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苏轼 定风波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定风波》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定风波》全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原文】【原文】【赏析】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是写狂风中的树木,实际上是通过风来隐喻政治上的坎坷。
全篇语言明快,没有半点做作之态,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精神不倒。
“定风波”表面是说树木在风中摇动,但实际上是影射官场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何妨”,一个是表示主张,一个是表示反对。
词人以“风”比喻政治上的打击和迫害,而以“吟啸”、“徐行”两种行为来消释和排遣,意谓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是,这些并不会动摇我为国效力的决心和信念。
苏轼这时正被贬到黄州,政治上处境极其艰难,因此他自己常以诗酒自娱,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卷入朋党的是非争斗。
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使他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即便是最狂妄的东西,也要对它恭敬三分;这就是谦逊。
即使你飞扬跋扈,可以将天地搅得混乱不堪,你却不能高高在上。
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大臣,大臣在宫门外下车步行,如果让天子等候,那么他将低三下四地迎上去。
不管你多么伟大,都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下属的位置上,这就是谦逊。
苏轼在黄州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黄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又有很多山水和名胜古迹,在这里,苏轼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苏轼此时正被贬黄州,他利用这段时间在荒野中耕种,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思考生命的价值,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现在的苏轼依旧像当年出仕之时那样,乐观豁达,还没有被人生的逆境磨灭了热情和斗志。
他积极接触社会,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经常与朋友欢聚畅饮,抚琴赋诗。
本文为您提供了《定风波》赏析及原文翻译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大学语文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苏轼《定风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体会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及其在词中的体现。
3. 分析《定风波》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4.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的思想内容。
2. 把握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
3.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体会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原文、背景资料、相关学术评论。
2. 学生准备:预习《定风波》,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
2. 播放《定风波》的相关音乐,营造氛围。
(二)阅读与理解1. 学生齐读《定风波》,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体会苏轼的豁达心态。
3.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理解其表达效果。
(三)深入探讨1. 体会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分析其在词中的体现。
2. 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探讨词中的情感变化。
3. 讨论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定风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收获。
3.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六、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
2. 选择苏轼的另一首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典诗词的价值,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苏轼 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其通过自然气象的描绘,寄寓了词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下面是我为您准备的赏析。
首先,我们要理解这首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官之后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暗示着人生的不如意和挫折。
然而,苏轼并没有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首词的主题。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人生哲理和感悟,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何妨吟啸且徐行”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即从容淡定、豁达乐观。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态度,即使面对人生的风雨和坎坷,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淡定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要探究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象中,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手法使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我们要探讨这首词的影响和价值。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这首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同时,这首词也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和淡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苏轼《定风波》诗词

苏轼《定风波》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苏轼《定风波》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苏轼《定风波》诗词一、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从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闲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赛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抱负。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的人生信念,呈现着的精神追求。
二.苏轼和苏小妹互嘲的几句诗苏东坡与苏小妹相互称赞的诗句是: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首诗是苏小妹所作,前两句是称赞苏东坡额头扁平,意思是:假如要在哥哥的额头间赶路,肯定是地面平坦,要走三千里。
遥望眉毛的距离,比云汉还要远。
后两句是说哥哥脸长,如去年流下了一滴泪,今年还没有到腮边。
苏东坡曾经称赞苏小妹额头突出并且脸蛋凹陷,于是作了一首诗: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发现此诗,非常难为情,但是不甘示弱,当即又作了一首诗嘲讽回去: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定风波》诗词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缺乏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照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尤以《定风波》一诗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篇文章将会就《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做一些探究。
《定风波》是苏轼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有258句,以赞颂洛阳府太守韩忠州为主题,诗中包含了苏轼对当时时局、政治风云的看法,以及对自己人生、学问、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杰出作品。
在阅读《定风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诗歌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比如在诗的开头,他就借用了汉代刘彻描写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典故,以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这里的“落日熔金”比喻夕阳的光芒,而“一江数点鸥”则是指河中飞舞的几只鸥鸟,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苏轼在《定风波》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例如他在诗中对韩忠州进行了多次比喻,用诸如“铁门山外忠州卧,石柱山前忠州跳。
”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韩忠州刻苦锻炼、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诗中还包括了大量的夸张手法,例如苏轼将自己脱“序衣冠”,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路,不问曾经沧海横。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定风波》的原文和翻译。
“落日熔金,一江数点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拂衣秦汉诸侯客,犹忆李将军旧游。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奄忽垂阴数十载,骨化风刮泥土中。
”夕阳映照大江,数只鸥鸟自由飞翔。
就像是初次见面一般,人生仿佛只有那一刻。
怎能让秋风的呼唤,悲泣和画扇,失落于心?曾经亲密的朋友,容颜却改,心意也变。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描写一场声势浩大的风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控制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从翻译和赏析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著名的文学作品。
一、翻译《定风波》一半是描述景象,一半是表现思想,汉语语言中的符号和象声字对于传达美学意义至关重要,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这些符号和意义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段英文直译:The wind stops, and the clouds end. Clear stream flows and birds remain. Sadly the hills are green, but the moon doesn't appear. Night falls, but the autumn breeze is cold. From now on the poor have no way out until the Yellow River's water dries up.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英译版本不仅没有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反而更多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从而丧失了准确传达意义和具体细节的重要性。
最近几十年,翻译学家对这首诗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翻译,如Zi -jung Lu 的翻译:The wind has stopped, the cloud has settled down;Under the clear stream, flowers are out in full swing;O, how green those hills are, from which no one ever looks back, And the moon is just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ir peaks.二、赏析《定风波》是一首自然主义诗歌,在描绘自然现象的同时,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探讨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定风波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柳永,我们也知道,柳永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他在词中所执着的那份“俗”气,使他不见容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从而无论是仕途还是人生都屡屡受挫。
但是,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将要讲到的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苏轼,就是曾经是柳永的一位忠实的“粉丝”。
苏轼经常会将自己的词跟柳永做比较,并向旁人征询意见,有一次在翰林院,苏轼又问身边一位非常会唱歌的幕士:“我的词跟柳永比怎么样?”。
同学们以前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学过柳永的《雨霖铃》和《蝶恋花》,如果你们是那位幕士,你们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后来,这位幕士就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chuo)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了之后,不由得哈哈大笑。
其实,这位幕士是非常巧妙的将柳永和苏轼两人在创作上的不同点生动而形象的表述了出来。
用我们后人的总结就是,柳永是婉约派,而苏轼则属于豪放派。
既然两者的词呈现出如此显著的差异,那么,苏轼究竟从柳永处学到了什么呢?我们看苏轼的词,会发现,他非常好的继承和发展了柳永在章法铺叙,景物描写,意象组合和题材开拓上所做的革新。
当然,苏轼的伟大之处则在善于汲取各方之长,在他的手中宋文、宋诗、宋词都到达了一个最高峰。
一、苏东坡——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完美的人格模式(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集大成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同学们中学时代学苏轼,一般都只去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这仅仅只代表了苏轼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成就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均自成一派,并且具备非常高的造诣。
林语堂曾在自己的《苏东坡传》中这样形容苏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
是士大夫。
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除了林语堂列举的这些,我们现在能知道的,他还是一位美食家,他所创的“东坡肉”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道名菜。
(二)、“一肚子不入时宜”的好官苏东坡的词,我最喜欢《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写给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的,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写的凄婉动人,每每读来总有一种人鬼情未了之感。
苏东坡一生共取了三位妻子,王弗是发妻,十六岁嫁苏轼,二十七岁病逝;第二位夫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她伴随苏东坡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最后一位夫人是他的侍妾王朝云,比他小二十六岁,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也是最懂他心意的女子。
为什么说王朝云是最懂苏轼的女子呢?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说是有一天,苏轼吃饱饭,拍着肚皮慢慢走,然后问身边的丫鬟们:“你们说,这里面是什么?”,一个丫鬟很快回答:“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又一个丫头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同样还是摇头。
直到走到王朝云的面前,王朝云说:“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苏东坡一听啊,马上就捧腹大笑起来。
后来王朝云去世,苏东坡还亲自为她题写了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我觉得,用“不入时宜”来形容苏东坡真的是非常准确的,当然,这里的不入时宜并非贬义,而是一种对他人格个性的深切了解。
苏轼一生一共经历了四朝君主,分别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和宗哲宗,跟柳永不受皇帝待见不同,这四位君主,尤其是仁宗、英宗、神宗都是非常赏识他的。
(见ppt)如果不是因为他那“一肚子的不入时宜”,苏轼的一生应该是一帆风顺,起码会跟他的弟弟苏辙一样,安逸、富足的过一生。
苏辙的个性比较恬淡,仕途顺畅,后来官至宰相,其间也受过一些波折,也是因为哥哥苏轼的牵连。
苏轼的“不入时宜”主要体现在他的仕途上,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入仕为官的四个阶段:1、转任地方苏轼首任官职是凤翔府判官。
三年后,苏轼即由凤翔来到中央任职,担任判官诰院。
在这段时间内,苏轼做的最“不合时宜”的事情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即位以后,重用一心要变法的王安石。
王安石和苏轼本来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此时,苏轼却站到了保守派的一边,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多次在朝廷上跟王安石进行辩论,令王安石很是下不了台。
苏轼之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因为他看到了变法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发现有一些官员利用变法谋求私利。
当时的王安石是宋神宗御下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而且本来跟苏轼的私交就很好,按照常理,苏轼是不应该站到他的对立面。
但是苏轼恰好就正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在他的心中,看得最重的是国家的兴盛,其实这和王安石是一样的,两个人都是忠君爱国,只不过在施政方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后来王安石实在拿苏轼没办法,就干脆将他从中央赶了出去,让他去当地方官,一直多给他安排事情做,这样苏轼就无暇来干预王安石变法了。
36岁时苏轼首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接下来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职。
在地方为官共八年。
苏轼做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在担任杭州地方官的时候,一直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中,苏轼让杭州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公立医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立医院,还疏通的了盐道,修建了西湖,稳定了物价,并只身主持救济饥馑。
苏轼在杭州三年,为杭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也使他深受杭州人民的爱戴。
2、乌台诗案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刚刚到任湖州太守三个月,就被朝廷拘捕下狱,命悬一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实际上就是一场“文字狱”,主要是苏轼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得罪了朝廷上以御史李定位代表的的一些奸佞小人,他们一直怀恨在心,想要伺机报复。
于是,这些人就找来了苏轼的几首诗,牵强附会、罗织罪名,四次上表弹劾苏轼,说他反对变法,对朝廷不满。
其实,宋神宗是非常欣赏苏轼的,一开始根本不想理会他们,但是经不起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弹劾,就不得不下诏彻查。
本来呢,是想走个过场,但是御史台却极力想要置苏轼于死地,一共审讯了四十多天。
苏轼感到形势险恶,所以还写下了诀别诗赠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希望苏辙能够照顾他的家人。
后来,经过多方营救,加上神宗本来也根本没打算杀苏轼,所以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这是苏轼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御史台又称为“柏台”、“乌台”,所以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就被称为“乌台诗案”。
这期间,苏轼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坡这一“自号”也是在黄州其间起的,因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官很小,俸禄也非常非常少,根本无法令苏轼养活自己的家人,所以他就在自己家附近东边的坡地上开垦出一片菜地,自己种粮种菜。
所以他就又给自己起了个号,叫“苏东坡”,其实也有种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意味。
3、东山再起1085年3月5日,哲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
5月6日苏轼被起用任登州知州七品,被调回中央先后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六品,1086年3月14日,升任中书舍人四品。
9月12日又升任翰林学士正三品。
先后任杭州、颖州、扬州以及定州知州。
这是苏轼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但是呢,此时苏轼那个“不合时宜”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宋神宗死后,王安石罢相,变法失败。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占据了政治的中心。
原本反对变法,支持司马光的苏轼,此时却又站到了正当权的“保守派”的对面,坚决支持王安石的新法。
因为苏轼在任地方官和被贬黄州期间,看到了新法对于国家强盛所起的作用。
所以呢,苏轼又得罪了“保守派”,在这段时间里,苏轼一直都受到新旧两党对他的夹击,内心是很苦闷。
幸而此时有高太后对他的支持,所以仕途是比较顺畅的,也没有因为奸人的陷害而获罪。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苏轼为官,永远都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一边,从不为自己的仕途和权势来考虑,这是非常可贵的。
4、晚年流放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州,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担)州。
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继位,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轼,渡海而回,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
就是在这样一种流放的过程中,苏轼仍然为当地做了很多好事,在惠州,他尽管自己很贫穷,也捐出自己的财物,并募集资金为百姓修桥。
(三)、旷达乐观的智者苏轼的一生,将中国传统的三大思想体系:儒、道、佛,很好地融于一身。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
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生活非常艰难,甚至因为生活所迫,他还不得不亲自耕种。
这样的生活,对于一般的人,是想不通的,但是苏轼却很享受这样一种隐居的生活。
经过辛勤的耕种,他的地里喜获丰收,他还写信给朋友,说自己在东坡种地,妻子在家里养蚕,生活虽然艰苦,却又不少乐趣,过得很快乐。
被贬惠州之后,因为惠州气候潮湿,疫病流行,瘴气很厉害,本来苏轼被贬到这里,是一次刻意的借刀杀人,他的敌人们是希望用恶劣的条件杀死年迈的苏轼。
苏轼刚到惠州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但一到惠州,发现这里自然风光非常好,便不那么难过了,还跟当地人学习酿酒,交朋结友。
惠州盛产荔枝,苏轼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著名诗句。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苏轼依旧可以过得很快乐。
本来他是准备在惠州长住的,但是他的敌人看到他写的诗后,非常恼火,于是又让皇帝下了一道圣旨,把苏轼贬到了更偏远的儋州。
儋州当时根本还没有开化,比惠州的生活还要艰苦百倍。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多么艰苦啊,但苏轼还会宽慰自己说,还好,这里没有瘴气。
而且,更致命的是,这里还没有药,苏轼年老多病,却缺医少药。
然而他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还风趣的说,我听说京城里很多人都丧生于医生之手,我这里既没医生也没药,所以我觉得非常庆幸。
二、《定风波》赏析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