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类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分类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
赵重远(1993)强调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中的3项原则: 整体原则,视盆地为一整体; 动态原则,不仅研究现状,还要历史地分析盆地和油气的形 成和演化; 综合原则,研究各种地质作用从而揭示油气分布规律。 并将含油气盆地研究分为五个子系统: 成盆作用与过程; 成烃作用与过程; 成藏作用与过程; 成藏组合与分析; 后期改造与油气再分布。
第一讲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地
不同的学者曾对盆地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 朱夏(1965):“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 一种洼陷构造”。或“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 成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 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 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含 油 气 盆 地 分 析 的 方 法
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地壳与岩石圈
目前对地球内部 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 地震波研究的成果。 地震波主要包括造研究有意 义的是纵波和横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 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 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 速不连续面。
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 含油气盆地分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开 展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工作。其骨架和主线是地球动力学和构造 -沉积-油气演化。 含油气盆地分析要求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将定性与 定量研究结合;要引入各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充分利用计算 机技术、模拟技术来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利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是高水平研究的保证, 应吸收包括地面地质、钻井、测井、地震、非地震地球物理测量 、大地电磁测深、遥感技术、古地磁测量、同位素地质、地球化 学等方面的新进展,也包括实验室取得的数据和资料。 对于盆地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条件的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有效 方法。油气保存、聚集要求的条件很严格,各种成藏要素缺一不 可,这就要求进行具体的、逐项的精细对比。

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含油气盆地的分类方案较多,代表性分类包括:1.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分类2.以固定论(槽台学说)为基础的分类3.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一、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分类按板块构造观点,盆地分为裂谷环境盆地和造山环境盆地两大类,共16种盆地(Dickinson,1976)。

裂谷型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造山带型盆地:以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作用为主。

盆地大类盆地类型细分盆地基本特征Ⅰ.裂谷环境盆地I1.内克拉通盆地大陆内部的裂谷盆地,盆地基底变薄I2.边缘坳拉谷大陆边缘凹入部分向大陆内部延伸的夭折裂谷,基底为洋壳或过渡壳I3.原始大洋裂谷两大陆块之间开始形成的狭长洋壳,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沿大陆与海洋过渡带的陆阶、陆坡及陆隆上发育的沉积复合体I5.陆堤张裂大陆边缘外沿形成的逐渐向海洋推进的沉积物I6.新生大洋盆地洋中脊与陆块之间,大洋岩石圈增长和下沉形成的新生盆地I7.扭张性盆地沿复杂转换断层系,在地壳局部变薄部位发育的拉张或楔形断陷盆地I8.弧间盆地因岩浆弧裂开,不活动残留弧与活动性前弧间洋壳下降形成的小洋盆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分类(据Dickinson,1976)盆地大类盆地类型细分盆地基本特征Ⅱ.造山环境盆地II1.海沟板块俯冲的消减带形成的深海槽II 2.斜坡盆地海沟轴与海沟斜坡折点之间的断陷盆地II 3.弧前盆地海沟斜坡折点与岩浆岛弧之间间隙中的盆地II4.周缘前陆盆地大陆陆块周缘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处形成的盆地II5.弧后前陆盆地大陆陆块边缘岩浆弧后面,与岛弧造山带相邻的前陆盆地II6.破裂前陆盆地造山带前陆盆地,周缘或弧后因基底变形和块断所形成的构造凹地II7.扭压性盆地沿复杂转换断层系形成的扭动褶皱和断坳盆地II8.残余海洋盆地沿岛弧-海沟系一侧,由于老岩石圈的消减而产生的收缩海洋盆地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分类(据Dickinson,1976)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地台平原盆地具前寒武纪基底的盆地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山前盆地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阿帕拉契亚盆地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咯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山间盆地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红海盆地、华北盆地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台湾西部盆地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二、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布罗德(1965)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含油气盆地的地貌形态,将含油气盆地分为地台平原盆地、山前盆地、山间盆地等三大类和七小类。

1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
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面积仅3900平方公里。
(6)含油气盆地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 大地构造单位,各单元的沉积过程和油气生成、聚
集条件在具全盆地共性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差
异性。 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界盆地,这是统一的,但 其南部以古近系(下第三系)含油为主,北部以新 近系(上第三系)含油为主;油气丰富程度也有差 异。 (7)盆地内存在油气田
裂作用为主,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
I2边缘坳拉槽
I3原始大洋裂谷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I5陆堤 I6新生大洋盆地 I7扭张性盆地 I8弧间盆地
Ⅰ裂谷环境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 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Infracratonic Basin):大陆内部的裂谷 盆地,盆地基底变薄; I2边缘坳拉谷(Marginal Aulacogen):大陆边缘凹入部分 向大陆内部延伸的夭折裂谷,基底为洋壳或过渡壳; I3原始大洋裂谷(Protoceanic Rift):在两个大陆陆块之 间开始形成的狭长洋壳,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Miogeoclinal Prism):沿大陆与海 洋过渡带的陆阶、陆坡及陆隆上发育的沉积复合体,覆盖了张 裂的大陆边缘;
Ⅱ2斜坡盆地(Slope Basin):在海沟轴与海沟斜坡折点 之间的断陷盆地,其沉积物与上述海沟沉积物一起合并到消减 杂岩体中; Ⅱ3弧前盆地(Forearc 岛弧之间间隙中的盆地; Basin):在海沟斜坡折点与岩浆
Ⅱ4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在大 陆陆块周缘,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处形成的盆地,造山带 倒向盆地,蛇绿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带、火山岩带更靠近盆 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2.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沉积 特点,有时下沉速率很大而沉积速率很小,这时就形成“饥饿盆地 (或非补偿盆地)”。有时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等,这时由于沉 积物大量堆积可以促使盆地进一步下沉。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1前陆盆地一、概念1.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盆地。

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

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的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

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

它包括褶皱——冲断带、前渊、前缘隆起和后缘隆起(图9-1)。

其中第一部分又称为变形带或造山楔。

正是由于造山带的褶皱——冲断作用,导致岩层的构造重叠,产生构造负载,造成岩石圈的挠曲下沉,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挤压挠曲盆地。

2.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裂变形的地壳的狭长形山带。

板块观点,造山作用发生于板块聚敛边界,是板块府冲、碰撞作用造成的。

(二)基本类型1.周缘前陆盆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之处,与陆——陆(A 型府冲)有关。

相邻造山带倒向盆地,蛇缘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和火山带更靠近盆地。

2.弧后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与大洋岩石圈的府冲(B 型府冲)有关,蛇缘岩消减杂岩体比岩基岩浆带和火山岩带更远离这类盆地。

3.破裂前陆盆地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块状隆起和基底——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种变形样式可以发生在周缘或弧后环境中。

根据基底隆起方向与造山带走向正交或平行可分为两类。

与造山带近正交分割的前陆盆地,是由于造山带在碰撞后缩短常常引起在其正交方向上的伸延。

特别是坳拉槽地区老断层的复活和新的伸展断层发育使前陆裂解形成分割性盆地,构成盆地和隆起相间的格局,与造山带近平行分割的前陆盆地,则为基底核杂岩隆起所分割。

4.再生前陆盆地中国有些地区的造山作用与同时代的俯冲作用或碰撞作用无关,也缺乏同时代的岩浆弧或蛇绿混杂岩带为佐证。

与这些造山带相邻的盆地常与古特提斯构造阶段,造山带在新特提斯构造阶段的活动有关。

其构造样式、沉积样式、沉降特征和油气系统特征与前陆盆地类似,称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形成机制主要与再旋回造山作用所产生地壳缩短和构造负荷有关。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共80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共80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
沉积岩系(我国东部的中、新生代盆地); 结晶岩系和沉积岩系(华北盆地-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底盘 是华北地台前震旦亚界结晶岩系和中生代至震旦亚代的沉积 岩系)。 底盘的形状和组成的岩石不同,对盆地的形态、规模、盖层 发育、构造格局及油气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四.含油气盆地的结。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含油气盆地:具有工业性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的沉
积盆地。
三.含油气盆地形成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丰富有机物质的巨厚沉积物。 生油岩
2.有稳定持续下沉、间有周期性上升的大地构造环境。 温度 生储盖组合
3.含油气盆地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构造运动。 产生油气运移的运动力 圈闭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盆 地
级别
油气关系 华北盆地
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隆起
凸起 凹陷
斜坡
坳陷
凸起 凹陷
I级
亚I 级
生成运移 (含油气区)(含油气亚区)
济阳坳陷
东营凹陷
向斜带 背斜带 潜山带 断裂带 长垣

II 级
聚集 (油气聚集带)
胜、坨、永断裂带
背斜 断层 鼻状构造
: :
III 级
油气田 油气藏 胜坨油田
由盆地内的沉积盖层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属于盆 地的最低一级构造单元,也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概述
五.含油气盆地的内部构造
在盆地单元的划分上,I级构造单元着重于底盘和岩浆活动 特征的差异;划分II、III级构造单元时,着重于表层构造特 征和分布规律的不同。在盆地调查勘探的不同阶段,研究的重 点不尽完全相同,一般普查阶段,以研究I级构造单元为重点; 祥查阶段,以III级构造单元为重点,主要是完成对局部构造 特征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 12 类盆地是按地球动力学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型,但由于有些含油气盆 地在长期地质历史中遭受复杂的变动和大地构造位置的变化,许多盆地是经常迭 加变形,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因的盆地叠加在一起,这就形成复合盆地。根 据盆地的叠加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横向复合盆地和垂向复合盆地。
• 横向复合盆地:盆地的横向上可以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盆地。 如波斯湾盆地,实际上就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盆地,波斯湾东侧为扎格罗 斯山前盆地,属于挤压环境下产生的山前盆地,而波斯湾西侧则为克拉通 边缘盆地,两者在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及产油层位上都有很大区别,但目 前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含油气盆地。
从早期过渡型地壳快速下沉时底部为碎屑岩相(A),进一步发展到以挠曲下沉为主的三角洲 碎屑沉积及藻滩碳酸盐沉积(B)
图 3-4、海沟、斜坡盆地和弧前盆地发育示意图(据 W.R.Dickinson,1976) 自上而下表示时间从早到晚
图 ckinson,1976)
8. 残余大洋盆地(remnant ocean basin):沿着岛弧-海沟系的边界,由于老岩石 圈的消减而产生的收缩盆地。
图 3-1 盆地的简单分类(据 Chapman,1976)
图 3-2 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据 W.R.Dickinson,1976)
图 3-3、冒地斜棱柱体演化图解 (据 W.R.Dickinson,1976)
为了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概括和比较,以便对各种盆地进行评价和勘探,许 多学者提出了盆地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所以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也都以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
近三十年来地质科学的进展,在理论上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在应用上发展 了反射地震勘探,二者对石油工业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更多的学者采用板 块构造理论作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工作假说:采用反射地震勘探作为研究盆地深 部地质的工具。下面将各种含油气盆地分类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26 种盆地类型的沉陷机制(据 Ingersoll and Busby,1995)
二、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来进行盆地分类,是七、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新的分类 方法(Bally,1975;朱夏,1983;刘和甫,1982,1983)。盆地作为岩石圈上 巨大的沉陷区域,以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为前提,将对盆地形成的认识得到 进一步的提高。
一、以板块边界类型和沉陷机制为基础的分类
Ingersoll 和 Busby(1995)据五种板块边界类型和盆地的以下七种沉陷机制 确定出 26 个盆地类型(图) 。
由于拉伸、侵蚀、或岩浆抽出而致使地壳变薄
•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 •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负荷和火山负荷 •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荷 • 岩石圈俯冲造成壳下负载 • 被下降岩石圈穿透的软流圈之动力流动 • 由于高压变形而引起的地壳致密化
总之,在盆地内沉积及构造样式的演化是受地球动力学环境所控制,由于地 球旋转速度的变化以及重力与热流的相互作用,使含油气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 期遭受各种应力作用,但主要是两种力起着主导作用,即地球旋转惯性力和重力。 因此,从地球旋转惯性力所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图)和重力场来考虑,首先将含 油气盆地划分为四大类,即: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然后 再根据盆地所在的地壳结构和大地构造位置作进一步划分。最后讨论由于含油气 盆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所产生的横向复合盆地和垂向复合盆地。
• 造山型盆地 1. 海沟(oceanic trench):由于板块俯冲所形成的深海槽(图 3-4); 2. 斜坡盆地(slope basin):发育在海沟与斜坡转折点之间的构造(图 3-4); 3. 弧前盆地(forearc basin):形成在岛弧与海沟间隙内; 4. 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与碰撞造山带相邻,发生在克拉通 周缘的盆地(图 3-5) ;
现将含油气盆地的分类列表于后(见表) 。
• 张裂环境盆地 随着超级大陆的解体,中、新生代油气盆地的形成往往与大陆岩石圈破
裂有关,也就是地壳破裂化作用所产生,这种碎裂往往与岩石圈的张应力有 关,根据其地壳性质和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 大陆裂谷盆地:形成于大陆扩张初期,盆地位于大陆型地壳之上,开始为
图 2-1 断层动力学模式和盆地形成(据刘和甫,1983)
三、以活动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所谓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现在流行的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一些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与板块边界的活动有关(图 3-1) 。
迪肯森(Dickinson,1976)以板块构造观点对盆地演化和分类进行论述,首先将盆地 分为两大类:裂谷环境,是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张性构造为主,由于地壳变薄发生了下沉作 用;造山环境,是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由于板块俯冲而引起地壳下沉,也可 能由于沉积负荷加大而促进下沉。然后,又将每一大类作进一步划分如下:
4.边缘海盆地
5.山前盆地 6.山间盆地 7.弧前盆地 8.弧后盆地
9.张扭性盆地 10.压扭性盆地
11.克拉通内部盆地 12.克拉通边缘盆地
如北海盆地 如细海盆地 如尼日尔盆地 如日本海盆地
如酒泉盆地 如准噶尔盆地 如库克湾盆地 如台湾西部盆地
如死海盆地 如圣华金盆地
如密歇根盆地 如北里海盆地
表 2-1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含油气盆地分类
裂陷作用,然后为区域性坳陷,如北海盆地和渤海湾盆地; 2. 陆间裂谷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早期,出现有狭长的过渡型地壳,如红海
盆地; 3. 大陆边缘盆地:产生于海底扩张后期,在被动大陆边缘上沉积向海方向推
进的进积型沉积,包括一些大型三角洲盆地,如大西洋沿岸的一些盆地; 4. 边缘海盆地:主要是由于弧后扩张或弧间扩张所产生的一些小洋盆,如日
• 山间盆地 1. 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如红海盆地、华北盆地。 2. 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如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 3. 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如特兰西瓦尼亚盆地、台湾西部盆地。
在这一分类中对盆地基底构造与盆地沉积盖层之间的关系考虑较少,而主要强调了地貌 特征。
五、盆地的几何形态分类
• 裂谷型盆地: 这组盆地的构造演化以拉伸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包括八类: 1. 底克拉通盆地(infracratonic basin):位于大陆内部的裂谷盆地,盆地基底已 变薄; 2. 边缘坳拉谷(marginal aulacogen):位于大陆边缘凹入部分,向大陆内部延伸 的夭折裂谷; 3. 原始大洋裂谷(protoceanic rift):在两个大陆地块之间,开始出现狭长的洋壳, 但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图 3.2); 4. 冒地斜沉积棱柱体(miogeoclinal prism):位于大陆和大洋过渡带的陆阶、陆 坡和陆隆上的沉积复合体,并将张裂的大陆边缘埋盖起来(图 3-3) ; 5. 陆堤(continental embankment):位于张裂大陆边缘的外沿,形成逐渐向海洋 方向推进的沉积物; 6. 新生大洋盆地(nascent ocean basin):在大洋中脊与大陆地块之间,由于新岩 石圈增长和下沉而形成的盆地; 7. 扭张性盆地(transtensional basin):沿着转换断层系,发生的拉开盆地或楔状 断陷盆地; 8. 弧间盆地(interarc basin):由于岩浆弧裂开,弧后扩张所形成的小洋盆。
• 地台平原盆地 1. 具前寒武纪基底的盆地:如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2. 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如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
• 山前盆地 1. 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如阿帕拉契亚盆地、提曼-伯绍位盆地。 2. 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如喀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
5. 弧后前陆盆地(retroarc foreland basin):与岛弧造山带相邻,发育在大陆边缘 岩浆弧的后面(图 3-6) ;
6. 破裂前陆盆地(broken foreland basin):位于造山带的前陆盆地,由于基底变 形和块断所引起的构造凹地;
7. 扭压性盆地(transpressional basin):沿着转换断层系,可以出现扭动褶皱; (wrench fold)和向下坳曲的盆地;
本海盆地及南海盆地。 5. 另外当裂谷扩展作用遭到中断,没有形成新的海洋,这类盆地可以称为坳
拉谷(aulacogen),把这类盆地暂归于大陆裂谷盆地之中。
• 挤压环境盆地 与造山带有关的盆地常常是油气富集地带,因为褶皱-冲断层带中圈
闭明显,油苗丰富,常常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按其所处大地构造位 置进一步划分于下: 1. 山前盆地:位于碰撞造山带的前缘,其下伏为大陆地壳,盆地结构为不对 称,由褶皱-冲断层带向克拉通方向变为平缓,如酒泉盆地; 2. 山间盆地:位于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的造山带之间,如准噶尔盆地; 3. 弧前盆地:位于岛弧与海沟之间,如库克湾盆地; 4. 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岛弧后面靠大陆一侧,如台湾西部盆地。 • 剪切环境盆地
图 5-6 弧后前陆盆地横剖面简图(据 W.R.Dickinson,1976)
四、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所谓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 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前苏联学者布罗德以固定论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盆地的地貌形态,将 含油气盆地分成三大类,即:地台平原盆地、山前盆地和山间盆地,然后再根据盆地的基底 时代进一步划分,其分类如下:
沿着直立的平移断层作剪切运动时,主要表现为水平分量而不具垂直 分量,但当断层弯曲或断面偏离直立时,可以有张性或压性应力参与,这 时可以产生隆起或凹陷。实际上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形成时既有水平运动分 量,又有垂直运动分量。水平运动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垂直运动有利 于沉积物聚集,因此剪切环境,常形成一些小而肥的盆地,如加利福尼亚 州南部的洛杉矶盆地和文图拉盆地等。按盆地形成的力学性质又可进一步 划分为两类: 1. 张扭性盆地:这类盆地的边界断层主要为张性平移断层,或平移断层与正 断层同时出现,在两条平移断层之间形成拉开盆地或楔状断陷,死海盆地 是一个典型例子; 2. 压扭性盆地:沿着平移断裂可以出现雁列褶皱,或由于岩块相对扭动而形 成大的向斜盆地,如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盆地。 • 重力环境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