结束后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再现其原有的使用功能。
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开挖和覆土回填等都会扰动地表,破坏微地形,清除地表植被,剥离表土,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下降,同时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裸露,将导致水土流失,也会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
从总体上来讲,项目区占地类型主要是荒草地、水面及少量耕地,植物种多为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等,没有珍稀物种,且原有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稀疏,而且建成后项目方按要求需对场区的植被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和异地补偿绿化等措施,因此,本项目建设对当地植被的总体影响不大。
(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途径来自植被破坏、通道阻隔、施工噪声等,影响的表现很少是对野生动物个体造成直接的伤害,施工机械噪声和人员活动噪声是对野生动物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