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普利策奖历年获奖作品

普利策奖历年获奖作品

普利策奖历年获奖作品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每年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一些杰出新闻报道、写作和评论作品。

普利策奖的创立者是约瑟夫·普利策,他是一位匈牙利裔美国新闻业巨头。

首届普利策奖于1917年颁发,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

普利策奖每年分为14个类别,涵盖新闻、音乐、戏剧和评论等多个领域。

其中,新闻类别是最具影响力和广泛关注的部分。

新闻类别的奖项又可分为新闻报道、新闻特写、国际报道、调查新闻、评论和社论等。

以下是普利策奖的一些历年获奖作品:1.2019年获奖作品•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为全球追求女性平权》通过对全球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揭露报道,并引起了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新关注。

•特写奖:《华盛顿邮报》的特写《欢迎到好莱坞,地狱的笑声》深入探讨了好莱坞的性侵丑闻,揭示了这一行业的黑暗面和权力失衡问题。

•国际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暂时关闭边境》揭示了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对美墨边境地区的影响,引发了公众对移民议题的关注和争议。

2.2016年获奖作品•报道奖:《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僵尸地带》详细揭示了美国药物滥用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

该报道以个人故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对药物滥用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调查新闻奖:《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报道《致命业务》揭示了美国政府及监管机构在监管后杀虫剂所涉及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上的疏忽和腐败现象,引发了公众对相关监管体系失效的讨论。

•社论奖:《纽约时报》的社论《特朗普把希望主义挤进狗窝里》针对特朗普总统治理方式的社论,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冒然政策以及缺乏对全国利益的保护。

3.2008年获奖作品•国际报道奖:《纽约时报》的报道《面对中国:消除黑客》对中国政府参与网络黑客行为的现象进行了揭露报道,调查了中国黑客对美国各个领域的网络攻击行为。

•评论奖:《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当银行家与警犬为友》通过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金融界与监管机构的腐败和勾结进行深入分析,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

1992年 第十四届 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 1993年 第十五届 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 1994年 第十六届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 1995年 第十七届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 1996年 第十八届 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 1997年 第十九届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 1998年 第二十届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 1999年 第二十一届 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 2000年 第二十二届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 2001年 第二十三届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 和 皮埃 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 2002年 第二十四届 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2003年 第二十五届 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
2004年 第二十六届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 2005年 第二十七届 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 2006年 第二十八届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 2007年 第二十九届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 2008年 第三十届 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 2009年 第三十一届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 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1年 第三十三届 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2012年 第三十四届 王澍 Wang Shu 中国 迄今为止在33届颁奖中,共有37人获奖。 美国:8人 日本:5人 英国:4人 瑞士:3人 法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 澳大利亚/挪威/丹麦/荷兰/德国/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中国:1 人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历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一、《The Goldfinch》:关于艺术与生命的思考《The Goldfinch》是美国作家多娜·塔特的小说作品,于2014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他在一次爆炸事件中失去了母亲后,如何从悲痛中走出,同时又卷入了一幅荷兰黄金雀鸟的画作中,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失去和成长的故事,更是一部对艺术与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对那幅黄金雀鸟画作的迷恋和追寻,探讨了艺术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如何表达和理解生命的方式。

在主人公的心中,那幅画作成了他与母亲的纽带,也成了他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

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读者深刻地思考了人类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塑造。

二、《The Road》:对人性的探寻和希望的追寻《The Road》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作品,于2007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旅程为主线,描述了一个废墟般的世界中,他们为了生存而艰难前行的故事。

这本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寻和希望的追寻,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与对抗。

父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深情和坚韧。

在这个末世之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希望的信念,这种对于人性的探寻和对于希望的追寻,让读者思考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坚持。

三、《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对于文化和身份的思考《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是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胡利奥·迪亚斯的小说作品,于2008年获得普利策奖。

这本小说以一个多米尼加裔美国人的成长历程为背景,探讨了文化和身份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奥斯卡沃的多米尼加裔身份成为了他在美国社会中的标签和障碍。

作者通过描写奥斯卡沃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他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中的挣扎和困惑。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1979
菲利普·约翰(1906) 美国 建筑都是掩蔽体,没有信条,从足迹开始 西格拉姆大厦、水晶教堂
1980
路易斯·巴拉甘(1902) 墨西哥 致力于把建筑升华为诗意和想象 墨西哥城规划景观居住区
1981 詹姆斯·斯特林(1926) 英国 现代主义运动领导人 作品突出历史连贯性和周围的城市环境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
1985 汉斯·霍莱因(1934) 奥地利 重要的不是设计者是设计作品,通过绘图、拼贴及雕刻成就墙体的艺 术 巴赫市博物馆
1986 戈特弗里德·玻姆(1942) 德国 让作品的内容和过去联系起来 VDR新建筑(科隆)
1987
丹下健三(1913) 日本 城市、交通和建筑是统一的系统 追求信息价值 东京新市政厅大厦、代代木国家综合体育馆
2000 雷姆·库哈斯(1944) 荷兰 “新城市主义”不关心行为客体的组织安排,而是孕育着潜在的可能 性 乌特勒克教育馆,cctv大楼,(北京中央电视台)
2001 雅克·赫尔佐格(1950) 瑞士 把毫无特色建筑转化为戏剧化和艺术化的工业建筑(尺度和比例巨 大) 泰特现代美术馆(发电机改建)、国家体育馆(鸟巢)
1994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1944) 法国 理性出自场所,将包豪斯与当代建筑理论结合 音乐花园
1995 安藤忠雄(1941) 日本 个性化的空间,通过墙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 水的教堂(没有屋顶)
1996 拉斐尔·莫尼欧(1937) 西班牙 建筑是从具体地域与建筑家的自由思维之间的对话中脱颖而出的 现代建筑和艺术博物馆
皮埃尔·德·梅隆(1950) 瑞士
2002 格伦·马库特(1936) 澳大利亚 我对做大规模的项目没有兴趣,小一点的项目给我提供试验机会 玛格尼住宅、唐宅

历届 普利策奖摄影作品

历届 普利策奖摄影作品

历届普利策奖摄影作品
以下是一些历届普利策奖摄影作品的例子:
1. 1951年:吉姆·尤耶尔的作品,展示了朝鲜战争中的军队行
进和战斗的情景。

2. 1968年:爱迪·亚当斯的作品,展示了越南战争中的一名被
点名的平民被揪出并被痛打的情景。

3. 1991年:乔希·汤格的作品,展示了海湾战争中一名美国海
军飞机上的飞行员在被击落后,被伊拉克的战俘关押的情景。

4. 2004年:迈克尔·帕威尔的作品,展示了伊拉克战争中美军
士兵拷问囚犯的情景。

5. 2011年:珍妮特·村木的作品,展示了地震和海啸后日本福
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

6. 2016年:丹尼·费尔德曼的作品,展示了难民危机中一名叙
利亚儿童被海水冲击上岸的情景。

这些作品涵盖了战争、灾难、社会问题等各个主题,并通过强大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展示了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创奖首位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83年得主贝聿铭1984年得主理查·麦尔1988年得主奥斯卡·尼麦尔1999年得主诺曼·福斯特阁下2000年得主雷姆·库哈斯分1979菲利普·约翰逊美国玻璃屋(1949)敦巴顿橡树园1980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卫星城市五支巨塔 (1957)敦巴顿橡树园1981詹姆斯·斯特林英国西利历史图书馆(1968)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1982 凯文·洛奇 美国哥伦布骑士会大楼 (1969)芝加哥艺术学院1983 贝聿铭 美国美国国家艺廊东楼 (1978)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84理查德·迈耶美国高等艺术博物馆 (1983)美国国家艺廊1985汉斯·霍莱因奥地利Abteiberg Museum (1982)亨廷顿图书馆1986哥特佛伊德·波姆西德伊格莱西亚青年中心图书馆(1968)WorshipfulCompany ofGoldsmiths分1987 丹下健三日本东京圣玛丽亚大教堂 (1987)金贝尔美术馆1988戈登·邦沙夫特美国拜内克珍本及手稿图书馆 (1963)芝加哥艺术学院1988奥斯卡·尼麦尔巴西巴西利亚大教堂 (1958)芝加哥艺术学院1989法兰克·盖瑞 加拿大 美国华特·迪士尼音乐厅 (1980)东大寺1990阿尔多·罗西意大利柏恩芳坦博物馆 (1990)Palazzo Grassi1991罗伯特·文丘里美国英国国家美术馆塞恩斯伯里侧翼 (1991)Palacio de Iturbide1992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1998年世界博览会葡萄牙馆(1998)HaroldWashingtonLibrary1993 槙文彦 日本东京体育馆(1991)布拉格城堡分1994 克里斯丁·德·波棕巴克法国柏林法国驻德使馆(2003) The Commons,Columbus,Indiana 1995安藤忠雄日本长良川国际会议中心 (1995)凡尔赛宫1996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Kursaal Palace (1999)Getty Center1997斯维勒·费恩挪威挪威冰川博物馆(1991)GuggenheimMuseum Bilbao1998伦佐·皮亚诺意大利关西国际机场 (1994)白宫1999诺曼·福斯特英国千禧桥 (2000)柏林旧博物馆2000雷姆·库哈斯荷兰波多音乐厅(2003)JerusalemArchaeologicalPark 2001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瑞士泰特现代艺术馆 (2000) 蒙蒂塞洛2002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布罗洛湖畔餐厅(1983)米开朗基罗的卡比托利欧山2003 约恩·乌松丹麦悉尼歌剧院(1973)Royal Academy ofFine Arts of SanFernando分2004扎哈·哈迪德英国萨拉戈萨桥(2008)埃尔米塔日博物馆2005 汤姆·梅恩美国旧金山联邦大楼 (2007) 杰·普利兹克音乐厅,芝加哥千囍公园 2006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Estádio Serra Dourada (1975)Dolmabahçe Palace2007理察·罗杰斯英国劳埃德大厦(1986)白厅国宴厅2008 让·努维尔 法国阿格巴塔(2005) Library of Congress2009彼得·卒姆托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1996)LegislativePalace of theCity Council,Buenos Aires201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SANAA )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 (2003)埃利斯岛2011爱德华朵·索托·德·莫拉葡萄牙布拉加市政球场(2004)Andrew W. MellonAuditorium分2012 王澍中国宁波博物馆(2008)北京人民大会堂2013 伊东豊雄日本仙台媒体中心 (2001)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暨博物馆。

建筑普利兹克奖历届获奖者简介

建筑普利兹克奖历届获奖者简介

历届获奖名单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 Philip Johnson 美国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英国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 Kevin Roche 美国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 Ieoh Ming Pei 美国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美国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 Hans Hollein 奥地利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 Gordon Bunshaft 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 Oscar Niemeyer 巴西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 Frank O. Gehry 美国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意大利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 Robert Venturi 美国第三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 Siza 葡萄牙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 Fumihiko Maki 日本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 Tadao Ando 日本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 Rafael Moneo 西班牙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 Sverre Fehn 挪威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意大利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 Sir Norman Foster 英国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荷兰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 Jacques Herzog 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 Pierre de Meuron 瑞士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 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 Jorn Utzon 丹麦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英国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 Thom Mayn 美国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 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Rogers 英国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 Jean Nouvel 法国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11年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 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彼特·卒姆特迄今为止在33届颁奖中;共有36人获奖..美国:8人日本:5人瑞士:3人巴西/意大利/葡萄牙:2人澳大利亚/挪威/丹麦/德国/法国/墨西哥/西班牙/奥地利:1人。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历届得主及作品赏析

普利兹克奖(1979-2013)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1)代表作品: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1984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级地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墨西哥(1)代表作品: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巴拉干住宅: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阳光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利兹克奖(1979-2013)一、1979年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1)代表作品:1949 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Glass House New Canaan 1980 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1984 美国电报公司大楼AT&T Building New York★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水晶大教堂:①10,000多盏银色玻璃窗用硅酮胶水粘在建筑上,使建筑物承受8.0级地震及每小时100英里的强风。

②两座90尺高的电动大门在讲坛后打开,以使晨光与和暖的微风来烘托朝拜圣礼。

③祭坛和道坛由花岗岩制成,17尺高的十字架被设计成18开书页宽镶金的老式结构。

(2)设计概念:①注重自然和人造光线之间的搭配以及水对所处位置的重大作用以及光线等方面的作用。

②用雕刻结等方式创造更大的空间。

③他对排列的建筑空间相当感兴趣,并将它当作一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将之付诸实际中以领会、理解。

二、1980年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代表作品:1948 巴拉干住宅Casa Luis Barragan1955 安东尼奥·格雷夫兹住宅Antonio Galves1968 圣·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San Cristobal★巴拉干住宅:①对墨西哥民居传统的延续。

②生活区门厅是一条黑色熔岩石铺成的长廊,这种过渡空间与传统一致。

③休息厅有一堵粉红色墙,反射出柔和的粉红色光线。

④起居室有块落地玻璃窗面向庭院,窗子只有两条极细的分隔。

⑤建筑中有许多矮墙隔断,形成良好的光影变换的效果。

(2)设计概念:①色彩浓烈鲜艳的墙体的运用。

②将自然中的与空气带进人的视线与生活当中,并且与色彩浓烈的墙体交错在一起,使两者的混合产生奇异的效果。

③对水运用的灵感来自于那些被摩尔人作为镜子、可视的标签或者音乐元素的喷泉中。

三、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1)代表作品:1959 莱斯特大学工程楼1968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1983 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新斯图加特州立绘画馆:①建筑采用勒花岗石和石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井。

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戏谑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手,莫名其妙的结构细节等。

现代主义,波谱风格和古典主义被塞在一起,造成古怪的效果,戏谑,冷嘲热讽的手段处处可见。

②采用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低矮的整体,使新建筑在视觉上超越旧建筑,在细节上在门口以标准的古典主义的轮廓开口,造成一个负形的古典三角门楣。

是利用古典符号达到后现代主义形式主的典型例子。

(2)设计概念:①后现代主义。

②在设计中对空间、形体客体以及感知,反馈主体之间的把握是十分恰当得体的。

四、1982年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1)代表作品:DEERE WEST办公大楼、福特基金会大楼、联邦广场饭店★福特基金会大楼:①大楼为它的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使基金会的成员能够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计划,目标,互相关怀,帮助长成一种融洽的团队气氛。

②建筑物被设计得尽可能的低,可以仔细地看到周围街区建筑的轮廓。

③结构形式为钢梁和混凝土柱构成的组合式。

(2)设计概念:①根据特定情况进行特殊设计,作品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多样的风格。

②拒绝落入僵硬的设计框架。

③不追求形式化和未来化,而着眼于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变得更适宜居住和富有吸引力。

五、1983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1)代表作品:1982 香山饭店1990 中国银行大厦2006 博物馆新馆★博物馆新馆:①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②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③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④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同时运用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⑤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⑥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线,光线的层次变化令人着迷。

(2)设计概念:①认为建筑的核心是设计作品应能有力且流畅地显示出那个建筑设计的时间背景、环境因素和建筑目的。

②如果过于讲究风格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建筑设计的完美性会受到影响,把建筑融合进周围的环境,而不是把个人的设计风格强加于建筑之上,致使其受到限制,不过于强调个人的设计风格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

③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种活动的品质。

六、1984年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1)代表作品:1967 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1974 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 House2003 罗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道格拉斯住宅:①大片框架玻璃,和金属的栏杆扶手,还有公私密空间实虚变化和量体垂直与水平处理手法是迈耶惯用的设计手法,可以更清楚的界定室分和室外空间,提升户外视觉效果。

②为了要住宅面向密西根湖,将房子的座向配置成东西座向。

因此大片的框架玻璃没有任何的遮蔽,而造成相当严重的西晒问题。

这是整个设计中,最大的败笔。

(2)设计概念:①设计简练,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创造出独特的粗壮风格。

②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③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清新脱俗,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④在建筑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七、1985年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1)代表作品:1982 门兴格拉德巴赫博物馆1991 法兰克福现代博物馆蜡烛商店Retti Candle Shop★多姆山火山博物馆:①博物馆嵌入泥土之中,就像一艘没入水里的远洋巨轮。

博物馆的核心是一个陷入地下的圆锥体。

锥体表面饰以当地黑色的火山岩;侧嵌入金属箔。

这一空间从形式到外材质、再到色彩的转换都给人以身处炽热火山口的感觉。

博物馆突出反映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在使人从中得到启示,了解自然规律。

②博物馆的入口大厅是一个总高度近22m的锥体,又是地下呈放射状布局的展厅的组织枢纽。

进入博物馆,人们将会沿着楼梯向地心走去。

(2)设计概念: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但是其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

八、1986年戈特佛里德波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代表作品:1996 WDR新建筑青年中心图书馆本斯贝格议会厅★WDR新建筑:①通过将这个建筑跟相邻的商业区域联系起来,从而将这个新的建筑体系整合于周围环境之中。

②地面层的零售区域,以一种欢迎的姿态引导过路的行人进入建筑部,从而在建筑和街道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强的联系。

③室和室外的玻璃的护展性使用创造了通透性和开放性的效果,从而表达了这个建筑作为公共系统的概念。

④其台阶式后退的堆积体型处理与周围的建筑高度和街区尺度相呼应。

⑤作空间放在大型中央天光大厅的两层。

所有的办公室面向街道,从而提供自然的光线,以及室外城市活动的视景。

⑥悬浮的步行道系统以及通过大厅的桥构成的一种独特系统,保证了工作者在一个楼层的办公空间中移动时,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

⑦围合道路而成的玻璃体块可以保证天窗落下的光线透过,从而保证较低楼层的自然光照。

⑧位于办公空间和大厅之间的玻璃墙体,给整个大楼增添了一种明快和通透的个性。

(2)设计概念:①被认为是后包浩斯建筑师。

②创造过去和未来之间、世界的思想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关系" 。

③始终着眼于颜色、形式、材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早先项目大多在具体塑造,最近开始较多用玻璃钢。

④关注城市规划。

九、1987年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1)代表作品:1964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64 东京罗马天主教圣玛丽大教堂1966 静冈新闻广播东京支社★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①主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球类馆为螺旋形。

②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中心广场。

③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系起来,贵宾和管理人员入口在步道的下面。

观众人流和车流也巧妙地分开了。

(2)设计概念:①提出“功能典型化”概念,意在赋予建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并探索现代建筑与日本建筑相结合的道路。

②提出“都市轴”的理论。

③“索状交通系统”、“能够交流的立体建筑”。

十、1988年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1)代表作品:1952 利华大厦1971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图书馆1974 赫什霍恩博物馆暨雕塑园★利华大厦:①世界上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

②开创了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的新手法,成为当代风行一时的样板。

③共24层,上部22层为板式建筑,下部2层呈正方形基座形式,全部用浅蓝色玻璃幕墙。

④密斯··德·罗在1919~1921年设想的玻璃摩天大楼的方案到这时得到了实现。

(2)设计概念:他的现代建筑经典作品的创造体现了他对当代技术和材料的先进性的理解过程。

十一、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1)代表作品:怀特·迪斯尼音乐厅、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欧洲迪斯尼娱乐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①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②作为博物主入口的巨大中庭设有一系列曲线形天桥、玻璃电梯和楼梯塔,将集中于三个楼层上的展廊连接到一起。

(2)设计概念:①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

②采用多种材料、运用各种建筑形式,并将幽默、神秘以及梦想等元素融入他的建筑体系中。

十二、1990年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1)代表作品:1979 威尼斯世界剧场博戈里科市政厅卡洛·卡塔尼奥大学★威尼斯世界剧场:①利用有效空间。

②从围绕它的周围的威尼斯纪念碑的形式中寻找它的意义,而且它是漂在水上的。

③漂浮性:建筑从建造地沿水路漂游到威尼斯,与沿途的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暂时的景观。

(2)设计概念:①建筑创作中爱用精确简单的几何形体,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简洁,现代主义的几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