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中国中_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_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

现 代 地 质第11卷 第4期1997年12月GEOSCIENC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 ty of Geosciences Vol 111 No 14 Dec.1997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及地球动力学模式收稿日期:1997)06)10 第一作者简介:陈发景,男,教授,博士导师,1927年出生,石油地质学专业。
陈发景(能源系 北京 100083)汪新文(地矿系 北京 100083)摘 要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 盆地构造体系 伸展盆地 缩短挠曲盆地 走滑盆地分类号 P541;P618113近年来,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Turcotte 和Schubert [1]曾将地球动力学与板块构造联系起来,认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认识板块构造和一系列地质现象所必需的基本过程。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与发展,建立了现代岩石圈的概念,并提出了岩石圈动力学。
丁国瑜[2]曾认为岩石圈动力学主要是指现代岩石圈的运动变形及其与深部过程的联系。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岩石圈动力学是大陆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领域。
沉积盆地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是了解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周缘板块活动和深部过程的联系。
尽管近30年来地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大量积累,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取得了巨大进展,但由于深部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仍然存在着很多未解决的难题。
油田开发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大全

油田开发地质学名词解释砂(砾)岩体:是指在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砾)质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岩体。
排替压力:是某一岩样中的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开始排替所需的最低压力。
储集层分类:碎屑岩类储集层(砂岩、砾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灰岩、白云岩、礁灰岩)、其它岩类储集层(岩浆岩、变质岩、裂缝性泥岩)孔隙性与渗透性间的关系:储层孔隙性和渗透性都受岩石孔隙结构控制。
对碎屑岩而言,在有效孔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储层孔径大、喉道粗、孔隙形状简单者渗透率高。
欠压实:孔隙中流体在排出过程中受阻或来不及排出,孔隙度不能随上覆沉积物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孔隙中的流体将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值。
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流体热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动力(浮力、水动力)、阻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次生油气藏:原来地油气藏被破坏之后,一部分油气运移至地表,在地表形成各种各样的油气显示;还有一部分油气运移至新的圈闭,再次聚集形成新的油气藏。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最先从圈闭中溢出的点。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
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圈闭的度量: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它是指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V=A·h·Φe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油气聚集带: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合。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长期以沉降为主,发生过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并存在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油气藏类型: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刺穿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
中国地质大学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本科生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石油勘探构造分析学时: 32题目:石油勘探构造分析实习报告学生姓名:陈雨石学生学号: 20101003393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方向)班级: 021103 任课老师:沈传波、张先平完成日期: 2013.11.16报告评语:成绩:评阅人签名:日期:2、必须用红色签字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批阅无效;3、正文应该有批阅标示内容;4、建议用A4纸张打印;批阅报告及时交系办存档;实习内容与要求本次实习主要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的王场地区为例。
江汉盆地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约28000km2,基底由一套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前白垩系组成,盖层部分为白垩—早第三系的碎屑岩系夹大量盐系地层,上覆地层为上第三系及第四系,盆地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张裂(断陷)、坳陷两个构造旋回。
潜江凹陷是江汉盆地较大的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江汉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面积2500km2,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盆地的汇水中心及沉降中心,北部以潜北断裂为界,分别与荆门凹陷、乐乡关地垒、汉水地堑、永隆河隆起相接;东南部以通海口断层与通海口凸起分界;东北和西南分别与岳山低凸起和丫角新沟低凸起呈斜坡过渡(图1-1)。
王场地区位于潜江凹陷北部,面积120 km2,整体构造格架为盐背斜及其周缘向斜和多条切割褶皱的NE向正断层,为江汉油田的主产油区(图1-2)。
1.实习内容1.1 分析相关构造的空间形态利用相关的钻井分层数据,做出王场地区主要构造的纵、横向剖面图,并结合地震剖面图(图1-3)、平面构造图(图1-4)以及上机实习所绘的图件,分析构造的空间形态及展布特征。
上机实习主要利用Surfer软件,根据已给的数据做出相关的平面图、立体图和地层等厚图,具体的步骤如下:(1)运行Surfer32.exe或Surfer7.0.exe,进入Surfer工作界面。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1. 泥/ 页岩的有效性及分布 根 据 前 人 研 究 ( 黄 籍 中 等 , 1995 ; 朱 光 有 等 , 2006) ,四川盆地主要发育了六套有效烃源岩层系 ,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生界的下寒武统 、上奥陶统 、下志 留统 、二叠系及中生界的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 。 在古生界 ,黑色页岩分布广泛 (图 2) 。下寒武统 (筇竹寺和九老洞组等) 黑色页岩全盆发育 ,尤其在 川北 、川东 、川南和川西南等地区多见 ,川西地区虽 然也有较大厚度 ,但埋藏深度较大 。下寒武统烃源 岩有机碳含量为 0. 5 %~9. 0 % ,平均 0. 7 % ,成熟度 ( Ro ) 为 2. 0 %~5. 0 % ,普遍大于 2. 5 % ,有效厚度 50 ~600 m (黄籍中 ,2000 ;戴金星等 ,2001 ;徐世琦等 , 2002 ;马力等 ,2004 ; 魏国齐等 ,2005 ; 李德生 ,2005 ; 朱光有等 ,2006) ;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碳 含量为 0. 6 %~2. 0 % ,虽然一般厚度不足 20 m ,但 作为盆地的区域性烃源岩 ,其生气潜力大 ,多为好或 较好级别的烃源岩 (胡书毅等 ,2001 ;马力等 ,2004 ;
第 28 卷第 2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新 能 源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3
张金川 聂海宽 徐 波 姜生玲 张培先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张金川等. 四川盆地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天然气工业 ,2008 ,28 (2) :1512156. 摘 要 与传统上的“泥页岩裂缝气”并不完全相同 ,页岩气是主体上以吸附相和游离相同时赋存于泥岩及页 岩地层中的天然气 。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和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动 ,形成了与美国典型页岩气盆 地相似的构造演化特点和地质条件 ,其中的古生界页岩不仅是盆地内常规气藏的烃源岩 ,而且还是页岩气成藏及 勘探的主要对象 ,目前已发现了页岩气存在的大量证据 。根据演化及勘探地质特点 ,四川盆地非常规天然气具有 两分格局 ,东南部以页岩气为主而西北部以根缘气为主 ,古生界主体发育页岩气而中生界主体发育根缘气 。川东 和川南地区 (包括川西南) 古生界生气页岩发育厚度大 、有机质含量高 、埋藏深度小 ,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具有良好 的页岩气成藏及勘探地质条件 ;川中地区同时发育中 、古生界烃源岩 ,上三叠统 、下志留统和下寒武统可作为页岩 气勘探的有利层位 ;川西中生界泥/ 页岩常与致密砂岩形成频繁互层并产生具有砂岩底部含气特点的根缘气 ,整体 上存在着页岩气发育和勘探的远景条件 ,局部埋藏相对较浅的高碳泥/ 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基本对象 。 主题词 四川盆地 页岩气 成藏条件 勘探前景
盆地分析(概论与盆地类型)

旷理雄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
主 讲 人: 旷理雄
中南大学地学院地质所
2011年4月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9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与盆地分析有关的研究工作:
2011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长 2油藏二次精细油藏描述》
2010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绥靖油田建产有利区目标研究》
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 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
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W.R.Dickinson(1974):提出了盆地的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盆地 仅仅是一个等深的或地形上的洼陷;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盆 地是形成一厚层沉积层序的岩石棱柱体。
第五章 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
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及其合理配置,包括油气源条件(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及成熟度),储集条件(储集层类型、物性与非均质性),盖层条件 (盖层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及有效性),油气运移和聚集 过程分析,保存条件(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岩浆活动与油气保存),盆地模拟原 理、方法、主要参数和结果,油气系统,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作用与成藏要素关系, 区带和圈闭评价及其资源量估算。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究思路,为以后从事矿藏的调查和勘 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资源勘 查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和辅修专 业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地质构造分类及其对油气成藏得关系和作用

地质构造分类及其对油气成藏得关系和作用?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油气是赋存于沉积地层中的流体矿产,油气形成后的每一期构造运动,都对其运移、聚集、成藏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老盆地中的油气大都有多次聚散成藏的历史。
一般来说,油气在成藏过程中的聚集与破坏都与最新、即最后一期构造活动有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古老的克拉通盆地,与其他盆地比较,在地史上构造活动相对较弱,受来自西南方向青藏高原隆升的挤压作用,其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平移、挤压、伸展、走滑。
所派生的次级构造大都为低幅度的鼻隆、背斜或断距很小、具平移性质的直立断层和遍及盆地砂岩中的密集节理。
这对改善低渗透、特低渗透储层的储集空间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低渗透油气层大都为致密岩层,这种性质的岩层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大都表现为脆性变形,并且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程度的裂缝系统为特点。
这些裂缝较之孔隙来说,可以认为是极好的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
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之所以能够开发,与油气储层中存在的裂缝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深埋地下固结坚硬的致密岩石在剪切作用下,主要引起断裂作用。
初始的x共扼及雁行破裂系统合并成不同的宽度,不同级别的剪切走滑带或局部裂缝单元,在这些地带受长期构造应力的作用,岩石易发生成分、结构的变化。
加之酸性水由裂缝的侵入,易溶物质被溶后形成发育的次生溶孔。
油气田勘探方法有哪些?各勘探方法的异同?目前,勘探油气田的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勘探法、钻探法四类。
地质法地质法是油气田勘探工作中贯彻始终的基本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岩石及油气显示的地质调查,获取地质资料并进行分析、解释,判断一个地区有无生成油气和储存油气的条件,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进行评价,确定有利的含油气区。
1-油气藏中的流体(合集)(张先平)

(五)凝固和液化
石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凝固点,而液化与此正相反。石 油的凝固和液化温度没有固定数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间可以出现中间 状态。 石油凝固点的高低与含蜡量及烷烃碳原子数成正相关关系。
第一节 石油
五、石油的物理性质
(六)导电性
石油及其产品具有极高的电阻率(109~1016Ω·m),与高矿化度 的油田水(电阻率为0.02~0.1Ω·m)和沉积岩(电阻率为1~104Ω·m) 相比,为非导体。
(二)密度和相对密度
石油的密度指单位体积石油的质量,多为0.75~0.93g/cm3。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地质上和商业上其定义不同:地质上指105Pa 下,20℃(欧美60℉)石油和4℃纯水的密度比值;商业上用API度表 示,即 API度=141.5/60℉时相对密度-131.5。 石油的相对密度一般介于0.75~0.98,通常把大于0.93的称作重 质石油,0.9~0.93的称作中等石油,小于0.93的称作轻质石油。 石油的相对密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
此,正构烷烃分布曲线教广泛的应用于石油的成因和油源对比研究。
第一节 石油
二、石油的化合物类型及特征
(二)异构烷烃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以≤C10 为主,C11-25 较少,且以类异戊间二烯 型烷烃最为重要,其中最丰富的是姥鲛烷(Pr)和植烷(Ph),为生 物(成因)标志化合物。
(三)环烷烃
石油中的环烷烃以<C35为主,是石油中最主要化合物。 四环和五环环烷烃结构与生物体中的四环甾组化合物和五环三萜 烯类化合物有明显相似性,并具有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主要证 据之一。 常温、常压条件下,环丙烷(C3H6 )和甲基环丙烷(C4H8 )为气 态,单环环烷烃均为液态,两环以上(>C11)的环烷烃为固态。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

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沈传波;梅廉夫【摘要】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当前大陆能源和盆地动力学探索的热门,也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文章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了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体系的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讨了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和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制约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响应关系.给出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组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实例,认为盆山体系与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盆山体系结构、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油气成藏作用研究的前提.盆山体系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烃源岩属性、油气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的差异.多期次的盆山构造活动制约了烃源岩演化、油气充注期次、输导体系的变化、聚集成藏过程及其后期的改造.盆山构造作用对油气成藏作用的影响具有建造和改造双重作用.【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6【总页数】6页(P535-540)【关键词】造山带;盆地;盆山耦合;盆山体系;油气成藏;四川盆地【作者】沈传波;梅廉夫【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盆山体系的研究是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大地构造理论与模式以及其它地质理论发展的关键[1],也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今后若干年甚至长期研究的前沿科学思想的生长点[2]。
近年来,关于盆山体系及其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3~9],但对于蕴藏在盆地及造山带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的形成演化与盆山体系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盆山体系是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构造的基本格局[10],并直接控制或影响了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形成演化的各种过程,因此可以说,加强盆山体系及其油气成藏作用的综合研究是中国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 选择题(10x2=20)三.简答题(四选三,20)四.论述题(40)选择题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
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陆壳30-50km 洋壳5-12km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Km的地震低速带。
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1)大陆地壳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2、具有双层结构3、厚度大(30-50km)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6、地质构造复杂(2)大洋地壳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2、具有单层结构3、厚度小(5-12km)4、时代新、分布时代短5、洋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6、地质构造简单4.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1)大陆漂移说提出人物早期法国学者施纳德提出轮廓;后来美国地质学家泰勒等曾经论证过大陆漂移。
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家魏格纳是大陆漂移的创始人。
(1912)要点a.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泛大陆(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b.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以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大陆分离,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缩形成现今的太平洋。
c.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就象大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岩浆里,大陆就在硅镁层上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盖,后方的硅镁层洋底不断增生出来。
d.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天体引潮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证据a.地形(大陆的拼合)b.古生物的证据c.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d.古气候证据e.古冰川证据f.磁极g.同位素年龄(2)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物赫斯--“开普·约翰逊”号军舰指挥官 1960年提出,迪茨1961要点a.大洋中脊(或中隆)是地幔对流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
b.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必须有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的另一地区等速消亡,洋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
c.根据有关证据,海底扩张的速度约为2cm/a,这就意味着占地球表面积2/3的大洋壳是在地球历史5%的时间内(2亿年)内形成的,即大洋是年轻而短命的。
另一方面,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却只是被动地被拉开、合拢或彼此滑移,各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
d.海底扩张的最主要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证据a.磁异常条带b.海岭、火山岛链c.深海钻探(沉积物、洋壳年龄、热流量)d.转换断层地质学界把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及深海钻探并列为海底扩张的三大证据。
(3)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人物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英国的麦肯齐确立。
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威尔逊旋回。
要点a.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b.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刚性板块组成,彼此镶嵌排列,并以每年若干厘米的速度相对移动,其边界有三种类型,地壳变形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关。
c.板块沿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一选定轴的简单旋转运动来描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该是相互补偿的。
d.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一种机制是地幔对流。
证据(没找到)5.劳亚、冈瓦纳古陆,特提斯洋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特提斯洋(古地中海) :古特提斯:晚古生代(D)到早中生代(T),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20世纪中期以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冈瓦纳大陆和古亚洲大陆之间存在的二叠纪和更早时期的洋盆沉积记录。
新特提斯: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
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并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
在中国境内,该主洋盆残迹见于雅鲁藏布缝合带。
新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消亡,形成了一条全球规模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
6.板块构造大事件(注意人物、国籍、年份)1912年,魏格纳(德国)提出大陆漂移说;1962年,赫斯(美国)和迪茨(美国)独立地提出了海底扩张说;1963年,瓦因(英国)和马修斯(英国)首次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了海底磁异常条带;1965年,威尔逊提出了转换断层的概念,这个天才般的解释一下子就让海底扩张说在地质学界占据了主流地位。
1967年,海底扩张说已经得到了大量资料的支持和全世界地质学家的广泛承认,因而被普遍认为是地质学研究史上的关键转折性一年。
1968年,勒皮雄(法国)的“板块构造论”便自然而然地应声而出。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威尔逊旋回。
7.板块与板块边界、大陆边缘(1)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的边界:离散边界、聚敛边界、转换边界。
(3)两种类型的大陆边缘A.主动大陆边缘I西太平洋型(或马里亚纳型):火山岛弧与大陆之间有一个或多个弧后边缘海盆或小洋盆,故也称洋内弧沟系。
II安底斯型(或科迪勒拉型):大陆岩浆弧与大陆衔接于一体,故称为陆缘弧沟系。
B.被动大陆边缘也称稳定边缘、不活动边缘、大西洋型或离散型边缘,位于板内,其两侧的大陆与大洋属于一个统一的板块。
8.威尔逊旋回与盆地演化关系定义威尔逊根据古陆的分合演化,把目前见到的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的扩张阶段及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的大洋收缩消亡过程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大洋产生到消亡的洋陆演化模式,称为“威尔逊旋回”。
发展阶段及其性质1. 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2.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3. 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4. 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5. 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6.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与盆地演化的关系9.克拉通盆地基本概念克拉通:大陆地壳上的古老而稳定的部分,在最近至少5亿年内的大陆和超大陆的会聚和分裂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克拉通盆地:在经典大地构造意义上是指近似刚体的大陆板块或稳定的地块内部发育的沉积盆地。
广义的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内部和克拉通周边环境的盆地。
本课程所描述的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包括位于结晶基底之上的简单克拉通盆地和位于早期形成的夭折裂谷或其它类型盆地之上的复杂的克拉通内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类型划分构造位置: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周边环境盆地。
演化期次:克拉通内简单盆地、克拉通内断拗盆地。
动力背景:裂谷拉张型、拼拉缝合型、造山褶皱型、稳定结晶型。
克拉通内盆地一般特征a.盆地宽缓、均匀下凹、剖面对称,长宽比一般1:1—2:1;b.地壳较薄、镜象关系;c.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d.构造简单、发育正断层;e.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一致;f.底部的凹陷部位富含有机质,油气离心式运移,沿盆地的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有地层—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克拉通内简单盆地特征1.总体特征:该类盆地浅而宽阔,形似盘碟,构造简单,沉降速度慢,沉积厚度小(3000-4000m)。
2.具体特征:(1)盆地宽阔,大致均匀下凹。
翼部一般平缓地过渡到周四台地而没有明显的构造边缘;整个盆地的横剖面基本上对称;(2)盆地范围内地壳厚度较薄。
盆地基底形态与莫霍面的起伏常成镜像关系,即盆地基底下凹地方正是莫霍面上隆之处、反之亦然;(3)地温梯度高;(4)造山变形作用不强烈,盆地内构造简单,褶皱平缓,断层断距不大,这可能由盆地收缩变形或不断增长的沉积负荷引起的均衡调节作用;(5)正断裂发育,盆地下部层位常有盆地基底下沉早期阶段的地堑构造;隐伏的地堑走向通常显示出三叉分裂型式;(6)在盆地底部被分割成隆起和凹陷的情况下,凹陷部位常有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层,油气运移方向是离心式的。
沿盆地内部构造带和盆地边缘,常具地层--构造复合类型的圈闭。
10.断陷盆地与拗陷盆地的区别(热体制)断陷盆地—受断层控制并发生快速沉降、沉积的盆地。
(热隆张)拗陷盆地—由于地幔拱升后热沉降而形成的盆地,平面呈圆形或碟状,发育在稳定地块上,沉积比较稳定、沉积速度慢。
(热沉降)断坳盆地构造、圈闭类型断裂构造(断块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背斜油气藏)背斜构造(普通背斜油气藏、逆牵引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断背斜)潜山构造(古潜山油气藏)底辟构造(盐、泥或流体底辟油气藏)火成岩构造(火成岩油气藏)不整合构造(不整合油气藏)反转构造圈闭……(断陷盆地除了普遍发育上述构造圈闭外,还发育大量非构造圈闭:隐蔽圈闭等)11.裂陷盆地裂陷作用指引张力作用于整个岩石圈并且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大规模的开裂和断陷的地质作用过程,或造成岩石圈“伸展构造”的既“裂”又“陷”的构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