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3 3 2 d 2 4 4 4 4 3 3 3 3
维普资讯
社 科 论 坛 童
高消 费水平 :l 4 05 9 00 7 l 02 5 2 00 x + y =一 7 .0 + . x + .9 x + .1 3 6 9 按照前面提到 的聚类思路 , 本文采 用欧式距离平 方和离差平 方 .2 x O. 0 7 .2 x 和方法进行 分层聚 类分析。通过 S P P S一 系列操作 , 终可得 出以 00 8 6+ 07 x +0 1 3 8 最 较高消 费水平 :2=一 5 .7 + .5 x + .1 x + y 2 44 2 00 l 02 3 2 4 下结果 , 即表 2 :
息有很大重叠。 接着计算相 关矩 阵的特征值 和特征 向量。前两个 公共 因子对样 本 方差 的 贡 献和 为 08 3 6 说 明 用这 两 个 公 共 因子 代 表 原 来 8个 .6 7 , 指标评价全国城镇居 民消费结构 已有足够把握。 然 后 对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旋 转 , 到 旋 转 后 因 子 载 荷 矩 阵 , 断 变 得 判 化 趋势 相 近 的 消 费项 目。 结 果 显 示 , 一个 主 因子 ( 原 变量 方差 贡 第 对 献 已达 7 .1 %) 48 5 主要 由食 品、 家庭 设备用品及服 务、 交通和通信 、 教育文化娱乐服 务、 居住 、 杂项 商品和服 务这 六个指标决定 , 这六个 指标 在主因子 F 上 的载荷均在 O7以上 ,1是 全国城 镇居 民消费 1 . F 结构研 究中的主要 方面 , 命名为主要消费因子: 因子二 即 F ( 2解释 了 原变量 1 .6 %信 息) 主要涵盖衣着 与医疗保健 , 15 1 则 命名 为次要消 费因子。
维普资讯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

影响教育公平: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
均,影响教育公平
影响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影响经济增长
影响医疗保障:收入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医疗保障水平不
均,影响人民健康
统计指标的选择
收入水平: 人均可支配 收入、人均
纯收入等
收入结构: 工资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农村居 民生活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结 构升级,消费需
求多样化
城乡经济发展不 平衡,需要加强 政策引导和扶持
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高端产业和高收入岗位增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政府加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实证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数据收集: 收集城乡 居民收入 数据,包 括工资、 奖金、福 利等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 行清洗、 整理、转 换等操作, 确保数据 质量
模型选择: 选择合适 的统计模 型,如回 归分析、 方差分析 等
模型估计: 利用估计 方法,如 最小二乘 法、极大 似然估计 等,估计 模型参数
等
收入来源: 农业、工业、
服务业等
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
等
收入增长: 年均增长率、 环比增长率
等
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 入比、地区
收入比等
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等官方机构 数据类型:包括收入、消费、就业等 数据处理:清洗、整理、转换、合并等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东、中、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经 济 论 坛
一
Ma r .2 01 3
总第5 1 3 期
第0 4 期
Ee o n o mi c F o r u m
Ap r . 5 1 3 No . 0 4
东、中、 西部内部农民收入差距分析
文/ 王来 栓 朱 润喜
【 摘
要 】本文选取 1 9 9 5 ~ 2 0 1 1 年数据 ,采用人均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
西部 地 区 1 9 9 5 年极差为 5 6 5 . 8 0 元 ,到 2 0 1 1 年
东 部地 区 1 9 9 5年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极 差 为
2 7 2 5 . 9 0 元 ,到 2 0 1 1 年扩大 为 9 5 7 4 .源自0 0 ,2 0 1 1 年 是
扩 大为 2 7 3 3 元 ,2 0 1 1 年是 1 9 9 5 年4 . 8 3 倍 ,极值 比 介于 1 . 4 5~1 . 7 1之 间 , 离 散 系 数 介 于 0 . 1 3 0 1 ~ 0 . 3 0 5 7 之 间 。2 0 0 5 年 高于西 部地 区平 均水 平 的有 内 蒙古 、广 西 、重庆 、四川 、宁 夏 、新 疆 ,低 于西部 地 区 平 均 水 平 的有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陕西 、甘
西 、湖北 、湖南 ,低于 中部地 区平均水平 的有 山 西 、安徽 、河 南 ;2 0 1 0 年 高 于 中 部 地 区平 均 水 平 的有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低于中部地区平均
年 高 于 东 部 地 区平 均 水 平 的有 天 津 、江苏 、浙 江 、 福 建 、山东 、海南 ,低 于 东部 地 区平均 水平 的有北 京 、河 北 、上 海 、广 东 。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

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三农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一、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长江流域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长江流域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贫困。
二、农村产业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产业多样化,农民从事的产业包括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而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包括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都较高,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和生产条件较为欠缺。
四、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为先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五、农产品市场开发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活跃,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样,价格稳定,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开发较为落后,销售渠道有限,价格波动较大。
六、政策支持力度差异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相对较大,包括财政支持、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而贫困地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七、农村金融服务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完善,包括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为欠缺,金融服务机构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难度较大。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发展差距分析

东部地 区高于全 国平 均水平 的有 江苏 、浙江 、福 建、 海南 、广东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 、天
津 、河 北 、上海 、山东 ;中部 地 区只有 湖 南高 于 全
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 全 年 人 均 收 入 东 西 部 差 距 为 7 3 .8 ,东 部 6 01元
是 西 部 的 1 9 。可 支配 收入 差距 为 6 3.4 ,东 .倍 4 79 元 7
表1 09 2 0 年城镇居民家庭 收入、消费对比分析表
部地 区之 间、各地 区 内部 省市 区数据 与全 国水 平做 了对 比或排序 ,真 实反映 了地 区收入 与 消费差距 ,可以
为 深 入 研 究提 供 依 据 。
【 键 词 】 品 ; 育文化 娱 乐服务 ;恩格 尔系数 ;收入与 消费 关 食 教 【 基金项 目 】 本文是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统一城 乡税制 问题研 究 》 ( 目编号 : 7J 5 ) 项 0BYI2 的阶段性研 究成
建 、山东 、广东 、海南 ;中部地 区均低于全 国平均 水平 ;西部均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辽宁高
于全 国平 均水 平 ,吉林 、黑 龙 江均 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 东 ,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的有河北 、海南 ;中部地区
均 水平 。
1449元 ,全 国平均 为18 8 9 。东部地 区高 98. 3 85 . 元 0
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的有 北 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浙 江 、福建 、 山东 、广东 ,低 于 全 国平均 水 平 的有河
5 移 收入 。最高 是天 津 82 .4 ,最 低 是 西 . 转 040 元 藏 15 .8 ,极 差 6 6 . 元 ,全 国是 4 1.5 。 061元 9 78 6 554 元 东 部 地 区 高 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的 有 北 京 、天 津 、河 北 、上海 、江 苏 、浙 江 ,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平 的有 福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
杨秀玲
【期刊名称】《发展》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差异程度比较杨秀玲从1985年到1995年的近十年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地区性差异在进一步扩大。
东部12个省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增幅明显高于中部(9省区)、西部地区(9省区),东部与中西部居...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杨秀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6
【相关文献】
1.收入增加,消费平稳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一九九二年,陕西省城镇居民生活简明分析 [J], 朱国俊;
2.从部分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看广东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J], 宁自军
3.从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比较中分析内蒙古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J], 包一玫
4.收入消费增幅继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01年河南城镇居民生活分析
[J], 田长申
5.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 [J], 王选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的统计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6T15:20:34.71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崔冯周宇[导读] 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分层聚类和判别分析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情况研究。
首先用因子分析将我国三个地区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降维,找出两个公共因子,然后抽出四个待分析的省市,将其余27个省市聚类分析,最后判别分析。
通过以上过程做出地区差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消费差异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分层聚类和判别分析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差异情况研究。
首先用因子分析将我国三个地区城镇居民8项消费指标降维,找出两个公共因子,然后抽出四个待分析的省市,将其余27个省市聚类分析,最后判别分析。
通过以上过程做出地区差异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消费差异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各地区的变化也不相同。
本文在研究这些不同变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即传统研究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有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从东南往西北逐步降低,从而消费水平也成趋势变化,这一传统观念是否正确?另外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一些地区经济与消费有明显提高,但有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发展还不够快,也影响了当地消费,应如何进一步引导?现在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无疑又是一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全国一体化发展有很大意义,而这一地区的消费情况如何呢?本文通过SPPS实证分析,对以上问题得出一些个人见解。
二、数据来源及SPPS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的《10-16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06年)》的八项指标数据,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比较分析唐平曹蓉2012-8-14 10:42:23 来源:《消费经济》(长沙)1996年05期第12-15页作者简介:唐平曹蓉国家统计局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总体上已基本摆脱贫困,达到温饱,但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农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以及人的基本素质等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距,农村居民生活差异也越来越大。
为此,本文特根据1980年以来我国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特征及原因作如下比较分析。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及差距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改革十几年至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总体收入已达到温饱水平。
1980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分别只有218元、181元和172元,到1995年,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到2127元、1403元和1061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8.8倍、6.8倍和5.2倍。
按年增长速度计算,1980—199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递增速度分别达到了16.4%、14.6%和12.9%(按当年价格计算)。
在收入普遍增加的基础上,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中的收入众数组由贫困层移到温饱层,并且高收入农户比重不断提高。
对1995年农村居民集团内部收入分布的研究表明,人均纯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农户已占三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人均纯收入水平低于600元的农户则不足百分之十。
2、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尽管改革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
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绝对差额看,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额分别扩大到724和1066元,其中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只相当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二分之一。
从收入比率看,东中西三大地带若以西部地区为1比较,1980年收入水平比为1.27∶1.05∶1;到1995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为2.00∶1.32∶1。
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近10年,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落后7年。
从年增长速度分析,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1980—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中部地区快1.8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快3.5个百分点。
从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的变动看,1980—1995年,除中部地带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变化较小外,东西地带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都有扩大,其中,东部地带由1980年的0.28扩大为1995年的0.32;西部地带由1980年的0.24扩大为1995年的0.33。
从分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的排序看,全国30个省区中,位于前10名的省区除了中部省的黑龙江省为第8位次外,其余均为东部省区占有;在中西部的18个省区中,有16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1578元的平均水平,其中8个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
从不同收入水平分组看,1995年,收入高于1500元的农村居民中有57.3%的农民来自东部地区;反之,收入低于600元的低收入农村居民中,西部地区农民占64.1%。
二、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差距扩大应当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改革以来已经得到相当满足,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也应看到,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的快慢差距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质量改善提高速度,因此,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快,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高,中西部地区则较慢,差距较大。
一是生活消费水平及发展速度差距。
1980—1995年,我国东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84元增加到1671元,年平均增加99.1元,增长8.1倍,年递增15.8%;与此同时,中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7元增加到1187元,年平均增加68.7元,增长6.5倍,年递增14.4%;西部地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6元增加到982元,年平均增加56.4元,增长6.2倍,年递增14.1%。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年增加额比东部地区低30.4元,年递增速度低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年增加额比东部地区低42.7元,年递增速度低1.7个百分点。
二是生活消费结构和恩格尔系数差距。
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的吃为55.8%、穿为6.5%、居住为15.2%、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为22.5%;同期,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中吃分别高达59.3%和64%,穿为7.3%和7%,居住均低于1.4%,用品、服务性支出及其他低于20%。
尤其是1995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回升到高达64%,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改善缓慢,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差距在拉大。
三是营养消费质量差距。
改革十几年来,尽管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动物性食物消费也有较多增长,但食物消费质量的变化是较慢的。
同时,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也不高。
比较来看,1995年,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最低,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多,消费牛羊肉较多,农村居民消费食物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中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份额较高,但总体看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仍处于传统食物结构阶段,尚未摆脱对生存性食物的满足。
四是其他非物质性消费差距。
非物质性消费中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和其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的多少,体现了农村文化事业及社会服务的发展状况。
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额人均131元,中部地区人均82元,西部地区人均只有48元。
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析,差距亦较为明显,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8%、6.9%和4.9%。
五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
表1显示出,所有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均以东部地区农户最高,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时兴起来的高档家用电器、住宅用品、交通工具等,东部地区更是成倍于中西部地区。
三、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差距明显1、文化素质差距文化素质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在农村,居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不同的文化程度确定了他们对经营项目的确定、技术的掌握、风险的承担、市场信息的了解、新事物的接受等方面会采取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总的来看,尽管改革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逐年提高,文盲率不断下降,文化结构获得改善。
但时至1995年,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中部地区还有11.05人,西部地区高达22.66人。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东部地区7.49年,中部地区7.23年,西部地区5.99年。
全国30个省区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排队比较,排在20位次以后的85%是中西部地区省份,其中西藏、青海、宁夏、云南、甘肃、贵州6省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尚未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2、经济发展差距我国人口众多,幅原辽阔,长期以来形成的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在改革后的一些年随着收入的差距拉大,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在拉大。
一方面,由于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不同,农村经济实力在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逐步缓解,但至今仍有占全国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在199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东部地区占98个,中部地区占2个,西部地区为0;1992—1994年,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87个贫困县中,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扩大了1.9百分点;全国贫困县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以年均约100元的差距扩大,与东部平均水平相比,也在以年均约200元的差距扩大。
四、差距成因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就主要因素而言,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是导致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因素;劳动者个体的低素质带来的劳动者就业面窄,以及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对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亦起了减速效应。
1、区域经济的差别发展影响了中西部地区收入增长落后40多年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的参差不齐。
东部地带依托其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较为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资金,较早、较快地取得了这一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繁荣,而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差,国家工业数量少,经济基础落后,客观上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表现在: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水平和增长速度在三大经济地带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差异性。
总量增长水平在三大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强西弱,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经济格局。
总量增长速度也呈现东快西慢的动态趋势。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进程三个地带间不平衡。
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东部地区农村二三产业收入逐渐占主导地位,而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
1983—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89.6%下降到84.3%,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则由10.4%上升到15.7%。
而这一期间,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则始终维持在90%左右,1995年仍为90.8%,比1983年仅减少约1个百分点。
与中西部地区比较,1995年,东部地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高出5.5个百分点。
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构成看,1995年,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12.2%,比中部地区的6.0%高出6.2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的5.0%高出7.2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效益水平带有巨大的反差。
劳动生产率水平由东向西递减;土地生产率不平衡;农产品商品率在区域间不平衡等等。
此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积累方式。
改革以来我国农户的积累是农村发展的核心,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单一的农户积累,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社区积累,从而改变了农村的收入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拉大了区域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
2、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和人口压力加剧了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难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劳动力的质量。
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力转移到其他投入产出效益更好的二三产业都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已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