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合集下载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底积层周江羽王家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2009.10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实习指导书实习一:标本(包括钻井岩芯和野外样品)的观察和描述实习二:单井沉积(微)相解释和编图实习三:沉积相解释和编图实习四:野外实习路线考察实习五:岩石薄片观察和描述附件实习一标本(包括野外和岩芯)的观察和描述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以学会常见沉积构造的观察和描述方法和内容;掌握常见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理解常见沉积构造的形成过程,明确沉积构造的指相意义,学会并掌握利用沉积构造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方法和原理为目的。

野外或岩芯标本观察具有直观、直接的特点,是确定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亚相、微相组成的重要手段,在测井相、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二、实习内容:1、标本岩石学特征观察。

包括颜色、岩性、成分、粒度以及分选性、磨圆度等。

2、各类沉积构造观察、识别。

具体包括:a)层理。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浪成沙纹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粒序层理、变形层理;b)层面构造:波痕(直脊波痕、曲脊波痕、对称波痕、干涉波痕)、槽模、冲刷面;c)同生变形构造:重荷模、火焰构造、滑塌变形构造;d)暴露成因构造:干裂、雨(冰雹)痕;e)化学成因构造:假晶、鸟眼、结核;f)生物成因构造:生物扰动构造、生物遗迹构造(居住迹、觅食迹、爬行迹)。

三、实习步骤:1、全面观察各类标本。

2、开展课堂讨论并发言,阐述典型标本的岩石学、沉积学特征,分析其沉积相意义和成因机制。

3、完成课堂实习报告。

四、课堂报告要求:完成3块不同类型标本的观察和描述。

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岩石类型及结构;2)识别沉积构造类型;3)描述沉积构造形态、要素,并画出素描图;4)分析水动力特征、初步判断沉积环境,对流动成因的构造指明古水流方向。

五、实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首先详细地观察手标本,对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风化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随后对标本进行沉积构造识别,并分析其所反映的沉积作用。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7-2含油气盆地
分类
根据含油气性质,含油气盆地可分为 油盆、气盆和油气盆;根据成因,含 油气盆地可分为构造成因盆地、沉降 成因盆地和火山成因盆地。
形成机制
构造运动
0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如板块构造运
动、断裂活动等。
沉积作用
02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还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如沉积物的堆积、
沉积相的演变等。
地层厚度与埋深
地层的厚度和埋深是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征,它们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和 储集条件。一般来说,地层厚度越大,埋深越深,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条 件越好。
构造特征
盆地构造类型
构造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包括坳陷盆地、 坳陷-断陷盆地、断陷盆地等,不同类 型的盆地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不 同的影响。
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史是漫长的, 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这 些活动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有重要 影响。
构造单元划分
含油气盆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构造 单元,如隆起、凹陷、断裂等,这些 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油气的生 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岩性特征
1 2 3
岩石类型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类型包括沉积岩、火成岩和变 质岩等,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不同的影响。
岩石组合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岩石组合特征包括岩石的层序、旋 回、韵律等,这些特征对于油气的生成和储集具 有重要影响。
储层动态监测
利用地震、测井和试井等技术,监测油气田 的储层动态变化。
井筒状况监测
定期对油气田的井筒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 生产设施的正常运行。
油气田开发调整与优化
采收率评估
对油气田的采收率进行评估,分析提高采收率的潜 力。
开发调整措施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

含油⽓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2008.12.5 (星期五)下午 2:00-4:00;考试地点:教⼀楼第⼆阶梯教室;考试⽅式:开卷考试;内容提要:⼀、概念题:(1-4页)1. 沉积相2. 沉积体系3.成因相4. 沉积体系域5. 沉积环境6. 沉积层序(垂向序列)7. 沉积结构8. 沉积构造9. 沉积模式10.层理 11.胶结类型与胶结结构12.沃尔索相律13.冲积扇14.扇三⾓洲15.辫状三⾓洲 16河流体系(Fluvial system) 17.顺直河18.辫状河19.曲流河20.⽹状河21.边滩及沉积特征:22.⼼滩 23. 潮汐层理包括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及波状复合层理24.牵引流25.层流、紊流与雷诺数⼆、简答题:(4-5页) 1、重⼒流包括那⼏种类型?2、⽤⽰意图叙述各种地质营⼒和地形的关系;3、层流、紊流和过渡流的判别标准;4、如何识别三⾓洲相?5、解释曲流河和辫状河的垂向序列;6、绘图说明三⾓洲体系的垂向层序组成特点;三、论述题:(5-15页) 1、叙述箕状断陷盆地沉积相分布的⼀般规律;2、潮坪环境的主要沉积构造特点;3、扇三⾓洲形成的地质条件4、含油⽓盆地沉积学研究的⽬的和主要⽅法体系;5、物源及古⽔流分析⽅法;6、曲流河沉积体系的亚相类型及基本特点;答题要求:⼀、概念题:概念要明确,答题简明扼要,可以图⽰解释;⼆、简答题:要解释概念、要有层次性、基本特点要论述清楚、可以图⽰解释和实例说明;三、论述题:1、概念定义和解释;2、基本特点论述清楚,有对⽐和描述;3、要展开论述,分类、依据、特点、研究进展等;4、要有图⽰说明和解释;5、具体应⽤前景,可以实例说明;6、对油⽓勘探的指导意义—主要储集砂体分布及特点;⼀、变形层理1.概念定义:同⽣或准同⽣沉积过程中,由于重⼒、沉积物密度差、液化和流化、流体切应⼒等造成未固结沉积物的运动或滑塌⽽形成的沉积构造;2.类型:包括重荷模和⽕焰状构造、砂球和砂枕构造、包卷和滑塌构造、碟状和柱状构造等;3.意义:具有⽰顶底和构造不稳定意义,4.成因解释:常常发育于扇前、斜坡带和断裂带附近;⼆、断陷湖盆主要储集砂体类型、分布及沉积学特点;答题关键点:1)、有冲积扇、扇三⾓洲、辫状河三⾓洲、⽔下扇、重⼒流和曲流河砂体;2)、分双断和单断盆地类型;3)、砂体分布特点;4)、分缓坡带和陡坡带沉积体分布特点进⾏砂体沉积学描述;三、重⼒流沉积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答题关键点:1)、重⼒流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要有垂向层序图;3)、论述各种重⼒流砂体的分布、岩性组成、沉积构造、粒序特点等;4)、重⼒流砂体形成的基本控制因素;5)、对油⽓勘探的意义;《含油⽓盆地沉积学》复习资料⼀、概念题:、、、、、碎屑岩的粒级划分标准、⽡尔特相律、结构成熟度;1. 沉积相:是指在⼀定的沉积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物)与古⽣物特征的综合,即古代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包括沉积亚相或沉积微相;2. 沉积体系:是指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过程⽅⾯具有成因联系的⼀系列三维成因相的集合体。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
2.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盆地的沉积 特点,有时下沉速率很大而沉积速率很小,这时就形成“饥饿盆地 (或非补偿盆地)”。有时下沉速率和沉积速率相等,这时由于沉 积物大量堆积可以促使盆地进一步下沉。
3.圈闭样式的变化同样受构造环境所控制,在张性环境中盆地内主 要出现掀斜断块和铲形正断层,形成滚动背斜及挤入构造等。而在 压性环境中盆地内主要出现褶皱和冲断层等复杂构造等(图7-6)
还有以加里东褶皱、海西褶皱以及中生代褶皱为基底 的盆地。这种不同时期的褶皱即是该时期地槽褶皱带的一 部分。所以这类盆地多是在地槽褶皱带之上,位于褶皱带 前缘或褶皱带内部,又称山前或山间盆地。地槽褶皱带上 的含油气盆地由于受地槽褶皱线状延展的限制,盆地形态 多为长条形。由于褶皱基底的刚性系数较小,地槽的活动 性又较大,所以盆地一般下降较深,沉积盖层的厚度较大 (一般5000—6000m,最厚可达10000m以上),褶皱和断裂也 比较剧烈。这类盆地一般面积不大,但沉积层系厚度大及 圈闭条件好,同样可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我国以加里东 褶皱带为基底的有百色、三水、北部湾等盆地;基底以海 西褶皱带为主的有吐鲁番盆地;基底以燕山褶皱带为主的 有伦坡拉盆地等。
在某些大型盆地中,一级隆起和坳陷内又可分化出次一 级的凸起和凹陷。由于我国己习惯于如上所述的二、三级 构造的级别划分,故将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凸起和凹陷称 为亚一级构造。
以上是我国较为通用的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的三级四分 法。但在具体应用时各地也不完全统一。
图7--4为我国华北盆地一级构造的分区略图。该盆地是 一个东西受断层所限的地堑式断陷盆地。基底为古生代地 层,沉积盖层以第三系为主,部分地区已发现有很厚的中 生代地层。图中共分出了5个隆起和8个坳陷。总计13个一 级构造单元。图7--5为该盆地小黄骅坳陷和济阳坳陷的构 造分区略图。图中可以看出由一级构造埕宁隆起分化出的 车镇凹陷和无棣--义和庄凸起等亚一级构造及某些二级构 造带。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本文就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几个沉积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的关系、白云岩及陆相层序地层学三个问题。

标签: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在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的长期研究中,笔者感受到了沉积学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1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古生代主造山期之后,新疆北部地区进人了板内以陆相沉积盆地为特点的构造演化时期,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柴窝铺盆地等诸多含油气盆地。

它们均属于叠置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以发育二叠纪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点的上叠盆地。

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变形改造,也控制着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物类型。

盆地类型从根本上控制着沉积成岩作用的特点。

它首先控制了成岩作用变量的诸多参数,如区域构造、火山作用、深成作用、热流和地层水的迁移,导致由于原始碎屑一化学组合、早期间隙水成分、埋藏速率和深度、埋藏时间、地热梯度和压力梯度,以及垂直振荡运动形成的各种成岩作用。

因此,成岩作用既具有区域性变化特征,又能作为构造环境的判别标志。

将成岩作用研究放人区域地质背景中,从储层地质学角度研究成岩作用是我们一再倡导并实施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持续性研究,认为其成岩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1.1二叠纪裂谷盆地新班北部含油气盆地在二叠纪时均为裂谷盆地,表现为断陷盆地和大量火山岩,具有双模式结构火山岩、热流高、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高、沉积物厚度大、矿物成熟度低的特点。

岩石类型以火山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屑中火山岩岩屑居多,分选程度较差。

其主要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过程,硅化、沸石化和蒙脱石化较强烈。

由于岩石成岩速率大、成岩强度高,因此储层物性极差,油气运聚主要靠较发育的裂缝;由于热演化程度高,油气成熟早,并可能出现二次生油;快的沉降沉积速率和大的沉积厚度易产生异常高压,也易发现次生孔隙发育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相部分课程小节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相部分课程小节

走滑盆地通常是小而富的含油气盆地。走滑-伸展盆地油气成藏 特点是发育多个富生烃凹陷、多种储层类型、多期油气充注和成藏、 下盘比上盘保存条件好、后期破坏和改造明显等。具有单侧向和双 侧向断层供烃,靠近深大断裂带附近油气藏受到生物降解作用的影 响比较明显,发育断层遮挡、断背斜、断块、背斜、岩性油气藏为 主。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课程小结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二零零一二年十二月
内 容 提 要
分析原理与方法
碎屑岩岩石学与陆相碎屑沉积体系
海相碎屑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盆地类型与沉积特征
分析原理与方法
• 沉积作用 • 相鉴定标志(沉积构造) • 基本概念 沉积作用:水流动态、底形与水流动态的关系、 重力流、生物与化学作用 水流动态(弗劳德常数 ) 低流态:下平底(水平纹理) 直脊、曲 脊小型波痕(小型面状、槽状交错层理) 大 波痕(大型面状、槽状交错层理)
内 容 提 要
分析原理与方法
碎屑岩岩石学与陆相碎屑沉积体系
海相碎屑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盆地类型与沉积特征
碳酸盐岩岩石学与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沉积学与沉积体系: 碳酸盐岩岩石学:颗粒组成、岩石命名 ☻颗粒组成:五类 ☻岩石命名: 颗粒>50%:泥晶(亮晶)+颗粒名+灰岩 25-50%:颗粒名+泥晶(亮晶)+灰岩 5-25%:含颗粒名+泥晶(亮晶)+灰岩 <5%:泥晶灰岩或结晶灰岩 ☻白云岩成因
非常规储
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 和气候等四大参数的控制(Sangree和Vail, 1989),构造沉
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三个参数控制沉积盆地的几何
形态,构造沉降和海平面变化两个参数决定了沉积物可容纳 空间的大小。 盆地 充填 和演 化的 主要 控制 因素

认清盆地 多找油气——访我国著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家薛叔浩先生

认清盆地 多找油气——访我国著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专家薛叔浩先生

多种 油 气 勘 探 领 域 的 地 质 基 础

么差异
?

育 来 自北 部 水 系 的 轴 向 三 角 洲 如 兴 隆 台


平原 上 的分 流 河 道砂 体
位 于 水下 浅 水

马 圈 子 三 角洲

已 探 明石 油 地 质储 量
7%


部 分 的 有 三 角 洲 (扇 三 角 洲 ) 前 缘 砂 体
的 变化


答 好 的 从 中 新 生 代 湖 盆 发 育 的构
造 背 景 看 进 入 晚 古生 代 后 期 海 水 逐 次
, ,
影 响沉 积 类 型 在 时空 上

坳 陷 的形 成 ) 及 海 水进 退 的 影 响 使 盆 地

与 此 同 时 中新 生 代 以 来 的 古 气

的沉 积 类 型 也 发 生相应 的变化
地 质储量


我国
三 级
环 境 (如 晚 三 叠 世 和 早 侏 罗 世 )
类型

或 出现


沉 积 盆 地 继 承 性 的发育
原油
L A
级 类型
近海盆地 ① ②
典型盆地
珠江 口盆地 松辽盆地 百 色盆 地 鄂 尔 多斯 盆 地
(E )


天 然气
断陷盆地
质储 量
(% )
地质储量
(% )
盆地 类型


坳 陷 型 鄂 尔 多斯 盆 地 由内 陆 潮 湿 坳 陷型

内坳 陷盆 地

陆 内裂 谷 盆 地

含油气盆地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古气候研究在沉积盆地含油气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盆地的古气候是有机物质富集与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对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认为,沉积盆地中有机物质的多少,取决于沉积物质形成时的古气候以及古水介质条件。

一般在潮湿一半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湖盆能保持一定的水体深度,生物发育繁茂,水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这是有机物质堆积和保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有利的生油气条件。

反之在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域不断咸化,水体缩小,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对油气源岩的形成十分不利。

古气候的变化,严重地影响着油气生成的潜量。

因此,古气候条件对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带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

它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貌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纬度和大气环流决定气候带的分布,而水域和地貌条件则形成局部性的气候区。

因此,地球表面气候具有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分带性。

分析古气候的基本条件是沉积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反映古气候的种种遗迹和现象,如岩性特征、古生物及古生态、稳定同位素以及黄土及湖泊沉积特征等,据此来探讨恢复古气候。

从我国多年来油气勘探的实践中知道,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第三纪等一些地质历史时期的潮湿一半潮湿古气候旋回控制着有机质周期性的变化。

在潮湿—半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一般都有油页岩形成。

如早中侏罗世,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系温带潮湿气候,苏铁植物及真获类植物十分繁盛,因而中下侏罗统有重要的煤层形成,是寻找煤成油、煤成气的有利层位。

此外,在同一成盆期内,古气候亦有旋回性的变化。

例如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由于临近太平洋海域,受海侵及盆地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古气候常交替变化。

以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例,沙四段中下部抱粉潮湿系数只有40,气候干热有盐膏形成;抄三段中部最高为242,气候湿热;沙二段上部为80,气候较干旱,沙一段再度升高达138,较湿润。

反映沙四段中上部及沙二段上部为两个相对干早期;沙四段上部、沙一段中下部,气候由干旱转为湿热,碳酸盐岩发育(杜帏华,199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

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

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第四节 全球变化和环境沉积学
第五节 资源沉积学
第六节 其他沉积学分支学科
原文地址:/baike/99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