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

文献综述
导引法主要分为五大类:意导、形导、神导、食导和药导。其中,《诸病源 候论》着重探讨了意导和形导的应用。意导是指通过意念训练,调节身心状态, 促进气血流通;形导是指通过调整姿势和呼吸,使身心放松,平衡阴阳。导引法 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身体状况,如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 疾病、内科杂病等。
内容摘要
《诸司职掌》将官员的职责划分为诸多方面,包括司法、行政、财政、军事 等。每个方面又细分为诸多具体职责,例如司法方面包括审判、推勘等职责;行 政方面包括管理、监督等职责;财政方面包括征收、支出等职责;军事方面则包 括戍守、征战等职责。这些职责的划分,不仅使官员们能够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 和工作要求,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和行政效率。
内容摘要
相比之下,《原子能法》的范畴更广泛。除了包含与核安全相关的内容,它 还涵盖了原子能开发、利用、研究、转让和管理等方面。这部法律旨在促进中国 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保障相关活动的合法 性和安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摘要
尽管两部法律都有关于核安全的条款,但它们的目的和重点有所不同。《核 安全法》更侧重于具体的核设施和材料的安全管理,而《原子能法》则更注重于 整个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因此,这两部法律是相互补充的,共同构成了中 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法律框架。
再者,《反垄断法》对于纵向协议的种类、纵向限制与横向限制的转化、非 价格类纵向限制等进行了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操 作细则和标准,导致实践中难以准确地认定和处理纵向协议。因此,需要进一步 完善纵向协议的相关规定,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内容摘要
此外,《反垄断法》还对各种RPM进行了规定。虽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 够起到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固定、限 制最低转售价格的危害,该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和评估,也没有对其实施有效的规 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RPM的相关规定,提高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又名《巢氏病源》[1]、《巢氏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古代中国医学典籍。
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等人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敕所编著[2],是现存中国第一本病因、病理与证候学专论。
全书共分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包括内、外、妇产、小儿、五官诸证。
详细记载它的病因、病理、及证状,又附论导引养生之法,“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重大的影响。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无子候》指出夫妇双方有病可导致无子,而不是女方单方面的原因。
《诸病源候论》记载的赤虫即姜片虫。
它其中又多引用《伤寒论》的条文,为后世提供了另一个了解《伤寒论》原文的途迳。
但《诸病源候论》也有不少错误,例如在〈九虫候〉中称:“蛲虫在人肠内,变化多端,发动亦能为癣,而癣内实有虫也。
”事实上蛲虫跟癣症是两回事。
〈九虫候〉又称“肺虫,状如蚕。
”又“肺虫令人咳嗽。
”“蛔虫,贯心则杀人。
”,实属不确。
《诸病源候论》有时也涉及迷信,以为女子不孕是风水影响,“妇人无子者,其事有三也。
一者坟墓不祀,二者夫妇年命相克,三者夫病妇疹,皆使无子。
”。
《诸病源候论》多缺佚,王焘所撰《外台秘要》40卷中共引用《诸病源候论》370候,对《诸病源候论》条文的辑佚有很大帮助。
后世学者认为《诸病源候论》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了治疗的药方。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目录·制作者说明·序·第01卷风病诸候·第02卷虚劳病诸候·第03卷腰背病诸候·第04卷消渴病诸候·第05卷伤寒病诸候·第06卷时气病诸候·第07卷热病诸候梦·第08卷温病诸候·第09卷疫疠病诸候·第10卷疟病诸候·第11卷黄病诸候·第12卷冷热病诸候·第13卷气病诸候·第14卷脚气病诸候·第15卷咳嗽病诸候·第16卷淋病诸候·第17卷小便病诸候·第18卷二大便病诸候·第19卷五脏六腑病诸候·第20卷心痛病诸候·第21卷腹痛病诸候·第22卷心腹痛病诸候·第23卷痢病诸候·第24卷湿○1病诸候·第25卷九虫病诸候·第26卷积聚病诸候·第27卷症瘕病诸候·第28卷疝病诸候·第29卷痰饮病诸候·第30卷癖病诸候·第31卷否噎病诸候·第32卷脾胃病诸候·第33卷呕哕病诸候·第34卷宿食不消病诸候·第35卷水肿病诸候·第36卷霍乱病诸候·第37卷中恶病诸候·第38卷尸病诸候·第39卷注病诸候·第40卷蛊毒病诸候·第41卷血病诸候·第42卷毛发病诸候·第43卷面体病诸候·第44卷目病诸候·第45卷鼻病诸候·第46卷耳病诸候·第47卷牙齿病诸候·第48卷唇口病诸候·第49卷咽喉心胸病诸候·第50卷四肢病诸候·第51卷瘿瘤等病诸候·第52卷丹毒病诸候·第53卷肿病诸候·第54卷疔疮病诸候·第55卷痈疽病诸候·第56卷瘘病诸候·第57卷痔病诸候·第58卷疮病诸候·第59卷伤疮病诸候·第60卷兽毒病诸候·第61卷蛇毒病诸候·第62卷杂毒病诸候·第63卷金疮病诸候·第64卷腕伤病诸候裙·第65卷妇人杂病诸候·第66卷妇人妊娠病诸候·第67卷妇人将产病诸候·第68卷妇人难产病诸候·第69卷妇人产后病诸候·第70卷小儿杂病诸候作者简介: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一、上气候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
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
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
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
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
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且汗,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身心有所止,气留不行,故气结矣。
诊寸口脉伏,胸中逆气,是诸气上冲朐中。
故上气、面肿、膊息,其脉浮大,不治。
上气,脉躁而喘者,属肺;肺胀欲作风水,发汗愈。
脉洪则为气。
其脉虚宁伏匿者生,牢强者死。
喘息低仰,其脉滑,手足温者,生也;涩而四末寒者,死也。
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其汤烫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气病。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急势,振摇臂肘,来去七。
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消散。
又云∶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相对,足跟外扒。
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
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上。
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脚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向外。
每坐常学。
去膀胱内冷、膝风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又云∶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
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适,无有违逆。
二、卒上气候肺主于气。
若肺气虚实不调,或暴为风邪所乘,则腑脏不利,经络痞涩,气不宣和,则卒上气也。
又因有所怒,则气卒逆上,甚则变呕血,气血俱伤。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两手交叉颐下,自极,致补气;治暴气咳。
《诸病源候论》中解散病解救方法疏述

《诸病源候论》中解散病解救方法疏述**基金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号:I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21) 朱思行 徐 燕 陈丽云 严世芸仏摘要:《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寒食散最全面的文献资料,本文尝试通过梳理书中解散病的将息内容,从解救方法和将息失宜之禁忌及原则两个主要方面来论述,以求更全面的反映解散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解散病 解救方法 寒食散中图分类号:R27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3-0029-04Synopsis on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the Disease of Five MineralsPowder in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DiseasesZHU Sixing, XU Yan , CHEN Liyun , YAN Shiyun 1(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21 ,China)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Abstract :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Disease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terature about Five minerals powder. The text is trying to analyze and sort the treatment part of the disease of Five minerals powder and to discusses from two main aspectsbetween treatment and contraindication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it more comprehensively.Keywords :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minerals powder《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专著,其中卷六的解散病诸候,凡二十 六论,是记载寒食散病最全面的历史资料,也是我国系统论述药源性疾病的最早文献[1J 寒食散的 缘起说法各异,相传寒食草、石二方,岀自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有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二方。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发展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其中以《黄帝内经》和《四库全书》作为支柱性的古代医学著作,其中《四库全书》可以说是所有古代中国医学著作中规模最大、作者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医学知识和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四库全书》中包含了几乎所有当时的医学知识,其中一项重要的学说就是诸病源候论,在《四库全书》中也有涉及,有关诸病源候论的内容主要分布在《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等著作当中,其中包括对各种疾病及其起源、流行、发生、病症表现、治疗等方面的综合性解释和研究,构成了完整的病症论述体系。
诸病源候论的基本思想是认为疾病的起源和发生都是由四病源候共同作用造成的,也就是梅杏七十二候,指的是津液、脾胃、血气和神明四种源候的变化。
而梅杏七十二候就是脾胃七十二候,指的是饮食、思想状态、精神面貌、风邪情况、血气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外表则是发热,痰液增多等表现。
《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的评价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改进和发展诸病源候论,尤其是在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到梅杏七十二候对病症论述体系的发展,把它发展成一体并载的预防医学体系。
二是针对诸病源候论的实践操作,《四库全书》曾经记载,当时的医护工作者在护理病人时,都要根据诸病源候论的思想来判断病症,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是对于诸病源候论的教学和传播,后来的医学书籍,多传播了《四库全书》中的诸病源候论,为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四库全书》对诸病源候论及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汇集了古代中国医学界的学术思想,把它发展成完整的病症论述体系,而且也帮助护理工作者更容易地判断病症,同时,《四库全书》也为后世学者和医生们提供了关于医疗论述的参考,以及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中医疗养理论及实践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推动了古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之三候原文整理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年10月第22卷第5期年由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1〕。
其用药讲究精纯不杂,用于扶阳之品主要是附子、干姜、生姜、炮姜、肉桂、桂枝、吴茱萸等;辅助用药主要有甘草、砂仁、半夏、丁香、茯苓等。
“扶阳”理论在眼科方面的应用临床上报道甚少,这和历来眼病治火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眼科医师对于“扶阳”理论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依旧持怀疑态度,因为目病属火的理论,眼病治火,是眼科治疗大法之一〔5〕。
但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辨阴阳,治火亦是如此。
目前在临床上多见的眼病更多的是表现出“寒热错杂”。
所以用药方面不可一味地运用寒凉药,纵然是实火,也不可全用寒药,《格致余论》中说:“凡火盛者,不能骤用寒凉药,必用温散”。
运用“扶阳”理论是需要一定经验的积累。
医界向有“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见〔1〕。
因此,使用温药、热药时必须了解服药后的反应,并嘱患者不必过于紧张。
郝小波教授治疗的患者中,有许多服药后出现皮肤红疹等症状,乃是药效的正常反应。
继服药后,红疹多能自行消退,如一有反应即停药,往往很难祛净阴邪,病也易反复。
治疗疾病重要的关键,一个是短期疗效,另一个就是长期的疗效。
医者与患者共同追求的应该是长期疗效。
中医治疗疾病的精华就是平衡已经失调的阴阳,利用自身的正气来驱除病邪。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都是可以治病的,但是我们需要辨清的是治疗疾病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体现出阳气的重要性,阳主而阴从,要达到远期目标,提高病人的体质,可以通过“扶阳”的方法达到。
3展望“扶阳”理论在眼科疾病中的运用,为一些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治疗疾病,不离阴阳,只有认清了本质,才能正确决策和处方用药。
参考文献[1]张存悌.中国火神派探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金明柱,郑洪新.中医药干预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23-24.[3]陈凯,姜春燕.中药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0):636.[4]杨培增.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高健生,李素毅,栾兆倩.川椒方在变应性结膜炎中的应用[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1,1(1):1-2.《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6年(公元610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凡三十论)三十、历节风候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
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
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
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
血气虚,则汗也。
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三十一、风身体疼痛候风身体疼痛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
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
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
三十二、风入腹拘急切痛候风入腹拘急切痛者,是体虚受风冷,风冷客于三焦,经于脏腑,寒热交争,故心腹拘急切痛。
三十三、风经五脏恍惚候五脏处于内,而气行于外。
脏气实者,邪不能伤;虚则外气不足,风邪乘之。
然五脏,心为神,肝为魂,肺为魄,脾为意,肾为志。
若风气经之,是邪干于正,故令恍惚。
三十四、刺风候刺风者,由体虚肤腠开,为风所侵也。
其状,风邪走遍于身,而皮肤淫跃。
邪气与正气交争,风邪击搏,如锥刀所刺,故名刺风也。
《养生方》云∶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物,亦成刺风。
三十五、蛊风候蛊风者,由体虚受风,其风在于皮肤,淫淫跃跃,若画若刺,一身尽痛,侵伤气血。
其动作状如蛊毒,故名蛊风也。
三十六、风冷候风冷者,由脏腑虚,血气不足,受风冷之气。
血气得温则宜流,冷则凝涩,然风之伤人,有冷有热。
若挟冷者,冷折于气血,使人面青心闷,呕逆吐沫,四肢痛冷,故谓之风冷。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转身倚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
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又云∶蹲坐,身正头平,叉手安颏下,头不动,两肘向上振摇,上下来去七七。
亦持手三七,放纵身心。
去乳房风冷肿闷、鱼寸不调、日日损。
又云∶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始屈一足,安膝下,长舒一足,仰足趾向上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迭互亦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病源候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目录·制作者说明·序·第01卷风病诸候·第02卷虚劳病诸候·第03卷腰背病诸候·第04卷消渴病诸候·第05卷伤寒病诸候·第06卷时气病诸候·第07卷热病诸候梦·第08卷温病诸候·第09卷疫疠病诸候·第10卷疟病诸候·第11卷黄病诸候·第12卷冷热病诸候·第13卷气病诸候·第14卷脚气病诸候·第15卷咳嗽病诸候·第16卷淋病诸候·第17卷小便病诸候·第18卷二大便病诸候·第19卷五脏六腑病诸候·第20卷心痛病诸候·第21卷腹痛病诸候·第22卷心腹痛病诸候·第23卷痢病诸候·第24卷湿○1病诸候·第25卷九虫病诸候·第26卷积聚病诸候·第27卷症瘕病诸候·第28卷疝病诸候·第29卷痰饮病诸候·第30卷癖病诸候·第31卷否噎病诸候·第32卷脾胃病诸候·第33卷呕哕病诸候·第34卷宿食不消病诸候·第35卷水肿病诸候·第36卷霍乱病诸候·第37卷中恶病诸候·第38卷尸病诸候·第39卷注病诸候·第40卷蛊毒病诸候·第41卷血病诸候·第42卷毛发病诸候·第43卷面体病诸候·第44卷目病诸候·第45卷鼻病诸候·第46卷耳病诸候·第47卷牙齿病诸候·第48卷唇口病诸候·第49卷咽喉心胸病诸候·第50卷四肢病诸候·第51卷瘿瘤等病诸候·第52卷丹毒病诸候·第53卷肿病诸候·第54卷疔疮病诸候·第55卷痈疽病诸候·第56卷瘘病诸候·第57卷痔病诸候·第58卷疮病诸候·第59卷伤疮病诸候·第60卷兽毒病诸候·第61卷蛇毒病诸候·第62卷杂毒病诸候·第63卷金疮病诸候·第64卷腕伤病诸候裙·第65卷妇人杂病诸候·第66卷妇人妊娠病诸候·第67卷妇人将产病诸候·第68卷妇人难产病诸候·第69卷妇人产后病诸候·第70卷小儿杂病诸候作者简介: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
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着。
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
说隋大业五年八月,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
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着《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
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主要是历代及民间方剂、验方单方,卷帷浩大的大型方剂学着作《四海类聚方》2600卷编撰成书。
由朝廷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着《诸病源候论》,就是在这社会时代背景下成书问世的。
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册中第一部系统化、科学化地详细论述疾病发生原因、证候表现及分类的巨着。
《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足见巢元方对这部巨着问世刊行之功高不可没。
《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按病因证候分为67门,共载列专论1720条。
书中每条专论包括疾病发生原因、病理转、病变表现,专论后附有导引按等外治方法,却不同于历代方书那样列法载方,以示本部巨着专为探讨诸病之“源”、“候”而设。
《诸病源候论》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
它“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唐代孙思邈撰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着《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惠方》,其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制作者说明本电子书为纪念南昌工程学院(原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庆50周年,八五工管同学毕业20周年而制作。
hezhibin在此祝愿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为便于阅读,本电子版章节目录编排与原着有所不同(原着分为五十卷,本电子版分为七十卷);二、因打字软件所限,凡未能直接打出之字,以文字注明该字由某某偏旁部首组成。
三、本电子书文本由书友“安禾”整理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ezhibin2008年11月10日晚序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玉清昭应宫判官中散大夫尚书左司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判馆事上护军常山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宋绶奉敕撰臣闻人之生也,陶六气之和,而过则为诊;医之作也,求百病之本,而善则能全。
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别五声五色之变,揆盈虚于表里,审躁静于性韵,达其消息,谨其攻疗,兹所以辅含灵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国家丕冒万宇,交修庶职。
执技服于官守,宽疾存乎政典。
皇上秉灵图而迪成宪,奉母仪而隆至化。
明烛幽隐,惠绥动植。
悯斯民之苦,伫嘉医之拯济。
且念幅员之辽邈,闾巷之穷厄。
肄业之士,罕尽精良;传方之家,颇承疑舛。
四种之书或阙,七年之习未周。
以彼粗工,肆其亿度,夭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1怛,或怀重慎,以为昔之上手,效应参神,前五日而逆知,经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乎?盖诊候之教,肇自轩祖;中古以降,论着弥繁。
思索其精,博利族众。
乃下明诏,畴咨旧闻,上稽圣经,旁摭奇道,发延阁之秘蕴,敕中尚而雠对。
《诸病源候论》者,隋大业中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也。
会稡群说,沈研精理,形脉之证,罔不该集。
明居处、爱欲、风湿之所感,示针镵、挢引、汤熨之所宜。
诚术艺之楷模,而诊察之津涉。
监署课试,固常用此。
乃命与《难经》、《素问》图镂方版,传布海内。
洪惟祖宗之训,务惟存育之惠。
补《农经》之阙漏,班禁方于遐迩。
逮今搜采,益穷元本,方论之要殚矣,师药之功备矣。
将使后学优而柔之,视色毫而靡愆,应心手而胥验。
大哉!昧百草而救枉者,古皇之盛德;忧一夫之失所者,二帝之用心。
弭兹札瘥,跻之仁寿,上圣爱人之旨,不其笃欤!翰林医官副使赵拱等参校既终,缮录以献。
爰俾近着,为之题辞。
顾惟空疏,莫探秘赜。
徒以述善诱之深意,用劝方来;杨勤恤之至仁,式昭大庇云尔。
谨序。
○1:火+替。
本电子版制作者说明:本电子书为纪念南昌工程学院(原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庆50周年,八五工管同学毕业20周年而制作。
hezhibin在此祝愿班主任老师和全班同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一、为便于阅读,本电子版章节目录编排与原着有所不同(原着分为五十卷,本电子版分为七十卷);二、因打字软件所限,凡未能直接打出之字,以文字注明该字由某某偏旁部首组成。
三、本电子书文本由书友“安禾”整理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2008年11月10日晚第一卷风病诸候一、中风候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
风是四时之气,分布八方,主长养万物。
从其乡来者,人中少死病;不从其乡来者,人中多死病。
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
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若唇赤汗流者可治,急灸心俞百壮;若唇或青或黑,或白或黄,此是心坏为水。
面目亭亭,时悚动者,皆不可复治,五六日而死。
肝中风,但踞坐,不得低头,若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唇青面黄者可治,急灸肝俞百壮;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是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脾中风,踞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可治,急灸脾俞百壮;若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踞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可治,急灸肾俞百壮;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下两旁下行至口,色白者可治,急灸肺俞百壮;若色黄者,为肺已伤,化为血,不可复治。
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而死。
诊其脉,虚弱者,亦风也;缓大者,亦风也;浮虚者,亦风也;滑散者,亦风也。
二、风癔候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
发汗身软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体直者,七日死。
三、风口噤候诸阳经筋,皆在于头。
手三阳之筋,并结入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
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
诊其脉迟者生。
四、风舌强不得语候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心之别脉系舌本。
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五、风失音不语候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
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声之机;唇者,声之扇。
风寒客于会厌之间,故卒然无音。
皆由风邪所伤,故谓风失音不语。
养生方云∶醉卧当风,使人发喑。
六、贼风候贼风者,谓冬至之日,有疾风从南方来,名曰虚风。
此风至能伤害于人,故言贼风也。
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
伤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乃应骨痛也。
但觉身内索索冷,欲得热物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
久不去,重遇冷气相搏,乃结成瘰疠及偏枯;遇风热气相搏,乃变附骨疽也。
七、风痉候风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
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体痉直者,死也。
由风邪伤于太阳经,复遇寒湿,则发痉也。
诊其脉,策策如弦,直上下者,风痉脉也。
八、风角弓反张候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
九、风口喎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
养生方云∶夜卧,当耳勿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喎。
十、柔风候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
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
十一、风痱候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
时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
十二、风胀退候风胀退者,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是也。
由皮肉虚弱,不胜四时之虚风,故令风邪侵于分肉之间,流于血脉之内使之然也。
经久不瘥,即变成水病。
十三、风偏枯候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
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