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类

合集下载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分类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
赵重远(1993)强调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中的3项原则: 整体原则,视盆地为一整体; 动态原则,不仅研究现状,还要历史地分析盆地和油气的形 成和演化; 综合原则,研究各种地质作用从而揭示油气分布规律。 并将含油气盆地研究分为五个子系统: 成盆作用与过程; 成烃作用与过程; 成藏作用与过程; 成藏组合与分析; 后期改造与油气再分布。
第一讲
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
一、盆地
不同的学者曾对盆地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 朱夏(1965):“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 一种洼陷构造”。或“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 成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 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 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含 油 气 盆 地 分 析 的 方 法
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地壳与岩石圈
目前对地球内部 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 地震波研究的成果。 地震波主要包括造研究有意 义的是纵波和横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 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 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 速不连续面。
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 含油气盆地分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开 展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工作。其骨架和主线是地球动力学和构造 -沉积-油气演化。 含油气盆地分析要求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将定性与 定量研究结合;要引入各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充分利用计算 机技术、模拟技术来提高研究水平。 充分利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是高水平研究的保证, 应吸收包括地面地质、钻井、测井、地震、非地震地球物理测量 、大地电磁测深、遥感技术、古地磁测量、同位素地质、地球化 学等方面的新进展,也包括实验室取得的数据和资料。 对于盆地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条件的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有效 方法。油气保存、聚集要求的条件很严格,各种成藏要素缺一不 可,这就要求进行具体的、逐项的精细对比。

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4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含油气盆地的分类方案较多,代表性分类包括:1.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分类2.以固定论(槽台学说)为基础的分类3.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一、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分类按板块构造观点,盆地分为裂谷环境盆地和造山环境盆地两大类,共16种盆地(Dickinson,1976)。

裂谷型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造山带型盆地:以挤压板块运动和造山形变作用为主。

盆地大类盆地类型细分盆地基本特征Ⅰ.裂谷环境盆地I1.内克拉通盆地大陆内部的裂谷盆地,盆地基底变薄I2.边缘坳拉谷大陆边缘凹入部分向大陆内部延伸的夭折裂谷,基底为洋壳或过渡壳I3.原始大洋裂谷两大陆块之间开始形成的狭长洋壳,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沿大陆与海洋过渡带的陆阶、陆坡及陆隆上发育的沉积复合体I5.陆堤张裂大陆边缘外沿形成的逐渐向海洋推进的沉积物I6.新生大洋盆地洋中脊与陆块之间,大洋岩石圈增长和下沉形成的新生盆地I7.扭张性盆地沿复杂转换断层系,在地壳局部变薄部位发育的拉张或楔形断陷盆地I8.弧间盆地因岩浆弧裂开,不活动残留弧与活动性前弧间洋壳下降形成的小洋盆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分类(据Dickinson,1976)盆地大类盆地类型细分盆地基本特征Ⅱ.造山环境盆地II1.海沟板块俯冲的消减带形成的深海槽II 2.斜坡盆地海沟轴与海沟斜坡折点之间的断陷盆地II 3.弧前盆地海沟斜坡折点与岩浆岛弧之间间隙中的盆地II4.周缘前陆盆地大陆陆块周缘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处形成的盆地II5.弧后前陆盆地大陆陆块边缘岩浆弧后面,与岛弧造山带相邻的前陆盆地II6.破裂前陆盆地造山带前陆盆地,周缘或弧后因基底变形和块断所形成的构造凹地II7.扭压性盆地沿复杂转换断层系形成的扭动褶皱和断坳盆地II8.残余海洋盆地沿岛弧-海沟系一侧,由于老岩石圈的消减而产生的收缩海洋盆地以活动论(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分类(据Dickinson,1976)盆地大类盆地类型典型盆地地台平原盆地具前寒武纪基底的盆地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山前盆地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阿帕拉契亚盆地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咯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山间盆地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红海盆地、华北盆地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台湾西部盆地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二、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布罗德(1965)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含油气盆地的地貌形态,将含油气盆地分为地台平原盆地、山前盆地、山间盆地等三大类和七小类。

1含油气盆地

1含油气盆地
美国西部的洛杉矶盆地,面积仅3900平方公里。
(6)含油气盆地内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 大地构造单位,各单元的沉积过程和油气生成、聚
集条件在具全盆地共性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差
异性。 如渤海湾盆地是新生界盆地,这是统一的,但 其南部以古近系(下第三系)含油为主,北部以新 近系(上第三系)含油为主;油气丰富程度也有差 异。 (7)盆地内存在油气田
裂作用为主,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
I2边缘坳拉槽
I3原始大洋裂谷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
I5陆堤 I6新生大洋盆地 I7扭张性盆地 I8弧间盆地
Ⅰ裂谷环境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地壳张裂作用为主, 地壳变薄引起了下沉作用。 I1内克拉通盆地(Infracratonic Basin):大陆内部的裂谷 盆地,盆地基底变薄; I2边缘坳拉谷(Marginal Aulacogen):大陆边缘凹入部分 向大陆内部延伸的夭折裂谷,基底为洋壳或过渡壳; I3原始大洋裂谷(Protoceanic Rift):在两个大陆陆块之 间开始形成的狭长洋壳,沉积作用仍受两侧大陆的影响; I4冒地斜沉积棱柱体(Miogeoclinal Prism):沿大陆与海 洋过渡带的陆阶、陆坡及陆隆上发育的沉积复合体,覆盖了张 裂的大陆边缘;
Ⅱ2斜坡盆地(Slope Basin):在海沟轴与海沟斜坡折点 之间的断陷盆地,其沉积物与上述海沟沉积物一起合并到消减 杂岩体中; Ⅱ3弧前盆地(Forearc 岛弧之间间隙中的盆地; Basin):在海沟斜坡折点与岩浆
Ⅱ4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在大 陆陆块周缘,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处形成的盆地,造山带 倒向盆地,蛇绿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带、火山岩带更靠近盆 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2.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沉积 特点,有时下沉速率很大而沉积速率很小,这时就形成“饥饿盆地 (或非补偿盆地)”。有时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等,这时由于沉 积物大量堆积可以促使盆地进一步下沉。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含油气盆地分类

含油气盆地分类
上述 12 类盆地是按地球动力学进行分类的基本原型,但由于有些含油气盆 地在长期地质历史中遭受复杂的变动和大地构造位置的变化,许多盆地是经常迭 加变形,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因的盆地叠加在一起,这就形成复合盆地。根 据盆地的叠加情况可以进一步分为横向复合盆地和垂向复合盆地。
• 横向复合盆地:盆地的横向上可以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盆地。 如波斯湾盆地,实际上就包括两种不同类型的盆地,波斯湾东侧为扎格罗 斯山前盆地,属于挤压环境下产生的山前盆地,而波斯湾西侧则为克拉通 边缘盆地,两者在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及产油层位上都有很大区别,但目 前已成为一个统一的含油气盆地。
从早期过渡型地壳快速下沉时底部为碎屑岩相(A),进一步发展到以挠曲下沉为主的三角洲 碎屑沉积及藻滩碳酸盐沉积(B)
图 3-4、海沟、斜坡盆地和弧前盆地发育示意图(据 W.R.Dickinson,1976) 自上而下表示时间从早到晚
图 ckinson,1976)
8. 残余大洋盆地(remnant ocean basin):沿着岛弧-海沟系的边界,由于老岩石 圈的消减而产生的收缩盆地。
图 3-1 盆地的简单分类(据 Chapman,1976)
图 3-2 原始大洋裂谷示意图解(据 W.R.Dickinson,1976)
图 3-3、冒地斜棱柱体演化图解 (据 W.R.Dickinson,1976)
为了对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概括和比较,以便对各种盆地进行评价和勘探,许 多学者提出了盆地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所以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也都以不同的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
近三十年来地质科学的进展,在理论上发展了板块构造学说,在应用上发展 了反射地震勘探,二者对石油工业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更多的学者采用板 块构造理论作为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工作假说:采用反射地震勘探作为研究盆地深 部地质的工具。下面将各种含油气盆地分类作一简述,以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几种重要的含油气盆地§1前陆盆地一、概念1.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盆地。

这种盆地也有人称为前渊。

但一般将前陆盆地系统中的深坳陷部分称作前渊。

前渊盆地、山前坳陷均属于这一类。

它包括褶皱——冲断带、前渊、前缘隆起和后缘隆起(图9-1)。

其中第一部分又称为变形带或造山楔。

正是由于造山带的褶皱——冲断作用,导致岩层的构造重叠,产生构造负载,造成岩石圈的挠曲下沉,是一种重要的、典型的挤压挠曲盆地。

2.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裂变形的地壳的狭长形山带。

板块观点,造山作用发生于板块聚敛边界,是板块府冲、碰撞作用造成的。

(二)基本类型1.周缘前陆盆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相接之处,与陆——陆(A 型府冲)有关。

相邻造山带倒向盆地,蛇缘岩缝合线(带)比岩基岩浆和火山带更靠近盆地。

2.弧后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与大洋岩石圈的府冲(B 型府冲)有关,蛇缘岩消减杂岩体比岩基岩浆带和火山岩带更远离这类盆地。

3.破裂前陆盆地盆地的形成是因基底卷入前陆变形作用,造成块状隆起和基底——核部褶皱所分隔的孤立盆地,这种变形样式可以发生在周缘或弧后环境中。

根据基底隆起方向与造山带走向正交或平行可分为两类。

与造山带近正交分割的前陆盆地,是由于造山带在碰撞后缩短常常引起在其正交方向上的伸延。

特别是坳拉槽地区老断层的复活和新的伸展断层发育使前陆裂解形成分割性盆地,构成盆地和隆起相间的格局,与造山带近平行分割的前陆盆地,则为基底核杂岩隆起所分割。

4.再生前陆盆地中国有些地区的造山作用与同时代的俯冲作用或碰撞作用无关,也缺乏同时代的岩浆弧或蛇绿混杂岩带为佐证。

与这些造山带相邻的盆地常与古特提斯构造阶段,造山带在新特提斯构造阶段的活动有关。

其构造样式、沉积样式、沉降特征和油气系统特征与前陆盆地类似,称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形成机制主要与再旋回造山作用所产生地壳缩短和构造负荷有关。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共80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共80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

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

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

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

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大陆内裂谷盆地陆间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根据所处的位置有:孤后(间)裂谷盆地夭折谷或坳拉槽1、大陆内裂谷盆地形成狭长的垒堑结构,无洋壳侵位。

如东非裂谷,渤海湾盆地。

特征:①位于大陆板块内部,由区域性断裂所控制的地壳或岩石圈上的纵长形沉降谷。

②沉积盖层常具有双层结构—下断(下第三系)上坳(上第三系),后者的范围一般超越了断层控制范围。

③地温梯度高>30℃/km),裂谷初期常有基性喷出岩。

④同沉积正断层控制着断陷及盆地格架,断层常为铲型,控制的断陷形态有箕状和地堑式。

⑤断陷早期常以冲积扇—膏盐湖相沉积为特征;断陷扩张期和稳定发展期,以湖相为主;断陷萎缩期以泛滥平原—浅水湖泊—河流沉积为主。

坳陷期以大陆冲积相为主。

⑥生油岩体系多发育断陷稳定发展期,以湖相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储盖组合可以是同生的,也可以是坳陷期上第三系储层。

⑦主要圈闭类型有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

当后期受挤压或走滑压力作用可发育挤压背斜或雁列褶皱。

东非裂谷、莱菌地堑仅经历了裂谷期;而北海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均经过了从断陷到坳陷的演化过程。

后者常具有巨大的油气远景。

2、陆间海盆地大陆内裂谷进一步发育,轴部可有部分洋壳侵入。

如红海盆地、中国右江—南盘江盆地(古陆间海盆,晚古—早中生代)特征:①盆地早、中期演化同内陆裂谷早、中期。

②地层为沉积岩和熔岩、蒸发岩,当有河流在裂谷末端注入时,三角洲或浊流沉积会代替蒸发岩。

③沉积岩薄,生油岩不发育,不易形成大的油气田。

3、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随着板块的进一步离散,在被动大陆边缘一侧而形成的盆地。

如东海陆架盆地、珠江口盆地。

特征:①大陆边缘盆地演化经历了内陆裂谷、陆间裂谷、窄大洋和大西洋4个阶段。

②在近大陆一侧有潜埋的裂谷系,常发育沉积中心向盆地方向迁移的楔形沉积,发育正断层。

下部常为裂谷期陆相沉积,上部为向海推进的陆相或海相陆源碎屑、碳酸盐岩、三角洲和水下扇。

Dickinson称为冒地斜棱柱体。

③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④圈闭类型与裂谷盆地基本一致:滚动背斜、抬斜断块、底辟及地层圈闭;而且生物礁发育,更增加了其油气潜力。

⑤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南中国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莺—琼盆地。

4、孤后(间)裂谷盆地孤后裂谷盆地:泛指发育在火山弧后面的盆地。

如:松辽、珠江口、渤海湾盆地。

弧间裂谷盆地:早期的火山岛弧因深部扩张而解体,早期岩浆弧成为不活动的残留弧,向外有一部分弧处于海沟旁继续活动而形成新岩浆弧,在两弧之间由于扩张,地壳沉降而形成。

如:东海东部冲绳海槽盆地。

5、夭折谷和坳拉槽大陆裂谷常以三支裂谷系形式开始发育,其中两支在大陆裂解阶段继续扩张,形成大陆边缘和洋盆;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成为天折谷。

如贺兰坳拉槽(华北地台自中、晚元古代破裂)。

特征:①其走向与海岸斜交或近于垂直,向海洋变深变宽,两侧受断层限制。

②基底性质由克拉通方向的陆壳向海洋方向过渡为洋壳。

③沉积物靠近海洋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浊积岩和碱性、偏碱性火山岩;在大陆内部的一端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砂泥岩及碳酸盐岩,沉积厚度自海向陆内方向变薄,火山活动减弱。

④沉积物在不同阶段有差异,早期和晚期以陆相为主,中期以海相、海陆过渡相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早、中期物源来源于周边的克拉通隆起区,晚期由于海洋收缩封闭造成造山带,产生隆起剥蚀区,沉积物来自于褶皱造山带向大陆内部搬运。

⑤巨厚的沉积中缺失蛇绿岩套,也没有经过剧烈的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与活动海槽型沉积有显著的差别(田在艺,1980)。

二、压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压性盆地多沿陆缘岩浆弧或造山带一侧分布,应力场以挤压作用为主,盆地的形成与聚散型板块活动有关。

压缩构造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弧—沟系:深海沟、火山弧(B型);褶皱冲断带、缝合带、消减带杂岩体(A型)。

弧前地区:火山岛弧靠海沟一侧的地区。

弧后地区:火山岛弧以后的地区。

与B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海沟、弧前盆地,与A型俯冲有关的盆地类型有: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缝间盆地)。

1、弧前盆地位于岩浆弧与海沟增生楔之间,基底可以是陆壳,洋壳或过渡壳。

如中国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

特征:①沉积主要来自岩浆岛弧的碎屑物,水深取决于盆地性质与补偿关系。

下伏为残留洋壳时水可能较深,可沉积含火山灰的深水细浊积岩和浅水粗浊积岩、陆棚砂岩和三角洲砂岩。

物源可以是非火山高地侵蚀碎屑。

赤道区盆缘可形成珊瑚礁。

②近岛弧一侧为脆性破裂,发育正断层;近海沟一侧挤压性褶皱,冲断层发育。

③多数弧前盆地未找到大量油气,主要原因可能是沉积速度快,相变大,储集性差,生油岩多为腐殖型且不成熟等。

2、残留洋盆地板块聚合过程中,尚未完全碰撞时,保存下来的部分小洋盆。

一侧为被动大陆边缘,另一侧为沿弧—沟系所产生的增生楔。

后期可转化为前陆盆地,部分遭受变形而并入褶皱—冲断带。

如松潘—甘孜盆地(扬子地块)①盆缘形成大型三角洲体系,向海盆发育海底扇并覆于远洋沉积之上,这种浊积岩就是前造山期复理石。

②往往与前陆盆地叠合成为油气勘探目标层系,具有一定的潜力。

3、前陆盆地当大洋闭合和冲断带前锋扩展到伸展变薄的大陆边缘时,由于构造负荷地壳挠曲而产生深凹盆地。

位于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

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周缘前陆盆地:当陆块被拖向俯冲带下插时,在俯冲板块上形成的,其冲断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方向一致,为同向冲断带。

如中国龙门山前陆冲断带与前陆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的后面。

此盆地形成之前,一种为边缘海盆地和弧间盆地,后来岛弧和大陆边缘碰撞、挤压,使边缘海沉积物受挤压形成褶皱—冲断带,叠置造成的构造负荷有关。

冲断层的断面倾向与B型俯冲方向相反,为反向冲断带。

如美国落基山前陆冲断带与前陆盆地,酒泉—瓦东盆地。

特征:①盆地横剖面为由造山带侧翼向克拉通减薄的不对称楔状,平面上平行于造山带展布。

②造山带一侧发育向前陆区逆冲推覆的褶皱—冲断层带,主要断面为倾向造山带的铲形或阶梯状,常呈叠瓦状组合;盆地克拉通一侧可发育正断层。

③沉积组合常见的有洪积—河流—三角洲相和浅海相,有时有浊积岩,碎屑物源主要来自造山带;克拉通为一次要物源区。

沉降中心常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④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4、山间盆地(缝间盆地)处于两个古缝合带之间,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陆盆地复合而成,主要发育于中亚或中国西部→“中国型”。

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费尔干纳盆地。

可能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具有复合前陆盆地的特点。

特征:1. 盆地形态受四周山系所限。

2. 造山带附近仍发育向盆地逆冲的褶皱—冲断带,规模可能比前陆区的小,山前可以呈向盆地内减薄的楔状,但影响范围不大。

3. 四周为物源区,沉积组合主要为冲积、河流、湖相及浅海相。

4. 山间盆地除受挤压作用外,走滑断层也常发育。

5. 具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

三、走滑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拉分盆地转换断层:由侧向滑移(沿走向滑移断层),转换成沿倾向滑移(沿正断层或逆断层);或沿断层的水平剪切运动可以突然停止,转换成横越中央海岭的张性运动。

拉分盆地的成因与转换断层和走滑移断层有关。

由于强烈走滑运动使地壳弯曲,常伴有一定倾向滑动分量,在走滑断层一侧为沉降中心。

可分走滑—拉分盆地:张扭性;走滑—挠曲盆地:压扭性。

特征:①平面上常呈棱形,走滑断层为两个长边界,正断层为短边边界,走滑断层一侧往往为沉降中心。

②沉积速率高(可达100 ㎝/千年),岩相变化大,盆地周缘以冲积扇、浊积扇和河流三角洲相为主,向盆地中央迅速过渡为较深—深湖(海)相为主,并夹有大量的重力流沉积。

③具有油气聚集的基本条件,走滑运动会提供良好的构造圈闭。

四、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格局及演化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发展是中国地质构造史的一部分。

有四期演化阶段:贺兰山裂陷旋回(中、晚元古代);祁连裂陷旋回(早古生代);天山裂陷旋回(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裂陷旋回与上叠盆地形成。

中新生代以后,从古中国大陆形成并与古亚洲大陆联合以后,这一规模巨大的大陆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同相邻的板块发生了明显的构造地质作用,并在中新生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主要是表现为太平洋板块向西北的B型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的向北挤压碰撞,所以中国中新生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构造,主要表现为陆相裂陷沉积盆地星罗棋布,极为发育及其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

以贺兰山—龙门山—衰牢山一线和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为界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即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中部克拉通盆地的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