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环心内膜与心膜途径联合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的体会

幸存者 中 5 %一 1 0 %为 无 器 质 性 心 脏 病 及 体 表 心 电 图 异 常 改
1 资 料和 方 法
极易发作不规则 室速 , 考虑风险高放 弃消融 治疗 , 另 有 4例 术 中 未 标 测 到 理 想靶 点 图 。 手 术 失 败 。所 有 l l 8例 手 术 无 一
例出现并发症。
3 讨 论
1 . 1 一般 资料
选 择 至 少 服 用 一 种 抗 心 律 失 常 药 治 疗 无
室 性 早 搏 是 临床 最 常 见 的心 律 失 常 之 一 , 部 分 患 者 具 有
潜在危险。 射 频 消融 治 疗 室 性 早 搏具 有 可根 治 、 风 险小 、 经 济 等 特 点 。 为此 。 本 文 分 析 了 近几 年采 用单 导 管 射 频 消 融 治 疗 室 性 早 搏 的 疗 效及 安全 性 。
【 关键词] 室性早搏 ; 短 阵室 速 ; 导 管 射频 消融 ; 单 导 管技 术 【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4 1 . 7 [ 文 献 标 识 码】 B
二尖瓣环附近或心尖部 ; 4 1 例 中 消融 成 功 3 4例 ( 8 2 . 9 %) , 未 成 功 7例 。 其 中 3例 严 重 冠 心 病 患 者 术 中消 融 电极 刺 激 心 室
效 ,早 搏 > 1 0 0 0 0次 / 2 4 h或虽 < 1 00 0 0次/ 2 4h但 伴 有 阵 发 性 室速患者 l 1 8例 。男 6 8例 ,女 5 0例 ;年 龄 9 ~ 7 3岁 ,平 均
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1 —2 , 电过程出现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或窦结交 替心率 0 嘶 放
时时间延长至 6 秒 , 0 如无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 出现 贝 0 41
明成功率高 , 安全性好 。 老年 PV S T患者困动脉硬化 、 循环呼 吸系统等基础疾病并存 , 在操作过程 中应 避免并发症发生 . 本组发生率为 3 2 , .% 比国 内报道 18 . %稍高圳, 可能与样 本
2 讨 论
3m ,隐匿性房室旁路 在二尖瓣环或三尖瓣环标 测到小 A 0s 大 v 心动过速时或心室刺激时 v— , A融合处为消融靶点。
以 1 —2w试放 电 1 秒 ,若旁路被阻断继续放电至 6 秒 , 5 5 0 0 并巩固放电 6 秒 。房 室结双径骆 消融方法均采用 下位法 , 0 PV S T是 老年人 中较常发 生的快速 心率失常。发作时常
次数与非老年组 比较 ,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 o ) s 。
表 1 老 年 组 与 非 老 年组 射 频 消融 结果 比 较 { 分钟
老 年患 者 ( 年 组 ) 1 , 1 例 .女 1 例 .年 龄 6 一7 老 3例 男 7 4 l 5
岁, 有反复心动过速发作史 1 ~4 年 。并经病史 、 均 5 0 体检 、 胸片、 心超 、 心电图等检查 , 合并冠心病 5 , 例 高血压病 l 6 例, 主动脉瓣狭窄 2 , 例 慢性支气管 炎 3 , 例 糖屎病 2 ,1 例 例 困室上性心 动过速发作经药物转律过程 中发生窦性停搏 及晕厥。 选择 3 O例同期接受 R C F A的非老年 P V S T患者作对 比( 对照组 )男 l 例 , l 例 , , 6 女 4 年龄 弛~5 岁 。 8 12 常规 方法 . 经左股静脉 、右颈内静脉穿刺 ,放置定位 右房 、右心室 电授 、希 氏束 、冠状窦 电极行心内 电生理检 查 。 侧房室旁道大头由右股动脉导人 , 曲改长鞘或左股 左 迂 动脉 , 或房间 隔穿刺 ; 房室结双经骆消融时 , 大头 电极穿刺 右股静脉导人 。显性预激在窦律下标测到小 A( 心房波群 ) 大 v 心室渡群 )图形 ,融 合或 v渡较体表 预激波 提高 ≥ (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概要

维普资讯 20年105月第33卷第1期』竺盟,!!:・l・3心房率12mn00O/i开始,当起搏至,获后突然终止t房夺l起搏,可有效地转复房扑为窦性心律。
当初始频率不能终常止房扑时,在原来起搏频率基础上再增加12mn必0—0O/i,要时重复上述步骤。
终止房扑最有效的起搏频率一般为房超声阴性者,应给予抗凝治疗。
也()五导管消融治疗在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入口之间的峡部进行消融,以阻断房扑的折返环路,可以治愈房扑。
消融关键峡部造成双向阻滞作为判断标准,可将房扑消融成功率提高到9%一010%。
0扑频率的10一102%3%。
若高位右房起搏不能终止房扑,则可更换起搏部位;或在快速心房起搏基础上再增加期前刺激,型起搏器的功能开发便采用了这一技术。
一些研究证新实。
食管起搏也常常有效。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经许多研究证实,经普罗帕酮、氟卡尼或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中,%一0发生房扑。
前瞻性研究表明,房扑152%若胺、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有助于提高快速心房起搏的房扑转复成功率。
值得指出的是,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持续性房颤的发生。
此外,在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之前,可出现一段时间的房颤。
()扑的慢性期治疗(6三房表)为主要心律失常,峡部消融后持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房扑的发生率将会降低。
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成功消融后,其房颤发生率取决于消融前房颤的发作情况。
对于仅有房扑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81)1 ±4个月,颤的发生率为8;房%相反,房扑与房颤并存但以房扑为主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01)月,颤的复发率为3%;以房颤为主的患2±4个房8而者,颤的复发率为8%。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管消融则房6导单纯房扑或以房扑为主要心律失常的患者效果最好。
二、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表6房扑的远期治疗建议与峡部依赖性房扑相比,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较为少见。
多数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与心房瘢痕有关。
累及心房的心脏手术如先心病矫正术、二尖瓣手术或心房迷宫术等是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常见原因。
房室瓣环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与射频导管消融

房室瓣环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与射频导管消融徐晓薇(综述);林涛(审校)【摘要】The atrioventricular annulus ( mitral annulus and tricuspid annulus ) is a common predilection area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The electrocardiogram of the PVCs originating from atrioventricular annulu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anatomy of atrioventricular annulus ,and to locate the site of the PVCs from atrioventricular annulus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Most of these PVCs can be cured by catheter ablation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ed the anatomic features of mitral annulus and tricuspid annulu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cardiogram of the PVCs originating from atrioventricular annulus and catheter abla -tion of these PVCs .%房室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是室性期前收缩( PVCs)较常见的好发区域,来源于此的PVCs心电图有其特有特征。
AMC起源的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AMC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和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室的任何部位均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但心室流出道是其好发部位,此处的室早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可高达90%以上。
而提示左室流出道来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体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具有特征性,通常可起源于下列部位:(1)主动脉根部及窦部,(2)二尖瓣环,(3)间隔基底部上段,(4)心外膜,(5)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
尽管AMC来源的室早及室性心动过速并不常见,但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基础和消融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
1.AMC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McGuire等人报道AMC区域存在心房心室连接细胞(AV junctional ce lls),可能是这一区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来源之一。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则除了触发机制以外,局部瘢痕和纤维化产生的缓慢传导也是形成心律失常的基础。
AMC区域存在着支撑瘢痕组织的折返环路,这种折返环路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并且往往可将AMC区域临近结构扩展形成新的环形瓣膜。
另外,AMC区域的纤维化将进一步促进折返环路的维持,导致缓慢传导,从而增加了射频消融的难度。
2.关于AMC2.1 AMC的解剖位置AMC位于主动脉窦和二尖瓣环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毗邻主动脉窦(ASC)和右室流出道(ROVT)。
与其它常见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点不同,AMC区域并非心室肌结构,而是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具体见图1,图2)。
2.3 AMC与LCC的解剖关系(图6)3.AMC的体表图特征3.1文献报道AMC来源室速的心电图既可以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也可以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V3-V6以及Ⅱ,Ⅲ,aVF均表示为主波向上(R/S>1)。
具体见图7。
3.2 Jian Chen等的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除了起源于心肌外,也可由纤维环状结构引起,包括肺、主动脉、二尖瓣等的环状纤维组织。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操作技术规范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操作技术规范一、患者选择和术前准备1.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2.应进行心脏彩超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适合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
3.应进行血液、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评估手术风险。
二、术前准备1.患者应在手术前空腹,使用一定量的镇静剂和麻醉剂。
2.在导管插入前,对患者进行皮肤消毒,确保操作无菌。
3.对导管和相关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操作正常。
三、操作步骤1.静脉穿刺和导管放置:在导管插入处消毒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并将导管插入心脏。
导管必须稳定地放置在心腔中。
2.定位和三维电生理图导入:使用放射线透视和导管定位技术,将导管放置在需要消融的心脏区域。
通过导入适当的仪器和技术,获取患者的心脏三维电生理图。
3.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导管对患者的心脏进行电生理检查,确定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起始点和传导途径。
4.射频能量应用和导管消融:根据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射频能量和导管消融位置。
通过导管释放射频能量,将异常传导的组织消融,恢复正常的心脏传导。
5.消融效果评估:消融过程中,应监测心脏电生理图的变化,评估消融效果。
必要时,可进行再次消融。
四、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1.手术结束后,患者应在监护室接受观察,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稳定情况。
2.应密切监测心电图、心率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4.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避免血栓形成。
5.术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评估手术效果。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患者,并进行详细的术前准备。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电图变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护理和随访同样重要,以评估手术效果和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右心室前间隔憩室相关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1例

右心室前间隔憩室相关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成功消融1例杨亚莉;陈延茹;黄晓芳;李岳春;林佳选;林加锋【摘要】报道1例右心室前间隔憩室相关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合并起源于三尖瓣环室性心动过速的双源性室性心动过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标测与消融过程.患者男性,18岁.心悸、胸闷、乏力5年,加重伴头晕1d入院.入院时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反复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发作时有两种呈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图形,其中1种起源于三尖瓣环而另1种起源于低位右心室流出道或高位右心室间隔部.结果分别在三尖瓣环10点钟及右心室高位前间隔憩室连接处消融终止2种室性心动过速,术后观察3个月无复发.【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5页(P436-440)【关键词】三尖瓣环;右心室前间隔;憩室;室性心动过速【作者】杨亚莉;陈延茹;黄晓芳;李岳春;林佳选;林加锋【作者单位】433000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功能科;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近期,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右心室前间隔憩室相关同时合并三尖瓣环起源的共同形成的反复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VT),并经多位点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18岁。
因“反复心悸、胸闷、乏力5年,加重伴头晕1d”入院。
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查心电图示阵发性VT。
入院体检:神志清,血压100/70mmHg,脉搏152次/min,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无扩大,心律不齐,心率152次/min,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肝脾无肿大。
入院时心电图(图1)及入院后心电监测(图2)示窦性心律,反复无休止性VT,其QRS形态及RR间期有两种呈类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图形,其中 1种在Ⅱ、Ⅲ、aVF呈 rs型、V1~V4主波向下呈rS型,Ⅰ、aVL及V5~V6主波向上呈R或r型,aVR呈qs型;另1种在Ⅱ、Ⅲ、aVF及V5~V6主波向上呈R型、V1~V4主波向下呈QS或rS型,Ⅰ、aVL及aVR呈QS型,两种VT胸导联移行均在V4~V5之间。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成功 ; 或通 过心房起 搏心 室完全预激 时寻找 到最早心
室激 动点 ( 维 的心 室插 入 端 ) 为 消融 靶 点 消融 , 纤 作
右侧旁 路 消 融 无 参 照 物 及 右 侧 旁 路 的 解 剖 特 点 有
关 ;3 该部位 的血 流量较 大 , () 热量 随血 流丧 失较
多, 致使靶点局 部温度 难 以升高 。两 组 电生理 检查 结果 比较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除外 “ aa M hi m纤 维 ”比 较 ) 。
融 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稳定及贴靠好 , 密切注意心 电及影像变化。
15 1 消融终点 8波消失 , . . 电生理检查证实 旁路的
图、 s电图及体 表 同步 1 c 2导联 心 电图 , 断旁 路 , 判 左
或右侧位置及 诱 发 A R , 察心 动过 速 时心 电激动 V T观
顺序变化 ; 通过 电生理检查确定 A R V T的类型 ; 再经股 静脉或动脉 , 人温控 标测 消融 电极 ( B ) 送 A L 进行 具体
波 ) 。 , 14 房 间隔穿刺术 经右股静脉置人 S , . L 长鞘管 , 送 入房间隔穿刺针 , 分别前后位 ( P 和右前斜 3 。 R O A ) 0( A
应用 S S1. A 00统计 软 件 , 用 t 采
广东医学 21 年6 0 2 月第3 卷 l期 G agog d a o 3 第 1 undn i l u Me c !
i± s
2 2 消融结果 .
6 0例 患者 中 ,0 例 手术成 功 , 1 61 9例
复发 , 出现并发 症 ; 术成 功率为 9 . % , 发率 7例 手 85 复 15 , 发症 发 生 率 1 1 ; 手 术 时 间 为 ( 00± .% 并 .% 总 4. 1 . ) i, 均x 曝光 时 间为 ( 5 5± . ) i , 0 6 mn 平 线 1 . 4 2 m n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