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版三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

人教版新版三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

人教版新版三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周次必背古诗备注1 《咏风》唐虞世南2 《惊雪》唐陆畅3 《咏月》唐李建枢4 《登科后》唐孟郊5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6 《凉州词》唐王之涣7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8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9 《出塞》唐王昌龄10 《雨后池上》宋刘攽11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12 《山中留客》唐张旭13 《春晚》宋左纬14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15 《乌衣巷》唐刘禹锡16 《城南》宋曾巩17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18 《竹枝词》唐刘禹锡19 《枫桥夜泊》唐张继20 《爱莲说》宋周敦颐咏风唐虞世南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译文】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惊雪唐陆畅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译文】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咏月唐李建枢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译文】昨天的圆月不是今天的圆月.真怀疑这再圆的月亮是否依旧美丽. 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能再圆.可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属于青春年少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译文】往昔的困顿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题名令人神采飞扬.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好像一日之内赏遍京城名花.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出塞(一)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雨后池上宋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yíng).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译文】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山行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译文】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春晚宋左纬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译文】池水边杨柳轻飞.柳树旁人家关着门.池岸边野花禁不住蝴蝶身重片片飞落.小燕贴着宁静的池水点动粼粼波纹.一景一景指与朋友欣赏.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岁月无情.时光流逝.今年春天又结束.独身倚杖面对落日余晖.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译文】男子汉大丈夫难道还能不带武器.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了丛丛野草野花.乌衣巷口夕阳渐渐地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飞进平常百姓人家.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译文】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竹枝词(一)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

(同步阅读拔尖)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五(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

(同步阅读拔尖)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连载五(含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各类阅读真题名师解析系列连载第五讲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前言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素养养成的关键,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阅读所占的分量最大,失分也最多。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

阅读习惯将成为学生小学入学前后重点培养的习惯,并将一直持续下去!新教材更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内容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

考查题型主要是“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除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解题方法、梳理解题思路,并对照答案对失分点进行反思,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最佳方法。

所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应乡多做有价值的阅读题,并学会通过做阅读题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属于阅读习惯的养成期,这一阶段的阅读习惯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给学生选择阅读资料时慎之又慎。

本系列连载将陆续选取全国知名小学的期中、期末测试题和各种能力竞赛题中的阅读真题进行解析。

这些阅读真题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在文章难易程度和题目设置上更符合年级训练要求,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有效资料。

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做阅读真题,定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时间控制能力,以及对阅读试题类型更好的把控能力。

学生要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只有“到真题中去”,因为真题经过了一线教学的检验,学生可以通过做真题检验、改正、巩固、提高所学,通过真题来纠错提高。

通过做阅读真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年级训练的目标,于无形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真诚地希望我们这套阅读真题系列连载能为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能成为提升同学们阅读能力的好帮手!一.本讲专题: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一)《我爱菊花》节选(江苏南通)我家院子里种了许多花,有米兰,有玫瑰,还有太阳花……每年春夏间,它们争芳吐艳,惹人喜爱。

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迎霜怒放的菊花。

知否 知否 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知否 知否 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知否知否声在情深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2、这首诗的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师带读古诗。

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报告。

(老师在黑板上随意写:见:叶舞推广织灯亮听:沙沙,冷声)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

(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4、学习生字(促、深)(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

“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

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2)带着乡愁读这两首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

三年级上册古诗(打印版)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文解释】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词语解释】言:说。

处:去处。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诗文解释】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文解释】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诗文解释】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文解释】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虽不知道却也跟着一同耕耘,傍晚在桑树下学种瓜。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文解释】清晨刚下阵雨,渭城大道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过程: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

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生(齐答):有过。

师:好。

这就叫:作客的心情。

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

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师:“书”字有这个意思。

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生2:写!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

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

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生:写!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

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

(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3.解诗题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舟夜书所见》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

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

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

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

来,一起读读诗题!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

(生自读)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

( 同位互读)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

(指一生读诗)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