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

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油藏地质学知识要点内部资料,请勿外泄第⼀篇⽯油及油藏的形成第⼀章⽯油⽣成1、⽯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物,是成分⼗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2、组成⽯油的化学元素以碳、氢为主,其次为硫、氮、氧,此外尚有30余种微量元素。

3、⽯油的碳氢化合物按其结构可分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

4、⽯油的⾮烃组分主要是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

5、⽯油根据其对不同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可分离出性质不同的组分:油质、胶质和沥青质。

其中油质是⽯油的主要组分,由碳氢化合物组成,为淡⾊粘性液体,荧光显⽰为天蓝⾊,可溶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硫化碳、丙酮和酒精中,不能被硅胶等吸附。

胶质是粘性的或玻璃状的半固体或固体物质,颜⾊由淡黄、褐红到黒⾊,主要成分为芳⾹烃及含氧、硫、氮的⾮烃化合物,荧光显⽰为黄⾊、棕黄⾊或浅褐⾊,只能溶解于⽯油醚、苯、氯仿、⼄醚、四氯化碳等溶解性能较强的溶剂中,能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是暗褐⾊⾄深黒⾊的脆性固体物质,为稠环芳烃和烷基侧链组成的复杂结构的⾼分⼦物质组成,荧光显⽰为褐⾊,不溶于⽯油醚及酒精,⽽溶于苯、三氯甲烷及⼆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6、⽯油的主要物理性质有:1)颜⾊2)密度和相对密度3)粘度4)荧光性等。

7、天然⽓在地壳中的赋存形态主要有:⽓藏⽓、⽓顶⽓、溶解⽓、凝析⽓、天然⽓⽔合物和⽔溶⽓等。

8、⼲⽓:有时也称贫⽓,是指甲烷⽓含量很⾼,重烃含量很少,基本不含汽油蒸⽓的天然⽓。

湿⽓是指重烃⽓含量较⾼,甲烷⽓含量有所降低,可含有⼀定数量汽油蒸⽓的天然⽓。

9、19世纪70年代以来,对油⽓成因的认识基本上分为⽆机成油和有机成油学说两⼤学派。

⽆机⽣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油。

B碳化物说:⾼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应映⽣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向下渗透,与之反映⽣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油地质学复习资料个⼈总结油⽓的⽣成与烃源岩⼲酪根概念:指沉积物不溶于⾮氧化⽆机酸、碱和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油⽓⽣成的地质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地质环境:)①长期稳定下沉的⼤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②较快的沉积(堆积)速率;③⾜够数量和⼀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④低能、还原岩相古地理环境⑤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2、岩相古地理条件:湖相、海相、海陆过渡相。

1)湖泊深⽔-半深⽔湖泊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近海地带的深⽔湖盆最有利。

2)海洋3、古⽓候条件古⽓候条件直接影响⽣物的发育,温暖湿润的⽓候有利于⽣物的繁殖和发育,是油⽓⽣成的有利条件。

⼆、促使油⽓⽣成的理化条件促使有机质转化为油⽓的理化条件(物理、化学、⽣物化学条件)主要有:1、细菌作⽤:在沉积末期⾄成岩早期2、催化剂作⽤:主要中浅层(油⽓⽣成过程中,催化剂与分散有机质作⽤,改变有机质的原始结构,形成结构更稳定的烃类物质。

)1)、有机质随埋深加⼤,当温度达到⼀定数值时,开始⼤量向⽯油转化,这个温度称⽣油门限温度。

对应的深度称⽣油门限深度。

1、烃源岩(source rock):具备⽣油⽓能⼒,曾经⽣成并排出⾜以形成⼯业数量油⽓的岩⽯(1)、暗⾊泥岩和页岩,富含有机质及低价铁化合物,形成于低能乏氧的稳定⽔体。

(2)、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暗⾊、富含有机质的普通灰岩、⽣物灰岩和泥灰岩,形成于低能环境;隐晶-粉晶结构,多呈厚层-块状,⽔平层理或波状层理发育。

2、有机质丰度: 1.剩余有机碳 2.“A” 3.总烃3、⽣烃强度:指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单位⾯积的⽣烃量。

4、烃源岩单位⾯积⽣烃量:Q i=C1 H i ρi g i油⽓⽔的成分和性质1、⽯油(Petroleum):指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多组分混合物。

即指⽓态、液态、固态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具天然产状。

2、原油(Crude Oil):是⽯油的基本类型,赋存在地下储集层内,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呈液态的。

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

基本要素1.流体(油,气,水)①石油概念: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元素组成:C,H,S(有害,评价石油质量),N,O,其他微量元素。

石油组成:馏分组成:原油在一定沸点区间蒸馏产生的各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分为重、中、轻馏分。

组分组成:石油在不同的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吸附情况,分为油质、胶质、沥青质。

化合物组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非烃:含硫、氮(生物标志化合物),氧(找油标志)}。

卟啉化合物(含氮)研究石油成因;咔唑化合物(含氮)研究油气运移,追踪路径;环烷酸(含氧)找油标志。

石油分类:重值降解原油,芳香型原油,石蜡型和石蜡-环烷原油,高腊原油。

物理性质:颜色(胶质、沥青质有关)、密度(API度、波美度)和相对密度(取决于胶质。

沥青质、及溶解气数量)、粘度(受温度压力和石油化学组成,影响石油在地下的流动和井中、管道中的流动速度)、荧光性(鉴定含油)、旋光性(石油有机成因)、溶解性、其它。

海相陆相区别:烃含量,高低腊,高低硫,V/Ni比,δ。

②天然气概念:可燃烃类气体。

产状:相态:聚集性天然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性天然气(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固态水合气)油藏分布:伴生气,非伴生气化学组成:烃类组成:干气(>95%),湿气非烃类组成:N2、CO2、H2S、H2、CO、Hg蒸气及惰性气体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粘度、蒸汽压力、溶解性、扩散性。

③油田水概念:油田区域下的地下水。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形成:沉积水,有机成因水化学组成:无机,有机(烃类,酚类,有机酸【环烷酸,水化学找油标志】) 油田水划分:苏林分类(以Na 、Mg 、Cl 和SO 4离子的含量)稳定碳、氢同位素:利用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解决成油环境、油源对比、及化石演化的问题,石油的碳同位素曲线有助于天然气成因类型的确定。

油气显示:油气显示评价:评价油气显示与油气藏关系。

油气显示评价主要依据油气显示成因类型。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OC)word版本

石油地质学复习笔记(D O C)石油地质学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3、石油的族分(族组成):石油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

石油的组分根据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溶解,可将石油沥青质类分为四组分:(1).油质: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部分。

主要是由饱和烃和一部分低分子量芳烃组成的淡色粘性液体或蜡状固体。

(2).苯胶质:用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

(胶质)分子量300-4000,非烃、芳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3).酒精-苯胶质:用酒精-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胶质)分子量300-1000,非烃,暗色胶状混合物。

(4).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或正己烷的部分。

非烃,分子量更高(上千甚至上百万);结构更复杂,暗褐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固体。

4、石油的烃类组成:(1)烷烃:①正构烷烃: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构烷烃分布曲线②异构烷烃(2)环烷烃:(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3)芳香烃:(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芳香烃。

)5、石油的非烃组成:(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1)含硫化合物:最重要的非烃化合物,存在于中、重馏分中。

主要有硫醇(-SH)、硫化物(-S-)(包括硫醚 R-S-Rˊ、环硫醚)、二硫化物(-S-S-)以及噻吩衍生物。

此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

硫来自有机物的蛋白质和围岩的含硫矿物石膏等。

含硫量大于2%的石油称为高硫石油;低于0.5%的称为低硫石油;介于0.5%~2%之间的称为含硫石油。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石油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第二章输导体系与油气运移第三章油气聚集过程与成藏期第四章断层与油气聚集与运移第五章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第六章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与油气成藏第七章含油气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第九章天然气地质学进展绪论:现代油气生成理论(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油理论)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优势通道、输导体系)流体封存箱与成藏动力学(异常压力与成藏、幕式成藏)油气藏封盖保存理论(盖层与断层封闭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晚期成藏、动态成藏、深盆气与煤层气成藏理论)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系统第一章现代油气生成理论一.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要点:在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主要由干酪根组成,热降解形成大量油气;干酪根是石油的主要前驱物质;沉积岩必须达到一定埋深(温度),即门限深度(温度),才能大量生成石油;油气生成数量取决于干酪根的类型及其所经历的地质时间和温度。

四个阶段:(1)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低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活跃细菌作用,生成生物甲烷和少量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单体转化为干luo 根。

后期生成少量液态石油。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成熟演化阶段,主要为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热力使干luo根化学键大量断裂,转化为大量烃类。

生油窗。

(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高成熟演化阶段,残余干LUO根和大分子液态烃,在热力作用下,生成水、二氧化碳、氮气等。

低分子量烃类转化为凝析气,采至地表,为凝析油。

(4)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过成熟演化阶段,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剩余干LUO根,裂解,生成碳沥青、石墨。

液态烃和重烃在热变质作用下,转化为甲烷。

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在勘探中卓有成效。

存在问题:(1)忽略了成岩-深成作用早期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油气形成的的贡献;(2)不能很好地解释在生油门限以上形成的大量未熟石油。

二、低熟油理论1. 低熟油基本概念(Immature oil)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重点

石油地质学复习重点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成因。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2)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是沉积作用过程形成的;(3)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内孔、晶间孔,是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裂缝,可以是构造、压实、脱水和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及包括哪些内容。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和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其中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征,也是衡量储集层储集性好坏的基本参数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根据岩石中孔隙的大小及其相对流体的作用不同可将空些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

(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在自然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自有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2)毛细管孔隙:管型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 流体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阻力的作用。

已不能自有流动,只能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3)微毛细管孔隙:管型直径小于0.0002mm,微裂缝小于0.0001mm.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巨大引力,要使流体移动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是不能做到的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答(1)排驱压力,孔隙中最大连通孔隙相应的毛细管力(2)孔隙半径集中范围及百分含量。

(3)饱和度中值压力(4)最小非饱和孔隙百分数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答6.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沉积作用:岩石矿物成分,碎屑颗粒排列方式,颗粒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2)成岩作用: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胶结作用(4次生孔隙形成7.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8.影响碳酸岩储集性的因素。

答(1)碳酸盐岩的溶解性(2)地下水溶解能力(3)气候,地貌。

构造条件(4)其他成岩后生作用,白云岩化,重结晶,去白云石化作用9.盖层的封闭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学习课程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一、名词解释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二、问答题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一、名词解释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二、问答题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7.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一、名词解释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一、名词解释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二、问答题1.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4.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一、名词解释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二、问答题1.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4.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凝固和液化: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凝固点:原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凝固点。

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导电性: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

4、石油的分类代表性的分类方案是Tissot和Welte(1978)提出的,该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为六种类型。

5、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海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烃占25—70%,芳烃占25—60%。

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7‰陆相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10—20%。

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同位素δ13C值<-29‰7、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8、凝析气藏和湿气气藏的区别:凝析油中含大量的轻质烃类,重质烃类较少,呈淡黄色,刚开采是伴生气较多,随着气藏不断开采,伴生气越来越少;湿气气藏含的气体多,凝析气藏含的气体少8、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比重:在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重量比,即天然气的比重。

粘度:天然气的粘度与其化学组成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

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蒸气压力。

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热值:每立方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9、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储集层中储集了油气称含油气层;投入开采后称产层。

2、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原生孔隙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碎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支撑作用形成的孔隙,如粒间孔隙。

次生孔隙是指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或成岩以后形成的孔隙,如溶蚀孔隙.3、绝对孔隙度和相对孔隙度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4、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5、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6、绝对渗透率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

8、压汞曲线法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方法: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