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板块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 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板块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 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 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比较正确、 流利的朗读古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 验上,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基本能大致说出诗的大意,但生活阅 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和 拓展能力。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 一定的难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夜书所见
梧叶 江 儿童 篱落
寒声 秋风 促织 灯
思乡之情 回忆童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 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 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 的目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最新人教部编本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六、感情升华
所听———梧叶送寒声 所感———秋风动客情 所见———篱落一灯明 所想———儿童挑促织 我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
描写秋天的古诗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八、布置作业 1、读一读,连一连。
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 诗人
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因为他身处异乡。
站在秋风阵阵的江边,诗人的心情是孤独、 凄凉的,他十分思念亲人。
有感情地朗读第3、4句诗。 思考:诗人描写儿童捉蟋蟀, 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呢?
蟋蟀,也叫蛐蛐。 料想,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 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诗人描写了儿童挑灯 夜游去捉蟋蟀,他可能会 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 此天真烂漫,开心有趣;他 可能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 馨美好;他可能会想起亲 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 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 亲切感油然而生。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所感 所想 所听 所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叶绍翁),他通过景象( 萧萧秋风 )、 (梧桐落叶 )和回忆(儿童捉蟋蟀)来表达
思乡之情。
九、结构梳理
近处:梧叶送寒 秋风动情
《夜书所见》思念家乡远处:儿童 Nhomakorabea织 篱落灯明
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 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邵
萧
挑
促
篱
你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促 织
挑 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 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大 声 朗 读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自读诗文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自读要求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学习任务二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郁闷,孤独。思念 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划分节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促织 捉蟋蟀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情感进行品析。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
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 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 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 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 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
送
挑
tiǎo
重点指导
结构:左右 偏旁:扌 笔画数:9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兆”竖撇于竖中线上。
组词:挑战 挑事 挑拨离间 造句: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
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2.展开交流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的三⾸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描绘的是秋之⾊,展现了⼀幅动⼈的寒⼭秋⾊图;《赠刘景⽂》写的是秋末的景⾊,让⼈从残败中看到⽣机、看到希望,寄意深远,让⼈回味⽆穷;《夜书所见》写诗⼈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抒发了⼀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以及客居他乡、归⽆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诗三⾸》教案1 教学要求: 1.⾃主学习本课⽣字,能⼯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课时 ⼀、说话训练,进⼊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句或⼏句描写秋天景⾊的句⼦吗?(⽣说话练习) ⼆、故事导⼊,揭⽰课题:介绍杜牧、岳麓⼭。
1.下⾯请同学们先听⼀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位⽂学家,他从⼩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
他的诗⽴意新奇,优美隽永,⾻⽓雄劲,在当时⽂坛别具⼀格。
他⼜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武全才。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字词乐园
会写字
zènɡ liú ɡài jú
赠刘盖菊
cán jūn chénɡ
残君橙
资料宝袋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
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 家。他的诗在晚唐成就很高,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人 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大杜”。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yóu
犹 组词:犹如 犹豫
字词乐园
会认字
ào
傲 组词:骄傲 傲人 引以为傲
jūn
君 组词:君子 君子兰
chénɡ
橙 组词:橙子 橙汁
字词乐园
会认字
jú
橘 组词:柑橘 橘子 橘树
tiǎo
挑 组词:挑拨 挑战 挑逗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擎:举,向上托。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重难点解析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资料宝袋
叶绍翁: 字嗣宗,南宋诗人。诗以七 言绝句最佳。代表代《游园不 值》,历来为人所传诵。
重难点解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重难点解析
题解
夜书所见: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重难点解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石径
弯曲 绵长
重难点解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人家
重难点解析
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
停下来欣赏 这枫林的景色, 那火红的枫叶比 江南二月的花还 要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送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推荐阅读
和杜录事题红叶
【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思考:背诵这首诗,借助资料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 夕
【唐】杜 牧
píng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挑
tiǎo(挑促织) tiāo(挑选)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小孩们精心挑(tiāo)选了两只看上去很勇猛的蟋蟀, 用竹竿挑(tiǎo)逗它们斗起来,吸引了很多大人围观。
•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
促织。
课文结构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思乡怀亲
篱落一灯明
借助资料理解古诗
概念:借景抒情(诗人写景物是为了把自己的想法、感 情表达出来)是古诗的主要写法,由于古诗离我们的生 活已经很遥远了,要想准确把握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借助作者写诗时的背景资料,会容易很多。 运用:比如《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情感把握,就要读一 读刘景文、苏轼写诗的背景资料,才会把握得准确。思考: 1. 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yíng
2. 从“冷”“凉”读出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
一、给加点字注音。 石径斜( xié ) 赠刘景文( zèng ) • • 寒山( hán ) 挑促织( tiǎo ) • • 橙( chéng )黄橘( jú )绿 霜叶( shuāng) • • •
练一练:
读古诗《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中“萧萧梧叶”会想到什么景象?
课堂小结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
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
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体会
古诗感情的同时,我还学习了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 场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想起家乡得温馨美 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 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
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 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 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课文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 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 “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 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 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