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展开全文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
古代中医学名著。
共五十卷。
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
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
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
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
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
书名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类别中医页数共50卷出版时间隋朝大业六年(610)简介《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
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1949年后有影印本。
到了隋朝,中医学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杰出著作。
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
至此,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
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
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
至此,才完成了对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他知识渊博,医术高超。
据《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管麻叔谋,患了“风逆”证,不能行动,头晕恶心,每天只好卧床。
外台秘要(卷一至卷十)

重刻《外台秘要方》序程子敬通,醇儒也,而旁通于医。
吾于医固未之学,而一接程子指脉说病则目无全人,微言高论叠见层生,闻未闻,解未解。
程子之于医几乎!道又见其医人也,虽极贱贫,但一接手则必端问详审,反复精思,未尝有厌怠之色。
其疑难者,多至盈时,惟恐少误,无惑而后动其心。
行复如是,是其人一第而为宰官,推是道也,用是心也,以往其谋国,以善万里生民之寄,岂可及哉?有唐王刺史《外台秘要》一书,更五代,至宋孙中丞一较正行之,及今而绝。
程子不忍图令其流布人间而为余言。
余因问程子∶如欲知医,何道而能精?曰∶必好学。
将何学?曰∶先读书。
读书可以医乎?曰∶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矣,决未有不读书而能医者也。
呜呼!天下事皆然耳,独医也乎?余因问程子∶以子之道,医世之人,当吾世而既日不暇给,及身后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吾惧其不传也。
盍得其人而传之,何以书?程子曰∶师之求弟,甚于弟之求师,有来学人,吾愿尽所学焉,尔而无如今之来学人,未尝求学,徒以求行也。
是道也,非苦心十年不可得。
而今之学人,来辄问曰∶欲就师,授十日,足乎?一若是其亟也,吾虽欲传,其何从而传?呜呼!天下之学,大抵然耳,独医也乎?古之君子其于道也,其始也,急求人而已,及其求人不可得,则不得不有事于书,以冀其长存天地之间,其于书也,不必自着书,而章隐继绝图存古人之书。
古人之书,其赖有心之后人以获行世者,多矣。
初不必后人之尽有心、尽好学而能读也,而其书则不忍以不存,以为万有一人焉,有心好学,而一能读是书也,则是一书为遂不虚存也,更百世而当有人焉,出而视今日之敬通程子,亦犹程子之视唐宋王刺史、孙中丞两先生也,则今日之及程子之门而欲以十日尽学其所学人,程子其亦可以谢之而无所负矣。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奉命参佐军务钦授山东道监察御史郡人金声撰重刻《外台秘要》序尝谓良医与良相功齐,总之能为民生造命耳。
予武夫也,不知相亦不知医,惟是人之有疾,不啻已出,值此沧桑变故之际,民遭兵火,若患热烈之症,予滥任抚绥,尤当视民如伤恨,不能人人而投以清凉之剂。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内科学方面的贡献 妇、儿科方面的贡献 眼科、营养、急救等方面的贡献 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 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对消渴病研究的贡献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独列眼病24门为一卷,创眼科治疗之先例。
《外台》卷二十一眼疾。首先引了陇上谢道人 撰《天竺经》论眼序,认为“乾坤之道,唯人为 贵。在身所重,唯眼为宝”,眼为六神之主。强 调了疗眼的重要性。把眼疾分为20种,选录了 146首方,为《千金》方数的2位。
因为如此,《外台秘要》就成为后世参考隋 唐以前文献的重要资料来源,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至于不录针法一事,王焘本意是见于自古 针法奥妙,不易掌握,唯恐后学失误而致差错, 为慎重起见,未列专卷详载而已。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外台秘要》一书中收录针灸处方数百首,孔穴 665个,其中39卷明堂灸法篇章中,专设一门论 述十二经357穴的部位、主治、灸法及注意事 项等。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从分析眼病机理、到各
种内、外眼病治疗方药, 分叙别录、统治则与治 法为一体,构成眼科病理 法方药比较完备的系统, 较《千金》置眼(目)病 于七窍病之下,高出一筹。 尤其是记载了倒睫与内 障的手术治疗法,堪称先 进。
祁宝玉老师眼科门诊带教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天竺经·论眼》认为.“眼直是水耳。”即眼 由“水”所组成。还提出“人眼白晴重数有 三,设小小犯触无过伤损,但黑晴水膜止有 一重,不可轻触,致败俄顷,深可慎之。” 更可贵的是本书首先提出肝管解剖织组如 “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 故有所见。”在((天竺经·论眼》中未提“五 轮”二字,故可推知五轮并非由印度传至我 国。
十、《外台秘要》序

七、课外阅读 1、标点
余沐休林下(指民間 ),習程公敬通。公之里, 先有玠公者成進士,於轩岐之術靡不精。公尤 博學,補諸生,以馀閑從事於養生家言,遂抉 (选择)其奥。得禁方,参伍(错综比较)而 用之,活人甚衆,業擅一時。四方造廬(到其 家)而請者,车填咽門。公以次按行,东之 (到……去)西怨,南之北怨。病者望之如望 岁焉。间(偶而)与余論方技,言人秉陰陽, 既薄蝕(侵蝕)於寒暑風霾,又侵奪於饑
四、词语活用 1、泪周之王。
1、王,名→动,成就王业。
2、亦所以极元气之和。 2、极,使动,使……达到极点。
3、便繁台阁二十余载。 3、便繁,形→动,多次供职。
4、吾甚非之。 4、非,形→意动,认为…不对。
5、贤者曷为条玉版。 5、条,名→动,分条刻写。
6、窃为吾子羞之。 6、羞,意动,认为……羞耻。
洎(jì) :《说文》“灌釜也。从水自 聲。 其冀切 ”
往锅里添水
到,等到
本义
引申义
[毒药]药物。 [稽考]考核。 [制其食]制定医生的俸禄等级。食:俸禄。
聚毒藥以供其事焉,歲終稽考而制其食, 十全爲上,失四下之。
[十全为上]谓治十个病人都痊愈,无失误 的,算做上等。全:通“痊”。 [失四下之]谓治十个病人,有四个失误算 做下等。
5、痾——疴
三、词语解释
1、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於醫道。 王:成就王业。格:探究。
2、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 率由:遵循。动:常常。
3、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 加:超过。
4、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 亏替:残缺不全。
5、永言筆削,未暇尸之。 尸:主持。
6、遭逢有道,遂躡亨衢。 亨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此喻官运亨通。
飽嗜欲,復戕伐(傷害)於喜怒女謁。身非木 石,何得不病?巨室力易於致醫,若甕牖繩樞
《诸病源候论》中解散病解救方法疏述

《诸病源候论》中解散病解救方法疏述**基金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号:I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 朱思行 徐 燕 陈丽云 严世芸仏摘要:《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寒食散最全面的文献资料,本文尝试通过梳理书中解散病的将息内容,从解救方法和将息失宜之禁忌及原则两个主要方面来论述,以求更全面的反映解散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解散病 解救方法 寒食散中图分类号:R27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3-0029-04Synopsis on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 Disease of Five MineralsPowder in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DiseasesZHU Sixing, XU Yan , CHEN Liyun , YAN Shiyun 1(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21 ,China)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Abstract :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Disease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terature about Five minerals powder. The text is trying to analyze and sort the treatment part of the disease of Five minerals powder and to discusses from two main aspectsbetween treatment and contraindication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it more comprehensively.Keywords :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minerals powder《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其中卷六的解散病诸候,凡二十 六论,是记载寒食散病最全面的历史资料,也是我国系统论述药源性疾病的最早文献[1J 寒食散的 缘起说法各异,相传寒食草、石二方,岀自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有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二方。
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下)

腰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下)5 历代医家对腰痹的论述在《内经》之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对本病就有描述:“钜阳脈主治,其所产病,……北(背)痛,要(腰)痛,尻痛。
”是现存文献对本病的最早论述。
《内经》在《素问·刺腰痛》篇系统论述腰痛,认为十二经脉皆可令人腰痛,为后世所宗;另外,在其他篇中涉及腰痛也有数十处。
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有腰痛的论述,其在《金匮要略》首论“肾着”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后世多宗之。
《诸病源候论》自《内经》之后,再次详细论述腰痛,专门列有“腰背病诸候”,论有“腰痛候、腰痛不得俯仰候、风湿腰痛候、卒腰痛候、久腰痛候、肾着腰痛候、腰候、腰脚疼痛候”等。
在“妇人妊娠病诸候”中还论有“妊娠腰痛候”,“妇人产后病诸候”论“产后腰痛候”等。
首次明确本病病因病机,并按病因分为5种腰痛。
《备急千金要方》论腰痛,先引《诸病源候论》条文,再论腰痛,论有五种腰痛、风湿腰痛、久腰痛、卒腰痛、腰痛强直不能俯仰、肾着腰痛、妊娠腰痛、产后腰痛等。
唐·王焘《外台秘要》同样宗《诸病源候论》之说论述腰痛。
《圣济总录》专设有“腰痛门”,论有腰痛统论、腰痛、卒腰痛、风湿腰痛、腰痛强直不得俯仰等;另外,在“虚劳门”有虚劳腰痛;在“产后门”有“产后腰痛”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三因论述腰痛,曰:“夫腰痛,虽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坠堕,皆能致之。
”《妇人大全良方》列有腰痛方论、腰脚方论、产后腰痛方论等。
《丹溪心法》详论腰痛,曰:“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肾虚、瘀血、湿热、痰积、闪挫,腰痛之脉必弦而沉。
弦者,为虚;沉者,为滞。
若脉大者,肾虚;涩者,是瘀血;缓者,是湿;滑与伏者,是痰。
《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凡八论)

《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凡八论)1.一、消渴候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
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
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
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
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
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
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厥阴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法云∶解衣卧,伸腰少腹,五息止。
引肾气,去消渴,利阴阳。
解衣者,无使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
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
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
利阴阳者,饶气力也。
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
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
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
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
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
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
二、渴病候五脏六腑,皆有津液。
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
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
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
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成水疾。
三、大渴后虚乏候夫人渴病者,皆由脏腑不和,经络虚竭所为。
故病虽瘥,血气未复,仍虚乏也。
四、渴利候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
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然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
以其病变,多发痈疽。
第一例被中医治愈的糖尿病人

第一例被中医治愈的糖尿病人中国历史上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第一例糖尿病治愈案例是唐代南平公主的驸马,名医王焘他爸——王敬直。
糖尿病,又称消渴症。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
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
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
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
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
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在他的论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对消渴症的诊断,他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治疗消渴症”。
他的81种消渴名方,被称为我国研究糖尿病的第一个历史里程碑。
后人对他的81种消渴名方的研究发现,他的医术和用药十分精准,能够根据糖尿病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对症下药,并且十分准确。
唐朝还有一位叫王焘的神医,他著有影响医学界深远的《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已遗失)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他父亲患糖尿病,王焘亲自尝了其父的小便是甜的,并制定了饮食调理方案,使他父亲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王焘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确诊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王焘所撰的《外台秘要》[ 1(] 以下简称《外台》) 一书, 先 论 后 方 , 其 医 论 多 引 自《诸 病 源 候 论》[ 2]( 以 下 简 称《病 源》) 。后世对此研究甚少 , 本 文 通 过对 比《外 台》与《病源》 条文 , 以辑佚今本《病源》散佚内容。
其事, 故作者或题为吴氏, 或题为巢氏。笔者比较倾向于后 一种推测。
《外台》成 书 于 公 元 752 年 , 是 盛 唐 时 期王 焘 所 撰 的 一 部方剂巨著。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云 :“焘 在 台 阁 二十 年 , 久知弘文馆, 得古方书数千百卷。因述诸病证候, 附以方药 符禁 灼 灸 之 法, 凡一 千 一 百 四 门( 今 本 为 1 048 门 , 或 有 散 佚) ”[ 3] 420。其 书 之 所 以 名 外 台 , 据《四 库 提 要 辨 证》余 嘉 锡 案:“据《魏志》王肃傅注薛夏曰兰台 为 外 台 , 秘 阁为 内 阁 云 云。焘自序云:‘两拜东掖, 便系台阁二十余载, 久知弘文馆 图籍 方 书 等 , 由 是 睹 奥 升 堂 , 皆 探 其 秘 要 。’据 此 , 则 取《魏 志》兰台为外台甚明, 非出守于外之谓也”[ 3] 630。该书先论后 方, 其医论多引自《诸病源候 论》, 方以《千 金 要 方》为主 , 同 时博采各家方论, 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方因而得以保 存。王焘在编撰此书时所引医书多记载书名及卷数, 对后 世的目录学研究很有裨益。
参考文献 [ 1] 唐·王 焘. 外 台 秘 要( 影 印 本)[ M] . 北 京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955.
[ 2] 丁光迪. 诸病源候论校注[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 3] 李茂如. 历代史志书目著录医籍汇考[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 本文责编: 张文平)
《外台》卷第二·伤寒口疮方二首 夫伤寒冬时发其汗, 必吐利, 口中烂生疮以其热 毒 在脏, 心 脾 烦 壅( 《病源》此 句 无) , 表里俱热, 热不已, 毒气熏 于 上 焦 , 故 令口 舌 干 燥 生 疮 也( 《病源》此句无) 。出第七卷中。
4
医史文献
2007 年 第 8 卷 第 4 期
《外台》卷 第 四·温 病论 病 源 二 首 故曰 冬 三 月 早 卧晚 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 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又因于寒, 欲如运枢, 故冬伤于 寒, 春必病温也。又有冬时伤非节之暖, 名为冬温之毒, 与 伤寒大异也。有病温者, 乃天行之病耳, 其冬月温暖之时, 人感乖候之气, 未遂发病, 至春或被积寒所折, 毒气不得 泄, 至天气暄热, 温毒始发, 则肌肉斑烂也。经曰, 虚邪贼 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故曰人清净则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又云, 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是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 阴, 以从其根也。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故曰, 精者身之 本, 藏于精者, 春不病温也。( 《病源》此段无)
《隋书·经籍志》记载《病 源》五 卷, 吴 景贤 撰 ;《旧 唐 书· 经 籍 志》则 为《病 源》五 十 卷 , 吴 景 贤 撰 ; 并 有《病 源》五 十 卷, 巢元方撰;《新唐书·艺文 志》两 书并 存 。后 人 对 此有 两 种推测: 一种认为当时有两部《病 源》, 一 为 吴景 贤 撰 , 一 为 巢元方撰; 另一种认为本书应该为多 人 撰 集 , 巢 、吴 均参 与
光五年, 补馆陶, 在馆陶八年, 卒于官。为官期间,“政绩尤著”,“民爱戴之”。
关键词 张琦; 生平; 考证; 清朝; 素问释义
中图分类号: R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0258( 2007) 04- 0005- 02
张琦, 初名翊, 字翰风, 江苏阳湖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 医 学 著 作 主 要 有《素 问 释 义》十 卷 ,《本 草 述 录》六 卷 , 并 对 《庄 氏 慈 幼 二 书》做 了 批 注 。
关于张琦生卒年代及里籍, 各种资料记载互有出入, 今结合有关资料, 加以考证, 并对其生平作一概述。
1 里籍考
尤舒彻, 男, 副教授, 从事内经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07- 03- 05
《清史稿·列传·循吏三》之《张琦传》载:“张琦, 初名翊, 字翰风, 江苏阳湖人。……琦少工文学, 与兄编修惠言齐 名”[ 1] 13054。详张惠言官居翰林院编修, 故称编修惠言。《清史 稿·列传》之《张惠言传》载“: 惠言, 江苏武进人”[ 1] 13 241。张琦 与张惠言兄弟二人俱为清朝名流, 然两传所记二人里籍不 一, 一为阳湖, 一为武进。
清代医家张琦生平考
尤舒彻, 穆俊霞 (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琦, 江苏阳湖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 即 1764 年) , 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年) , 享年七十岁。嘉
庆十八年中举, 以誊录议叙知县。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三年, 主要奔走于河北、京师一带。道光三年, 发山东, 署邹平县。道
2 《病源》之作者与成书
由于史料记载很少, 所以巢元方的生平和籍贯均待 考。有人认为巢元方是隋代京 兆 华 阴 人( 今属 陕 西 省) , 约 生于公元 550 年( 梁大宝元年) , 卒于 630 年( 唐贞观四年) , 享年 80 岁, 大业年间( 公元 605 年~618 年) 授太医博士, 后 升太医令, 奉诏主持编撰医书。
《外台》卷 第 八·七 气方 三 首 …… 若闻 急 则 四 肢 手足 筋挛不能举, 状如得病, 此是七气所生, 男子卒得饮食不时 所致, 妇人则产中风余疾( 《病源》此段无) 。千金同。出第十 三卷中。
《外台》卷 第 十 五·五癫 方 三 首 ……身 热 。坐 小 时 膏 气脑热不和, 得之皆然( 《病源》此句无) 。出第二卷中。
《外台》卷第二十七·遗尿方六首 ……若遗尿尺脉实, 少腹牢痛, 小便不禁, 尺中虚, 小便不禁, 肾病小便不禁, 脉 当沉滑而反浮大, 其色当黑反黄, 此土之克水, 为逆不治 ( 《病源》此段无) ,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出第十四卷中。
《外台》卷 第 二 十 八·猝 魇 方 二 十 一首 …… 亦 喜 失 魂 魄也, 又魇不寤候人眠睡则魂魄外游, 为鬼邪所魇屈, 其精 神弱者, 魇则久不得寤, 乃至气暴绝, 所以须旁人助唤, 并以 方术疗之, 即苏也( 《病源》此段无) 。出第二十三卷中。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专项课题( 项目编号: 2004JX04- 5) 宋白杨, 女, 在读硕士, 从事中医文献研究 收稿日期: 2007- 03- 18
《外 台》和《病 源》成 书 年 代 久 远 , 其 流 传 过 程 中 除 脱 简 、虫 蠹 等 原 因 外 , 很 多 人 为 因 素 也 会 造 成 其 内 容 和 文 字 的 改 变 。笔 者 对《外 台》中 所 引《病 源》条 文 与《病 源》原 文 进 行对比, 以从中找出《病源》散 佚 条文 。《外 台》中 直 接引 用 《病源》370 候, 仅有极少部分病候未存于今本《病源》中, 但 大 部 分 条 文 与 今 本《病 源》的 文 字 出 入 很 大 。 由 于 篇 幅 所 限, 本文仅对其中成段或成句的条文进行辑佚, 至于其中 个别文字的比较这里不作探讨。 3.1 《外台》中有而今本《病源》散佚的病候
3 《外台》中《病源》条文辑佚
1 《外台》之作者与成书
对 于 王 焘 的 生 平 , 史 书 没 有 专 门 记 载 , 只 是 在《新 唐 书·王 珪 传》后 附 记 几 笔 , 其 云 :“焘 , 性 至 孝 , 为 徐 州 司 马 。 母有病, 弥年不废带, 视絮汤剂。数从高医游, 遂穷其术, 因 以所学作书, 号《外台秘要》, 讨绎精明, 世宝焉。历给事中、 邺郡太守, 治闻于时。”近年来, 关于王焘的生平研究很多, 但说法不一。
《外台》卷第二十五·重下方六首 此谓今赤白滞下也, 令人下部疼重, 故曰重下, 去脓血如鸡子白, 日夜数十行, 绕脐痛也。出第十七卷中。( 《病源》中妇科、儿科杂病多重 复前面病候的内容, 此病候只在儿科杂病中出现, 而并非 出第十七卷中, 应为《病源》佚文。) 3.2 《外台》中有而今本《病源》病候条文中散佚的内容
2007 Vol.8 No.4
医史文献
《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
宋白杨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 要 唐·王 焘 所 撰 的《外 台 秘 要》一 书 , 医 论 多 直 接 引 用《诸 病 源 候 论》条 文 , 对《诸 病 源 候 论》条 文 的 辑 佚 具 有 很 高 价
《外 台》卷 第 一·论 伤 寒 日 数 病 源 并 方 二 十 一 首 中 又 伤寒七日, 太阳病衰, 头痛少愈……伤寒八日, 阳明病衰, 身热少愈……又伤寒九日, 少 阳 病 衰, 耳 聋 微 闻 ……( 以上 内 容《病 源》无)
《外台》卷第二·伤寒中风方九首 中风伤寒之状, 太阳 中风阳浮阴弱( 《病源》此句无) ,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 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发热, 鼻鸣干呕, 此其候也。
值。通过对两书条文的对比, 统计出《外台秘要》中共引用《诸病源候论》370 候, 并从中辑佚出 3 条不见于《病源》的病候
以及 10 条篇幅较长的佚文。通过对两书目录的对比, 其中相似或相同目录达 527 条。
关键词 外台秘要; 诸病源候论; 辑佚
中图分类号: R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0258( 2007) 04- 0004- 02
《外台》卷 第 一·论 伤寒 日 数 病 源 并方 二 十 一 首 伤寒 十日, 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 止不满, 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 厥阴病衰, 囊纵, 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日已矣。出七卷中素问太素甲乙并同。( 《病 源》此 段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