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设计
2023美术课程设计

2023美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美术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构图、线条等基本美术元素,了解不同绘画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绘画能力,能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基本元素:色彩、构图、线条等。
2.绘画流派及代表作品:印象派、立体派、抽象派等。
3.绘画技巧训练:素描、水彩、油画等。
4.创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美术基本元素、绘画流派及代表作品等理论知识。
2.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绘画技巧,学生跟随操作。
3.讨论法:学生讨论绘画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实践,完成绘画作品。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美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美术理论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收集绘画作品、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绘画所需的画纸、画笔、颜料等设备,确保学生能顺利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4.作品展示:学生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美术知识。
美术学期结课课程设计

美术学期结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学期美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美术史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美术技法。
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雕塑、设计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感受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的美术课程包括美术的基本概念、美术史、绘画技法、雕塑技法和设计基础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美术的基本概念:介绍美术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使学生对美术有全面的认识。
2.美术史:介绍中国古代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和现代美术史的重要作品和流派,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发展脉络。
3.绘画技法:教授素描、水彩画、油画等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4.雕塑技法:教授泥塑、石雕等雕塑技法,提高学生的雕塑能力。
5.设计基础: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学期的美术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析美术技法,进行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美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美术史和技法书籍,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
4.实验设备:提供绘画、雕塑等实践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学期美术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评估学生的绘画、雕塑、设计等实践作业,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作能力。
美术三单元课程设计

美术三单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美术作品的主题、风格及创作背景;2.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搭配,创作出具有美感的作品;3. 学生能够认识并描述不同美术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想象、创作等步骤,独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绘画表现力和审美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学会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3.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共同创作、共同进步;4.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美术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培养合作与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在创作中不断提高,实现学习成果的分解和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三章“色彩的运用”展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色彩基础知识: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搭配原则,使学生掌握色彩运用的基本方法。
2. 绘画技巧:学习并实践各种绘画技巧,如勾勒、填色、晕染等,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
3. 美术作品欣赏:分析不同美术流派(如印象派、立体派等)的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各种风格的特点,拓展审美视野。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色彩基础知识,学习色彩三要素和色彩搭配原则。
第二课时:绘画技巧实践,学习勾勒、填色等技巧,并进行实际操作。
第三课时:美术作品欣赏,分析印象派、立体派等流派的代表作品。
第四课时:综合创作,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和绘画技巧,独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第五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美术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美术教育课程设计方案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美术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质量,我们设计了一套全面的美术教育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通过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并通过绘画和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多样化的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色彩与构图:通过学习基本的色彩理论和构图原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构图能力;2、素描和速写:通过练习素描和速写,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3、中国画和水彩画:学习中国画和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表现力;4、油画和版画:学习油画和版画的基本技法,拓宽学生的绘画技能和艺术表现方式;5、雕塑和立体造型:通过学习雕塑和立体造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老师通过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或者艺术品,向学生展示正确的绘画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绘画和创作,通过实际练习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3、小组合作法:在一些创作项目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创造力;4、实地教学法:定期组织学生到美术馆、画廊或者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知力。
四、教材与资源:1、教材选择:选用教育部审定的正式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参考书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3、多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艺术录像、电子书籍和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绘画作品展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绘画技能、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2、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3、互评与小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小组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
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的

美术单元课程设计的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美术单元的基本概念,如色彩、线条、形状等;2. 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3. 理解美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审美观念。
技能目标:1. 学会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提高绘画技巧;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增强学习兴趣;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学会尊重他人意见;3. 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美术单元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美术基础知识的年级,对美术创作具有好奇心和热情,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和创作灵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美术基础知识: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概念,以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色彩与线条;- 内容列举:色彩的三要素、冷暖对比;线条的种类及表现力。
2. 美术作品鉴赏: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风格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美术作品鉴赏;- 内容列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主要美术流派的特点;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3. 美术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提高绘画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美术创作实践;- 内容列举:静物写生、风景画创作、人物画创作等。
4. 美术创意思维:启发学生创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美术创意思维;- 内容列举:头脑风暴、联想与想象、组合创新等方法。
美术特色课程设计方案

美术特色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教授的美术基本概念,如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2. 学生能认识和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风格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践练习,能熟练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
2. 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如明暗对比、透视等,并能在作品中灵活运用。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能独立完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力的美术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创作欲望,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2. 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美术特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我,但技能水平和审美观念尚需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美术基本概念:学习色彩搭配、线条运用、形状构成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美术元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2. 美术作品欣赏:分析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绘画技巧实践:教授明暗对比、透视等绘画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4. 创意绘画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创作,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美术基本概念的学习与实践。
美术专业课教学设计模板

美术专业课教学设计模板一、课程背景和目标美术专业是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的重要学科。
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本专业课程设计模板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实施美术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艺术才能。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知识。
2. 学生将能够培养良好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能够通过绘画和造型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3. 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和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
4. 学生将能够与他人合作,参加艺术项目和活动,并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基础技能训练:包括素描、色彩运用、造型等基本技巧的训练,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2)创意表达:通过不同的主题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
(3)艺术鉴赏:学生将学习和欣赏不同地域和时期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史和艺术理论。
(4)艺术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艺术项目和活动,展示自己的创作。
2. 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老师可以通过示范来介绍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知识。
(2)实践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技能和知识。
(3)小组合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和学习。
(4)实地考察:学生将参观艺术展览和工作室,了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四、评价方式1. 书面作业:包括绘画作业、书面报告等。
2. 作品展示:学生将定期展示自己的作品,接受他人和教师的评价。
3. 考试评估: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
4. 课堂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也将纳入评价范围。
五、教学资源1. 画布、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
2. 音乐和影片资源,用于鉴赏和创作的启发。
3. 美术书籍和杂志,供学生研究和参考。
4. 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和相关资料。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基础技能训练(3周)2. 第二阶段:创意表达(4周)3. 第三阶段:艺术鉴赏(2周)4. 第四阶段:艺术实践(3周)5. 第五阶段:总结和评估(1周)七、课程总结美术专业课程设计模板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以帮助教师设计和组织美术专业课的教学。
好好玩美术课程设计

好好玩美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美术基本概念,如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
2. 学生能了解并欣赏不同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及创作技巧。
3.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种绘画技巧,如水彩画、线描画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美术知识,独立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美术作品。
2. 学生能在创作过程中,学会观察、想象、表现和审美,提高绘画表现力。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具有主题性的美术作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包容、谦逊的品质。
3.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信、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为主,结合理论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小学美术》教材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美术基本概念: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
- 教学安排:第1课时,通过PPT展示和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美术基本概念。
2. 美术作品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 教学安排:第2课时,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及创作技巧。
3. 绘画技巧:水彩画、线描画等。
- 教学安排:第3-4课时,分别教授水彩画和线描画的技巧,并进行实践操作。
4. 创作实践:独立创作和小组合作创作。
- 教学安排:第5-6课时,学生独立创作美术作品,第7课时,进行小组合作创作。
5. 美术作品评价:从审美、创意、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简单的讲述美术的发展史)2.能独立完成一副完整的绘画(进行美术的实际操作)教学方式:1.实际进行操作,了解色彩的搭配与协调2.了解部分构成知识,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3.进行游戏绘画,师生进行互动4.多提问,让同学们善于思考四、五、六年级第一节:0~15min1.自我介绍目的:师生间的初步了解,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方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介绍自己,字谜仿佛西湖半壁红~~~~~江来问一下眼泪流~~~~~澜2.学生进行自我介绍····3.交待课堂纪律,讲述美术课课程的安排(有知识理解部分和实际操作部分)4.利用几分钟,玩一个简单的游戏。
(照镜子,把一个班分成4组,一个人当镜子,一个是照镜子的人,当镜子的人要学照镜子的人的动作)授课内容:一.平面构成1.平面的定义:所谓的平面是指与立体的差别,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的造型问题。
(画出一个二维空间)2.构成的定义: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把平面设计中所需要的多种单元进行重新组合,强调视觉和力学观念,形成一个全新的适合画面需要的图形。
3.平面构成:就是在设计中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达到和谐,完美,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造型基本要素——点,线,面点(一)点的含义:几何形态上的所谓的点,是无形态变化的,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夜晚在空中闪烁的星星,汪洋中的船都可以称其为点。
(提问,同学们心目中的点的样子)(二)点的错觉:所谓的错觉就是感觉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由于点的位置,色彩,明度等条件的变化,产生与其自身不等的感觉,会有远近,大小,冷暖等变化的错觉。
(让同学们自己画一些点,自己感受)(三)点的线化:如同星座一般,点的靠近就会形成线的感觉。
(举例:北斗七星是一个勺子的形状,古代人们都利用北斗星来辨别方向)课堂作业:利用点画出一幅简单的画,可以加上颜色下节课准备的材料,一支黑笔,一张大卡纸,把卡纸裁成10乘10的毛笔黑墨汁圆规直尺铅笔第二节1.游戏:贴鼻子,在黑板上画一个人头,不画鼻子,让孩子一个一个闭上眼睛去画鼻子。
第一次可以不蒙眼睛,让他们自己闭眼,第二次给他们蒙上眼睛。
(15分钟)2.讲课前提问上节课的内容:点的含义,点的线化线(一)线的定义:线是点移动的轨迹,线可以界定出形态的范围和明暗的界限。
(先提问,同学们所认识的线是怎么样的?)(二)线的性质与作用:线可分为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
一般说,粗线粗狂、庄重、有质感;细线则以飘动、清秀、优雅的感觉呈现出来。
直线表示静,简单明了、直率的性格,表现出一种力的美;曲线表示动,比直线较有温暖的感情性格。
(讲述每一种线时让同学们自己画出这个线,然后提问对这种线的感觉,感受)(三)线的错觉1.在两条相等的水平线旁加入方向各异的箭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先让同学们自己动手画,说出画出后的感觉)2.两条相等长度的线条周围放上不相等的线段,因为周围环境的对比而使我们产生错觉。
(同样动手画出后,再说出感觉)(四)线的属性1.线的粗细:粗线有力,细线锐利,具有速度感,粗线感觉前进,细线感觉后退,细线给人纤细而富有神经质的感觉。
(在黑板上画出粗线和细线,然后问同学对粗线和细线的感受)2.线的浓淡:一般来说,如果线条粗细和长度一定的话,深色的线条会比浅色的线条让人产生前进的感觉,这是线条明度变化给人带来的错觉。
(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铅笔,画出一条深色的线与一条浅色的线,感受)3.线的间隔:在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即不论线的粗细、长短、明暗,间隔狭窄,排列紧密的线比间隔宽松的线显得后退,可以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4.线的点化与点的线化:把线彻底分化就会有点的感觉,如果这种点排成一排就会有线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虚线。
(画出点化和线化)5.线的面化:如果线紧密而大量地排在一起就会产生面的感觉。
理论部分结束课堂作业:利用线,画出一幅线的组合图,粗线用黑笔涂黑课后作业:利用点,线画出一幅组合图,要表现的美观第三节1.游戏:击鼓传花。
请一个同学击鼓,然后下面的同学传花,鼓声停在哪,那个同学就起来表演一个节目(15分钟)2.收上节课的作业,并提问上两节课的内容:线的含义,线的粗细面(一)面的定义:面是线移动的轨迹,面具有长、宽两度空间。
人物介绍:蒙德里安,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
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后,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
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给同学们看一组关于面的图片)(二)面的种类及性格:平面的行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和不规则形。
它们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也不同。
1.几何形是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
具有明快。
数理性和秩序性的特点。
如果过于复杂就会陷入混乱。
(图片)2. 有机形具有纯朴的视觉特征,使人产生秩序性的美感,它虽不能像几何形那样规则,但是却是设计中常用的形态之一。
(图片)3. 不规则形是指有意识造出的人为形态。
(让同学们用手撕开一张纸,撕开之后所形成的不规则形,更加具体的体现出来)课堂作业:利用点,线画出一幅很饱满的图,要表现出明暗度课后作业:利用身边大自然的物体,自己所熟悉的物体,画出一幅铅笔画点评上幅画,并做出一些相应的奖励····第四节1.游戏:接龙,由老师想出一个字,然后把同学们分成3组,每一组派出一个能接上歌的人,不能重复,没有接上的那一组就有相应的惩罚15分钟2.收作业,并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点评色彩构成(一)、色彩的定义及发展简史:色彩是构成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物体经过不同程度的吸收反射到视觉上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复杂现象。
色彩画与色彩理论紧密联系。
色彩画出现在前,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西方学者把目光集中在色彩现象的成因上,产生了以光色理论为出发点的色彩学。
自从牛顿发现了光的现象,从此揭开了“色彩由来”之谜,到19世纪基本形成了以光色原理为主线的艺术色彩学体系。
(首先提问牛顿发明的是什么,从里面认识了什么,从而引入主题,色彩构成)(二)、色彩构成的定义:色彩构成又可称为“色彩的相互作用”,将两种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目的性,将物理学与心理学的原理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新的美的色彩关系。
在色彩构成体系中,人类本身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提问,同学们对色彩的认识)(三)、色彩构成的意义1.自然色彩:处于一种原始的无秩序状态,把他们进行组织安排,就形成了构成的色彩(看一组自然的图片,让同学们真正意义上的明白色彩)2.色彩构成:可分为绘画色彩构成和设计色彩构成。
(四)、色彩的生理反应自然界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一种直观的表现,每种色彩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
红色给你一种喜庆、火热的感觉,火的颜色为红色,给人以温暖;蓝色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冬天的天空为淡蓝色,使人感到寒冷;白天给人已纯洁的感觉,雪的颜色为白色,同样会使人产生寒冷的生理反应;绿色象征着生命,给人以舒畅的感觉。
色彩的感觉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所以当我们再碰到同样的色彩时,就会产生类似的胜利反应。
(五)、色彩的心理反应:色彩的生理反应处于一种很初级的状态,但它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很重要的功能。
1.色彩与情感:色彩能使观者产生各种情感,虽然决定观者的主观感受的个人因素很多,但这里也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红、黄、橙的纯色使人兴奋,故称之为兴奋色;蓝、绿使人沉静,产生寒冷的感觉,故称之为沉静色。
明度高的和纯度高的色彩使人感到高雅、华丽;明度低的和纯度低的色彩使人感到朴素。
红、黄、橙等暖色为中心的纯色和明色,给人以活泼感;蓝、绿的冷色给人以忧郁感。
色彩的情感因素是以明度的变化为主,伴随纯度的高低、色相的冷暖而产生的。
(简单的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1.色相:指每一种色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特征。
2.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色彩中的明暗变化易产生层次和空间感。
3.纯度:又称色彩的饱和度。
纯度是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指某种色相中色素含量的多少。
看图片···关于色彩方面的图片,并对图片进行讲解,从颜色,感情方面。
课堂作业:根据身边的事物,画出一张15×15的色彩图第五节3.色彩的象征性:色彩可以使我们产生具体联想和抽象联想。
具体联想红:血、火、太阳、口红、红旗等橙:橘子、灯光、柿子等黄:柠檬、迎春花、光、香蕉、向日葵等绿:树叶、草地等蓝:大海、天空、水、湖水等紫:葡萄、茄子等白:雪、纸、云、面粉等黑:头发、墨汁、夜晚、煤等灰:乌云、水泥等抽象联想红:热情、危险、活力、喜庆橙:温暖、嫉妒、欢喜、温情、焦躁黄:希望、光明、明快绿:理想、和平、生长、新鲜、安全、希望蓝:无垠、理智、冷淡、平静紫:优雅、高贵、古朴、神秘白:神圣、纯洁黑:死亡、悲伤、恐怖、严肃灰:失意、温和、谦让色彩的心理作用还体现在膨胀感、进退感、冷暖感、轻重感、兴奋感等方面,同时色彩的心理反应还受年龄、性格、地域、民俗等条件的制约。
三、民俗与色彩:同一种颜色,在这个地区代表了高贵,在另一个地区则代表了低劣;在这个地区代表了生命,在另一个地区则代表了恶魔。
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综合因素,如黄色,在中国和古罗马代表了权利。
高贵,基督教则把黄色看作最下等的颜色。
课堂作业:继续完成上节课的画四、色彩构成原理(一)色彩三要素1.色相:指每一种色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面貌,特征。
2.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色彩中的明暗变化易产生层次和空间感。
3.纯度:又称色彩的饱和度。
纯度是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指某种色相中色素含量的多少。
(二)色彩的混合1.原色:凡不能用其他颜色混合而成的色彩称之为原色,又称之为第一色。
红、黄、蓝为三原色,在色光上,三原色混合为白色光,因此光的混合又叫加色混合或正混合。
颜料三原色混合为黑色,颜料或染料的混合又叫减色混合或负混合。
(色彩的混合有5000多种,根据《孟塞尔设立体》可以知道)2.间色:由两种原色混色出的色彩为间色,也称之为第二色。
如红与黄混合得橙色,红加蓝得紫色。
(调出来让同学们认识)3.复色:由两种间色混合或由一种原色与一种间色混合所产生的颜色,也称之为第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