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诸病源候论_版本流传考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卷之四十三-妇人产后病诸候上(凡三十论)
卷之四十四-妇人产后病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四十五-小儿杂病诸候一(凡二十九论)
卷之四十六-小儿杂病诸候二(凡三十四论)
卷之四十七-小儿杂病诸候三(凡四十五论)
卷之四十八-小儿杂病诸候四(凡四十六论)
卷之四十九-小儿杂病诸候五(凡五十论)
卷之三十六-杂毒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三十六-金疮病诸候(凡二十三论)
卷之三十六-腕伤病诸候(凡九论)
卷之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一(凡三十二论)
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卷之三十九-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
卷之四十-妇人杂病诸候四(凡五十论)
卷之四十一-妇人妊娠病诸候上(凡二十论)
卷之四十二-妇人妊娠诸候下(凡四十一论)
卷之九-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
卷之十-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卷之十一-疟病诸候(凡十四论)
卷之十二-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
卷之十二-冷热病诸候(凡七论)
卷之十三-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卷之十三-脚气病诸候(凡八论)
卷之十四-咳嗽病诸候(凡十五论)
卷之十四-淋病诸候(凡八论)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诸病源候论_原文全文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古代中医学名著。共五十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八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医师2、大方脉3、麻沸散4、伊尹5、广惠司6、南丁格尔奖7、太医局8、陈藏器9、温病10、涪翁1、医师:《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2、大方脉:为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之一,是专治成人疾病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内科。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5、广惠司:是元代的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下属专设有回回药物院。
6、南丁格尔奖:为纪念国际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世界最高护士奖。
7、太医局:为北宋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曾将著名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8、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9、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类,而主要是前者。
10、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二、填空1、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____,施行了腹部手术。
3、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和____,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4、宋代董汲所撰《____》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
4、西周时期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称为____。
5、河间学派是____形成的先导。
6、《外台秘要》作者代____,书中首次记载了用____法鉴别诊断黄疸病的轻、进退。
7、南朝陶弘景所撰《____》是继《____》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8、《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9、王清任的代表著作是____。
10、唐代医家孙思邈被后世誉为____,其代表著作为《____》和《____》。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篇名>诸病源候论书名: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朝代:隋年份:公元614年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A+医学百科医学电子书专题网址:/w/%E5%8C%BB%E5%AD%A6%E7%94%B5%E5%A D%90%E4%B9%A6A+医学百科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诸病源候论》的问题和讨论请移步本书页面:http://www.a-/w/%E8%AF%B8%E7%97%85%E6%BA%90%E5%80 %99%E8%AE%BA<目录><篇名>序属性: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
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仪而隆至化。
明烛幽隐,惠绥动植。
悯斯民之苦,伫嘉医之拯济。
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之穷厄,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
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以彼粗工,肆其亿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HT 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盖诊候之教,肇自轩祖;中古以降,论著弥繁。
思索其精,博利族众,乃下明诏,畴咨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
《诸病源候论》者,隋大业中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
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
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挢引、汤熨之所宜。
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
监署课试,固常用此。
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
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
补《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
逮今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
将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
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
《贞观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响

弱。可以用蜂蜜熬制成栓剂,由肛门塞进直肠,也可以用土瓜根和猪 中治疗女性阴疮,开辟了妇科病用药的新途径。现代妇科的十大治
的胆汁灌入直肠,这两种方法均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以达到极 法均在妇人三篇有所体现。晋代名医王叔和在整理《伤寒杂病论》的
好的通便效果而且不会伤及身体,是比较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 同时对其加以继承发挥,其著作《脉经》中专门阐述了妇产科的脉象
迅速排出体外,非常符合科学急救的原则。《伤寒杂病论》还首次记 血、行气活血、调和肝脾、补虚温阳、消瘀行气等相应的治疗方向和
载了药物灌肠术,指出有些患者由于发高烧导致无法排便,对于其 原则。使用包括内服、外治等方法进行治疗。张仲景在妇科用药方面
中年老和身体较弱的患者因不能采用猛泄的方法,致使身体更加虚 大胆突破,将栓剂纳入阴中以治带下及阴冷,将洗剂狼牙汤洗涤阴
明成祖令“翰林院官日分二员,同春坊司、经局官讲书。以《五经》、 复可知,《贞观政要》也是他经常阅读的书目之一。后巡按直隶监察
《四书》、《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进讲”[1]。
御史曹璘上疏言十事,亦对孝宗提出了相同的期望,称《贞观政要》
明宣宗闻侍臣讲《贞观政要》时说:“唐太宗致治之美,庶几成 等书“皆深切治道者,尤宜时经御览以助圣德”[5]。
选方剂。张仲景在书中还记载了肠痈病,即阑尾炎的症状,患者时时 妇人方三卷置于全书之首。可以说,后世对于妇人病的重视都在一
发热复恶寒,腹皮紧,按之即痛如淋,少腹肿痞,明确指出此病的病 定程度上受到了张仲景的影响。因此《伤寒杂病论》中的妇人三篇被
理是肠内有痈脓。张仲景提出在此病未化脓前可用大黄牡丹皮汤进 誉为是中医妇科学的鼻祖,为后世妇科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究提前了近 16 个世纪。对于遇溺者,张仲景也认识到其抢救关键是 杂病论》杂病部分有三篇与妇人病有关的文章,原文共 44 条合计药
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测试1.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记载于哪一本书籍中A:《周礼》B:《黄帝内经》C:《春秋》D:《神农本草经》答案:A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A:对B:错答案:A3.阴阳五行等哲学学说影响了早期中医学的形成。
A:错B:对答案:B4.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
A:对B:错答案:A5.“三皇”分别指哪三位医学人物A:岐伯B:黄帝C:伏羲D:神农E:张仲景答案:BCD6.现存最早记载经脉的文献是A:《灵枢》B:《阴阳十一脉灸经》C:《内经》D:《针灸甲乙经》答案:B7.与中医学理论的产生相关的哲学思想有()A:八卦B:精气神C:阴阳D:五行答案:BCD8.深入反映阴阳理论的著作是()A:《周易》B:《尚书》C:《吕氏春秋》D:《周礼》答案:A9.《黄帝内经》书中共提到6位,分别是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史称“医学六臣”。
A:错B:对答案:B10.现存的《黄帝内经》,是2000多年之后,到汉代才基本成型,包含不少后世医学家的补充内容。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A:经络B:补泻C:八会穴D:九针答案:C2.《五十二病方》记载的处方比《伤寒杂病论》晚一些时间。
A:错B:对答案:A3.马王堆中出土了许多导引图谱。
A:错B:对答案:B4.《难经》成书的时间要晚于《黄帝内经》。
A:错B:对答案:B5.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A:橘井泉香B:虎守杏林C:仲景坐堂D:仓公诊籍E:华佗青囊答案:ABCDE6.下列哪种是《难经》对针灸理论的独特贡献A:经络B:八会穴C:九针D:补泻答案:B7.中国医药输入朝鲜大约在()A:宋B:晋C:南北朝D:隋唐答案:C8.《内经》最突出反应了中医学的什么特点A:脏腑经络学说B:人与自然的关系C:辨证论治原则D:整体观念答案:D9.以下哪些中医佳话发生在秦汉时期A:仲景坐堂B:华佗青囊C:虎守杏林D:仓公诊籍答案:ABCD10.《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不包括()A:说明疾病传变B:说明疾病诊断C:说明疾病预后D:说明诊病原则答案:ACD第三章测试1.第一部国家药典是A:《新修本草》B:《雷公炮炙论》C:《外台秘要》D:《神农本草经》答案:A2.《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均是唐代医学著作。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八_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八及答案、名词解释1、医师2、大方脉3、麻沸散4、伊尹5、广惠司6、南丁格尔奖7、太医局8、陈藏器9、温病10、涪翁1、医师: 《周礼?天官》中的记载,总管医药行政,下设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还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和各地疫情。
2、大方脉:为北宋官方卫生机构医学分科之一,是专治成人疾病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内科。
3、麻沸散:为东汉名医华佗创制的中药全身麻醉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历代的中药麻醉,都是在他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惜已失传。
4、伊尹: 是商代宫廷里的一个厨师,善于烹调,相传他根据烹调经验创制了汤剂。
5、广惠司:是元代的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下属专设有回回药物院。
6、南丁格尔奖:为纪念国际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而设立的世界最高护士奖。
7、太医局:为北宋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曾将著名的“三舍法”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8、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 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9、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类,而主要是前者。
10、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二、填空1、早在1700 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 _________________ ,施行了腹部手术。
3、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______ 和 ___ ,李杲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_____ ,4、宋代董汲所撰《________ 》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病专著。
4、西周时期专门用来治疗疮疡的外用腐蚀药称为_______________ 。
5、河间学派是_______ 形成的先导。
6、《外台秘要》作者代_________ ,书中首次记载了用_________ 法鉴别诊断黄疸病的轻、进退。
7、南朝陶弘景所撰《_________ 》是继《_______ 》之后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

中外医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1.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2.纸草文”—古埃及医学史料:①史密斯(Edwin Smith)纸草文,外科知识②埃伯斯(Ebers)纸草文,医学通论③伊姆荷泰-医神,“平安到来的人”3.印度医学:①《妙闻集》-意为苏斯拉他,为阿输吠陀的外科学代表性典籍;②《阇罗迦集》,为阿输吠陀的内科学代表性典籍,作者阇罗迦,古印度内科学的奠基人。
4.最早提出六气病因学说的是春秋时秦国的名医医和,开创了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的滥觞。
第二章1.战国到秦汉,中医药学出现了发展高潮,中医学术体系建立!2.马王堆汉墓医书:①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②《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③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④木简本:十问,和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芳。
3.《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5.张机,字仲景,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6.扁鹊: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提出“医有六不治”7.华佗: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外科之祖”,著有:“麻沸散”,“五禽戏”8.阿尔克迈翁,将哲学引入医学。
9.希腊哲学家中,出色的还有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10.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11.希洛菲利——记述解剖学第一人。
十二指肠、前列腺、眼部构造、脑与脊髓、神经解剖。
12.爱拉吉斯拉特:命名三尖瓣,观察脉搏搏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201223; 修订日期:2007205209作者简介:乔文彪(196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籍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乔文彪,孙理军(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摘要:以历代史志以及医籍的记载为依据,对《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据,对现代研究《诸病源候论》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112284320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内容的专著。
对于本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卷数,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本书由隋朝医官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
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1739候。
上述观点源于宋朝,而在宋代以前的史志中,对于本书作者及卷数,则著录不一,故令后世歧说较多。
最早辑录本书的是《隋书・经籍志》,志载《论(当为“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此医家《隋书・麦铁杖》中有载)撰。
在《旧唐书・经籍志》中则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当为“吴景贤”,吴景在《隋书》《旧唐书》中均无从考证)撰。
而至《新唐书・艺文志》中则为《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与《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两书并存。
至《宋史・艺文志》,则只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一种记述,而无吴景贤或吴景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记载。
对于以上史志中的不同记述,《四库全书提要》云:“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
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
皆不言巢氏书。
《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
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
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则《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
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
”即言《诸病源候论》是隋朝官府组织编写的医著,由巢元方和吴景(当为“吴景贤”)2人作为监修或总编撰,致使隋唐史志中的记载不统一。
丹波元胤按曰:“吴景贤名,见于《隋书・麦铁杖传》,则《提要》有吴景监撰之说者,实系臆测。
然以是书为巢、吴同编,理似当然。
姑据《新唐志》并载二家之书,以俟后考。
”[1]据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一书在北宋以前一直在流传,如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在每门类之前多先引《诸病源候论》之观点阐释疾病概念以及病因病机,后列治病诸方,在40卷《外台》中,有28卷341处引录了《诸病源候论》三十余卷中的文献,可见在王焘供职的弘文馆即藏有该书[2]。
而日本医家丹波康赖撰成于公元982年(相当于北宋太宗时)的《医心方》,亦仿《外台秘要方》之体例,于每门之前引录《病源论》(即《诸病源候论》)的“病候”内容,全书30卷中,有24卷直引《诸病源候论》五百四十余处,陆百四十余条[3],可见,在北宋之初,《诸病源候论》已流传至日本。
可惜由于唐宋之间连年战乱,北宋以前的传本均佚。
北宋政府对医学是比较重视的,当时曾颁令天下,向广大的民间征集各种治病的医方、单方、验方,购买和征求献出医书。
宋朝政府对此书极为重视,曾把它同《素问》《难经》《脉经》《千金翼方》《龙树论》等一起作为“医学”(宋代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必读教材,同时规定,试补“医学”考试,也要从此书中选题,正缘于此,宋朝政府在成立“校正医书局”(此机构成立于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之前,便把此书连同《素问》《难经》一起刊行于世。
《玉海》卷六十三曰:“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论》;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模印颁行,诏学士宋绶撰《病源》序。
”此记述与宋绶序文中所载完全吻合。
是知宋代初刻此书的时间是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早于成立“校正医书局”三十年。
此刊本称为北宋本,但此本亦未保存下来。
现存世的该书传本,是南宋以后的各种刊本。
其一为南宋版本系统,此版本“盖南宋人从天圣校刊本而重刻者”(《经籍访古志》),但据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巢氏病源》当为一千八百余候,与现行刊本之候数有出入。
该版本自元代以后,国内已失传,但日本既知的却有两部:其一是怀仙阁藏本(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其二是酌源堂藏本(此本20世纪后下落不明)。
故现存该类传本,主要为日本医家据此二本影写及抄本。
现存之刊本有日本天保四年(公元1833年)丹波元坚据怀仙阁藏本配补酌源堂本影写本、小岛宝素据怀仙阁及酌源堂两本影写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无名氏据南宋本抄本(现也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但仅存卷14~19)等。
此外,1981年日本刊行的《东洋医学善本丛书》中所收该书,主要是据怀仙阁旧藏南宋本影印[4]。
其二为元刊本系统,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今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各存1部),是“据宋本重刊,而兼校改文字……唯标目增重刊巢氏及总字”(《经籍访古志》)。
据马继兴考证此本系据宋本重刊,其篇目次序及内容与宋本不同。
由于南宋刊本国内早已失传,故后世刊本均自此本衍化而来。
现存此系统之版本有:明・汪济川、江瓘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经籍访古志》考证,其体式同元刊本,“不记刊行年月,似万历以上物”。
明・汪济川、方鑛校刊本(歙方东云校刻本于聚奎堂,扉页作西爽堂藏板),书名《巢氏诸病源候论》,《四库全书》所录即为此本,此版本“版式全与前本(即汪济川、江瓘刊本)同,文亦不差一字,案方鑛未详何人,且汪济川与江瓘共刻此书,无复刻之理,意是书估欲其易售,妄改校者姓名耳”(《诸病源候论解题》)。
“又有汪济川、方鑛校本,及吴勉学校本,俱是重刊前刻者(即汪济川、江瓘刊本)”(《经籍访古志》)[5]。
此外,明朝尚有嘉靖间刻本、万历吴勉学校刊本。
清代的刊本有:《四库全书》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分为67门,1739候);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抄本;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胡益谦经义斋刊活字本(简称《巢氏病源》),讹误脱漏较多;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l886年)印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湖北官书局重刻本,封面及扉页均题《巢氏病源》,但每卷首尾又题《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柯慎菴云:“是据袁寿阶旧钞传录,差胜胡本。
”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学海氏校刊本(序称《新刻病源候论》,每卷首又题《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
周序称:“以家藏旧本付梓,并取《外台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
”而《日本访书志》考证:“光绪・3482・L I SH I Z HE 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 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11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11期辛卯,池州周氏又刊此书,自称以旧本付梓,实即胡益谦本也。
”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博文书局石印本。
此外,尚有日本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书林万屋作古卫门刊行本,名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虽互有异同,然文字体式,不失元本之旧,颇为可喜”(《经籍访古志》),认为其为重刊元本。
还有同年上村次郎右卫门刊本。
近现代的版本有1912年湖北官书处重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民国25年刊;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丁光迪等校注本(以元刊本为底本)。
通过以上通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北宋以前,对《诸病源候论》一书,称谓不一,有六种之多,但“病源”这一关键词则是一致的,自宋朝以后即统一称为《诸病源候论》。
其次,本书之卷目数自唐以后均为50卷,但“候”数有出入,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因素有:一是传抄版本不一,可能有疏漏;二为历代医家在传抄过程中,对相似的候目进行了删除;三是将相似的候目进行了合并。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隋代以前,远至《黄帝内经》一书著述的时代,对病因、病机问题,虽有诸多论述,但均系附论于有关篇章中,或其他论著中兼论病源。
自隋代巢元方、吴景贤等《诸病源候论》问世,体现了中医学术在病因、病机方面具有了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在基础理论文献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
其内容不仅学科齐全,而且对病与证的病因、病机、病候以至于病变类型等各个方面,均具有较为详尽地论述,该书对后世影响较大[6],如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刘 的《幼幼新书》、明・朱 主编的《普济方》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康赖编撰的《医心方》等医学名著中有关病因、病机的内容,大多依据《诸病源候论》,或以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誉此书为“证治之津梁”[7]。
参考文献:[1]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521.[2] 张登本.王焘医学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66.[3] 丹波康赖.医心方[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33.[4] 吉文辉,王大妹.中医古籍版本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7.[5]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785.[6]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9.[7]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68.收稿日期:2007202212; 修订日期:2007206212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张 煜(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关键词:辨证论治; 表里; 虚实; 特征; 脏腑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112284420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是论治的主要依据,其准确与否,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对辨证的认识不断得到发展深化,逐步创立了诸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归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