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通常,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环境、生物体表面或其他来源
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采集土壤、水样、食品、空气或生物
体组织等样品。
2. 稀释和接种,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
接种。
这有助于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
3. 培养,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4. 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形成。
选择单
一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5. 形态学特征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6.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酶活性、氧气需求等,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包括确定其属种和种的分类位置。
以上是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的鉴定方法,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手段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述微生物检验的工作的基本流程。

简述微生物检验的工作的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处理、培养、鉴定和结果分析等环节。
首先是样品采集。
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可以从不同的样品来源(如水、土壤、食品、医疗器械等)中采集所需的样品。
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污染,采集工具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样品的纯净度和可靠性。
接下来是样品处理。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一些干扰物质,提高后续操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样品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稀释、浓缩、提取等。
通过这些处理,可以使样品更适合进行后续的培养和检测。
然后是样品培养。
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关键步骤,它可以使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根据检测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体组成等,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接着是样品鉴定。
鉴定是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关键步骤。
鉴定方法有多种,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色素、菌落形态等特征,以及检测其代谢产物、酶活性、生长速率等生理生化特性,可以初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DNA测序等,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最后是结果分析。
根据鉴定结果,可以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判断样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评估其卫生安全性和质量合格性。
同时,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案,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卫生安全。
总体来说,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流程是样品采集、处理、培养、鉴定和结果分析。
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都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步骤和条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相关疾病和问题的发生。
微生物检测步骤

1.菌落总数操作步骤检样稀释及培育以无菌操作 ,取样 25 g 放入 225mL 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中,经充足振摇作成1:10 均匀稀释液。
用 1mL 灭菌吸管汲取 1∶10 稀释液 1mL,沿管壁渐渐注入含有 9mL 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余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涉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淆均匀,做成 1∶100 的稀释液。
另取 1mL 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次序,做 10 倍递加稀释液,这样每递加稀释一次,即换用 1 支 1mL 火菌吸管。
依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状况的预计,选择2~3 个适合稀释度,分别在做 10 倍递加稀释的同时,即以汲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 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实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育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淆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育基倾入加有1mL 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比较待琼脂凝结后,翻转平板(使平皿底向上 ),置 36±1℃温箱内培育 48±2h。
菌落计数方法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需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均匀菌落总数。
菌落计数的报告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用菌落数在30~300 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纳两个平板均匀数,此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纳,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散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 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稀释度的选择应选择均匀菌落数在30~300 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 1 中例 1)。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 30~ 300 之间,则视二者之比方何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 2,应报告其均匀数;若大于 2 则报告此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中例 2 及 3)。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样本:在无菌环境中采集少部分食品样本,对样本实施均质处理,稀释样液,接种,然后恒温培养处理后的样本,取出观察食品样本。
2. 染色和观察:必要时,还需对标本行染色后再观察,这可对致病菌性质、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若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再将空气与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
4. 细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5. 药敏试验:对分离致病菌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预测其治疗作用,明确相关细菌耐药性,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针对部分感染性疾病时采取合适药物,提升临床疗效。
6. 报告:要求在24小时内出具镜检报告,在24小时或次日出具初步鉴定与直接药敏结果;通常最后鉴定与细菌药敏结果不超过3天,除血培养外,任何一项送检标本需均在24小时内预报。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食品安全类书籍或者咨询微生物专家。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如食品样品、水样、医疗器械等。
正确采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样品制备:将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步骤。
例如,对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处理、稀释等。
3.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含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4.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常见的培养条件是37℃下的静态培养。
5.培养皿封闭:将培养皿或培养瓶盖封闭,避免外部的污染物进入。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铝箔密封。
6.培养:将已封闭的培养皿或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通常为24小时至7天。
7.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8.制备涂片: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培养皿中的细菌涂抹到玻璃片上。
涂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显微观察。
9.染色: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对涂片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10.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涂片,注意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胞内结构等细节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11.计数:根据涂片的观察结果,使用细菌计数板或其他方法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估计。
通常会进行稀释和培养后计数。
1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和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13.结果报告: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明确,便于评估和决策。
14.结束处理:检验完成后,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将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灭菌或安全处置。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操作步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检验目的进行调整。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是衡量样品中微生物含量和种类的过程。
它包括了样品采集、培养、鉴定和计数等步骤。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测的详细步骤。
1. 样品采集
首先需要采集样品。
样品可以是环境中的空气、土壤、水体和表面等,也可以是人、动物和食物等有机体。
2. 预处理
样品采集后,需要进行预处理。
如果有过多的颗粒物和残留物,则需用过滤器过滤样品。
如果是液体样品,则需要进行离心沉淀。
对水样还需要进行混合和过滤。
3. 稀释
对于高浓度的微生物样品,需要进行稀释,以免干扰后续的测试结果。
4. 培养
将样品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
培养基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的,根据微生物数量的需要进行选择。
5. 鉴定
鉴定是识别样品中微生物种类的过程。
它可以基于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征和生化特性进行。
常见的标志性测试包括格兰氏染色、胞内脂质和酸奶菌测试等。
6. 计数
计数是衡量样品中微生物含量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和利用计数器进行自动计数。
还可以使用其他测试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
7. 数据比对和分析
最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根据标准设置的指标,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污染程度和活性等。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操作。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优良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菌落总数操作步骤1.1检样稀释及培养1.1.1以无菌操作,取样25 g放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中,经充分振摇作成1:10均匀稀释液。
1.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1.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1.1.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1.1.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5℃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1.1.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使平皿底朝上),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
1.2菌落计数方法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1.3菌落计数的报告1.3.1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1.3.2 稀释度的选择1.3.2.1 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1)。
1.3.2.2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中例2及3)。
1.3.2.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4)。
1.3.2.4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5)。
1.3.2.5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6)。
1.3.2.6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或小于30时,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1.3.2.7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菌落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平均值X 稀释倍数;作为结果;若两个连续稀释度的菌落都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公式计算:例次稀释液及菌落数两稀释液之比菌落总数报告方式[cfu/g]10-1 10-210-31多不可计164201640016000或 1.6×1042多不可计29546 1.63775038000或 3.8×1043多不可计27160 2.22710027000或 2.7×1044600350313313000310000或 3.1×105 527115270270或2.7×102 6000<1×10 <107多不可计305123050031000或 3.1×1042.大肠菌群测定步骤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该菌主要来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操作步骤2.1 检样稀释2.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2.1.2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2.1.3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2.1.4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
2.2 乳糖发酵试验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
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行。
2.3 分离培养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2.4复发酵实验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
凡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2.5 报告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注:1.本表采用3个稀释度[1mL(g)、0.1mL(g)、0.01mL(g)],每稀释度3管。
2.表内所列检样量如改用[10mL(g)、1mL(g)、0.1mL(g)],表内数字应相应降低10倍;如改用[0.1mL(g)、0.01mL(g)、0.001mL(g)]时,则表内数字应相应增10倍,其余类推。
3.商业无菌的检验方法商业无菌的概念: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是指罐头食品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不含有致病的微生物,也不含有在通常温度下能在其中繁殖的非致病性微生物,这种状态称作商业无菌。
罐头食品的商业无菌的检验适用于各种密封容器包装的,包括玻璃瓶,金属罐,软包装,经过适度的热杀菌后达到商业无菌,在常温下能较长时间保存的罐头食品。
步骤:3.1按取样步骤取样3.2保温—将样品按照保温试验要求进行保温,保温过程中,每天检查,如有胖听或泄漏等现象,立即取出开罐检测。
罐头种类温度,℃时间,d低酸性罐头36±1 10酸性罐头30±1 10预定输往热带地区的低酸性罐头55±1 5-73.3开罐:取保温过的全部罐头,冷却到室温后,按无菌操作开罐检验。
3.3.1将样罐用温水和洗涤剂洗刷干净,用自来水冲洗后擦干。
放入无菌室,以紫外光灯照射30min。
3.3.2将样罐移至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棉擦拭,并点燃灭菌(胖听罐不能烧),用灭菌器具开启。
3.3.3留样:开罐后,以无菌操作取出内容物10-20ml(g)移入灭菌容器内,保存于冰箱中,检验得出结论后可随之弃去。
3.4 PH测定:取样品测PH值,看与标准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3.5感官的检验:对产品的外观、色泽、状态和气味进行观察、嗅闻,鉴别食品有无腐败变质的迹象。
3.6涂片染色镜检3.6.1涂片对PH检查结果认为可疑的样品进行涂片染色镜检。
用接种环挑取样品涂于载玻片上,待干后用火焰固定。
3.6.2染色镜检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至少观察5个视野,记录细菌的染色反应,形态特征以及每个视野的菌数。
与同批的正常样品进行对比,判断是否有明显的微生物增殖现象。
3.7接种培养3.7.1保温期间出现的胖听泄漏或开罐检查发现PH、感官质量异常,进一步镜检发现有异常数量细菌的样品,均应及时进行微生物接种培养。
对需要接种培养的样品用灭菌移液管移出1ml内容物,分别接种培养,接种量为培养基的十分之一。
要求在55℃培养基管,在接种前应在55℃水浴锅中预热至该温度,接种后立即放入55℃温箱培养。
3.7.2低酸性产品接种培养基、管数及培养条件见表1培养基管数培养条件时间(h)疱肉培养基 2 30±1℃(厌氧) 96—120疱肉培养基 2 30±1℃(厌氧) 24—72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带导管) 2 30±1℃(厌氧) 96—120溴甲酚紫葡萄糖肉汤(带导管) 2 30±1℃(厌氧) 24—723.7.3酸性产品接种培养基、管数及培养条件见表2培养基管数培养条件时间(h)酸性肉汤 2 30±1℃55 1 (厌氧) 48酸性肉汤 2 30±1℃30 1 (厌氧) 96麦芽浸膏汤 2 30±1℃30 1 (厌氧) 963.8微生物培养检验程序及判定3.8.1见GB4789.26—94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
3.8 .2 对有微生物生长的酸性肉汤和麦芽浸膏汤管进行观察,并涂片染色镜检,按所发现的微生物类型判定。
3.9样品密封性检验对确定有微生物繁殖的样罐均进行密封性检验以判定该样品是否泄漏。
将已经洗净的空罐经35℃烘干,根据各单位的设备条件减压或加压试漏。
4.结果判定4.1该批产品抽取样品经保温试验未胖听或泄漏;保温后开罐经感官检查、PH值测定或涂片镜检或接种培养,确证无微生物繁殖现象,则为商业无菌。
4.2该批产品抽取样品经保温试验有一罐及一罐以上发生胖听或泄漏;或保温后开罐,经感官检查、PH值测定或涂片镜检和接种培养,确证有微生物繁殖现象,则为非商业无菌。
(1)PH测定判定:PH计的精确度应在已知缓冲溶液的0.1PH单位之内。
与同批中正常罐比,看是否有明显差异。
一般PH增加0.5算作显著差异。
(2)染色镜检,判定是否有明显的微生物增值现象。
根据实践结果,有百倍增长算明显的增殖。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