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对小鼠抗炎的作用
阿司匹林机能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阿司匹林的基本药理作用。
2. 掌握阿司匹林在体外实验中的剂量效应关系。
3. 分析阿司匹林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
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
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阿司匹林对实验动物模型的影响,以期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
2. 仪器:电子天平、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药物浓度梯度制备装置、酶标仪等。
3. 药品:阿司匹林片(四川制药)、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2. 药物浓度梯度制备:将阿司匹林片用DMSO溶解,配制成不同浓度的药物溶液。
3. 实验操作:- 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 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溶液灌胃。
4. 观察指标:- 实验动物体温变化:实验前、实验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分别测量实验动物体温。
- 实验动物疼痛反应:采用热板法测定实验动物对热刺激的反应时间。
- 实验动物抗炎作用:采用棉球肉芽肿法测定实验动物的抗炎作用。
- 实验动物血小板聚集抑制:采用比浊法测定实验动物血小板聚集率。
五、实验结果1. 体温变化:实验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各剂量组实验动物体温均低于空白组,且随剂量增加,体温降低程度越大。
2. 疼痛反应:实验动物对热刺激的反应时间随阿司匹林剂量增加而延长,表明阿司匹林具有镇痛作用。
3. 抗炎作用:实验动物棉球肉芽肿体积随阿司匹林剂量增加而减小,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炎作用。
4. 血小板聚集抑制:实验动物血小板聚集率随阿司匹林剂量增加而降低,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六、实验讨论1.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本实验验证了阿司匹林在体外实验中的这些作用。
阿司匹林_小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阿司匹林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如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本实验旨在探讨阿司匹林对小鼠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昆明种小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2g,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
2. 实验药物阿司匹林泡腾片(规格:100mg/片),西咪替丁(规格:50mg/片)。
3. 实验方法(1)分组: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尿酸血症模型对照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阿司匹林中剂量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5-FU组、阿司匹林+5-FU组、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
(2)造模: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给予高嘌呤饲料,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
(3)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mg/kg、20mg/kg、40mg/kg,5-FU组给予5-FU 20mg/kg,阿司匹林+5-FU组给予阿司匹林40mg/kg+5-FU 20mg/kg,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给予阿司匹林40mg/kg+西咪替丁100mg/kg。
(4)观察指标:观察小鼠的体重、摄食量、行为变化、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1. 体重和摄食量: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体重和摄食量无明显差异。
2. 行为变化:各组小鼠行为正常,无异常表现。
3. 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尿酸血症模型组小鼠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升高(P<0.05)。
阿司匹林低、中、高剂量组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5-FU组、阿司匹林+5-FU组、阿司匹林+CYP3A4抑制剂组血糖、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234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年3月第42卷第3期Int J Anesth Resus,March2021,Vol.42,No.3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张俊嵇富海孟晓文王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215006通信作者:嵇冨海,Email:j******************【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1)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I/R组)、阿司匹林+I/R组(A+I/R组)。
小鼠心肌I/R模型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30min后恢复血液灌注24h建立。
阿司匹林按100mg/kg于术前2h及再灌注结束前2h通过腹腔注射分别给药。
伊文蓝及2,3,5-氯化三苯基四氮睦(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双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TNF-a JL-ip, IL-6mRN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15-epi-lipoxin A4,15-epi-LXA4)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甲酰肽受体2(formyl peptide receptor2,FPR2)蛋白水平。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A+I/R组心肌缺血面积及心肌梗死面积增加,TNF-a JL-1PJL-6mRNA水平升高,血清15-epi-LXA4水平升高(P<0.05);I/R组心肌损伤加重,炎症细胞浸润 明显;A+I/R组FPR2蛋白水平升高(P<0.05)。
阿司匹林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f o r An i ma l Me d i c i n e a n d D i s e a s e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u r e , T a i g u 0 3 0 8 0 1 )
.
Re s u l t s Th e l y mp h o c y t e a n d ma c r o p h a g e a c t i v i t y i n Cy c l o p h o s p h a mi d e g r o u p we r e i n h a b i t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e f e c t o f As p i r i n o n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 i n C y c l o p h o s p h a mi d e mi c e . Me t h o d s
Z h a o Y i n g - h u , G a o L i , Z h a o He n g — s h o u , Y i n S h e n g — z h a n g , Wa n g R o n g ・ z h e n , Wa n g Qi a o - l i n g a n d Z h o u Xi u — x i a
淋 巴细胞和 巨噬细胞 活性 都受到 了抑制 ,尤其是 胸腺T 淋 巴细胞 的活性显著 降低( 尸 . < O . 0 5 ) 。环磷 酰胺 +阿司匹林组给药后 ,细胞 活 性有增强 的趋势 ,但结 果不 显著( P > 0 . 0 5 ) 。阿司匹林组小 鼠血 液、脾脏、胸腺 的T 细胞活性不 同程度 的都增强 ,但与对照组相 比,差异不显著( P ) H o . 0 5 ) ;B 淋 巴细胞 的活性未见 明显变化 。结论 研 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可 以对抗环 磷酰胺对 T 淋 巴细胞 的免 疫 抑制作用 。
阿司匹林与散利痛对小鼠生命活动的影响

阿司匹林与散利痛对小鼠生命活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观察阿司匹林对小鼠活动的影响;2、观察散利痛(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对小鼠活动的影响;3、掌握小鼠灌胃技术。
二、实验材料1、实验器材:智能热板仪,50ml量筒,1ml注射器,小鼠灌胃针头,烧杯,苦味酸溶液。
2、实验动物:体重相近的小鼠3只。
3、实验药物:阿司匹林,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散利痛),。
三、实验方法1、取小鼠2只编号,并以苦味酸溶液涂毛进行标记,称其体重;2、将小鼠分别放入55℃恒温热板仪中,记录小鼠正常时出现舔足反应的时间;3、将阿司匹林和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分别碾成粉末,随后分别加入两支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使其溶解;4、给第一只小鼠按4mg/10g灌胃20mg/ml的阿司匹林,另一只以0.1mg/10g灌胃20mg/ml 的散利痛;5、将灌胃后的三只小鼠在15min、30min、45min置于热板上,观察三鼠的表现,并记录各小鼠出现舔足反应的时间。
五、讨论1、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
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2)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3)抗风湿作用:该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4)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此作用为不可逆性。
2、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的药理作用本品中对乙酰氨基酶与异丙安替比林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水咖啡因为中枢兴奋药,能增强前二者之解热镇痛作用。
药理实验

实验一常用动物的捉拿与给药方法【实验目的】1、了解小鼠的饲养方法2、练习并掌握小鼠的捉拿与给药方法【实验材料】1、器材:鼠笼、饮水瓶、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2、药品:生理盐水、苦味酸溶液、75%酒精3、动物:小白鼠,20~30g【实验方法】1、捉拿与固定:用右手捉住鼠尾,将其提起置于鼠笼或者粗糙平面上,向后轻拉鼠尾,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颈背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以小指夹住小鼠尾巴即可。
2、给药法⑴灌胃:将小鼠固定,口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针,先从口角处插入口腔,再沿上颚轻轻插入食管。
一般给药剂量。
⑵腹腔注射:将小鼠固定,右手持注射器自下腹部一侧刺入皮下后,再刺入腹腔,缓慢注入药物。
一般给药剂量。
⑶皮下注射:两人合作,一人左手抓住小鼠头部,右手拉住小鼠尾巴固定小鼠,另外一人用左手提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注入药物。
一般给药剂量为肌肉注射:最好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小鼠,另外一人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后肢外侧肌肉,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一侧给药剂量为。
⑸静脉注射: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
将小鼠固定,使尾巴露出来,在50℃热水中浸泡或者用75%酒精擦拭尾巴,使血管扩张,左手拉住鼠尾,右手持注射器,从鼠尾巴末梢开始进针,注入药液。
一般给药剂量为【心得体会】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4、器材: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少许5、药品:10%硫酸镁溶液、5%氯化钙溶液、苦味酸溶液6、动物:小鼠,18~22g【实验方法】1、取小鼠3只,称重编号,分别放入大烧杯中,观察小鼠的正常活动,记录半个小时内活动、呼吸、粪便情况。
2、给药:一号小鼠灌胃10%硫酸镁溶液10g二号小鼠肌肉注射10%硫酸镁溶液10g三号小鼠静脉注射10%硫酸镁溶液10g3、观察小鼠的反应及活动,记录半小时内小鼠活动、呼吸及粪便变化。
4、当第三只小鼠出现垂头,俯卧时,立即静脉缓慢注射5%氯化钙溶液,直至恢复站立。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

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实验报告引言:镇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其作用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在临床上,镇痛药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后疼痛、创伤疼痛、慢性疼痛等病症的治疗。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实验动物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的动物为实验室常用的小鼠。
分别选取阿司匹林、吗啡和布洛芬作为镇痛药,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实验前,先对所有小鼠进行基础体温和体重的测量。
然后,按照体重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首先,使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时间。
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接着,使用热尾法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
将小鼠的尾巴放置在预热的热板上,记录小鼠的尾巴反应时间。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热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最后,使用正电刺激法测定小鼠的机械痛阈值。
将小鼠的后爪放置在电刺激装置上,逐渐增加电流强度,记录小鼠的跳跃或抬脚反应电流强度。
同样,在给予药物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直到小鼠的机械痛阈值恢复到基础水平。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存在差异。
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吗啡对小鼠的热痛阈值、热尾反应和机械痛阈值均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布洛芬对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有显著提高的作用,但对热尾反应没有明显影响。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镇痛药对疼痛的镇痛作用具有差异。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而吗啡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来减轻疼痛感。
布洛芬则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传导来发挥镇痛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的疼痛刺激方式对镇痛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的改变程度比热尾反应更为明显,可能是因为热痛和机械痛是更常见的疼痛类型,而热尾反应相对较少见。
比较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对醋酸导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1.3 仪器:研钵,电子天平,灌胃针,注射器
2、方法
2.1 预实验: 随机取16只小鼠,分为4组,按人剂量转换为小鼠剂量,分别
按转换后剂量给药(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对照组给等量 生理盐水。
给药30分钟后,每组小鼠腹腔注射0.68%醋酸溶液0.2ml/只, 记录20分钟内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
指导老师:杨惠玲教授 周利君老师 王絮丹老师
实验课题的确定:
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压的情况下,很多女性都忍受着痛经的难言之苦。在痛 经的日子里很多女性会选择止痛药去缓解痛楚,那么在常用的非处方止痛药 中,哪一种的药效相对要强?
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芬必得(布洛芬)都是常用的非处方 解热镇痛药,其抗炎镇痛作用确切,在日常生活中可用于关节炎、滑液囊炎 等炎症性疼痛,也可用于偏头痛、痛经等的治疗。
某些化学物质如醋酸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的 痛反应,致使小鼠产生“扭体反应”(腹部内凹,躯干和后肢伸 张,臀部高起)。
4.2 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镇痛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消炎痛(吲哚美辛)、芬必得(布洛芬) 均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它们的镇痛作用机制 相同:
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前列腺 素(PGs)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作为全 球最畅销的非处方药物之一的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对乙酰 氨基酚并列成为解热镇痛的三大支柱药物。
预实验结果表明,按人剂量转换为小鼠剂量后,给药组与对 照组相比,扭体次数减少。
2.2实验:
小鼠雌雄各半,称重,随机分成4组,各组用苦味酸标记,分别 灌胃给药:生理盐水(0.3ml),阿司匹林水溶液(11.0mg/ml, 0.3ml/只),消炎痛水溶液(0.5mg/ml,0.3ml/只),芬必得水溶液 (7.0mg/ml,0.3ml/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机体对各种炎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的而产生的一 种基本病理过程,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实验材料】
1.动物:大鼠200-300g 2.药品:0.93%阿司匹林,生理盐水 3.器材:足趾体积测试仪,灌胃器2个,针头 注射器2个
【实验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取大鼠6只,分3组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生 理盐水组及未做处理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 30min后,用未稀释鸡蛋清0.05ml注射各组大 鼠两后肢足趾中部。分别于不同时间测量大 鼠后足的体积,计算各组大鼠后足体积增加 百分率,最后分别绘制三个组的时效曲线。
【处理 】
根据下列公式算出各组大鼠两后足体积增加百分率
阿司匹林
药效学:其抗炎作用的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 酶(COX)的生物合成。环氧酶(COX) 催化PG,LT的生成。PG,LT参与炎症反应, 而且对缓激肽等物质致炎有增强作用。阿司 匹林通过抑制体内环氧(COX) 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PG,LT的合 成,缓解炎症反应。同时,抑制 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 也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阿司匹林
药动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水杨酸盐 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 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 20小时以上。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 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